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合集下载

舒芬太尼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舒芬太尼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之,舒芬太尼是一种高脂溶性的阿片类药物,血浆蛋白结 合率高,分布广泛,作用迅速,镇痛效果好,苏醒快,对呼吸系统 和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因此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 复杂大手术、普通外科手术和妇产及门诊手术。随着其研究的 逐渐深入,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步扩大并有取代芬太尼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附cl
【基金项目】唐山市科技局指令性项目(07130206A-4-7)。
至40彬(min・lcg)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未发生进一步变化,
这与Ericksen等mo研究结果一致。 舒芬太尼对心血管的作用与芬太尼相似,均可以降低外周 阻力、心肌耗氧量、心率和心脏指数等。张海萍等【I¨用芬太尼 (10tw,/ks)和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1tW/kg、1.5t耀,/ks和2t堰o/ kg)静注后发现,舒芬太尼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 率在不同时期均低于芬太尼组,其中以ltW,/ks组插管期间血流 动力学更加稳定。张晓琴等¨副研究发现,舒芬太尼对心排量和 心功能影响较小,可能与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好的抑制压力感 受器的敏感性,从而减轻了全麻诱导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 响有关。舒芬太尼引起的低血压与交感张力的下降及副交感张 力增强有关,与组胺释放无关,因为舒芬太尼并不促进组胺的释 放。 2.3对心肌保护作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引起心肌缺 血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既有早期心肌 保护作用,又有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和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心 律失常的发生率¨。o。刘鲲鹏等口。报道,舒芬太尼预处理可以 通过激活阿片类受体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延迟性保护作用, 随着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 心肌梗死范围可进一步降低,但在20tLs/ks和10tLS/ks无差别, 提示舒芬太尼的心肌保护作用也有封顶效应。作者认为可能与 受体数量有关,当受体结合到达饱和后,再增加药基其药理作用 不再增加,则出现封顶效应。张冬梅等¨3研究发现,舒芬太尼能 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MDA)浓 度明显降低,可抑制再灌注后心肌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减 少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李 进H1和金立达等"o在做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时发现, 舒芬太尼可以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作用机制不同,前 者认为可能与激活阿片类受体,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后者认 为可能是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NO降低有关,其机制目 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且有待进~步研究。 3影响舒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因素 3.1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对舒芬太尼的代谢没有影响。

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现状

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现状

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现状随着科学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相继问世,如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布托啡诺等,复以理想的全麻药丙泊酚及短效肌松剂如罗库溴铵,阿曲库铵等,使临床麻醉水平达到新的高峰,让患者真正感觉到无痛,舒适,安全。

舒芬太尼是2003年引进我国[1],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镇痛药,镇痛活性强,适用于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也作为复合麻醉的镇痛,在术后及重症监护室内的镇静、镇痛都有广泛的应用。

标签:舒芬太尼;药理学;临床应用1 药理学舒芬太尼属苯基哌啶类,是N-4位取代的芬太尼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N-{4-甲氧甲基-1-[2-(2-噻吩)乙基]-4-哌啶基}-N-苯基丙酰胺枸橼酸盐。

舒芬太尼是亲脂性化合物,极易透过血脑屏障,从而保证脑内有效浓度的快速达到,因为它的脂溶性约为芬太尼的2倍。

与芬太尼相比,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更强,所以镇痛效果更好,约为芬太尼的5~10倍,并且具有更长作用时间[2]。

同时舒芬太尼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可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因此舒芬太尼适用于心脑血管患者。

舒芬太尼血浆分布半衰期为0.72~1.2 min,再分布半衰期为13.7~17 min,清除半衰期为140~158 min。

舒芬太尼分布容积小,消除半衰期短,其作用持续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芬太尼。

舒芬太尼不仅经肝脏代谢从尿和胆汁排出,也可在脂肪和肌肉组织中清除,因此反复用药,在组织中无明显蓄积现象。

另外,舒芬太尼经肝脏代谢产物去甲基舒芬太尼也有镇痛活性,效价为舒芬太尼的1/10,即相当于芬太尼,这又是舒芬太尼镇痛时间长的原因之一[3]。

这有利于术后镇痛的应用。

舒芬太尼治疗指数(LD50/ED50)为25211,是阿片类中最安全的一个,对呼吸的抑制与芬太尼相似,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但对呼吸的抑制短于镇痛作用,过量可用纳洛酮拮抗,对心血管的抑制也与芬太尼相似,表现为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对抗,血压下降,但比芬太尼更平稳[4]。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天津市蓟县中医院麻 醉科 3 10 0 90
关键词 芬 太尼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 9 1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78 (0 70 —0 80 R 7 . A 10 —5 5 2 0 ) 912-3
芬太 尼 商 品名 为 1苯 乙基 一一N 丙 酰苯 胺 ) 一 4( . 哌 啶, 为阿 片类镇 痛 药 , 的镇 痛 效 力 十分 强 , 同等 它 按 剂 量计算 , 其效 力 约 为 吗啡 的 1O 10倍 , 替 啶 0~ 8 哌 的 5 0 i00倍 [ , 5 ̄ 0 1 并具 有毒 性低 , 循环 影 响轻 , ] 对 时效 短 (5 0 n , 易 控制 , 后 自主呼 吸恢 复 1 ̄3 mi)容 术
刺 激[ , 醉诱 导期 与 其 他镇 静 药 物 配合 用 来 气 管 2麻 ] 插管 。芬 太尼对 心 血 管 系统 的影 响很 轻 , 影 响 心 不
肌收 缩力 , 不影 响血 压 , 常用 于 心血 管 手 术 , 且 不 而
同剂 量 的芬 太尼 都 能维 持 术 中血 液 动 力 学稳 定 , 大 剂量 芬太尼 (0 g k ) 于心 血管 手 术麻 醉 可 减轻 6g / g 用 心脏 抑制及 减轻应 激反 应 。然 而有 关这种 减轻 作用 的程度 , 取得 最佳效 果 时芬 太 尼剂 量 以及 给药 方 式 等 还存 在很 大争 议 。小 剂量 芬 太尼 (5 gk ) 合 1g / g 配
快等优点 , 故近年来被临床麻醉广泛应用。芬太尼
的衍 生物瑞 芬 太尼 和 舒 芬 太 尼 由于 其 优 点 更 为 突 出 ,面就 其 在 临床应 用及研 究进 展进 行综述 。 1 麻醉诱 导及 静脉 麻醉 芬太 尼 的脂溶 性很 强 , 故易 于透 过 血一 脑脊 液屏

麻醉药物芬太尼临床应用浅析

麻醉药物芬太尼临床应用浅析

麻醉药物芬太尼临床应用浅析作者:曾亚雄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摘要】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麻醉镇痛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时间快的优点,持续时间比较短,在各种手术、非手术的治疗中发挥镇静与镇痛的作用。

但是在给药剂量比较大或者与其他的麻醉镇痛药物合用的时候,容易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呼吸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芬太尼;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不良反应芬太尼属于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由于其具有药效强、起效快、安全性好的特点,在临床手术治疗和癌症镇痛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其不同的应用侧重点进行简单的探析。

1 芬太尼概述1.1 理化性质芬太尼的化学名称为N-(1-2-苯二基-4-哌啶基)-N-苯基丙酰胺,能够选择性与μ-阿片受体进行结合,亲和力高、特异性强,属于短效强阿片类镇痛药。

1.2 药理学作用芬太尼进入机体后能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

芬太尼的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的差别可以体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的影响效果上。

实验研究表明,芬太尼的作用部位在丘脑、丘脑下部以及网状系统和一神经元,注射量在50—70pg/kg时可以从脑电图上观察到满意的抑制效果。

静脉注射芬太尼后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则与脑部血流量有关。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体循环压力、心肌耗氧量、心率和心脏指数等情况上。

1.3 药代动力学特性通过硬膜外注射芬太尼时,起效时间通常在4min到12min之间,20min后脑脊液的药浓度达到峰值,作用时间在3.3h到6.7h之间[1]。

芬太尼透皮贴剂初次贴皮后,2 h起效,8h到12h之后药效达到峰值,10h后开始发挥最佳镇痛效果,贴皮后的4h吸收率为47%,48h吸收率为88%,72h 吸收率为94%。

2 芬太尼的临床应用芬太尼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手术麻醉的前、中、后发挥镇静与镇痛的作用,二是在中晚期的癌症患者治疗中发挥镇痛效果。

《舒芬太尼临床应用》课件

《舒芬太尼临床应用》课件
详细描述
目前,针对舒芬太尼的新剂型与制剂的研究主要包括开发新型的给药系统、纳米药物载体以及透皮吸 收制剂等。这些新剂型与制剂能够更好地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副作用,从 而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临床应用效果的进一步研究
总结词
对舒芬太尼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作用机制 和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更 有力的支持。
详细描述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 。然而,阿片类药物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降低。在临床上,患者可能 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处理方法
对于出现呼吸抑制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舒芬太尼,并采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 吸入等措施。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给药方式来减轻不良反应。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舒芬太尼可以与其他镇痛药物联合使 用,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减轻患者 的痛苦。
重症患者的镇静与镇痛
对于重症患者,舒芬太尼可以用 于镇静与镇痛治疗。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舒芬太尼可 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对重症
患者进行镇静和镇痛管理。
舒芬太尼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 疼痛和焦虑,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和睡眠质量。
特殊临床情况下的应用
详细描述
目前,对舒芬太尼的药物成瘾与依赖性的研 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 探讨其成瘾与依赖性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 预防和治疗措施等,以降低患者对舒芬太尼 的依赖性和成瘾风险。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摘要: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正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超短型阿片受体激动药,主要优点就是作用效果迅速,时量半衰期较短,停药后5-10min就可以苏醒,容易控制止痛剂量,效果的可预见性强,安全可靠。

我国于1999年开始用于国内患者。

通过临床验证以来,REM被证实有着作用效果快、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剂量容易控制等优点。

主要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心脏手术麻醉、神经外科麻醉、产科麻醉等,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阿片类镇痛药。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将该药正式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瑞芬太尼麻醉药理学临床应用由于瑞芬太尼结构中含有独特的甲酯键,所以容易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胆碱酯酶迅速水解。

代谢物经由肾脏排出,不依赖肝肾功能清除。

无论持续输注时间长短,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3-5min就可减少50%,与血浆蛋白有70%的结合率。

在人体内达到血-脑平衡仅需要1min左右,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瑞芬太尼容易产生剂量依赖性,也可以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骨骼肌强直、低血压等副作用,副作用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纳洛酮可以拮抗瑞芬太尼。

由于瑞芬太尼的独特药代动力学,所以瑞芬太尼更适合静脉滴注。

一、瑞芬太尼药理学特点(一)瑞芬太尼的理化性质瑞芬太尼的分子结构如下图1,属于短效苯基哌啶衍生物芬太尼族,哌啶衍生物,结构与其他六氢吡啶衍生物类似,化学结构中有特殊的酯键,容易被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

市面上的兜售的REM制剂为盐酸盐,白色冻干粉剂,内含甘氨酸,每支剂量为lmg,使用前需稀释成25mg/L或50mg/L,稀释后的溶液pH值为7.07,可以保存24h。

临床应用一般为盐酸盐制剂,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冻干疏松块状物。

因市售制剂中有甘氨酸做辅料,所以硬膜外麻醉不能使用,不于椎管内使用。

临床配制冻干粉需要保持无菌状态,配后尽快使用,若需要保存,放置室温下不能超过24h。

芬太尼在麻醉镇痛中应用

芬太尼在麻醉镇痛中应用

有特异的拮抗剂------纳洛酮 纳洛酮 有特异的拮抗剂
芬太尼是麻醉/镇痛的理想药物 芬太尼是麻醉 镇痛的理想药物
镇痛效价高, 镇痛效价高,镇痛作用强 不同剂量产生不同作用 起效较快 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少( 受体) 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少 u1受体 与其他药物配伍灵活 适合临床各种手术麻醉/术后镇痛 适合临床各种手术麻醉 术后镇痛
不宜慢性癌痛治疗! 不宜慢性癌痛治疗
实践发现:芬太尼不仅可满足不同个体 实践发现 芬太尼不仅可满足不同个体 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对镇痛药的需求, 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对镇痛药的需求, 而且副作用明显比吗啡为轻,同时与氟哌 而且副作用明显比吗啡为轻, 啶复合应用还可抗焦虑和失眠,因此, 啶复合应用还可抗焦虑和失眠,因此,芬 太尼可作为吗啡的替代品。 太尼可作为吗啡的替代品。
持续法:负荷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 持续法:负荷剂量 0.125%布比卡因 芬太尼 布比卡因 芬太尼3-5ug/ml, ,
3-10ml继之用 继之用0.0625%布比卡因 芬太尼 布比卡因+芬太尼 继之用 布比卡因 1-2ug/ml,10-15ml/h ,
PCEA : 0.065%布比卡因 芬太尼 布比卡因+芬太尼 布比卡因 芬太尼2ug/ml,背景剂量 ,
性状:有 层构造 背膜、药物存储器); 层构造( 性状 有4层构造(背膜、药物存储器); 贴剂面积大小与药物含量成正比; 贴剂面积大小与药物含量成正比; 药物释放量由贴剂面积决定。 药物释放量由贴剂面积决定。

特点:恒定的速率透过皮肤发挥作用, 特点 恒定的速率透过皮肤发挥作用,
对皮肤刺激很小; 对皮肤刺激很小; 生物利用度92%,当第一贴时: 生物利用度 ,当第一贴时: 6-12小时后可测到芬太尼的有效浓度; 小时后可测到芬太尼的有效浓度; 小时后可测到芬太尼的有效浓度 12-24小时达到相对稳态; 小时达到相对稳态; 小时达到相对稳态 一达到峰值即可维持72小时 小时; 一达到峰值即可维持 小时; 去除贴剂后,大约17h±2.3h内 , 去除贴剂后,大约 ± 内 血清浓度下降50%; 血清浓度下降 ; 年老、衰弱者,半衰期延长; 年老、衰弱者,半衰期延长;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瑞芬太尼是一种较理想的阿片类药物,虽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临床应用研究资料仍在不断丰富,本文简要叙述其在临床相关作用的研究及麻醉、镇痛、镇静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瑞芬太尼;镇静;镇痛瑞芬太尼是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性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具有起效迅速、清除快、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时一量相关半衰期短(3.7rain)、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等特点[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心血管、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手术的麻醉。

现将瑞芬太尼在临床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及特点1.1 药理作用瑞芬太尼由于其结构中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物经肾脏排出,消除率不依赖肝肾功能。

无论持续输注多长时间,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减少50%的时间仅需3~5 min,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

故无需手术,结束前逐渐减量或提前停药[2]。

它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N酰基端存在酯键。

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在肝外持续水解,其消除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快速清除而不是再分解。

在人体内1 min左右迅速达到血一脑平衡、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与其他芬太尼类似物明显不同。

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及其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催眠药、吸人性麻醉药和苯二氮革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瑞芬太尼的阿片受体激动作用可被纳洛酮所拮抗。

另外,瑞芬太尼也可引起呼吸抑制、骨骼肌强直、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加强。

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更适于静脉滴注,控制输注速度,可达到预定的血药浓度。

1.2 药理特点瑞芬太尼的药理特点有:镇痛作用相似或强于芬太尼;血一脑平衡时间仅1 min;5~10 min作用消失:独特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药剂量和速度可根据麻醉深度和手术需要快速而精确地调整;术后5~10 min患者恢复:肝肾损伤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230022)张健方能新目前临床应用的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主要有芬太尼、阿芬太尼、苏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等。

结合本院开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工作,谈谈对此类药物的一些新认识。

一芬太尼( Fentanil )芬太尼属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对U、K、6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作用。

芬太尼在上世纪 60 年代合成、 70年代临床应用、 80 年代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应用,取代了吗啡多年来在心血管麻醉中的主导地位。

80 年代中期椎管内应用芬太尼又成为一种时尚。

到目前为止,芬太尼仍然作为全身麻醉主要的阿片类镇痛药在广泛使用。

1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特点1)强效镇痛作用:镇痛效价强,等效价的剂量是吗啡的1 /100, 哌替啶的 1/1000;镇痛作用起效较快,静脉给芬太尼后 2 分钟起效、维持20-30 分钟。

2)对循环功能影响轻微:芬太尼镇痛剂量2-10 g/kg、麻醉剂量30-100卩g/kg很少引起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无组胺释放,很少引起心律与心肌力的变化。

3)呼吸抑制作用明显:对呼吸驱动力、时间、呼吸肌活动均有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抑制时间长于镇痛时间。

反复大量应用芬太尼可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和苏醒延迟,这主要是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所决定的。

当血浆芬太尼浓度下降时,蓄积在肌肉、脂肪等组织中的芬太尼在体内出现第二次分布高峰之故。

2卩g/kg芬太尼和0.05mg/kg咪唑安定伍用,可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2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1)神经安定镇痛 /麻醉:眼科手术、脑立体定向手术、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在完善的局部麻醉下静脉给予 1/2 单位的氟芬合剂(Innovor ),可达到充分的神经安定镇静作用。

由于氟哌利多的心脏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等严重的不良作用,现多以 0.04mg/kg咪唑安定取代氟哌利多,但仍应注意呼吸抑制、保证有效供氧和呼吸监测。

2)静脉复合 /静吸复合麻醉:在与镇静药、肌松药联合应用的全凭静脉麻醉或与镇静药、肌松药和吸入麻醉药联合应用的静吸复合麻醉中,芬太尼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与中时效的镇静药咪唑安定、肌松药维库溴胺等配合使用较为合理。

3)心血管麻醉:1977年Stanly应用大剂量芬太尼(> 50卩g/kg )取代吗啡成功用于心脏麻醉,标志着心脏麻醉进入芬太尼时代。

到了 90 年代和本世纪初,对心功能良好、手术方式较简单的心血管手术,为了缩短术后保留气管导管时间,芬太尼的应用剂量又回到了中、小剂量(<50卩g/kg )实现“快通道”心血管麻醉。

4)门诊/日间手术麻醉:1-2 g/kg芬太尼、1-2mg/kg异丙酚联合应用,用于内窥镜(腹腔镜、膀胱镜、胃肠镜)检查等各种诊断及治疗的非住院手术麻醉,已经为广大患者和医生所需求。

5)其他非侵入性麻醉 / 镇痛方法:超声雾化吸入、经鼻腔喷雾、皮肤贴剂-多瑞吉,均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作用。

6)术后镇痛:静脉或硬膜外腔应用芬太尼术后连续镇痛和疼痛治疗。

3 关于椎管内应用芬太尼的争议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芬太尼曾作为理想的椎管内用药流行一时。

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与吗啡椎管内用药的作用机制不同,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较高,在椎管内用药,经吸收后发挥全身作用,而并非椎管作用机制。

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无论椎管内用药还是静脉内用药,不仅产生相同的镇痛作用所需要的芬太尼剂量以及血浆内的芬太尼的浓度相同,而且产生的副作用也相同。

所以,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吗啡为首选、而芬太尼居其次。

4 芬太尼的其他不良反应1)胸壁、腹壁肌肉僵直:见于麻醉诱导期间,用药后出现胸壁、腹壁肌肉僵直,其结果直接影响通气。

处理方法,应用肌松剂快速气管插管或使用阿片拮抗剂。

减慢注药速度可减少该不良反应的发生。

2)呛咳:多发于麻醉诱导期间,特别是快速推注时更容易发生。

预防和处理方法,充分镇静、缓慢注药。

二阿芬太尼( Alfentanil )阿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 1976 年合成。

阿芬太尼和芬太尼的作用基本相同。

与芬太尼比较,其主要药理作用特点为:1起效快:静脉注射 1-2 分钟起效,迅速达作用高峰。

2作用持续时间短:约为芬太尼的 1/3 。

3镇痛效价低:镇痛作用仅为芬太尼的 1/4 。

4体内蓄积轻。

和芬太尼一样,阿芬太尼做为复合全身麻醉的镇痛剂使用。

阿芬太尼诱导、苏醒迅速,缩短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尤其适合于“快通道” 麻醉。

全身麻醉诱导:50卩g/kg,静脉注射;维持:20-50卩g/kg/h,手术结束前 15min 停止给药。

由于其镇痛作用弱、维持时间短,术中麻醉维持、术后镇痛需连续给药,或采取其它的镇痛方法。

但应注意长时间应用阿芬太尼易引起作用时间延长,导致呼吸的抑制。

三苏芬太尼( Sufentanil )苏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 1974 年合成。

其作用基本和芬太尼相似,但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特点:1在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物中,苏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最强,是芬太尼的 10-15 倍。

维持镇痛作用时间持久,是芬太尼的 2-6 倍。

2其抑制呼吸的时间比镇痛时间短,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及苏醒时间均短于芬太尼,对麻醉恢复有利。

在临床麻醉中,苏芬太尼做为复合全身麻醉的镇痛剂使用。

由于其心血管作用更为稳定,尤其适合心血管麻醉。

四、瑞芬太尼( Remifentanil )瑞芬太尼为芬太尼族最新成员,于 1997 年底通过临床验证。

瑞芬太尼是纯卩受体激动剂,由于其独特的药代、药效动力学特点,在临床麻醉中显示出突出的优点,被誉为 21 世纪初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性药物。

1 药理作用特点超短时效、强镇痛效应是瑞芬太尼独特的药理作用。

其临床应用的突出优点就在于起效快、清除迅速;无术后苏醒延迟和延迟性呼吸抑制作用;术中、术后循环稳定;也可安全用于肝肾功能衰竭患者。

术后0.2卩g/kg/min持续维持,可使50%患者无痛。

瑞芬太尼的超短时效作用,并非是芬太尼的体内其他组织如脂肪肌肉内的重新分布,而是在体内被组织与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分解代谢,所以反复给药或持续给药均很少会引起蓄积。

2 临床应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族其他成员一样,作为复合全身麻醉的镇痛剂。

与之复合应用的镇静剂、肌松剂也应选择短时效类药物,如异丙酚和罗库溴胺。

1)全身麻醉诱导 /维持/苏醒诱导:1-2 g/kg iv. 1.5min 达作用高峰;维持:0.4卩g/kg/min ,术中持续输注,达到良好的镇痛;苏醒:0.1- 0.2卩g/kg/min,维持术后镇痛。

2)心血管“快通道”麻醉,瑞芬太尼与短时效类药物,如异丙酚和罗库溴胺联合应用于心功能好、术式较为简单的心血管手术,如房、室缺修补术等,可早期气管导管拔除。

3)在患者没有困难气道的情况下,不使用肌松剂可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

异丙酚2mg/kg iv.,瑞芬太尼3-4 g/kg iv. 60 秒后即可进行气管插管。

据资料报道,应用上述方法完成气管插管,达到气管插管条件的(下颌松弛、声门开放、咳嗽反射 <2 次)约占 95%;能够达到良好气管插管条件的(下颌松弛、声门开放、无咳嗽反射)约占 80%。

4)日间 /门诊手术麻醉,如腹腔镜、胃肠镜、膝关节镜检查、人工流产、乳房包块切除等。

诱导:异丙酚 1-2mg/kg iv. 瑞芬太尼 1-2 g/kgiv.;术中麻醉维持: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卩g/kg/min、分次给予异丙酚1-2mg/kg,面罩下供氧或气管插管/喉罩,保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

5)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由于瑞芬太尼具备独特的强镇痛效应、超短时效、苏醒迅速、不增加颅内压等药理作用特点,便于手术后神经系统功能的早期评估。

6)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麻醉使用瑞芬太尼,药物消除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但肝功能不全患者对瑞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更敏感。

7)手术后镇痛,由于瑞芬太尼含有对神经组织具损伤作用的甘氨酸,不能作为椎管内给药,可采取静脉镇痛方法。

3瑞芬太尼的不良反应1)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与芬太尼近似,但停药后恢复更快。

停止静脉给药后 3-5 分钟恢复自主呼吸。

2)也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肌僵直,但发生率相对比芬太尼低。

3)偶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对症处理即可。

五有关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研究1大剂量芬太尼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浆C-反应蛋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两组各6例患者,A组为小儿、B组为成人;均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麻醉诱导芬太尼0.025mg/kg,术中维持芬太尼0.025mg/kg/h,芬太尼总量均超过 0.05mg/kg。

观察不同时点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因子、白介-8、白介-10(TNF-a、IL-8、 IL-10)等细胞因子的变化。

2)结果与结论:组间比较,TNF- a在术后24h, A组高于B组(p<0.05); CRP 在术后 24h、 48h, A 组高于 B 组( p<0.05); IL-8 在停机后 5 分钟、术后 24h, A 组高于 B 组( p<0.05); IL-10 在术后48h, A组高于B组(p<0.05)。

组内比较,TNF- a在A组主动脉开放后 5 分钟、停机后 5 分钟比麻醉前有所降低( p<0.05); CRP 在 A 组和 B组,术后 24h、 48h 均比麻醉前显著增高( p<0.05); IL-8 在 A 组,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术毕比麻醉前升高(p<0.05),在B组,术毕、术后 24h 比麻醉前升高( p<0.05); IL-10 在 A 组术毕、术后 24h、48h各时点比麻醉前升高(p<0.05),在B组,术后24h、48h 比麻醉前升高(p<0.05)。

此组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应用大剂量芬太尼静脉麻醉,就其调节机体组织炎性反应效能,小儿强于成人。

2 瑞芬太尼 /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观察1 )资料与方法: A 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B 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各 40 例;麻醉诱导,两组均给予异丙酚 1mg/kg、 A 组瑞芬太尼0.75血/kg、B组芬太尼1.0血/kg;观察SP、DP、HR、RR、SpO2指标与镇痛效果(体动)。

麻醉维持,术中两组均再给予异丙酚 1mg/kg 一次。

2)结果与结论:血流动力学(SP、 DP、 HR),两组变化无显著差异; 体动, A 组明显低于 B 组; 面罩供氧次数, A 组明显高于 B 组(p<0.01)。

此项研究结果说明,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强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但呼吸抑制发生率瑞芬太尼高于芬太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