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与特征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意境” “形神兼备”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
具有一种使人感动 的特性。它意味着 一种精神性快感。 这种快感不同于生 物本能的满足,而 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和升华。
(四)无功利性
1、主体的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现实 功利性考虑被忘却,在对 美对象的静观中获得自由。 2、客体的无功利性 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 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 观察者注意的中心。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巷 戴望舒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我希望飘过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体育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及美学分析

体育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及美学分析

体育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及美学分析摘要: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体育美具有客观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体育美表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

标签:体育美;本质;表现;特征一、体育美的本质体育美是体育领域里丰富多彩的美的总称,是体育活动中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的综合概括。

美学界根据美的不同性质,将其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体育美是一种现实美。

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

体育美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复现”和确定。

从美学范畴来看,体育美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一种由主观参与创造的,凝聚着主观力量和智慧的社会性存在。

体育运动作为世界性的技能竞赛和文化交流的实践方式,是显示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同时体育美又是人的品格和能力与素质充分表露。

二、体育美的特征1.体育美的客观性:美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存在,美具有客观性。

当人们谈论美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月当空、山川秀美、碧波荡漾等无数美好的事物,这是美的客观写照。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

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体育的自然美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美,它是借助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美的客观性。

如武术表演动静结合、节奏明快,显示了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花样滑冰配以悦耳的音乐,多变的姿态、轻快的节奏、艳丽的服装构成一幅完美的运动图案。

体育美的客观性显而易见。

2.体育美的形象性:美是一种具体、生动、可感和一定观赏价值的形象,而不是一种抽象概念,美具有形象性。

如桂林山水的美不在于概念,而在于桂林有挺拔的山峰、清澈的漓江多优美的风光对游人产生的直接具体的美感。

美的形象性是体育美的突出特征。

体育美的形象性、可感性格外具体而又生动,刚柔并济、强健潇洒、惊险刺激等艺术形象在运动员那里表现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 • • •
序 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一.对西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1、奴隶制时期的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 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 团体。他们认为抽象的数是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数的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 ③关于“乐”的作用: 关于“ •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 下安宁。强调感化作用。 •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 •
叶—20世纪) 20世纪)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哲学手稿》中,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①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谈劳动与美的关系,他 说:“ 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 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什么是劳动异化?


• 二、中国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 • • • • • •
先秦美学思想(道、儒美学)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①里仁为美(与仁人交往)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政治理想与审美境界 ③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兴观群怨 ④内容与形式统一: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⑤审美尺度: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1. 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2.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 组成之物--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 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 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 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 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 整一性。“
S: 美是难 的。


H:美是恰当的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 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 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理 式 (Idea) 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
桌子 的理式
适用于不 同用途的桌子
某种物质材料构成的桌子
谁 更 美?
87版《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
第一讲
美的本质和 特征
流云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第一节 中西论美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代表性观点 (二)中国美学史中的观点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 代表性观点
(一)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 之色,以为不美也;非 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 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 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 甘也,目知其美也,耳 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 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 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 子曰:“为乐非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是美的,一个精制的汤罐也是美的,这就把美的具体事物当作美本身。

苏格拉底坚决主张,美的概念应该能够解释小姐的美,马的美,乐器的美,陶器的美。

当苏格拉底提出应该确定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一意见时,希庇阿斯马上将此概念转向了物质方面。

第二,“美是黄金”。

希庇阿斯认为:“一件东西纵然本身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苏格拉底反驳说,美本身不等于就是黄金,他以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的雅典娜女神像为例,这个女神像的面孔和手足都是用象牙做的,她的两只眼睛是用云石做的,没有一处是用黄金镶上的,但它却是公认的艺术杰作。

因而,重要的是材料是否配合恰当,配合恰当,石头也是美的。

于是引出第三个概念。

第三,“美是恰当”。

所谓恰当,希庇阿斯认为是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美的,比如一个相貌不扬的人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外表就好看起来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在那种情况下,外表看来是美的,然而是虚假的,隐瞒了美的真正的本质。

外表和实质常常是不一致的,不能把美丽的外表当作“美本身”。

所以,“恰当并不就是美”。

看来希庇阿斯无法提出新的概念,于是,苏格拉底试图亲自下一定义,尽快确立使后来的“对话”变得明朗的那种概念。

第一,“美就是有用的”。

说一匹马、一只公鸡美,说器皿美,海陆交通工具、商船和战船美,说乐器美,其他技艺的器具美,说制度风俗美,知识和能力的美,都是根据一个原则:如果它有用,我们就说它美。

而有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能够产生效果的,但人的目的有好有坏,效果也有好有坏。

出于好的目的,产生好的效果可以为美。

出于坏的目的,产生坏效果不但不美,反而丑了。

因此,不能说有用就是美本身。

接着,苏格拉底将有用与善联系起来了,提出新的定义。

第二,“有益就是美的”。

人们常说,美的身体、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以及其他许多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是有益的。

如果说有益就是指产生一种好结果,那么,产生这种好结果(善)的原因就是美。

但是,原因和结果不能是一回事,他作了形象的比喻:父亲不是儿子,儿子不是父亲。

所以,“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

于是,只好转向用快感这个词给美下定义。

第三,“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美的人,一幅美的画,一个美的雕刻刺激人的视听觉器官也能产生一种美的快感。

因此,能否说美的定义就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呢?苏格拉底后来也否定这种看法,他的理由是:一是有些习俗制度是美的,但它却不是由于视听产生的快感;二是如果美本身就是快感,但引起快感不仅来自听觉、视觉,饮食情欲之类也是能产生快感的,人们不认为是美;三是视觉和听觉是两种不同的器官,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是各自不同的快感,这意味着美是两种不同的快感。

而美只能有一个本质属性,不能由两个不同的快感所组成,所以,“美就不能说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说着说着,“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苏格拉底也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他对希庇阿斯说,在这场讨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清楚地了解到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一语在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

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一样,至今难以有一定义被大家普遍接受,以致有人据此断定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但是,《大希庇阿斯篇》仍不失为古希腊探索美本质问题最重要的文献,我们必须重新挖掘和评估它的价值。

第一,它从对美的本质认识过程中重现了人的认识发生史上的重大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过程。

“美是一位漂亮的小姐”正是反映了人类童年的认识只能达到对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而当说“美是黄金”时,说明人们开始懂得从具体、个别的小姐美、马的美、乐器美、陶器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东西。

但是,这种概括是粗糙的、肤浅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把物质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一样,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黄金当作到处可以通用的本质和形式。

而“美是恰当”、“美就是有用的”、“有益的就是美的”等,则说明人们对概念的把握、事物本身的认识达到了理性的、成熟的、高级的认识阶段。

而从“恰当”到“有用”、“有益”则说明即使在认识的高级阶段依然有从浅(外表)到深(实质本身)的过程。

第二,它预示认识史和美学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即从关于客体的单向的认识转向从主体和客体互动的双向作用中达到对对象本质的认识,美的本质认识从客观论向主客观统一论、主观论转变。

“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定义较之前面五种定义显著特点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感官所产生的快适程度来判断对象美还是不美,这是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观论观点。

在古希腊,除了个别的怀疑论者由于怀疑有成为一种知识的可能性,因此否认美是客观的之外,几乎所有对美的本质问题发表过意见的哲学家,都是客观论者。

自从17世纪斯宾诺莎提出了明确的主观论以来,现代和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主观论愈来愈占统治地位。

我们沿着《大希庇阿斯篇》指导的方向,可以对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几种观点作一简略介绍。

客观论有唯心论的客观论和唯物论的客观论。

古希腊唯心论的客观论代表是柏拉图。

他在美的本质上,企图从具体事物、个别中寻求一般,寻求共性,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

他认为,美是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所有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因为它本身是美的,但是他把事物的美看成是对美的理念(客观精神)、“美本身”的“分有”。

于是便把美的本质归于客观精神。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的心灵外化为感性形象,把美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理念这一客观精神。

唯物论的客观论著名代表是毕达哥拉斯,他的“美在于和谐”的说法最普遍,也最持久。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他这一派的哲学家在数中发现了能产生和谐的比例关系,并运用于建筑、音乐等方面。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把生活看作美的本质,较之美在关系是一个历史进步,因为它引导人们走向社会生活去探求美的本质。

主观论始于17世纪的斯宾诺莎,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

他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质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

”洛克哲学直接为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提供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概念,诸如“内在感官”、“联想”等等。

18世纪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因为从那时起,一些英国哲学家如爱笛生、哈奇生着力于“鉴赏力”的研究,想为美的客观判断寻找一种基础和准则,但结果却使人的主观方面的能动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突出了。

从此,渐渐发展了一种所谓“审美态度”的理论,美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感觉方式。

这样,主观论就逐渐盛行起来,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的主流。

还有一部分美学家从主观精神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求美的根源。

里普斯认为美的对象是主观情感移入外物而构成的,把情感看作对象之为美的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心理与物理的同形论去解释审美现象的发生,用以说明美的本质仍是主观心理决定的。

综上所述,“客观论”是指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赏美的主体之中,因而认为审美判断不受主体的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而“主观论”则指把美看作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甚至把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作为美之所以为美的为了进一步深刻理解美的本质,我们对当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作一简略介绍。

三、我国当代对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1956年,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对自己解放前的美学思想作了自我批评。

与此同时,《文艺报》、《人民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陆续发表了黄药眠、蔡仪等人的文章,对朱光潜解放前的美学思想进行批评。

就在批评朱光潜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分歧。

其最集中、最热烈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新建设》、《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也加盟,参加讨论的有近300篇论文,对于这个问题,大体有四种不同的看法:第一,主观论,“美是观念”。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

吕荧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