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探究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此话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学情而言),即便有的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搁之一边了。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的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学习兴趣(探究兴趣):由学生本人的起名,名字的意义,联想到对古人名字号的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障碍(探究障碍):古人的名字号十分繁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思考、归纳;有的名字号的用字本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还有梳理探究时间、查阅资料等其他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难度(探究难度):探究古人名与字的相关意义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有难度;探究古人名字号的文化意义有难度;如何使每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落到实处,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操作起来有难度。

三、设计思想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制定专题梳理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学习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梳理探究过程突出语文科特点:紧密结合语文必修中古诗文作者的姓名字号进行梳理探究(梳理复习),在此56基础上明确梳理探究任务(梳理探究什么),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如何梳理探究,注重交流语言),撰写探究心得(语言表达实践)。

四、教学目标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必修)——语文5(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三)学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字数的探究心得。

(四)过程与方法:梳理探究前引导、指导探究;梳理探究过程中跟踪;梳理探究后汇报探究结果。

(五)通过探究过程活动和探究内容的整理,使学生情感上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古代的“礼文明”进行自觉传承。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重点体现在探究练习1—3题上,即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称名、称字的文化意义。

探究难点是古人姓氏字号纷繁复杂,古人的生活时代久远,他们的取名、冠字的文化内涵部分学生难于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探究策略、探究毅力参差不齐,这也给探究活动带来困难。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

利用星期末一堂语文课的剩余10分钟,激发学生探究该课题的欲望并和学生商讨探究任务,方法和步骤。

(一)激趣:由教室里张贴的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问苏轼的名字号?同学们知道苏轼名字的来历吗?若有学生知道,让学生说说;若学生不知道详情,老师声情并茂地介绍:

老人家(苏轼的祖父苏序)眼前,渐渐浮现两个出蜀赴京应试的学子。一个站在车上,手扶车轼,瞻望漫漫前路,任凭迎面狂风吹起鬓发,扯起衣襟。另一个坐在车里,静静地瞧着路面上的车辙:辙印一会儿深,一会儿浅,在两个车轮下,向后迅速地绵绵不断地延伸着……那两条平行的车辙是由两个车轮滚动碾轧出来的,有了车轮才有车辙;有了车辙,车轮在车辙里滚动得才更快,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才能日行千里。想到这儿,老人家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这是老人家病卧在床后,第一次微笑。

“孩子,爷爷为你们哥俩想好了名和字,今日就赐给你们。”……爷爷慈爱地抚摸着大孙子的头顶,慢慢地道:“你就叫轼,字叫子瞻。”

“轼?”

“轼,是在车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爷爷,孙儿明白了。轼字出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君王在车上凭借轼,高瞻远瞩,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所向无敌!爷爷,孙儿愿意供君王凭借,辅佐君王成就大事!”

苏轼跪地拜谢不止。

爷爷欣慰地点着头。

(以上文字出自李庆皋、王桂芝著《苏东坡全传》,长春出版社)

(解说:利用教室张贴的环境文化资源和叙说苏轼名字的来历,激发学生梳理探究兴趣,使学生提前进入探究心理期待。)

同学们,苏轼的名字来历还真有一段故事呢。其实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来历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有的是小故事,有的是大故事!你们愿意透露你们起名的“历程”和名字的涵义吗?你们想探究古人姓名字号的相关问题吗?下面看我们这次的探究任务。

(二)明确梳理探究的主要任务:什么是姓氏?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名与字有什么关系?我们在阅读古诗文、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字之外,又有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们这次探究的课题:《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三)板书探究课题: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四)共同商讨探究方法、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