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史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5)讲义中国古代文学(5)讲义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格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是一个空前统一、幅员辽阔的朝代,也是一个矛盾重重、苦难深重的朝代。
在政治上,民族矛盾空前突出;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文士地位空前低下。
在经济上,随着农业的恢复,都市经济更加繁荣,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这些都给元代文学的面貌与架构带来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
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
在元曲中,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其次,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
再其次,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同时创作者与演出者、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空前密切,相得益彰,使得元杂剧迅速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元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元代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2 元代文学特点分析元代文学的独特特点,如民间化、俗文学发展等。
解释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1.3 元代文学代表作家介绍几位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等。
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和文学成就。
第二章:元代诗歌2.1 元代诗歌概况介绍元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包括诗风的转变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强调元代诗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2 元代著名诗人和作品介绍几位元代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分析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2.3 元代诗歌的主题和形式探讨元代诗歌的主题内容,如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社会关怀等。
分析元代诗歌的形式特点,如格律诗的发展和词的兴盛。
第三章:元代戏曲3.1 元代戏曲的发展背景介绍元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民间说唱、杂剧等。
强调元代戏曲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影响。
3.2 元代戏曲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元代戏曲的类型,如杂剧、南戏等。
探讨元代戏曲的特点,如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学性的增强。
3.3 元代戏曲代表作家和作品介绍几位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
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和文学成就。
第四章:元代散文4.1 元代散文概况介绍元代散文的发展概况,包括散文创作背景和特点。
强调元代散文的重要性和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4.2 元代著名散文家和作品介绍几位元代著名散文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分析他们的散文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4.3 元代散文的主题和形式探讨元代散文的主题内容,如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社会关怀等。
分析元代散文的形式特点,如议论、描写、叙事等手法的运用。
第五章:元代小说5.1 元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元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话本、拟话本等。
强调元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2 元代小说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元代小说的类型,如传奇小说、志怪小说等。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元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强调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如民间文学的兴起、诗词的繁荣等。
1.2 元代文学形式介绍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包括诗词、戏曲、散文等。
分析每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3 元代文学作家介绍元代著名的文学作家,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分析每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元代诗词2.1 元代诗词的特点介绍元代诗词的主要特点,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出现。
分析元代诗词的主题和风格。
2.2 诗词代表作品解析选取几首元代的典型诗词,进行详细解析。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2.3 诗词创作技巧与方法介绍元代诗词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韵律、对仗等。
通过例子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创作诗词。
第三章:元代戏曲3.1 元代戏曲的发展概况介绍元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强调元代戏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戏曲代表作品解析选取几部典型的元代戏曲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特点。
3.3 戏曲表演艺术介绍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包括唱腔、表演技巧等。
强调元代戏曲对后世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元代散文4.1 元代散文的特点介绍元代散文的主要特点,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分析元代散文的主题和风格。
4.2 散文代表作品解析选取几篇典型的元代散文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分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
4.3 散文创作技巧与方法介绍元代散文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叙事、描写等。
通过例子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创作散文。
第五章:元代民间文学5.1 元代民间文学的特点介绍元代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如口头文学的繁荣和民间传说的兴起。
强调民间文学在元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2 民间文学代表作品解析选取几篇典型的元代民间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分析作品中的民间风情、传说故事等。
5.3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影响强调元代民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中国文学史课件元代文学备课讲稿

话本(huàběn)小说的体制
❖ 入话(头回)、正话、结尾 ❖ 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
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 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 个与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 “权做个‘得胜头回’”, 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 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 安排,也含有(hán yǒu)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 ❖ 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 出。 ❖ 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 之类套话作结。
第二十七页,共83页。
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生平与作品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
钟嗣成《录鬼簿》: 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 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 鬼何异?……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 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 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 鬼而不鬼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bēiwēi),职 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
第十九页,共83页。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
❖ 1. 鲜明的平民性。这是说话最为基本的一个特征,其 他特征是由它决定的。它包括思想内容(nèiróng)的平 民化,语言等表现因素的通俗化。
❖ 2. 较强的娱乐性。 ❖ 3. 极强的商品性。 ❖ 4. 思想内容(nèiróng)与审美意识的世代积累性。
第二十页,共83页。
第十六页,共83页。
元代文学史讲义

元代文学史讲义第一章元王朝的建立及其文化政策第二章元杂剧第一节戏剧的起源与演进一、汉代的“角抵戏”与“东海黄公”二、从辽东妖妇到踏摇娘二、唐代俳优和参军戏三、宋杂剧与金院本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分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个别分为一本五折、六折,还有的有两个楔子。
所谓一折,就是一个套数加上有关的“宾白”。
就是现代戏剧的场或幕。
或以是一个场景,两个以至三个场景。
楔子篇幅短小,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面交代剧情,起到序幕的作用,也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渡剧情的作用。
因而有人认为“楔子”的本义是木楔,可以使整个结构更加紧凑。
元杂剧是以散曲民歌中的宫调的一套曲子,作为基本唱段,四组套曲连缀成一本戏是通例。
每折在音乐上只采用一个宫调,四折四种。
每个宫调下又有曲牌,杂剧的曲文要按照曲牌来填写。
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统称五宫四调。
一般采用四种宫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
按元人燕南芝《唱论》的解释,仙吕宫表达“清新绵邈”、南吕宫表达“感叹悲伤”,中吕宫表现“高下闪赚”,双调表现“健捷激袅”。
元杂剧的角色名称主要有以下四类:末:正末、副末、冲末、二末、小末、外末、生;旦:正旦、大旦、帖旦、旦儿、小旦、外旦、搽旦、老旦;净:正净、副净、帖净、外净、丑;杂:孤(官)、孛老(老年男子)、卜儿(老妇人)、俫儿(小孩)、邦老(强人)、曳剌(走卒)、都子(乞丐)、驾(皇帝)……不过,杂并非角色名称,而是当时对不同人物的俗称。
实际上是末、旦、净三大类。
末是男性主角,担任主唱是正末,也简称末。
冲末也是副末,往往在开场时上场。
不担任男主角的男性由冲末扮演。
旦是女性主角,主唱者称正旦,也简称旦。
次要年轻女性由帖旦扮演。
年老妇女称老旦。
净是鲁莽、滑稽人物,丑是净的一个分枝,其形象丑陋滑稽,在剧中插科打诨。
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元杂剧的宾白在后世的剧本中叫道白或说白,宾白分为散白和韵白,有几种情形:第一种是人物出场时,特别是第一个人物出场时的定场诗。
元代文学史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要点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基本特征及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诗文一、宋初的诗文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一)掌握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二)掌握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的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掌握西昆体诗人的创作概况及代表作二、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一)了解欧阳修生平(二)掌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及其文学革新主张(三)掌握欧阳修散文创作状况及代表作(四)掌握欧阳修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梅尧臣与苏舜钦掌握梅苏的诗歌概况及其代表作四、王安石和曾巩(一)王安石掌握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及其代表作掌握王安石诗歌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二)曾巩掌握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墨池记》第三章北宋前期的词一、五代词风的延续——晏欧(一)晏殊掌握晏殊词的大致内容、理性圆融之词境及其代表作(二)欧阳修掌握欧阳修的大致内容、多样词风及其代表作(三)晏几道了解晏几道生平、痴亦绝人的性格,掌握小山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二、词风的变革——范仲淹、张先掌握范仲淹、掌握张先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三、长调的勃兴——柳永了解柳永的生平,掌握柳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影响及其代表作第四章苏轼了解苏轼生平、掌握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大致内容、艺术特点及代表作重点掌握苏轼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第五章北宋后期文学一、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掌握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其诗的艺术特色、江西诗派的概念、代表诗人陈师道创作概况及其代表作二、词人秦观、贺铸掌握秦观词的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掌握贺铸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三、周邦彦和大晟词人了解周邦彦的生平重点掌握其词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掌握大晟词人的概念第六章南宋前期的文学一、女词人李清照掌握《词论》观点掌握李清照词的内容、前后期词风变化、艺术特色及代表作二、张元幹和张孝祥:掌握大致词风及其代表作三、掌握陈与义、曾几诗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四、大致了解南宋前期之散文第七章陆游及其并世诗人一、陆游(一)了解陆游的生平和思想(二)掌握陆游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三)掌握陆游词的大致内容二、杨万里、范成大等人(一)掌握杨万里诗的内容、诚斋体的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二)掌握范成大诗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作第八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一、辛弃疾(一)重点掌握辛弃疾的生平思想、辛词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二)掌握辛弃疾诗、散文的大致内容二、与辛弃疾同时的辛派词人掌握陈亮、刘过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三、后期辛派词人掌握刘克庄、刘辰翁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一、四灵诗派掌握何谓四灵诗派、诗风及其代表作二、江湖诗派掌握江湖诗派之得名、代表诗人戴复古、刘克庄诗风及其代表作三、姜夔了解姜夔的生平思想、重点掌握姜夔词的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四、吴文英了解吴文英的生平,掌握梦窗词之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五、王沂孙掌握王沂孙词的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六、史达祖掌握史达祖词的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七、张炎掌握张炎词的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八、文天祥和其他爱国诗人掌握文天祥的代表作九、严羽和《沧浪诗话》大致了解《沧浪诗话》的内容第二编元代文学史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一、了解元代社会的大致状况1、疆域辽阔2、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3、民族矛盾尖锐,文士落魄二、元代文学概述(一)元杂剧1、了解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1.2 元代文学的特点与影响1.3 元代文学的重要地位1.4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第二章:元代诗文2.1 元代诗歌的发展概况2.2 元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及特点2.3 元代散文的特色及代表作家2.4 元代文人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元代戏曲3.1 元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3.2 元杂剧的结构与演出形式3.3 元代戏曲作家的代表作品及风格3.4 元代戏曲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元代小说4.1 元代小说的起源与发展4.2 元代小说的类型及特点4.3 元代小说家的代表作品及风格4.4 元代小说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元代文学流派及作家群体5.1 雅正派与俚俗派的对抗5.2 江西诗派与永嘉诗派的竞争5.3 燕赵诗派与吴中词派的兴起5.4 元代作家群体的特点与影响第六章:元代诗文流派的代表人物6.1 杜甫与江西诗派6.2 杨维桢与永嘉诗派6.3 赵孟頫与燕赵诗派6.4 周德清与吴中词派第七章:元代戏曲的经典剧目7.1 《汉宫秋》与马致远7.2 《西华山陈抟高卧》与关汉卿7.3 《赵氏孤儿》与纪君祥7.4 《琵琶记》与高明第八章:元代小说的经典作品8.1 《水浒传》的作者与版本8.2 《西游记》的成书与影响8.3 《三国演义》的起源与流传8.4 《镜花缘》的艺术特色与评价第九章:元代文学的理论成就9.1 元代文学批评的兴起9.2 戏曲理论的发展与代表人物9.3 诗文理论的创新与实践9.4 小说理论的探索与局限第十章:元代文学的影响与传承10.1 元代文学对明清文学的影响10.2 元代文学在东亚的传播10.3 后世对元代文学的评价与研究10.4 元代文学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一章:元代文学与社会文化11.1 元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的关系11.2 文学与元代宗教、哲学的关系11.3 元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的互动11.4 元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与交融第十二章:元代文学的区域特色12.1 江南地区的文学创作12.2 北方地区的文学风貌12.3 边疆地区的文学表现12.4 跨区域文学交流与影响第十三章:元代文学研究的史料与方法13.1 元代文学史料的分类与整理13.2 传统文献研究与考证13.3 比较文学与跨学科研究13.4 当代元代文学研究的趋势与问题第十四章:元代文学的教育与传承14.1 元代文学教育的形式与内容14.2 文学教育对元代文学的影响14.3 元代文学传承的问题与挑战14.4 教育对元代文学传播的作用第十五章:元代文学的未来展望15.1 元代文学研究的空白与拓展方向15.2 元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意义15.3 当代作家对元代文学的借鉴与创新15.4 元代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元代文学概述:理解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元明清文学史讲义

元明清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一章概说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元代历史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全国算起,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止,共计八十九年的历史。
但蒙古汗国于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就已经建立,并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进入金首都中都(今北京),迫使金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占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灭金,占有淮河以北地区。
此后与南宋对峙四十五年。
所以实际上元代文学应从灭金讲起,共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一、社会状况元代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对抗的局面,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一部分,归宣政院管辖,蒙古高原西北地区成为岭北行省,与中央有更密切的关系。
元朝地域辽阔,各民族联系密切,中外往来也较以前频繁,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那种把元代看成一团漆黑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忽必烈遵用汉法蒙古汗国建立时,处于早期奴隶制阶段。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依靠军事征服占有广袤的国土。
但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军事行政的联合也不稳固。
到忽必烈时期转变为封建制王国,但在一些方面似存在奴隶制残余。
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他广事招揽中原人才,采取符合中原封建经济基础的政策。
后来他在即位诏书中,更明确提出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即其政策依从祖宗的规矩和唐宋的定制。
建年号为中统,后又改为至元,并于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元。
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定大都为首都。
至元十六年,统一全国。
元朝政府“遵用汉法”,其政治体制和政策,仍是继承唐宋而有所发展。
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忽必烈统治中国近半世纪,完成了国家统一,奠定了祖国的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功绩是显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要点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基本特征及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诗文一、宋初的诗文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一)掌握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二)掌握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的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掌握西昆体诗人的创作概况及代表作二、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一)了解欧阳修生平(二)掌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及其文学革新主张(三)掌握欧阳修散文创作状况及代表作(四)掌握欧阳修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梅尧臣与苏舜钦掌握梅苏的诗歌概况及其代表作四、王安石和曾巩(一)王安石掌握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及其代表作掌握王安石诗歌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二)曾巩掌握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墨池记》第三章北宋前期的词一、五代词风的延续——晏欧(一)晏殊掌握晏殊词的大致内容、理性圆融之词境及其代表作(二)欧阳修掌握欧阳修的大致内容、多样词风及其代表作(三)晏几道了解晏几道生平、痴亦绝人的性格,掌握小山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二、词风的变革——范仲淹、张先掌握范仲淹、掌握张先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三、长调的勃兴——柳永了解柳永的生平,掌握柳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影响及其代表作第四章苏轼了解苏轼生平、掌握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大致内容、艺术特点及代表作重点掌握苏轼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第五章北宋后期文学一、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掌握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其诗的艺术特色、江西诗派的概念、代表诗人陈师道创作概况及其代表作二、词人秦观、贺铸掌握秦观词的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掌握贺铸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三、周邦彦和大晟词人了解周邦彦的生平重点掌握其词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掌握大晟词人的概念第六章南宋前期的文学一、女词人李清照掌握《词论》观点掌握李清照词的内容、前后期词风变化、艺术特色及代表作二、张元幹和张孝祥:掌握大致词风及其代表作三、掌握陈与义、曾几诗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四、大致了解南宋前期之散文第七章陆游及其并世诗人一、陆游(一)了解陆游的生平和思想(二)掌握陆游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三)掌握陆游词的大致内容二、杨万里、范成大等人(一)掌握杨万里诗的内容、诚斋体的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二)掌握范成大诗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作第八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一、辛弃疾(一)重点掌握辛弃疾的生平思想、辛词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二)掌握辛弃疾诗、散文的大致内容二、与辛弃疾同时的辛派词人掌握陈亮、刘过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三、后期辛派词人掌握刘克庄、刘辰翁词的大致内容及其代表作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一、四灵诗派掌握何谓四灵诗派、诗风及其代表作二、江湖诗派掌握江湖诗派之得名、代表诗人戴复古、刘克庄诗风及其代表作三、姜夔了解姜夔的生平思想、重点掌握姜夔词的内容、艺术成就及其代表作四、吴文英了解吴文英的生平,掌握梦窗词之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五、王沂孙掌握王沂孙词的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六、史达祖掌握史达祖词的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七、张炎掌握张炎词的内容、风格及其代表作八、文天祥和其他爱国诗人掌握文天祥的代表作九、严羽和《沧浪诗话》大致了解《沧浪诗话》的内容第二编元代文学史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一、了解元代社会的大致状况1、疆域辽阔2、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3、民族矛盾尖锐,文士落魄二、元代文学概述(一)元杂剧1、了解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角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2、掌握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剧本结构、演唱体制、角色、宾白、科范等)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之用。
演唱体制:用北方曲调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正末、正旦、外、净、丑、孤、卜儿、孛老、邦老、倈、茶旦等。
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
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细分有独白、对白、旁白等。
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
如“笑科”、“做意科”、“做谢科”、“混战科”、“三科了”、“内做风科”。
掌握元杂剧发展的前后两期,后来南戏的复兴。
元杂剧前期:也即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蒙古灭金以后的至元、元贞、大德年间)元杂剧后期:元武宗以后至元末,后期作品的数量、质量远不及前期。
南曲戏文(或称南戏、戏文)是在地方戏“温州杂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剧种。
元末,杂剧衰微,南戏在吸取北杂剧的艺术经验之后得以复兴。
(二)元代散曲掌握元代散曲的大致状况散曲的体裁,有小令与套数之分。
据《全元散曲》所录,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凡212家,作品4310余首。
(三)元代诗文掌握元代诗文发展的前后两期、代表作家元代前期:许衡、刘因、吴澄、王恽、姚燧、卢挚等为代表延祐(1314—1320)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大家”欧阳玄、萨都剌、王冕、杨维桢等,也是元代有成就的诗文作家。
第二章戏剧家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掌握关汉卿主要杂剧作品、代表作流传下来的杂剧18种:《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绯衣梦》、《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陈母教子》、《裴度还带》、《五侯宴》、《单鞭夺槊》。
代表作: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二、《窦娥冤》掌握《窦娥冤》的题材来源、剧情梗概、角色扮演(一)题材来源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第三折:“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刘向《说苑》、《汉书·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对姑婆极尽孝道的东海孝妇周青,被诬称杀死姑婆;将处斩时,孝妇立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行刑后,其血果然“缘旛竹而上标”(《搜神记》)。
(二)剧情梗概及角色扮演剧情:楔子:抵债别父。
第一折:守寡拒婚。
第二折:受诬蒙冤。
第三折:临刑誓愿。
第四折:鬼魂雪冤。
扮演:正旦:窦娥(原名端云)。
冲末:窦天章。
卜儿:蔡婆。
净:赛卢医。
副净:张驴儿。
净:桃杌太守(孤)。
孛老:张驴儿之父。
外:监斩官。
魂旦:窦娥鬼魂。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窦娥主唱。
)剧情梗概:穷儒窦天章卖女窦娥于蔡婆做童养媳。
窦娥夫早死,张驴儿父子以对蔡婆有救命之恩而欲双双入赘蔡婆家。
窦娥不肯,张驴儿便下毒害蔡婆,以胁窦娥。
不料张父误食至死,驴儿便诬娥害公公,蔡婆也受牵连。
为了不让婆婆受刑,窦娥含冤认罪,刑前以白绫溅血、六月雪、三年旱为誓以明冤,皆应验。
后天章得官,窦娥鬼魂托梦诉冤,其父复审此案,为女昭雪。
三、关汉卿的其他杂剧作品(一)掌握《救风尘》的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赵盼儿形象及其艺术特色(一)喜剧《救风尘》1、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第一折:阻嫁。
第二折:闻变。
第三折:解救。
第四折:官判。
扮演:正旦:赵盼儿。
外旦:宋引章。
冲末:周舍。
外:安秀实。
卜儿:宋引章之母。
丑:张小闲。
外(孤):郑州守李公弼。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赵盼儿主唱。
)剧情:妓女宋引章与贫秀才安秀实相恋,富商周舍诱宋,宋欲从之,义姊赵盼儿苦劝,宋不听。
已而周虐宋,宋悔。
赵佯以身许周,并暗使宋与周赚得休书后,携宋逃走。
未几,周觉,追上赵、宋,抢得休书吞毁,拖二人至官,告赵诓骗其妇。
不料周所吞休书是假,赵复出真休书,安亦告周强占他人之妇,吏遂判周诬告,杖之,并判宋归安。
2、赵盼儿形象机警世故侠义心肠泼辣痛快3、艺术特色戏剧情节引人入胜,喜剧效果强烈(二)掌握《望江亭》剧情梗概剧情梗概:白士中赴任潭州,权豪杨衙内久欲霸占新寡谭记儿,闻其与白相好,便以势剑金牌,欲往杀白。
会中秋,杨泊江赏月,谭乔装渔妇献脍,杨睹其美,留之。
谭将杨权醉,智取势剑金牌与白。
及旦,杨欲缚白而无据,白反出势剑金牌,又令谭对质,责杨霸占渔妇。
适湖南都御史得知,奏明圣上,诏夺杨职,白仍知潭州。
(三)掌握《单刀会》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主题及人物、戏剧结构、特点1、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剧情:第一折:定计。
第二折:劝阻。
第三折:训子。
第四折:刀会。
扮演:正末:乔公(第一折),司马徽(第二折),关羽(第三、四折)。
冲末:鲁肃。
杂:关平、关兴、周仓、黄文(东吴信使)。
(此为末本,由乔公、司马徽、关羽主唱。
)2、主题及人物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的英雄形象。
关羽: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感情,反对战争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
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
3、戏剧结构第一、二折主要人物关羽均未出场,均为铺垫。
关羽第三折方出场。
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为全剧高潮所在,与一般元杂剧高潮在第三折有异。
4、特点:(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
(2)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
(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
(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
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一、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了解王实甫的生平、掌握其主要杂剧作品、代表作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
大都人。
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期。
早年为与歌妓关系密切的书会才人,晚年为幽居园林的隐士。
现存剧目14种,剧本3种,《西厢记》为其代表作。
一生创作18种杂剧,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芙蓉亭》、《贩茶记》今仅各存一折;其它已佚。
《西厢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二、《西厢记》故事源流和剧情梗概、脚色扮演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源流、剧情梗概、演唱方式、脚色扮演、创作主题及人物形象、艺术成就(一)故事的创作源流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宋代: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宋杂剧《莺莺六么》。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二)剧情梗概第一本:第一折: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