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五下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4年部编版五下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4年部编版五下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生字、词语、成语,并能熟练运用;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本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写作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进行文本阅读理解;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重点生字、词语、成语;3. 写作技巧;4.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语、成语;(2)阅读理解题: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写作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答案:(1)略;(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与本节课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6. 互动环节的组织;7.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9.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教学内容应涵盖教材的全部章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

对于每个章节,应详细列出主要知识点,包括文章主题、作者背景、文本分析、语言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年级下册语文五下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五下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五下古诗
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如下:
1.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
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
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宋代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
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5.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 1。

五下古诗十五首

五下古诗十五首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下语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五下语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5下语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以下是五年级语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举例:
人文主题:
1. 孝道和家庭价值观: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强调孝顺父母的情节,探讨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关系的影响。

2. 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诗歌、词和散文,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3. 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了解其中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4. 历史人物和英雄故事:学习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如孔子、刘备等,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

5. 社会公德和人际关系: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强调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如诚实、宽容、尊重他人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语文要素:
1.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和词语运用能力。

2. 文章的理解和写作:阅读课文,并进行理解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语法和句式的应用: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写作和语言表达中。

4. 修辞和修辞手法:学习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等,丰富语言表达的效果。

5.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2024年部编版五下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4年部编版五下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4年部编版五下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走进春天《春的消息》《春》《春天的雨》《古诗两首:春晓、清明》2. 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族《元日》《草原》《月光下的民族》《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长相思》3. 第三单元:生活的智慧《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古诗两首:池上、小池》4. 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军神》《黄继光》《草船借箭》《古诗两首:出塞、凉州词》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

3. 学习生活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认识战争与和平,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第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春天,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重点、难点。

4. 例题讲解:针对课后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春天的图画。

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翻译古诗《春晓》和《清明》。

2. 作业答案:图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制春天的图画。

作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描述春天的美好,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翻译古诗: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进行翻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下语文书文言文

五下语文书文言文

1.草原。

此次,吾见之原。

其他之更可爱之日,空气,则清鲜,天之昭昭,使我欲歌一曲,示我满心的快。

在天下,一碧千里,而非茫茫。

四面有丘,平乃录之,丘亦录之。

羊须上了小丘,须臾复下,行所在皆如与无边之绿毯绣之白者大花。

彼其脚,则美,若用绿大,不用绳装之中国画之,遍翠欲流,轻入云际。

此境,令人惊叹,又叫人快,既愿伫望,又欲坐吟一首奇之小诗。

于是境里,连马、牛皆有静立不动,若回味原之无乐。

吾聘者陈巴尔虎旗。

汽车去五十里,乃至其地。

百五十里全是草。

又五十里,亦犹穹庐。

原上行甚脱洒,但向不恶,所行皆可。

初入穹庐,不听得声,不见何物,非有乍飞乍落者鸟。

行久之,遥望见了一回之明如玻璃之带—河!牛羊多矣,亦见矣群,隐隐有鞭之轻响。

遄矣哉,将至矣。

忽然,如见一风吹者,远者丘上有谷,即之男女杂衣之衣,群马驰,大旆舞,如一条虹向我飞来。

是主人至数十里外迎远客。

见我,主人即拨转马头,欢呼着,驱驰而,于汽车左右与导。

寂之野盛之:欢呼声,车之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从马飞过丘,见数小蒙古包。

蒙古包外,队服之少年奇兵许多马,许多车。

人甚众,皆自数十里外乘马或乘车来看我也。

主人下马,我下了车。

亦不知谁之手,恒热乎地握,把握不散。

其语异,心然也。

握手更手,笑了又笑。

君之,我谓我之,总之为夷和相。

亦不知何者,遂入于蒙古包。

奶茶倒上也,乳腐摆上矣,主客皆趺坐,莫不有礼,莫复则昵,略无拘束。

少顷,好客之主端入盘之手抓羊。

干部请酒,七十之老叟向我酒。

我答,主人复举,我等再答。

当是时,鄂温克女所戴之冠尖,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以给客人歌谣。

我行之讴歌之亦急。

声若所言皆更彰,皆更感人,问歌者何,闻者皆视之微笑露。

饭后,少年辈乘、角牴戏,二女舞之夷舞。

客亦舞者舞,歌者歌,且骑一骑蒙古马。

日已西斜,谁不肯行。

是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丝绸之路一座古雅之“帛之路”巨石,立在西安市玉祥门。

那负彩之一峰峰橐驼,高鼻深目之西域商,精神满,然如生。

五下组词大全

五下组词大全

五下组词大全
1. 甲板船只、海湾码头、拖船划艇、漂浮物搅浑、轮船瑞士、封舷锚拴、排水量海里、波浪高低翻、岸边北风吹、风浪滔天变、汽艇飞快行、大洋苍茫间、浪花蜷曲折、日
出日落景、星空渔火烁、夕阳和照片、水波涟漪起、渔舟清晨发、洋流洪流而、沧海桑田岸、沙滩灯塔林、礁石区分道、港口安全带、海豚海鸥士、冰雪西伯利、潮声鱼群聚、深
邃湖水中、鸥鹭沿岸嬉、芦苇溪滩间、记忆空中飞、活泼温柔家;
2.飞机特快穿、垂钓岛记忆、繁星漫天耀、驱赶鴣鸟惊、春晓湖水清、入夜林木冷、
春秋农耕度、夏日温和润、秋晚气温和、大桥旁多船、水田诗意田、鱼翅汤滋味、肉丸黄
豆粥、豆汁米糊汤、动物园可爱、树林山藏美、花开红粉雅、梦幻台山天、色彩斑斓多、
青山蓝水任、檀香清幽听、天空对唱歌、登高远眺绝、彩虹溪水深;
3. 夕阳深处处、山河溪谷水、桥头小山沟、花开松杉枝、蜻蜓屋里浴、横看成岭侧、碧水蓝天空、吹風浪波浩、桃红柳青看、森林下青苔、藩篱篓花中、醉姹素娥娜、舞剑踏
青行、芦花舞野营、植被茂盛映、山口飞鸟寻、黄叶红果陈、田野犁板当、红蜻蜓营旗、
鲤鱼饮清池、木棉藤荔攒、江南江北彼、怀古没茧处、鹏翔凤集路;
4.琴音悠扬清、琵琶嗓子软、口中诗词铺、文化联想锦、蝉鸣书声嘉、九天视野开、
山河风光绝、佛像神秘壁、吟风慢歌人、梦幻明灯流、灯影把红尘、观唐作宝源、尛山绿
水山、俨然祥和林、太阳满月妖、旗袍深峡古、新月传佳谣、灯火闹元宵、河山水九珍、
古龙游利洲、古墨青山宿、山中江南岸、飞鹏乘风去、白云聚旧乡。

五上五下古诗词

五上五下古诗词

五上五下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乞巧》-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下册: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பைடு நூலகம்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教学后记: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教学后记: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