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起源、意义以及代表性节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一、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农耕习俗。
在古代,人们通过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特定形式和仪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年兽的活动。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联欢聚会、放烟火等。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时刻。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悼念的日子。
清明节习俗丰富多样,如扫墓、整理祭祀用品、踏青等。
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人对敬老尊祖的传统美德。
3. 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系五彩丝等庆祝活动。
端午节的意义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的力量。
4. 中秋节: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儿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进行赏月、吃月饼、拜月等活动。
中秋节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
二、代表性节日的民俗文化除了上述的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代表性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1.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独有的猜灯谜、闹元宵等娱乐活动。
人们会在节日里点亮各种色彩斑斓的灯籠,品尝元宵,并一起玩猜灯谜的游戏。
2. 重阳节:重阳节是传统的敬老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寓意着长寿和健康。
3.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挂蒜、蒸馍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全。
春节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的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也标志着中国的农历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并展开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等。
这是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庆祝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制作并品尝汤圆,这是一种象征团圆和美满的传统食品。
此外,还有焰火表演、赏花灯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左右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坟墓前悼念祖先,并进行祭祀仪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举行探祖、踏青等活动,以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同时也抒发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
在这一天,人们才会举行龙舟比赛,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挂艾草、赛百草等习俗,意在驱邪、祈福。
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
这一节日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牛郎织女”,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爱情。
七夕节的庆祝活动包括放飞孔明灯、在河边洗涤、编织七夕乞巧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并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赏桂花、玩柚子灯、牵手共赏月亮等。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每年的10月1日。
这一节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国庆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升国旗、游行、烟花表演等,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情。
除了以上提及的节日,中国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旦、劳动节、端阳节、重阳节等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盛大、热闹的节日之一。
春节通常在阴历的正月初一举行,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这一天,亲朋好友们会聚在一起,进行丰盛的年夜饭。
夜晚,人们会放鞭炮庆祝,并拜年送祝福。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大街小巷都会张灯结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通常在阴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吃元宵,还会在天空放起彩灯。
最有趣的传统习俗是猜灯谜。
大家会在彩灯下猜灯谜,找出谜底后,还会得到奖品。
这种文化活动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纪念祭祖的节日,通常在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祭拜自己的祖先。
同时,人们还会玩风筝,这是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之一。
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食品,叫做清明团子。
人们会做些团子,吃的时候,一家人团圆,祈祷自己的祖先能保佑他们。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阴历的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食品。
同时,人们还会挂艾草,以驱邪并祈求健康平安。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赛龙舟。
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在赛龙舟的过程中增进友谊,展示团队合作的精神。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阴历的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家人团聚,一起赏月。
中秋节最标志性的活动是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有各种各样的馅料,如莲蓉、豆沙等。
人们会送月饼给亲朋好友,以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感恩之情。
以上是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节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参考词汇:1. 阴历yīn lì – lunar calendar2. 年夜饭 nián yè fàn – New Year's Eve dinner3. 鞭炮biān pào – firecrackers4. 庆祝 qìng zhù– celebrate5. 元宵节yuán xiāo jié – Lantern Festival6. 灯谜dēng mí – lantern riddles7. 纪念祭祖jì niàn jì zǔ – commemorate ancestors8. 扫墓sǎo mù – sweep graves9. 祭拜 jì bài – worship10. 风筝fēng zhēng – kite11. 清明团子qīng míng tuán zi – Qingming rice dumplings12. 驱邪qū xié – ward off evil spirits13. 正月初五zhēng yuè chū wǔ – the fif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14. 端午节duān wǔ jié – Dragon Boat Festival15. 粽子 zòng zi – sticky rice dumplings16. 赛龙舟sài lóng zhōu – dragon boat racing17. 团聚 tuán jù– reunite18. 赏月shǎng yuè – appreciate the moon19. 月饼yuè bǐng – mooncake20. 祝福 zhù fú– blessings。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特殊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新年。
与西方的新年庆祝方式不同,中国的春节是一个为期15天的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的开始是除夕夜,人们会整个家庭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同时欢迎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人们还会放鞭炮和观看烟花表演,以驱散邪灵,并迎来幸福和好运。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赠送红包,这是一种象征着好运的钱袋。
其他传统庆祝活动还包括舞狮和舞龙表演,以及观看花灯展。
清明节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去墓地祭拜祖先,同时也是悼念逝去的亲人的时刻。
一些人还会扫墓并献上花束和食品作为祭品。
这个节日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新的生机。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通常会享受春游,欣赏春天的美景,以及品尝特色的清明食品,如寿面和清明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龙舟节。
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参加龙舟比赛和吃粽子。
龙舟比赛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人们划着精美装饰的龙舟在河流或湖泊上竞速。
吃粽子是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传统。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制成的三角形食品,其中包裹着肉馅、豆沙或其他馅料。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和避灾。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月饼节。
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同时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内陷可以是蛋黄、豆沙、核桃或其他馅料,象征着团圆和富饶。
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和亲人一起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另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庆节,这是中国的国家节日。
国庆节庆祝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也是对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庆祝。
国庆节一般在每年的10月1日举行,为期7天。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代相传至今。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大全: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时庆祝。
庆祝方式包括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以及舞龙舞狮等。
此外,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传统。
元宵节: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夜晚走街串巷观赏灯笼,同时也会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庆祝。
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还会采摘嫩绿的野菜,以追忆逝去的亲人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传统由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七夕节: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福求爱,女孩们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技巧。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通常在秋季的满月之夜。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拜月、赏桂花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佩兰花和草药,并祝福长寿和康健。
除夕夜:除夕夜是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新年的前夜。
人们会看春晚、放鞭炮,等待新年的到来。
午夜时分,庆祝新年的钟声会敲响。
小年: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农历年的前一天。
人们会祭祀祖先,并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腊八节:腊八节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人们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杂粮煮成的特色节日食品。
这些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更是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人们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祈福传承下去,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节日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承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
传承方面,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象征着亲情、友情和家庭的和谐。
2.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纪念先人。
习俗包括踏青、放风筝、祭祖等。
传承方面,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美德。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传承方面,端午节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4.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赏月等。
传承方面,七夕节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强调了真挚感情的珍贵。
5.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传承方面,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6.重阳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的节日,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传承方面,重阳节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
7.腊八节:腊八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习俗包括熬腊八粥、祭祀等。
传承方面,腊八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农业文明的尊重和对丰收的期盼。
8.除夕:除夕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习俗包括团圆饭、守岁等。
传承方面,除夕强调了家庭和谐、亲情的重要性。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习俗和传承,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的习俗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国家,其中节日和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节日和传统习俗。
一、春节 - 华夏年之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农历年的开始。
古代人们过春节有着丰富的习俗,其中包括贴春联、舞狮、放鞭炮、守岁等等。
贴春联是把用红色纸张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贴在门上,用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喜庆。
舞狮则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代表着辟邪祈福的意义。
放鞭炮的习俗认为能够驱除邪恶和迎来新的一年的好运。
而守岁则是指在除夕夜守夜,以期迎接新年一整年的好运。
二、清明节 - 悼念祖先的传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孝道文化的代表之一。
古代人们在清明节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龙舟赛和踏青的活动。
龙舟赛是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比赛,意在祈求平安和丰收。
踏青则是指在春天里户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欢度时光。
三、端午节 - 英勇的屈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他在战乱之际投江自尽,以表达对自己国家的痛惜和忠诚。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赛龙舟是纪念人们下江救屈原的行为,吃粽子则是纪念人们投江救屈原时下河撒粽子以防屈原被鱼吃掉。
挂艾草则是用艾草为自己驱邪和辟疫病。
四、中秋节 - 月亮的故事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而设立的节日。
嫦娥奔月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
在中秋节当晚,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敲秋千。
赏月指的是观赏当晚的明亮圆月,寓意团圆和祝福。
吃月饼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有着丰富的口味和各种传统的图案。
敲秋千则是一种传统的游戏,以庆祝丰收和祈福。
五、重阳节 - 敬老的节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它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清明节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