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论文

合集下载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基因治疗殷建楠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随着对基因治疗的深入研究,更多的疾病将会被攻克。

本文主要描述了基因治疗在亨廷顿病和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亨廷顿病、糖尿病、腺病毒载体一、基因治疗概述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 以纠正基因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药物的治疗, 而通常所称狭义的基因治疗是指用完整的基因进行基因替代治疗, 一般用DNA 序列。

基因治疗常用方法有2 种, 即体内疗法( in vivo) 和体外疗法( ex vivo) , 主要的治疗途径是体外基因治疗, 即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 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 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 而不是基因药物。

体内疗法是将外源基因导人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些基因药物可以是完整基因, 也可以是基因片段( 包括DNA 或RNA) ; 可以是替代治疗, 也可以是抑制性治疗( 包括DNA 转录水平和mRNA 翻译水平) 。

基因药物不但可用于治疗疾病, 而且可用于预防疾病。

这类基因药物疗法简单易行, 发展迅速, 新型基因药物也不断产生。

基因治疗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 包括遗传病( 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等。

二、基因治疗的形式基因治疗有两种形式:(1)体细胞基因治疗,正在广泛使用;(2)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因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1)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的理想措施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体细胞内染色体特定基因座位,用健康的基因确切地替换异常的基因,使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须减少随机插入引起新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遗传学课程论文——细胞质遗传并非完全是母系遗传

遗传学课程论文——细胞质遗传并非完全是母系遗传

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遗传学课程论文细胞质遗传并非完全是母系遗传姓名:孙颖雯班级: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2班学号:222010317011053指导教师:帅小蓉【摘要】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家们已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以及双亲遗传的现象。

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质体DNA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子植物的质体DNA则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发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1]。

由此证实了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并非全部都是母系遗传。

【关键词】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线粒体DNA遗传质粒DNA遗传【引言】母系遗传是细胞质遗传的普遍形式,高等生物的细胞质遗传包括母系遗传、父系遗传和双亲遗传。

母系遗传是指: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通常子代只表现母本性状,这种表型和母本表型一致而与父本表型无关的细胞质遗传又称母系遗传。

异配生殖的生物,其合子中细胞质主要来自雌配子,同时父本所形成的配子中,细胞质基因或丢失、或以某种方式被破坏、或失去活性,即只有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得到表达,父本的细胞质基因没有表达,因此,后代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这种细胞质遗传才是母系遗传[2]。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雌配子中的细胞质多,而雄配子中细胞质少是母系遗传的主要原因,则以后就难以理解父系遗传和双亲遗传。

通常所说的细胞质遗传特点其实是指母系遗传的特点,如子代通常只表现母本性状,母系遗传和细胞质遗传是包容关系的概念。

因此,母系遗传一定是细胞质遗传,而细胞质遗传却不一定是母系遗传[3]。

例如花斑紫茉莉白色枝叶、绿色枝叶、花斑枝叶的遗传和链孢霉的慢性生长性状遗传,属于母系遗传;而酵母菌小菌落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但不属于母系遗传。

【正文】细胞质遗传中,正、反交结果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正、反交结果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来判断一种遗传是否是细胞质遗传。

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本模板】

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本模板】

医学遗传学论文有关X—显性遗传和X-隐性遗传的研究进展作者:摘要: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根据其x染色体上致病基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显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同样的,若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隐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

关键词: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X-连锁遗传病同意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他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叫做连锁遗传。

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番奈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队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人类疾病的遗传与遗传病中,有一类为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对后代的传递受孟德尔规律的制约,又称为孟德尔遗传.【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广泛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在1905年,摩尔根开始用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试验.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带有这个基因的显性等位基因。

关键的问题解决了,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特殊情况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摩尔根的假设不仅合理地解释了他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预计白眼雌蝇与白眼雄蝇交配时,F1应全为白眼,而且永远是真实遗传的.实验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假设得到了证实。

像果蝇白眼性状这样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或称X连锁遗传。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1. 生化遗传学摩尔根曾经正确地指出:“种质必须由某种独立的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我们叫做遗传因子,或者更简单地叫做基因”。

尽管由于摩尔根及其学派的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使基因学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的承认,然而当时人们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并不知道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虽然说早在1909年,英国的医生兼生物化学家加罗德(A.Garrod)就己指出,特定酶的表达是由野生型基因控制的假说。

而且这个假说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过众多遗传学家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掌握的酶分子结构的知识相当贫乏,没有认识到大部份基因的编码产物都是蛋白质,也不知道是否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

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便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沿用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是难以有效地揭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表型特征的遗传机理。

因此他们便广泛地转而使用诸如红色面包霉(Neurospora crassa)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pniae)等微生物为研究材料,并着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索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内在联系的分子本质。

所以人们称这个阶段的遗传学为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或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

由于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细胞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和容易培养、便于操作等许多优点,因此便极大地加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有如下三项。

第一,194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比德尔(G.Beadle)和塔特姆(E.Tatum),通过对红色面包霉营养突变体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因一种酶”(后来修改为“一种基因一种多肽”)的假说。

2021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范文2

2021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范文2

2021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范文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以出生缺陷生命科学为主要研究课题,通过DNA技术,进行基因诊断、基因治疗、预防出生缺陷,是一种新型又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本文汇总了8篇“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供医学工作者们参考阅读。

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之第一篇:基于医学遗传学的抑郁症研究 摘要:抑郁症作为常见精神障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目前,人们对抑郁症遗传机制的理解远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其他常见精神障碍透彻。

近年来,随着临床样本量的不断积累以及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该文从抑郁症的候选基因、常见变异位点、罕见变异位点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方面对该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遗传学,研究进展;医学遗传学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精神障碍,全球约3.5亿人罹患抑郁症;从伤残调整生命年来看,抑郁症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所占比例高达10.2%,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健康问题[1]。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仍难以阐明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其他复杂疾病如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所带来的靶向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提示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拥有巨大潜力,有望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比于遗传度较高的自闭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遗传度为31%~42%[2],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变异位点数目也远不及上述精神障碍,揭示抑郁症的遗传机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研究。

近年来随着诸如精神障碍基因组学研究合作组织(PsychiatricGenomics Consortium,PGC)、CONVERGE(China,Oxford,and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Genetic Epidemiology)等组织的抑郁症临床队列样本数的增加,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将迎来新的曙光。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动物遗传学不仅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科学之一,还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来源。

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各种动物,如:家畜、昆虫、鱼类、鸟类等。

本文整理了8篇动物遗传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之第一篇:基于动物遗传学的育种与繁殖研究摘要:近年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

首先总结了动物育种发展的创新点,之后以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例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如良种繁育基因组数据库、动物功能组的研究、对于动物生长发育的有效调节、基因组学的运用,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动物系列,生物信息学近年来畜牧业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其对于食品食物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愈发突显,相应地,人们对于畜牧动物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动物育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更让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实现了更为紧密的关联。

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创新点动物食品需求量与生物品种改良之间有密切关联,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产品的质量也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就总产量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的肉类与禽蛋类均为世界首位,乳制品的产量则为世界第三位,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畜牧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上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动物性食品来源仍然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积极进行品种与繁殖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发展动物品种,对于生物领域新兴技术的检验来说极为有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与人工授精、冷冻胚胎、干细胞技术、基因组编辑等一系列新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物育种与繁殖的效率,让该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而包括基因组最佳纯属无偏估测与超声波、无线射频自动化技术的问世也在相应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遗传学论文3(1)

遗传学论文3(1)

Cu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影响张晋,王馨【摘要】采用硫酸铜对泥鳅进行染毒试验,用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以研究其不同浓度范围(0.05mg/L—0.4mg/L)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和微核的诱导效应。

结果表明:硫酸铜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升高,各处理组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出现率随铜离子浓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关键词】Cu2+;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近年来,大量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被排到江河湖泊,其中的重金属在水体中不易被降解,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鱼体中积累,会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

微核试验是20世纪70年代由Heddle(1973)和Schmid(1975)分别独自创立的,是检测细胞遗传损伤的指标和检测化学物质毒性的一种常规方法。

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和监察各种理化因子对机体的致癌、致突变效应。

泥鳅的血红细胞具核,在外来诱变剂的作用下会出现微核和各种核畸变现象。

近年来学者将泥鳅作为研究水体污染的材料,取得较好效果。

泥鳅在实验室易于饲养,分布广泛,取材容易,易于涂片,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等优点,因而常被用于检测水体的污染情况。

因此,可用泥鳅作为评价水体污染和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遗传损害及毒理效应的指示生物。

泥鳅对环境中低浓度的污染物较为敏感,微核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物质、重金属、除草剂及食品添加剂等对泥鳅遗传毒性的影响的研究。

实验以泥鳅为研究对象,探讨Cu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等遗传指标的影响,为环境监测提供参考和数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泥鳅30条(泥鳅购大学城永辉超市,体长10±2.0)cm,在曝气的自来水中暂养3 d,实验时选用体重相近、体表无损、健康活泼的个体作为试验材料。

1.1.2 主要试剂分析纯CuSO4·5H2O用蒸馏水配置成10 mg/L母液,再稀释成所需的浓度;吉姆瑞氏混合染液,使用前用0.2 mol/L 磷酸缓冲液(pH值6.8)稀释10倍。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谈谈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入门摘要:针对遗传生命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变异生命现象如“一树结果,有酸又甜”,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给我们做了遗传学的基础概括。

我们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由微观到宏观,由实质到表象构造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基础的结构路线。

关键词:遗传变异遗传物质遗传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从而主动的控制和改造生物,使其为人类服务。

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生命本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以至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控制、改造自然都有巨大的作用。

一历史回顾遗传学发展至今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取得辉煌的成就。

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粗略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启蒙遗传阶段,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孟德尔遗传学建立,细胞遗传学的建立以及微生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分子遗传学建立和发展,遗传工程的发展。

其中中间三大阶段是遗传史上的重大突破。

1.1. 孟德尔遗传学建立1866年,孟德尔(Mendel GJ)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遗传是受细胞内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该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和开始的年份。

发现者为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Carl)。

1909年,约翰生(Johannsen WL)发表了“纯系学说”,并最先提出“基因”一词,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在这个时期细胞学和胚胎学已有很大的发展,细胞学与遗传学相结合开始。

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多样性与保护前言本文从遗传多样性角度对当前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在植物保护过程中,要考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大小,在就地和迁地保护的过程要减少近交和远交衰退影响,并可利用遗传标记为提供关于种群大小、基因流动等方面的信息对当前植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揭示了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上重要作用和不可取代性。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植物保护正文野生植物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

数以万计的植物种类蕴涵着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衣、食、住、行资源需求的巨大潜力,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宝库。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生产者和基因资源的重要载体,植物对于人类未来的命运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类型复杂,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全世界十分之一植物物种生存的家园。

中国拥有30 000多种高等植物,并且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全球植物多样性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从木材到稻米、从兰花到玫瑰、从茶叶到竹子,中国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全人类提供了最为重要的食物、药材、观赏植物和建筑用材。

但是,中国野生植物面临分布区域萎缩、生境恶化、资源锐减、部分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等严峻形势,植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保护中国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描述自然界中生命形式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植物,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植物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物多样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最终都是由控制形态和发育的遗传蓝图—核酸的多样性决定的,因此基因的多样性是其他一切多样性的基础和源泉。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物种都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库和遗传组成,可以说物种是构成生物群落进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已经包含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故生态系统也就离不开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达尔文发现,物种从一个共同的祖先分支出来以后,有些器官形态发生了异常或改变,由于长期遗传的结果,这些改变了的器官形态不会比别的构造更易发生变异了,长期连续的自然选择作用便会使它们变得十分稳定,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因此,达尔文认为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所有物种开始都是变种。

那么变异的来源是什么?达尔文的时代还无法解释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了解,所有这些变异最终来源于遗传基因的多样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传多样性对其他多样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它不仅在于可揭示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历史,为动植物的分类、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而且可为保护区规划、遗传资源的保存及动植物的育种和遗传改良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呢?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物种多样性。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

种内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内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繁衍、抵抗病害和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所必需的。

任何物种只有具备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才能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存压力,否则将面临物种灭绝的危险。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适应性、物种起源、基因资源分布及基因资源保护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因此,了解和掌握资源遗传多样性,对于维护物种稳定,挖掘有益资源,开发和创制新种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在于:1、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如对高脂松酶位点的检测发现,其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极低,而群体间未发现任何差异(Fowler 等1977)。

许多证据表明,脂松曾有广泛的分布,但在更新世冰川作用的影响下被赶到了美国东南部,在此过程中,该种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

尽管现今的分布区仍比较大,但却是由存在于美国东南部遗传上单一的残遗群体重建的,因此遗传多样性极低(Mosseler 等1991)。

例如:按照对来自8个山系的12只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推测,在晚更新世气候剧变而导致动物大量死亡以至灭绝,大熊猫可能仅有少量个体存活,由于发生近亲繁殖而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贫乏。

而葛颂等(1996,1997)对我国特有的银杉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这一孤立分布在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的孑遗物种,具有很低的遗传多样性,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非常大,说明这些银杉群体在历史上发生了严重的瓶颈效应,也表明了银杉的古老性和残遗性。

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

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遗物种。

2.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我国的特有种大熊猫群体被隔离为30多个小群体,每个群体不到50头,甚至少于10头。

根据36种血液同工酶及蛋白质的电泳检测发现,来自8个山系的12只大熊猫,在检测的40个遗传位点上,39 个位点均表现为单态,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只有一个位点有两个等位基因多态,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

许多专家认为大熊猫正面临灭绝的境地。

而同样实验条件下的17只亚洲黑熊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

普遍认为亚洲黑熊在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

再比如利用36个微卫星标记和42个表型性状对453份选育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中国水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近5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籼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下降,80年代降低到最低水平,90年代又有显著提高; 在地理上华中稻区的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最大,东北稻区和西北稻区遗传多样性最小.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和西南地区的四川等地是中国水稻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粳稻生产基地,遗传基础非常狭窄,应该发掘新的种质资源拓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3.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就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力。

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大。

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之前所开展的保护等级的确定、有效种群数量确定、物种生存力分析、保护数量的确定、保护对象的获取,以及保护过程中保护对象的管理方案制定等一系列工作,都应在对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以新疆阜康荒漠地区的植被为对象,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位,并重点对该地区的关键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傅立国,1992)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从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两个层次上,阐明了荒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在分析几种荒漠植物(碱蓬、叉毛蓬和梭梭)遗传变异和生态位的基础上,探讨荒漠植物种的生态位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验证关于生态环境与遗传变异的生态位宽度变异假说。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梭梭濒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4.遗传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牲畜、农林业的新品种培育、遗传改良,新药剂开发,人类遗传疾病的诊断治疗、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生产、生物资源的鉴别、有害生物的检测和控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对世界范围采集的红花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发现,来自埃及和伊朗等地区的样品中,抗病品系最多(Allard等1971)。

转基因棉花、玉米、番茄、水稻的问世均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密切相关。

又如在对我国野生稻的研究中发现,在一些病虫害严重的栽培稻稻田附近存在着不受病虫害侵袭的野生稻群体,一些不同来源地的野生稻类型或同一栖息地不同类型的普通野生稻,对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有比较大的差异(施立明等1993)。

这些多样性为选育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

以箭竹种子保存为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遗传多样性的科研价值与意义背景简介:2003年,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海拔2700m以上的箭竹开花枯死,严重影响到大熊猫的食物需求。

问题:如果开花后第二年气候恶劣,如何避免箭竹种子因不能按时发育而出现种群灭绝?从而影响大熊猫的生存?设想1:通过遗传学方法解析箭竹开花的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避免箭竹开花;设想2:利用现有转基因技术,改善箭竹的遗传特性;设想3:将部分箭竹种子保存于种子库,从而保存其遗传基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播种据有关资料显示,冷箭竹开花周期是45-53年。

竹子从开花结实,种子成熟、植株枯死到种子萌发成林,需要1O年以上时间,以此为食的大熊猫也随之而发生周期性的食物危机,特别是在人为活动频繁的今天(人为活动缩小了大熊猫生活的栖息地),冷箭竹开花枯死所造成的危机更加严重,每次竹子开花枯死缺乏食物都会导致部分老、弱、病、幼个体死亡,成体因营养不良而繁殖率下降,幼体生长发育不良。

这种周期性的灾难,是促使大熊猫种族退化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冷箭竹开花以后对其种子特性和幼苗更新进行研究,了解其自然更新复壮的规律,采取人为措施,加速幼苗更新复壮,这不仅是研究该物种生态生物学特性的需要,而且也是研究和保护大熊猫、促进其种群繁衍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自然环境条件基本一致时,冷箭竹种子成熟掉落后,砍掉枯死竹秆,清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