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险管理操作规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利君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GMP管理文件

1 目的:规范质量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

2 范围:适用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活动中质量风险的管理。

3 职责:

3.1 质量风险管理小组:负责质量风险评估报告的起草、质量风险过程的审核。

3.2 各部门:配合进行质量风险管理。

3.3 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

4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5 内容:

5.1 定义

5.1.1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形式,对质量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二章《质量管理》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第十三条)。

5.1.2 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5.1.3 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对风险的指挥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

5.1.4 风险分析:即运用有用的信息和工具对危害进行的识别、评价。

5.1.5 风险评估:是识别危害源、评估风险等级、及优化控制危害和降低方法的过程。

5.1.6 风险控制:即制定减小风险的计划和对风险减少计划的执行、及执行后结果的评价。

5.1.7 风险降低:系指质量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时用于降低和避免质量风险的过程,包括为降低风险的严重性或其发生概率所采取的措施。

题目质量风险管理操作规程共8页

文件编号JH-CZ-XZ-005-ROO 第2页

5.1.8 危害源:潜在产生危害的根源或状态。

5.2 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

5.2.1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对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产品质量。

5.2.2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5.2.3本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的方针:以预防为主开展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公司外部质量事故零风险。

5.3 成立质量风险管理小组

质量风险管理小组的成员包括风险管理涉及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以及公司领导,此外,还可以外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研发、销售、注册、临床方面等)。

5.4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图

5.5 风险识别(确认)

质量风险存在于各个部门中,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可能引入新的风险识别:

5.5.1新产品、设施、设备的引入过程中;

5.5.2变更控制、偏差处理、客户投诉、预防和纠正措施制订时;

5.5.3国家法律、法规等变化时。

5.5.4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具包括:流程图、检查表、因果分析图(鱼骨图)、头脑风暴等。此过程并不会对风险进行分级。

5.6 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降低风险。

5.6.1 根据风险分析的目的,可获得可靠数据以及组织的决策需要,风险分析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

5.6.1.1 定性评估可通过“高”、“中”、“低”这样的表述来界定风险事件的后果、可能性及风险等级。如将后果和可能性两者结合起来,并与定性的风险准则相比较,即可评估最终的风险等级。

5.6.1.2半定量法可利用数字分级尺度来测度风险的可能性及后果,并运用公式将二者

结合起来,得出风险等级。

5.6.1.3 定量分析则可估计风险后果及其可能性的实际数值,结合具体情境,产生风险等级的数值。由于相关信息不够全面、缺乏数据、人为因素影响等,或是因为定量分析工作无法确保或没有必要,全面的定量分析未必都是可行的或值得的。在此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对风险进行半定量或者定性的分析可能已经足够有效。

5.6.2 评估方法

5.6.2.1 依据风险知识库,各部门应对本部门内存在的质量风险项目或问题进行汇总,编写在正常和故障两种状态下与产品有关的可知的或可预见的质量风险清单。

5.6.2.2 根据标准、科学技术资料等进行理论分析。

5.6.2.3 使用风险分析工具。如: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法(HACCP)、失败模式影响分析(FMEA失效模式、效应和危害度分析(FMECA)、风险矩阵(Risk Matrix)等。

5.6.2.4 严重程度(S)分类:

测定风险的潜在后果,主要针对可能危害产品质量、患者健康及数据完整性的影响。

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如下:

5.6.2.5风险发生概率(P)的分类:

测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根据积累的经验、工艺、操作复杂性知识或小组提供的其他目标数据,可获得可能性的数值。为建立统一基线,建立以下等级:

5.6.2.6 可检测性(D)分类:在潜在风险造成危害前,检测发现的可能性,定义如下:

风险评价准则

5.6.2.8 RPN(风险优先系数)计算、将各不同因素相乘:严重程度、可能性及可检测性,可获得风险系数(RPN=S*P*D)。

5.6.2.8.1高风险水平:RPN>12

此为不可接受风险。必须尽快采用控制措施,通过提高可检测性及/或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来降低最终风险水平。验证应首先集中于确认已采用控制措施且持续执行。

5.6.2.8.2中等风险水平:9≥RPN≥ 6

此风险要求采用控制措施,通过提高可检测性及/或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来降低最终风险水平。所采用的措施可以是规程或技术措施,但均应经过验证。

5.6.2.8.3低风险水平:RPN≤7

此风险水平为可接受,无需采用额外的控制措施。

5.7 风险控制:作出决策并实施措施,以便降低质量风险或把质量风险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过程。

5.7.1 应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个或多个),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5.7.2 风险控制方法:降低严重程度、减少发生概率或增加可检测性,通常采用下述方法:

5.7.2.1 制定控制程序,并文件化;

5.7.2.2 加强过程监督;

5.7.2.3 取样检验;

5.7.2.4 确认或验证;

5.7.2.5 稳定性考察;

5.7.2.6 返工或销毁。

5.8 风险审核:质量风险管理小组对质量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会审,签署审核意见,并签字确认。

5.9 风险沟通:确保风险管理过程中将适当的信息向质量风险关系人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