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科学概念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手册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编号:5X1D1K-1实验名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研究的问题:研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否与大小轻重有关?实验器材名称:水槽、小刀、橡皮、萝卜(可用蜡烛、苹果等代替)回形针(多个)、大小相同的木块(多块)、透明胶带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把橡皮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 把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3.把回形针两枚或者是更多枚穿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4.把同样大的小木块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操作要求:1.实验前要先进行预测。
2.物体要轻轻的放入水中。
3.切橡皮和萝卜时下面要垫上薄木板,防止损伤桌面。
实验后材料的妥善处理。
橡皮重量、体积减小沉浮不变。
萝卜重量、体积减小沉浮不变。
木块重量、体积增大沉浮不变。
回形针重量、体积增大沉浮不变。
我的猜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有关实验收集到的数据:实验信息数据整理:样本实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无关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编号:5X1D2K-1实验名称:控制因素进行物体沉浮研究实验研究的问题:研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大小、轻重有关?实验器材名称:水槽、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带盖小瓶子、滴管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 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2. 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3. 将可以改变质量的物体,放入水中,让它浮在水面上,然后不断地改变其质量,直至让他沉入水中。
实验操作要求:1. 实验前要先进行预测。
2. 物体要轻轻的放入水中。
3. 两个物体都浮时比较它们浮出水面的体积。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
重要的科学概念和内容:
1. 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
通过太阳能,
我们可以获得光和热。
太阳能可以被用于发电、供暖和照明等方面。
2. 物体的天然和人工特征:物体的天然特征是指与生俱来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和质地等。
人工特征则是指人为工艺所添加的特性,如人造材料和调制的颜色。
3. 材料的可塑性:材料的可塑性指其改变形状的能力。
一些材
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加热、挤压或拉伸等方法改变其形状。
4.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
度与温度、压力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5. 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用来扑灭火灾的工具。
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
正确使用灭火器能够保证人们的安全。
这些知识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探究科学的奥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谁先迎来黎明。
利用地球仪和一个模拟实验确定要研究不同地球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先决条件是: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会先迎来黎明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三、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让学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资料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资料科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它包含了众多的知识和概念。
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许多有趣且有益的科学资料。
本文将聚焦于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的科学资料。
1. 太阳系中的行星太阳系是我们身处的宇宙系统,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组成。
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将学习到关于太阳系中行星的知识。
例如,我们将了解到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行星,并探索其他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学习这些知识将拓宽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2. 动物的适应性和生存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生存机制。
我们将学习到动物如何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如沙漠、森林和水域。
了解这些适应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世界的奇妙之处。
3. 水循环和天气变化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的循环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将学习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的各种形式如云、雨、雪和冰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水循环和天气变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现象。
4. 食物链和能量流动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相互联系的关系。
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食物链的构成、能量流动以及食物网的形成。
了解食物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 电能与电路电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
在五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能的知识,包括电的基本概念、电能的运用以及电路的构成。
通过学习电能与电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电的作用和应用,并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6. 植物生长和繁殖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中,我们将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各个部分以及植物的繁殖方式。
对于我们了解植物的生态功能、保护环境和培养爱护植物的意识,都非常重要。
小学五年级社会科学知识点解读

小学五年级社会科学知识点解读社会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在小学五年级,学生逐渐接触和理解更加深入的社会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小学五年级社会科学知识点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地理知识点解读1. 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对于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通过地图可以观察到地球上的各个地方。
学习地球与地图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
2. 水资源与地理环境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学习水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利用和保护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3. 人口与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学习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了解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等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二、历史知识点解读1. 历史时间与历史事件学习历史,首先要了解历史时间的划分和历史事件的发生。
小学五年级的历史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通过学习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和传统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 人物传记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还要了解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一些重要人物的传记,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和深入地了解历史。
例如,了解诸葛亮、孔子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风采。
三、政治知识点解读1. 国家与政府国家是人民共同的家园,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
学习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了解政府的职责与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的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科学第一单元科学概念整理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
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受力大于体积小的。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
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科学概念整理第二单元热一、热起来了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全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二、给冷水加热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
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这一现象来说明。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水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解释热胀现象:1、常见的物体都有微粒组成的。
2、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3、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烈和扩大。
五、金属的热胀冷缩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相反,是热缩冷胀。
六、热是怎样传递的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
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七、传热比赛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
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八、设计制做一个保温杯。
制作保温杯: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
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
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
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
一、时间在流逝: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二、太阳钟: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三、用水来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
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四、我的水钟: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
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一、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二、确定总水量,三、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
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
)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五、测出一分钟的水量。
五、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六、机械摆钟: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第分钟次数相同。
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简易的摆。
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七、摆的研究: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
八、做一个钟摆: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发现摆锤越长,速度越慢,得出结论,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摆绳加摆锤的长度)有关。
摆越长,速度越慢。
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速度要慢。
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
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
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九、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
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一、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要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区域,确定作为太阳和地球的工具,再来进行实验。
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单是昼夜交替不能确定哪种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得寻找新的更多的证据。
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
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四、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
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我们处于运动的地球上,看到原本不动的太阳自东向西(顺时针运动),则我们原本转动的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太阳运动的相反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
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
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第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
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要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
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
地轴是倾斜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
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因为一年时间里在天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六、地球在公转吗: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
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
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
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在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地夏天南半球是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