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三、宋元明的文献学四、清代的文献学五、百年来的文献学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第二章文献目录第一节古籍目录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一、目录类型二、目录的内容第三章文献校勘第一节古籍的错误一、古籍的致误二、古籍的错误类型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二、底本与对校本三、校法四例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第三节校勘记一、校记的体裁二、校记的撰写三、校记的作用第四章古籍版本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一、几个概念二、常用术语三、工具书第二节版本鉴别一、版本鉴别的依据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四、元刻本及其鉴别五、明刻本及其鉴别六、清刻本及其鉴别七、活字本及其鉴别八、伪本及其鉴别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第一节文献辨伪一、辨伪的必要二、伪书出现的原因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四、伪书的种类五、辨伪方法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第二节文献辑佚一、辑佚的意义二、辑佚方法和要求第六章文献收藏第一节古代的藏书体制及理论一、藏书体制二、藏书理论第二节先秦至唐五代的文献收藏一、国家收藏第三节清代的文献收藏一、清代的文化政策与藏书二、清代的官府藏书三、清代的私家藏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古文献学考研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8272ef7fd5360cba1adbc7.png)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

《汉语古文献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讲义绪论:内容介绍:全面介绍汉语古文献的相关知识及使用汉语古文献的技能,其中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史源学,以及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甚至年代学方面的内容,是溶各专门之学为一书的整合之作,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之作。
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于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与《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比,本课程不是对历史要籍简单的分类介绍,也不是给学生导读那些已经整理过的古文,而是系统传授有关古文献的如何使用(包括检索、整理、解决阅读困难)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课程的重要性:由于古代文献是记载古代文、史、哲信息的载体,不会使用古代文献,就无从谈起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哲,所以,此课程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前辈戴震(东原)《与是仲明论学书》曾就自己研读文献的经历发表过议论,大体是:学问之道在于读经史,读经史之书在于明词知义,明词知义在于识字了音及掌故。
本课所讲正是这样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
据我们所知,具有条件的名牌大学,在文史科系都讲授类似的课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而在一般高校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师资,还无力开设这样的课程。
我们所以开设此课,绝非具备了这样的师资条件,如本人对所讲内容仅是一般的了解,还没有达到能够真正掌握的程度,对个别内容甚至还根本不懂,如古代音韵学(没专师)、版本学(没依据),但是为了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勉为其难,不然怎么算是大学的历史“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从教老师的责任。
希望同学能够以此作为门径,日后若得高师指点真正学会这些知识,成为真正的“专业”学人。
三、基本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上编:以整部书为对象)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
(中编:以字词章句为对象)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史源学。
(下编:即相关知识)古代天文历法史、典章制度史、生活风俗史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的目标要求:作为一门强化“功夫”的课程,通过老师以大量的举例讲授,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手艺”。
中国文献学讲义

中国文献学讲义第一讲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1、文献一词的含义。
《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古,《说文解字》:“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2、以文献为名的著述: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歴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氏说明他写这本书,所用材料的两个来源:一是书本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
我们也可以看这本书三百四十八卷的体例: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
二者相互为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其实,我国史学界,将史实和言论并重,作为撰述的两大内容并不始于马端临,司马迁《史记》,在记述之外还收了不少言辞、议论,如你们学过的李斯的《谏逐客书》,而东汉的班固则将有关学术、政治的重要论文,都一一载入传中,从此,历代诸史都沿用这一体例。
西汉以前,其实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尚书》中的典,主要是叙述事实,《谟》则是记载言论。
《左传》则在叙述事实之外往往有“君子曰”的记述,这也是言词部分。
当然以文献命名著作的在马端临以前确实未曾有过,其后,则有《永乐大典》,这本书的初名为《文献大成》,其取义是包括各类图书的意思。
3、“文献”的函义与范围以上是最初的文献含义,也就是其使用的范围,现在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扩充了范围的,显得很随意,比如有人把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样弄,文献就无所不包,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学科分工是越来越细的,一门学科是应该有专门性的,也就是有具体确切的研究范围,不然逻辑混乱,没办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如地下发现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等,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又如墓葬中出土的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察其形制、时代、手工艺等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其实都是考古学家的职责范围,和文献学自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版本目录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
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
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20世纪以来。
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
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
惟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
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
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本身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国家的力量,大规模的校点整理古籍。
当时一批主要是从事历史学的学者参与此事。
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专业人才问题,前辈学者从小接受传统儒家学说教育,而经书学习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就涉及到文字校订方面,对于古代学术整体上也比较熟悉,而新式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存在缺陷。
到50年代末,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等几位教授首先提出建议,为培养专业人才,应当建立文献学专业。
随后于1959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因专业需要,须开设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基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当时都在中文系,因此把这个专业放在了中文系,从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也按中文系学生要求招生,是为此专业的由来。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八十年代初,当时华中师院从事文献学的前辈学者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因本人是历史系教师,从历史专业角度出发,又在历史系设置了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形成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归属中文学科,历史文献归属历史学科,所以一般也就理解为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象是语言文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历史学科作为史料的文献,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相当偏狭的,原来翦伯赞提出时是说:“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
”(《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因此上述认识可以说是曲为之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国内高校,设置古典文献学的要多于设置历史文献学的。
其实,就文献学本身来说,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研究内容很广,应有古今之别。
这一学科名称最早其实也是单指古代文献。
以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很难区分古典与历史,其实看看这些年来出版的作为教材的有关著作,以及学科目录中两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等,实在也差不多,过分强调学科差别,很容易造成培养上的误区,如现在中文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古文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专业造成的失误,即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