遗传学小论文
遗传学论文

基因治疗殷建楠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随着对基因治疗的深入研究,更多的疾病将会被攻克。
本文主要描述了基因治疗在亨廷顿病和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亨廷顿病、糖尿病、腺病毒载体一、基因治疗概述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 以纠正基因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药物的治疗, 而通常所称狭义的基因治疗是指用完整的基因进行基因替代治疗, 一般用DNA 序列。
基因治疗常用方法有2 种, 即体内疗法( in vivo) 和体外疗法( ex vivo) , 主要的治疗途径是体外基因治疗, 即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 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 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 而不是基因药物。
体内疗法是将外源基因导人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些基因药物可以是完整基因, 也可以是基因片段( 包括DNA 或RNA) ; 可以是替代治疗, 也可以是抑制性治疗( 包括DNA 转录水平和mRNA 翻译水平) 。
基因药物不但可用于治疗疾病, 而且可用于预防疾病。
这类基因药物疗法简单易行, 发展迅速, 新型基因药物也不断产生。
基因治疗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 包括遗传病( 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等。
二、基因治疗的形式基因治疗有两种形式:(1)体细胞基因治疗,正在广泛使用;(2)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因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1)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的理想措施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体细胞内染色体特定基因座位,用健康的基因确切地替换异常的基因,使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须减少随机插入引起新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遗传与变异论文1000字

遗传与变异论文1000字因为当某些情况发生变化时(如食物来源减少,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等),即会出现遗传变异现象,这对于物种的繁衍与进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而言,某些人种或人群体内发生基因突变的趋势更强,生育后代的过程亦是基因遗传的过程,对于物种的繁衍与进化起着积极作用。
无性繁殖中,遗传变异的主要形式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会使得DNA序列发生永久变化的自然生理过程。
此外,微生物也可能通过外形变化,遗传信号转导和基因转移等现象,而拥有遗传变异体。
当微生物所处的生长环境相对艰难时,上述遗传变异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变异现象主要可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类。
出现基因突变现象可使得某个基因拥有多个不同的变体。
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父源或母源等位基因会发生重组。
正因为有基因重组的现象,所以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会比无性繁殖出现更多的遗传变异现象。
生物体有多种繁殖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可点击“有性繁殖vs.无性繁殖”链接来了解详细内容。
遗传模式:一般而言,多种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外显的性状特征。
大多数性状特征的遗传模式既复杂,又不可预知。
例如,当某有性繁殖的生物体遗传到功能异常的或是组成成分残缺不全的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能为功能缺失的蛋白合成提供编码。
其第二份拷贝有时亦能抵消遗传物质缺失对于机体的负面影响。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当外显何种性状受多种基因影响时,使得对于性状分离具体情形的预测,即使有可能,也变得比较艰难。
有少数性状的外显主要是受体内单个基因的影响。
这些性状分离的具体情形结果或是概率,根据遗传学原理是可以预知的。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被认为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也会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瞳孔颜色的性状分离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时候,单个基因会影响到多个性状的外显。
例如,一些决定瞳孔颜色性状分离状况的基因亦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头发和皮肤的颜色等性状的外显。
为什么很多学术著作中谎称瞳孔的颜色仅有两种,即棕色和蓝色?瞳孔颜色的性状分离状况受到两种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
遗传学课程论文——细胞质遗传并非完全是母系遗传

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遗传学课程论文细胞质遗传并非完全是母系遗传姓名:孙颖雯班级: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2班学号:222010317011053指导教师:帅小蓉【摘要】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家们已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以及双亲遗传的现象。
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质体DNA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子植物的质体DNA则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发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1]。
由此证实了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并非全部都是母系遗传。
【关键词】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线粒体DNA遗传质粒DNA遗传【引言】母系遗传是细胞质遗传的普遍形式,高等生物的细胞质遗传包括母系遗传、父系遗传和双亲遗传。
母系遗传是指: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通常子代只表现母本性状,这种表型和母本表型一致而与父本表型无关的细胞质遗传又称母系遗传。
异配生殖的生物,其合子中细胞质主要来自雌配子,同时父本所形成的配子中,细胞质基因或丢失、或以某种方式被破坏、或失去活性,即只有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得到表达,父本的细胞质基因没有表达,因此,后代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这种细胞质遗传才是母系遗传[2]。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雌配子中的细胞质多,而雄配子中细胞质少是母系遗传的主要原因,则以后就难以理解父系遗传和双亲遗传。
通常所说的细胞质遗传特点其实是指母系遗传的特点,如子代通常只表现母本性状,母系遗传和细胞质遗传是包容关系的概念。
因此,母系遗传一定是细胞质遗传,而细胞质遗传却不一定是母系遗传[3]。
例如花斑紫茉莉白色枝叶、绿色枝叶、花斑枝叶的遗传和链孢霉的慢性生长性状遗传,属于母系遗传;而酵母菌小菌落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但不属于母系遗传。
【正文】细胞质遗传中,正、反交结果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正、反交结果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来判断一种遗传是否是细胞质遗传。
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本模板】

医学遗传学论文有关X—显性遗传和X-隐性遗传的研究进展作者:摘要: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根据其x染色体上致病基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显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同样的,若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隐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
关键词: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X-连锁遗传病同意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他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叫做连锁遗传。
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番奈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队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人类疾病的遗传与遗传病中,有一类为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对后代的传递受孟德尔规律的制约,又称为孟德尔遗传.【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广泛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在1905年,摩尔根开始用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试验.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带有这个基因的显性等位基因。
关键的问题解决了,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特殊情况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摩尔根的假设不仅合理地解释了他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预计白眼雌蝇与白眼雄蝇交配时,F1应全为白眼,而且永远是真实遗传的.实验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假设得到了证实。
像果蝇白眼性状这样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或称X连锁遗传。
2021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范文2

2021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范文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以出生缺陷生命科学为主要研究课题,通过DNA技术,进行基因诊断、基因治疗、预防出生缺陷,是一种新型又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本文汇总了8篇“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供医学工作者们参考阅读。
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之第一篇:基于医学遗传学的抑郁症研究 摘要:抑郁症作为常见精神障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目前,人们对抑郁症遗传机制的理解远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其他常见精神障碍透彻。
近年来,随着临床样本量的不断积累以及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该文从抑郁症的候选基因、常见变异位点、罕见变异位点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方面对该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遗传学,研究进展;医学遗传学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精神障碍,全球约3.5亿人罹患抑郁症;从伤残调整生命年来看,抑郁症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所占比例高达10.2%,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健康问题[1]。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仍难以阐明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其他复杂疾病如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所带来的靶向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提示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拥有巨大潜力,有望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比于遗传度较高的自闭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遗传度为31%~42%[2],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变异位点数目也远不及上述精神障碍,揭示抑郁症的遗传机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研究。
近年来随着诸如精神障碍基因组学研究合作组织(PsychiatricGenomics Consortium,PGC)、CONVERGE(China,Oxford,and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Genetic Epidemiology)等组织的抑郁症临床队列样本数的增加,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将迎来新的曙光。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动物遗传学不仅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科学之一,还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来源。
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各种动物,如:家畜、昆虫、鱼类、鸟类等。
本文整理了8篇动物遗传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之第一篇:基于动物遗传学的育种与繁殖研究摘要:近年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
首先总结了动物育种发展的创新点,之后以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例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如良种繁育基因组数据库、动物功能组的研究、对于动物生长发育的有效调节、基因组学的运用,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动物系列,生物信息学近年来畜牧业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其对于食品食物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愈发突显,相应地,人们对于畜牧动物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动物育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更让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实现了更为紧密的关联。
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创新点动物食品需求量与生物品种改良之间有密切关联,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产品的质量也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就总产量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的肉类与禽蛋类均为世界首位,乳制品的产量则为世界第三位,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畜牧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上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动物性食品来源仍然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积极进行品种与繁殖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发展动物品种,对于生物领域新兴技术的检验来说极为有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与人工授精、冷冻胚胎、干细胞技术、基因组编辑等一系列新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物育种与繁殖的效率,让该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而包括基因组最佳纯属无偏估测与超声波、无线射频自动化技术的问世也在相应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遗传学论文3(1)

Cu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影响张晋,王馨【摘要】采用硫酸铜对泥鳅进行染毒试验,用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以研究其不同浓度范围(0.05mg/L—0.4mg/L)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和微核的诱导效应。
结果表明:硫酸铜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升高,各处理组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出现率随铜离子浓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关键词】Cu2+;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近年来,大量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被排到江河湖泊,其中的重金属在水体中不易被降解,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鱼体中积累,会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
微核试验是20世纪70年代由Heddle(1973)和Schmid(1975)分别独自创立的,是检测细胞遗传损伤的指标和检测化学物质毒性的一种常规方法。
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和监察各种理化因子对机体的致癌、致突变效应。
泥鳅的血红细胞具核,在外来诱变剂的作用下会出现微核和各种核畸变现象。
近年来学者将泥鳅作为研究水体污染的材料,取得较好效果。
泥鳅在实验室易于饲养,分布广泛,取材容易,易于涂片,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等优点,因而常被用于检测水体的污染情况。
因此,可用泥鳅作为评价水体污染和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遗传损害及毒理效应的指示生物。
泥鳅对环境中低浓度的污染物较为敏感,微核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物质、重金属、除草剂及食品添加剂等对泥鳅遗传毒性的影响的研究。
实验以泥鳅为研究对象,探讨Cu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等遗传指标的影响,为环境监测提供参考和数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泥鳅30条(泥鳅购大学城永辉超市,体长10±2.0)cm,在曝气的自来水中暂养3 d,实验时选用体重相近、体表无损、健康活泼的个体作为试验材料。
1.1.2 主要试剂分析纯CuSO4·5H2O用蒸馏水配置成10 mg/L母液,再稀释成所需的浓度;吉姆瑞氏混合染液,使用前用0.2 mol/L 磷酸缓冲液(pH值6.8)稀释10倍。
遗传学论文

谈谈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入门摘要:针对遗传生命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变异生命现象如“一树结果,有酸又甜”,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给我们做了遗传学的基础概括。
我们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由微观到宏观,由实质到表象构造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基础的结构路线。
关键词:遗传变异遗传物质遗传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从而主动的控制和改造生物,使其为人类服务。
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生命本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以至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控制、改造自然都有巨大的作用。
一历史回顾遗传学发展至今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取得辉煌的成就。
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粗略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启蒙遗传阶段,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孟德尔遗传学建立,细胞遗传学的建立以及微生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分子遗传学建立和发展,遗传工程的发展。
其中中间三大阶段是遗传史上的重大突破。
1.1. 孟德尔遗传学建立1866年,孟德尔(Mendel GJ)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遗传是受细胞内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该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和开始的年份。
发现者为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Carl)。
1909年,约翰生(Johannsen WL)发表了“纯系学说”,并最先提出“基因”一词,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在这个时期细胞学和胚胎学已有很大的发展,细胞学与遗传学相结合开始。
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遗传学及优生
内容摘要:遗传学对人类的优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遗传学可以准备的解释人类遗传病的原因,从而采取一些方法来有效地避免新生儿得遗传病。
关键词:优生男性Y染色体人类进化质量
一向被认为很脆弱的性染色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比人们想象的更强。
本月1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Y染色体内部存在一种独特的结构,使它能够自我修复有害的基因变异。
Y染色体从3亿年前包含有1500个基因,退化到现在只掌管几十个基因,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但新的科学发现却为Y染色体迎来了新的春天。
Y染色体是在生物进化中出现的。
我们知道性染色体分X、Y染色体,开始时可能只有常染色体以后分化成性染色体。
Y染色体在人体23对染色体中体积最小,而且基因数也最少。
染色体是由染色质(DNA、蛋白质等)组成的,Y染色体主要是异染色质(即没有活性的基因),其它染色体主要是常染色质。
在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过程中发生交换,其结果是染色体中的基因会发生各种重组,使得有性繁殖的后代有多样性,这是进化的产物。
Y染色体只有极少部分与X染色体配对,绝大部分是不配对的,也就是同X不发生或极少发生交换。
这样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就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到男性子代。
譬如在某一家族的曾祖父Y染色体有一特定序列,则其儿子、孙子、曾孙的Y染色体都会带有这种特定的标记,这种标记可以视作为进化标记,也可以在亲子鉴定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
有一个例子是1998年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200年前一桩风流案的了断。
据传,1802年杰弗逊在丧偶后与黑人女管家海敏斯有染,且有一私生子伊斯通。
尽管当时舆论沸沸扬扬,但由于无法证明而不了了之,成为一桩200年来的悬案。
1998年,美国一个有名的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检查了有关人员Y染色体上的序列,了断了这桩公案。
托马斯·杰弗逊总统与其夫人只生育一女,所以他的Y染色体无法传递下来。
但是,研究人员收集了总统叔父两个儿子的5名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这些Y染色体上的特征应该是同总统的Y染色体相同的,因为总统的Y染色体来自他的父亲,他的叔父同他父亲的Y染色体都是来自祖父,所以他叔父的男性后代的Y染色体就能代表总统的Y染色体。
研究人员同时采集了海敏斯与其丈
夫生的大儿子的5名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
这两个家系的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同伊斯通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比较,发现伊斯通男性后代的Y 染色体上的特征序列与杰弗逊家系的相同,而不同于海敏斯大儿子家系的Y染色体。
由此明确无误地断定,伊斯通确是总统婚外情所生。
这一结果1998年正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当时正值大炒克林顿总统绯闻之际,所以,美国各大报都刊登这一新闻,并调侃美国总统的风流韵事不是“空前”,恐难“绝后”。
所以,Y染色体可以成为家系鉴定的有力工具。
在杰弗逊案后还有过多起用Y染色体鉴定亲子关系的报道。
另外,检验Y染色体也可用来研究人群迁徙的路线,可作为亲缘关系的一种标记,成为群体遗传学、历史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重点报道了Y染色体上男性特有区段的来源,它们有的来自X染色体,有的是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序列退化的遗迹,还有是扩增的产物。
同时发现了在Y染色体上这些区段中有8个回文序列。
在8个回文序列中发现其中有6个带有编码蛋白质基因,而且这些基因差不多都专一地在睾丸中表达。
回文序列两侧的臂可以自行配对,这样,Y染色体自身之间可以发生基因转换,表明Y染色体也可以产生一些多样性,而这种交换会产生何种效应值得研究。
由于这些效应只产生于男性睾丸中,所以会与男性特征密切相关。
从医学角度看可能会与男性不育、性别畸形等男性疾病有关。
从基础研究上讲,回文序列的臂结构使得Y染色体本身形成内部基因交换,有助于产生Y染色体的多样性,这可能对生物进化、性别分化都有意义,也提示我们在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完成后,认识、克隆基因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特定的序列结构,如回文序列、重复序列也可能产生一些功能,这些都有助于拓宽人们从事基因组研究的思路。
大家现在关注较多的是常染色质的基因序列,而对异染色质中的DNA序列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项工作是一个新的开端。
优生学这一名词是英国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在l883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遗传健康。
”优生学是以遗传学、医学为基础,研究减少遗传病和提高人类素质的科学。
优生学的发展是经过曲折的历程的。
20世纪初在英国与美国首先建立了优生学会。
1935年美国学者建议,‘‘绝育法”应只限于下列一些遗传病患者:①遗传性舞蹈症,遗传性神经萎缩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②家族性智力低下。
⑦精神分裂症。
④严重的躁狂抑郁症。
⑤癫痫。
此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法西斯主义横行,希特勒打着优生学的旗号推行种族歧视及种族灭绝政策。
屠杀
犹太人。
使人们对优生学谈虎色变,一些人把优生学及种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
1545年以后,原子弹造成的遗传损伤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因此,对人类遗传学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注意*1960年美国遗传学家斯特思提出了负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与正优生学(或演进性优生学)的概念。
前者主要研究降低人类群体中有害基因的频率,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后者则研究优良基因的繁衍,如何出生优良的后代。
我国在解放后受苏联影响,也曾对优生学有误解,直到1979 年在第一次全国人类和医学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才又开始重新提出优生学,开始认识到优生学对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作用。
新优生学
由于大部分遗传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所以遗传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医学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为内容的新优生学已成为防止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为人类的优生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