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案例分析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闸坝调控对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分析

闸坝调控对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分析1. 水位调节:闸坝可以调节河流的水位,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对底栖生物和河水的氧含量等环境因素产生影响。
水位的上升可以改变河流的水动力学条件,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例如河流变宽、流速变缓,有些生物因而难以适应。
而水位的下降则会暴露出河床,使底栖生物失去栖息地。
闸坝对河流水位的调控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
2. 水质调节:闸坝对水流的拦截和调度会影响河流的水质。
拦截上游水源可以减少河流水量,从而增加水体的水质压力,并影响下游的河段。
闸坝的运行还可能改变河流的水动力学特征,使水中的悬浮物、溶解氧、水温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在闸坝调控过程中,需要关注水质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水质污染。
3. 引水调度:闸坝通过调度水量,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满足河流流域的供水需求。
大规模的引水调度可能会导致下游河段的水位降低,进而影响洪水的冲刷作用和水生生物的迁移。
在引水过程中,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质、养分等会被引走,导致下游环境的水质退化。
在引水调度中,需要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的需要,合理安排引水量和时机。
4. 生物多样性保护:闸坝的建设和操作对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影响。
封堵河流会影响鱼类的迁徙、繁殖和栖息地,对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产生直接影响;而闸坝调度过程中的水位调节、水质变化等也会影响鱼类的生存状况。
闸坝的建设和运行需要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设置鱼梯和导流通道,以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闸坝调控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征主要包括水位调节、水质调节、引水调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闸坝的建设和运行中,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的影响特征,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其对于保障农业生产、防洪减灾、供水供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流特性。
例如,修建大坝会导致河流的连续性被阻断,使得上下游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交流受到限制。
大坝蓄水会改变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影响河流的生态流量。
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流量的改变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如河滨植被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等。
此外,水库的形成会使水温分层,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库底层水的温度较低、溶氧含量少,可能导致底层水体的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土壤和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引发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
水库周边的地下水位升高,容易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表,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利用价值。
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填方等活动可能会破坏地质结构,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且,水库蓄水后,水压增大,可能会诱发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地质稳定性构成威胁。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破坏了原有的栖息地,导致许多动植物物种失去生存空间。
例如,一些珍稀的鱼类可能因为大坝的阻隔而无法完成洄游繁殖,从而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水域的生态环境,使得一些适应原有环境的生物难以生存,而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则可能大量繁殖,从而打破生态平衡。
四、对气候的影响大面积的水库水面会增加蒸发量,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可能会使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有所改变。
同时,水库的低温水排放也可能对下游地区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气温降低,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人类为了控制和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一系列工程设施,如水库、大坝、渠道、水电站等。
这些工程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各种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能够有效地防洪减灾。
通过修建大坝和水库,可以调节河流水量,在洪水期储存多余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水利工程有助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通过引水工程可以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地区输送到短缺的地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者,水利工程可以发电,为社会提供清洁的能源。
水力发电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减少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缓解能源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河流生态方面,大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状态。
河流的流速、流量、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一些洄游鱼类的通道被阻断,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水库蓄水还会淹没大片的土地,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破坏了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
在土壤和地质方面,水利工程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
水库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蒸发积聚在地表,造成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水库蓄水增加了地壳的压力,可能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对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大面积的水体改变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了空气湿度,导致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
而且,水库蓄水后,水体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加,可能导致周边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栖息地,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一些珍稀物种可能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濒临灭绝。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还可能带来移民问题。
为了修建水库等设施,往往需要搬迁大量居民,这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土地和家园,面临重新安置和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一系列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效益,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清洁的水、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净化空气等。
当我们修建水利工程时,实际上是在对自然的水循环和生态过程进行干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储存方式产生了直接的改变。
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得原本自由流动的河流被拦截蓄水,这虽然解决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问题,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电力,但也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河流生态方面,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深增加,水温、水质等物理化学参数也发生了改变。
这对于依赖特定水流条件生存的水生生物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比如,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和迁徙通道被阻断,它们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减少。
此外,水流速度的减缓还会导致泥沙淤积,影响河道的形态和水生植物的生长分布。
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许多湿地依赖于季节性的洪水来维持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水库的调节作用可能会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和规模,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蓄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为众多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等重要功能。
其面积的减少和功能的退化,不仅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削弱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水灾害方面的作用。
从土壤保持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冲刷,减少土壤侵蚀。
但另一方面,水库蓄水可能会引发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会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气候调节方面,大面积的水库水面会增加水分蒸发,从而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水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水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坝工程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带来了诸多经济利益,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水坝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包括水文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与地质环境变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优化、建立生态监测体系等,旨在为水坝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提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水坝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引言水坝工程作为水资源管理和发电的重要设施,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洪水控制的需求,水坝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设。
随着这些工程的不断推进,它们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显现,成为公众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背景在于,虽然水坝工程带来了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经济效益,但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也十分显著。
这包括改变了自然河流的流向和流量,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对下游地区水文条件和沉积物传输的改变等。
这些影响不仅威胁到生态平衡,也对当地社区的生计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水坝工程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坝的建设和运行对水文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动模式,水坝造成了上游蓄水和下游流量减少,影响了原有的水循环过程。
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频率和流量,同时也影响了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和泥沙向下游的输送,这对下游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1]。
水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栖息地的改变和物种迁移路径的阻断上。
许多水坝建设导致原有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地丧失,尤其是那些对特定生态条件高度依赖的物种。
同时,水坝作为一种物理屏障,阻断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迁徙路径,影响了它们的繁殖和生存,从而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在中国,许多本土鱼类,如长江白鲟等,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水利工程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与对策

水利工程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与对策
摘要:河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水利工程的广泛建设。这些工程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可能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包括水流改变、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系统;影响评估;生态流量;生态修复 1.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物理影响:水流改变、沉积物搬运、河床形态变化 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会显著改变下游河流的水文情势,其中水流的改变是最直接的物理影响之一。大坝的建设和水库的蓄水可以导致下游河段的水流速度减缓,甚至出现断流现象,这对依赖快速流动水体生存的生物种群构成威胁。同时,水流模式的改变还会影响沉积物的搬运和分布,导致河床形态的剧烈变化,如河道的拓宽或缩窄、沙洲的形成或消失等。这些变化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栖息地,还可能改变河流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而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造成长远的影响[1]。
1.2 水质影响:温度、溶解氧、营养盐的变化 水利工程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的水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水库的蓄水会形成温度分层现象,导致下游水温的均匀化,这可能会改变水生生物的分布和行为模式。同时,水流的减缓和静水环境的增加会减少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对需氧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水库的蓄水还可能引起上游营养盐的积累,当这些营养盐随水流释放到下游时,可能会引发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因此,水质的这些变化需要通过科学地监测和管理来减轻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1.3 生物影响: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迁徙模式 水利工程的实施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显著的挑战。水流的改变可能破坏某些物种的栖息地,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的缩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此外,水文条件的长期变化还会影响种群结构,例如,偏好急流的鱼类可能因为水流减缓而面临繁殖困难,而偏好静水的物种则可能因此而受益。迁徙模式也会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特定水流条件进行季节性迁徙的物种,如鲑鱼等。大坝的建设可能阻断它们的迁徙路径,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甚至种群的局部灭绝。因此,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种群结构的平衡以及保护物种的自然迁徙模式,是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这是国人的一场百年大梦。
在一片高峡峻岭之间。
将奔腾而过的亚洲第一大河拦腰截断。
“当以水闸堰其水”,以彻底解决下游水患,同时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电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兴建将产生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方面的效益,但是也将对库区和全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的论证过程中,生态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只要是工程,必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巨型水坝的建设带给三峡哪些生态之变?对此都采取了何种措施,效果如何?目前及未来,三峡的生态环境将走向何方呢?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三峡的生态之变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杰作。
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埃及阿斯旺大坝。
这座在尼罗河上修建的大坝,在发挥防洪、发电等功能的同时,因对尼罗河流域乃至埃及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故而受到广泛关注。
而比阿斯旺大坝规模更大的三峡大坝,和阿斯斯旺大坝一样,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涉及三峡库区及周围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及河口、近海地区等,其对生态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和内容。
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地区的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有好的,也有负面的。
它可将长江对两岸居民的洪水灾害减至最低,整体改变长江水质,有助于抑制中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灾害等。
当然,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地区的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是非常需要注意和警惕的。
对农业来说,三峡蓄水后,土地资源严重丧失。
虽然,那些被淹没的多为贫瘠土地。
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造成长江水质污染。
对渔业来说,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
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策略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人类利用水资源、满足能源需求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不可避免地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诸多影响。
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水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影响,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1、改变河流的自然流态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会通过修建大坝、水闸等设施来控制水流,这使得河流的自然流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本连续、动态的水流被截断或调节,导致水流速度、流量、水位等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这不仅影响了河流中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衍,还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退化。
2、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河流的自然流态改变直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例如,一些洄游鱼类如鲑鱼、鲟鱼等,在大坝的阻挡下无法完成其洄游产卵的过程,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水流速度和水位的变化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以水生植物为食的动物的生存。
3、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大坝的建设将河流分割成不连续的片段,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纵向连通性。
这使得物质、能量和生物的迁移受到阻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同时,水利水电工程还可能导致河流与周边湿地、湖泊等生态系统的横向连通性降低,进一步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4、导致水质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能会引起水质的变化。
例如,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污染物的积累和富营养化。
此外,大坝下游的河道由于流量减少,可能会出现水温降低、溶解氧含量降低等问题,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5、淹没土地和改变河岸生态修建水库会淹没大量的土地,包括农田、森林和湿地等,这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损失,还破坏了原有的陆生生态系统。
同时,水库蓄水还会改变河岸的地形和地貌,影响河岸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河岸生态系统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借助案例分析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者:张瑜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4年第07期
摘 要:文章借助黄河流域断流、淮河流域水域污染和阿斯旺水坝建后生态破坏情况三个
案例具体分析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结合目前发达国家拆坝和停坝政策的
推行提出我国的筑坝规划必须立足本国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关键词:水坝;水质影响;水文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影响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除了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还有无
数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大小河流。自工业革命以来,聚集了各种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坝工程
在江河径流上建起了一座座水闸,它们通过大规模水力发电、增强河流灌溉能力、防洪抗旱以
及改善河道通航等多种实用价值,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因此曾长期被看作
现代文明的标志。世界水坝建设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科罗拉多河上胡佛大坝建成以
后,有人宣称人类历史进入了“大坝时代”,此后大多数国家争相效仿,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河
流上建立了密密麻麻的水坝。水坝在建立早期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各国争相筹
建的目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建坝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
社会矛盾日益显露,人们在河流上筑坝引水、发电的争议越来越多,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对水坝
建设效益的重新审视。其中,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是当前探索的重点之一。
一、水质影响
河流能够提供并维持良好的污染物质代谢环境,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
和生物化学反应净化河流污染物,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
有水质状况。淮河流域最近几年每年都会发生河流污染事件,据此可以证明筑坝对河流水质具
有明显影响。我国淮河流域面积仅为270000平方米,而大中小型水库已经建成了5700多座,
其中大型水库就有36座。淮河流域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集中,为了防止流域周围
农作物在枯水期生长受限,各地政府纷纷建坝蓄水以便抗旱。枯水期时,淮河上游各水坝里的
水无法自由流动因而积存数月之后大多变成污水,等到汛期来临之际,各水闸集中开闸放水,
大量的污水进入河道,使河流迅速受到污染,超出了自身的水环境自净能力,由此导致淮河每
年都会发生污染事故。
二、水文影响
黄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建筑在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
用,尤其是防洪抗旱、水利灌溉和水力发电等效益让流域内生活的居民一度为其津津乐道。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由于黄河上筑坝过多导致的隐患逐渐出现,例如黄河在1972—1999年的28年间出现了
22此断流。黄河断流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造成湿地面积逐年减小、生物多样性锐
减、局部河段淤积加剧等水文影响。水坝周期性的运行与停运造成河流下游河道水量的周期性
变化。当水坝运行时,下泄的水量大于正常的河流流量,导致对河流两岸冲刷加剧,对河道造
成侵蚀,影响两岸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水坝停运蓄水期间,河流流量减少,大量泥沙淤积,抬
高河床,使河流周围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河流两岸土地沼泽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
胁,同时水坝拦截了上游河水,这就直接影响了下游区域地下水的补给,使地下水位下降,影
响居民生产生活。
三、水生生态系统影响
大坝的建立割断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而且会形成两种截
然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一种水生生态系统的增强就意味着另一种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大
多数情况下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埃及建成了阿斯旺大坝,
这座水坝虽然给埃及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产生了廉价的电力资源,缓解了水旱灾害,促进了
埃及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它建成之日起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阿斯旺水坝截断了尼
罗河的水流,阻挡了河流夹带的大量泥沙,几千年来靠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的尼罗河三角洲缺
少了泥沙的淤积变得日益贫瘠,没有足够的淡水冲刷土壤中的盐分,土地盐碱化、沙漠化越来
越严重,昔日富饶的三角洲渐渐消失了。同时,在埃及海域已难以大量捕捞沙丁鱼了。尼罗河
下游的河水停止了流动,这为蚊子、血吸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阿斯旺地区居民的血吸虫发
病率故而持续居高不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造大型水坝开发河流资源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开垦局早在1994年就
宣布:美国的水库时代已经结束了。原因是美国在当时已经意识到修建水坝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是毁灭性的,由建造水坝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是无法弥补这种损失的,因此,美国目
前拆除的水坝多于新建的水坝。日本《朝日新闻》曾在2004年4月6日报道,日本国土交通
省初步决定重新评估《水资源开发基本计划》,不再规划建设新的水库。挪威已宣布今后停建
大型水坝。有些人认为这些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否定水坝价值是因为本国的水力资源开发程度
已经很高,经济发展也因借助水坝优势已得到快速前进,这与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发展问题的
现状不同,无需为此过多关注。但是,国内外筑坝破坏生态所带来的深刻的经验教训是不容我
们忽视的,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
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朗.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J].才智,2008,13.
[2] 鲁志强.大坝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8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汪永晨.世界水坝的顽疾[EB/OL].http://www.nujiang.ngo.cn,2004-11-09.
[4] 日本重新评估《水资源开发基本计划》不再建新水库[EB/OL].http:
//www.sina.com.cn,2004-04-06.
[5] 杨朝飞.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的思考
[EB/OL].http://www. chinabiodiversity.com,2003-06.
[6] 陈默,陈超.试用可持续发展眼光审视中国持续高涨的水坝建设[J].环境科学研究,
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