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论文 从人类遗传学角度看糖尿病
糖尿病综述论文(两篇)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它被认为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引起的高血糖症。
本文将在上一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糖尿病,具体包括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发症及其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和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1.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1.2环境和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1.3糖尿病的分类和病程二、预防和控制措施2.1健康饮食和合理营养摄入2.2适量运动和体重控制2.3控制血糖和监测血糖水平2.4应用药物治疗糖尿病2.5心理辅导和支持三、并发症及其治疗3.1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2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的处理3.4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防治3.5肾脏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防治四、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4.1生活质量的降低4.2心理健康问题4.3婚姻和家庭的影响4.4与工作和社交的关系4.5产生的经济负担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5.1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的改进5.2胰岛素治疗的进展5.3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5.4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的研究5.5具有潜在治疗潜力的新药的开发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分类复杂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时的治疗和预防可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家庭和社交关系等。
虽然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但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如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胰岛素治疗的进展以及新药的研发等。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及其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以及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以亿计的患者。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经常被探究的话题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在遗传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数十个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变异。
单基因糖尿病是其中一种遗传类型,这种糖尿病通常是由单一基因的缺陷而引起的。
例如,MODY(成人型单基因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与II型糖尿病非常类似。
除了单基因遗传方式外,糖尿病还有复杂遗传方式。
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确认了将近1000个遗传变异与糖尿病发病相关。
其中最突出的包括硬化性苷基转移酶1(GCK)、肌酸酐酸化酶2(MK2)、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等基因。
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这些遗传变异作用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胰岛细胞凋亡和自身免疫系统等方面,从而影响血糖控制和胰岛细胞功能。
例如,某些遗传变异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导致患者血糖不断升高。
还有一些遗传变异能够影响胰岛β细胞激素分泌的稳定性,继而导致高胰岛素、高葡萄糖和低胰岛素、低葡萄糖等情况出现。
此外,一些在人体自身免疫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的变异也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病,这些变异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有关。
除了这些直接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环境因素也能够加剧患者疾病风险。
例如,肥胖、高脂饮食、低活动水平等环境因素能够加重遗传基础不良的患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虽然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其发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在很多病例中,遗传因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事实上,大部分糖尿病病例都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体重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生活方式、饮食管理、药物疗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尤其是对于遗传因素较强的患者,更应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疾病的负担。
总体而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
糖尿病治疗中的遗传因素解析

糖尿病治疗中的遗传因素解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其治疗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糖尿病遗传学的基础知识谈起,探讨糖尿病治疗中的遗传因素解析。
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至少50%以上的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疾病,由于受到环境和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影响,其遗传机制相对复杂且多样。
糖尿病的发病涉及到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使得疾病的遗传模式多种多样。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上,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在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上,不同遗传变异导致的临床表现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某些遗传变异会使个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等临床表现。
此外,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糖尿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其次,糖尿病的治疗反应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同个体对于糖尿病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基因的差异。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和分解速度,从而影响胰岛素的药物治疗效果。
此外,基因变异还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等过程,从而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治疗中的遗传因素解析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遗传特征和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遗传背景,并据此判断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代谢速度等,进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越来越被重视,遗传因素的解析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糖尿病的遗传因素解析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疾病的遗传背景的解析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糖尿病发生的遗传学结构和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糖尿病发生的遗传学结构和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失调及体内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数约有4.20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包括了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糖尿病发生的遗传学结构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以期为人们更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知识支持。
一、遗传学结构与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研究中的遗传学结构主要指人体内存在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NA,它是人体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由于糖尿病涉及的基因较多,因此研究人员仍在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1. 常见糖尿病相关基因目前,已经有多个基因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中,最常见的糖尿病遗传因素是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 mtDNA)和细胞核DNA(nucleardnA, nDNA)的突变。
此外,T2DM的发生还与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胰岛素原基因突变、PDX1(胰岛素转录因子1)、GCK(葡萄糖激酶)、HNF4A(肝特异性糖原核转录因子4α)等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
2. 重大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糖尿病研究的热点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
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遗传学研究项目“固定效应基因组项目(FIX-EFFECTS GENOME PROJECT)”成功地鉴定出了多个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基因。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大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了多个新的高危基因。
例如,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 ER)功能异常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ER调控相关的基因(如UBXN1、DNAJB9和DERL2)也与T2DM的风险紧密相关。
糖病的遗传病例分析

糖病的遗传病例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受多个遗传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糖尿病的遗传病例,探讨糖尿病的家族遗传规律,并讨论实施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遗传研究表明,糖尿病的遗传风险与个体基因组中的多个位点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在糖尿病类型1(T1DM)的发病中,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的某些基因变异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糖尿病类型2(T2DM)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包括TCF7L2、PPARG、KCNJ11等基因的突变。
在家族病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某些家族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例如,一位研究对象的父母都患有T1DM,那么该研究对象患病的风险将高于一般人群。
类似地,对于T2DM,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一名父母患有该疾病,他/她的风险也会升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例如,亚洲和非洲的人群中,T2DM的发病率较高,而T1DM则在白种人群中更为普遍。
尽管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运动等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糖尿病归咎于遗传因素,而要综合考虑个体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对于糖尿病的遗传病例而言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应加强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的征兆,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其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合理膳食结构、适量运动、心理压力管理等都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也很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代谢疾病。
通过家族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遗传病理机制。
在预防和管理上,早期筛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
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遗传因素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健康与遗传论文 糖尿病及其防治

糖尿病及其防治姓名:陈瑜学号:08005316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
近年来在糖尿病领域不但其患病率明显增加,而且糖尿病的临床面貌在变化,概念在变迁。
本文对糖尿病及其防治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糖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该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已有详细的记载,对糖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和预后都作出了论述,到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把糖尿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对待,唐代《外台秘要》中最先记载了糖尿病尿甜的表现。
而西方国家直到1672年才有土耳其人Areteus较系统的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他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甜如蜜”,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病情恶化,直至昏迷死亡的临床过程。
二、糖尿病的种类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三、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会影响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研究者开始关注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遗传机制和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和进展、遗传学研究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糖尿病的遗传机制和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遗传因素。
一方面,糖尿病的发病与多个基因的遗传变异有关;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如饮食、运动习惯等也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包括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葡萄糖转运蛋白等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变异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转运和作用,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和糖尿病的发生。
例如,TCF7L2基因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糖尿病易感基因之一,其突变或变异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密切相关。
除了基因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还有一些非编码RNA在调控胰岛素的生产和释放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功能。
例如,microRNA-375就是一种能够控制胰岛素分泌的基因调控因子。
因此,非编码RNA也是糖尿病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和进展遗传学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系分析:通过家系、孪生等研究方法,分析糖尿病在家族中的传播情况,以确定遗传因素的作用和模式。
例如,糖尿病在近亲家庭中有更高的患病率,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联合分析:联合遗传基因变异位点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糖尿病发生的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例如,证实饮食、体重等环境因素与基因突变都存在交互作用。
3.基因鉴定:通过基因组测序、基因芯片等高通量技术,全面地勾勒出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组变异图谱。
4.功能分析:利用体外细胞实验、小鼠模型等多种方法研究已发现的糖尿病相关基因或基因产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确定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糖尿病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联合分析和基因鉴定两个方面。
糖尿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糖尿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除了基因的直接作用外,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DNA序列外的可变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的一门学科。
这些变化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基因功能和细胞的命运。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和表观遗传学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最为常见和稳定的修饰。
DNA甲基化是指将甲基基团添加到DNA分子的过程。
在糖尿病患者中,DNA甲基化水平可能发生改变,这可能导致基因的过度或不足表达。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导致血糖调节的紊乱。
其次,组蛋白修饰是另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形式。
组蛋白是DNA紧密缠绕的蛋白质,可以通过翻译和转录过程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组蛋白修饰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
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肝脏中,某些基因的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发生异常,进而影响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通路。
此外,非编码RNA(ncRNA)也在糖尿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ncRNA是一类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分子,它们可以通过诱导DNA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和调控信号通路来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项研究发现,某些ncRNA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干预这些ncRNA的表达,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相关的代谢异常。
除了研究表观遗传学与糖尿病的关系,一些研究还利用表观遗传学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糖尿病患者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干预胰岛素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另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和ncRNA的表达,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类遗传学角度看糖尿病
摘要: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本文主要从人类遗传学角度,通过对多个最新研究事例的概括,对糖尿病的致病原因、遗传方式等方面进行简要地综合论述。
关键词:糖尿病;基因;遗传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加。
如今糖尿病是世界上第五位主要死亡原因,在发达国家更是继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一、糖尿病的两种类型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其共同点为:都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但两者也存在明显不同:(1)、年龄上: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大多数40岁以下发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
(2)、起病时体重的: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越肥胖越易患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
(4)、急慢性并发症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
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
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5)、临床治疗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二、关于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治疗,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从基因角度看,不同的基因型会使相同疾病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青春期前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DRB1*0301/DRB1*0401基因型,起病急骤并伴β细胞的广泛破坏,而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多表现为β细胞的缓慢破坏,C肽水平较高且有较长时间的缓解趋势。
后者往往存在低到中度水平的人白细胞抗原(HLA)易感基因型。
多项研究证实,PTPN22基因C1858T多态性(Arg620Trp)与多种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相关。
乌克兰学者季哈诺夫等研究了乌克兰人群中的PTPN22基因C1858T多态性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发病的关系。
结果显示,PTPN22基因C1858T多态性与LADA的相关性强于1型糖尿病,其在LADA基因遗传易感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多因素疾病一样,1型糖尿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基因易感性或保护作用,基因与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
诸多因素会影响1型糖尿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异质性,所以今后的研究将结合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疾病表型及环境暴露史,采用更可信的人类蛋白交互作用网络来进一步评估和分析基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并提供潜在的功能性发病机制,从而为个体化防治提供依据。
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被认为是多种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多因素疾病。
虽然导致β细胞免疫耐受遭破坏的启动机制仍然扑朔迷离,但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部分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其之间的关系。
2012年3月8日发表在Diabetes期刊上的一篇文章的结论表示,对最近被确诊为患上I型糖尿病的病人而言,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e)与他们第一年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关联——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亚昆士兰大学迪亚曼蒂纳学院的Katharine M. Irvine博士和同事们以6名健康人和16名最近(大约三月前)被诊断为患上I型糖尿病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
从确诊患上I型糖尿病时开始,研究人员对他们的临床特征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
在与糖尿病相关联的基因表达特征中,研究人员鉴定出与细胞代谢和存活相关的途径存在多种扰动。
其中由9个基因表达变化组成的表达特征与一个由12名I型糖尿病症状刚发作的病人组成的独立小组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关联,而且这种表达特征在健康的直属亲属中也存在。
可以看出,在病人被确诊为I型糖尿病之后的第一年,外周血基因表达特征与他们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关联,而且这种表达特征在参与研究的高风险人身上也存在。
Irvine和同事们作出结论:“这些结论暗示单核细胞表型可作为病人I型糖尿病症状产生之前和之后的疾病发展的一种候选生物标记,同时也有潜力作为促进他们产生天然免疫应答的机体应激存在的一种候选生物标记。
”
二、2型糖尿病的研究
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的科研团队发现了我国大陆首例特殊类型糖尿病MODY2家系,并在遗传学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
研究报道了中国大陆首个青少年中的成年起病型糖尿病II型(MODY2)家系,该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有患者均存在空腹高血糖,且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减少。
基因测序提示该家系高血糖患者均存在一个新的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E339K(谷氨酸→赖氨酸),突变与高血糖共分离。
为明确突变与高血糖的因果关系,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突变基因功能学研究,结果表明突变造成的GCK酶活性与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可能是其引起高血糖的具体机制。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45个2型糖尿病的的易感位点,大多数都是在欧洲人群中首次发现的。
东亚人群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较慢,仅有7个易感基因是在东亚人群中被发现。
此外,欧洲人群和东亚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别可能会影响易感位点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强度,而且遗传背景也会影响糖
尿病发病机制。
贾伟平教授带领课题组与韩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通力合作,期待在东亚人群中寻求2型糖尿病的易感位点,历经四年,在12284名病例和13172名对照人群中,对19个潜在位点进行分析,最终确认了8个新的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分别是GLIS3、PEPD、FITM2-R3HDML-HNF4A、KCNK16、MAEA、GCC1-PAX4、PSMD6和ZFAND3。
这一研究为解释东亚人种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学发现
1、孤独症或其它发育障碍与母体肥胖和糖尿病相关
研究证实患有肥胖症的母亲生下患有孤独症儿童的几率是那些没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正常体重的母亲的1-2/3倍,而且她们的孩子患有其它发育障碍疾病的可能性是健康人的2倍多。
他们发现,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产下患有发育延迟的儿童的几率是健康母亲的2-1/3 倍。
然而,尽管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产下患有孤独症儿童的比例比健康母亲要高,但这个结果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母亲产下的孤独症儿童比健康母亲产下的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更弱的能力——他们在语言的理解和创造以及适应性交流上都有更大的缺陷。
2、伴糖尿病遗传综合征
伴糖尿病本征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毛囊性病变。
常伴有糖尿病、肝肾病变和维生素A代谢异常。
主要组织学特征为一高度角化和部分角化不全的角栓,凹入表皮内,穿过表皮进入真皮,在真皮内引起炎症细胞反应。
表皮细胞增生,真皮有肉芽肿形成轻度胶原变性。
最早1例22岁女性白人,出现无症状的泛发性丘疹损害,命名为真皮穿通性毛囊及毛囊旁过度角化病。
主要见于20岁以后的成人,皮肤呈特征性的毛囊角化病变,常伴糖尿病等可确诊。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有人提可能与维生素缺乏有关,故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维生素E。
局部可试用角质剥脱剂,伴糖尿病者应积极控制,同时保护好肝肾功能。
四、结论
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流行情况仍在持续迅速恶化,糖尿病风暴正席卷全球,
演变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灾难。
人类如果无法改变糖尿病,糖尿病则必将改变人类。
对于糖尿病这一迫在眉睫的威胁,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其开始,我们应该努力控制其结局;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其结局,我们应该努力改变其进程;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其进程,我们应该努力尽早行动。
参考文献:生物谷网;糖尿病网;百度网;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