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题 元明清戏曲部分

一、名词解释1、四折一楔子2、南戏3、散曲4、台阁体5、章回小说6、历史演义7、四大声腔8、明清传奇9、三言二拍10、性灵说11、神韵说12、桐城派13.诗界革命??二、默写《牡丹亭·游园》中《皀罗袍》、《好姐姐》二曲。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三、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3、《琵琶记》“三不从”关目及其作用。
4、简述汤沈之争。
5、简述《三国志演义》成书过程。
6、《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过程。
7、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8、公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9、简述《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特点。
(与论述题6同,只要讲一题)10、试述《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形象特点。
11、简述《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
12、简介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四、论述题。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为什么说明代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3、试比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4、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5、试析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6、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试谈谈你的认识。
7、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试举例说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III(元明清)》第03章在线测试

中国古代文学III(元明清)》第0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四声猿》不包括
A B
C D
、《牡丹亭》主要敷演()的爱情故事
A B
C D
、洪升的戏曲作品除《长生殿》外,还有杂剧
A B
C D
、《桃花扇·余韵》中著名的唱曲艺人名
A B
C D
D、陈最良
E、杜丽娘
2、下列作品属于“临川四梦”者为()
A、《还魂记》
B、《紫钗记》
C、《邯郸记》
D、《南柯记》
E、《西蜀梦》
3、明代后期出现的两个著名传奇流派是()
A、苏州派
B、吴江派
C、临川派
D、公安派
E、竟陵派
4、下列作品属于“一笠庵四种曲”者为( )
A、《一捧雪》
B、《人兽关》
C、《清忠谱》
D、《占花魁》
E、《永团圆》
5、下列作品属于清代的传奇作品有( )
A、《清忠谱》
B、《长生殿》
C、《桃花扇》
正确错误
、《桃花扇》是一部敷演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剧。
作品“借兴亡之感,写离合之情。
”()正确错误
、明代各种声腔中影响最大的,是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四大声腔。
()
正确错误
、梁辰鱼的《浣纱记》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
正确错误
、“沈汤之争”的焦点是“律”与“意”关系()
正确错误。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 元代文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得诗人就是 C 。
A王冕B萨都刺 C 杨维桢D 刘因2.被称为“曲状元”得就是 A 。
A马致远B关汉卿C白朴D张养浩3。
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得就是 B 。
A《梧桐雨》B《潇湘雨》 C 《荆钗记》 D 《平山冷燕》4.被称之为“南戏之祖”得就是 B 。
A《荆钗记》B《琵琶记》C《西厢记》D《离魂记》5.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得就是 B .A 《拜月亭》 B《西厢记》 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6.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得就是 C 。
A 虞集B范梈 C杨维桢 D揭傒斯二、多项选择题1、《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CDE 。
A《西厢记》 B《莺莺传》C《董西厢》 D《弦索西厢》 E 《西厢搊弹词》2.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得就是 BCDE 。
A《汉宫秋》 B《拜月亭》C《墙头马上》 D《倩女离魂》E《西厢记》3.位列“元曲四大家"得有 ABCE .A关汉卿B郑光祖C白朴 D 王实甫 E 马致远4.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得就是ABC 。
A《窦娥冤》 B《鲁斋郎》C《蝴蝶梦》D《望江亭》E《救风尘》5.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得有 ABC 。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纪君祥D郑光祖(后期) E 乔吉(后期)三、填空题 +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出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就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由经霜得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得比拟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瑟配以离人得伤心泪。
烘托出离别之际得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得悲痛之情,表现出深深得离愁别绪。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简答题:【元朝】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
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赴长亭途中【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元明清简答论述题及答案祥解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简述《单刀会》的结构艺术(1)构思独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2.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1)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
(2)《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
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3.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1)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前期杂剧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塑造了一些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
杂剧的语言以北方中原的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文学的营养。
(2)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这时期是元朝统治的稳固时期,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所以杂剧作品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4. 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2)戏剧冲突分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另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索。
(3)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5.《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
(2)张、王分离,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成亲。
后王得官回来,张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
(3)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元代问答1.散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曾对由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繁兴有过精辟的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2.宋元话本的体制特征?①入话:稳定在场的人群,等待晚入场的观众,起到稳场的作用,依附性较强。
②头回:与正话内容相似或相反的故事,话本原著中称为“德胜头回”或“笑耍头回”,相比入话,头话已经能独立成篇。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核心内容所在,篇幅较长,故事结构完整。
语言上结合韵文与散文,口语和少量诗词文,并用一些固定的逃狱、习惯用语承接缝合,浑然一体。
③片尾:在话本的篇末,一般又以诗词点题作结,或劝诫听众,有的直接说散场的话,以示说话结束。
也称“下场诗”这种体制既在说书场地中产生,经历了反复考验和锤炼,能概括各部分特点和功能,又能兼顾话本的原有称谓,被人们认可。
3.元诗四大家都是谁?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①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②他们在当时都颇有诗名,作品多题咏寄赠,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
明人胡应麟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4.元杂剧的体制特点?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②特点:有的剧本开头会有楔子,用以点明、补充正文。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六折,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每一折包括曲词(唱)、宾白(词)、科范(动作)三个部分。
古代文学元明清

一、填空题1.元代文学取得最高成就的文学体裁是元曲,它包括剧曲和散曲两个部分。
2.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是元杂剧中爱情剧的优秀代表。
3.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中,石君宝《秋胡戏妻》源自汉代刘向《汉宫秋》,尚忠贤的《柳毅传书》则取材于唐传奇《柳毅传》。
4.高明的《琵琶记》被日本青木正儿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5.明代“四大奇书”是指:《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金瓶梅》)。
6.明初诗坛以“吴中四杰”为代表,他们分别是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以比拟“初唐四杰”。
7.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8.晚明公安派、竟陵派和明末爱国文社相继崛起于文坛,给日益衰落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9.清初散文以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为代表,号称“清初三大家”。
10.清初词坛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
11.《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问世的又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原名《恶姻缘》,全书100回。
12.袁枚为诗倡导“性灵说”,沈德潜则倡导“格调说”。
13.元杂剧中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场”。
14.马致远《汉宫秋》中,汉元帝身为一国之君,面对匈奴无可奈何,忍痛割爱,显示其昏庸怯懦。
15.元代后期活跃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作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郑光祖,他的杂剧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16.元散曲中的小令是单支小曲,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
17.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可概括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8.汤显祖“玉茗堂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9.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其中,演绎世俗风情、世态人情的作品是《金瓶梅》。
20.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
21.清初剧坛,苏州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晚期戏剧代表作是《清忠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元朝】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
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赴长亭途中【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董西厢》中此处作:“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滚绣球】正面刻画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金圣叹“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
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
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叨叨令】是直抒胸臆,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路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二)长亭别宴【脱布衫】【小梁州】写莺莺愁闷哀伤的神态,也可指莺莺眼中看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小梁州】中“阁泪汪汪”等句,究竟指莺莺,还是指莺莺眼中的张生值得推敲。
明代戏曲家王伯良认为是“莺指己言,恐人之知,故阁泪而不敢垂。
”金圣叹则说:“真写杀张生也,然是写双文(莺莺)看张生也。
”意即写莺莺眼中的张生。
两说似可并存,而王说似更贴切。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快活三】【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酒食,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情思。
(三)长亭分别【四边静】至【二煞】五支曲,写宴后话别。
【四边静】【耍孩儿】写莺莺对张生的依恋之情。
【五煞】莺莺对张生的叮嘱,句句情深,字字见血。
【四煞】【三煞】写莺莺预想张生走后自己的孤独凄凉之状。
【二煞】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透露莺莺内心的隐忧。
【一煞】【收尾】二支曲,写送别之后。
通过暮秋晚景,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之情和离别后的落寞、惆怅、痛苦。
4、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1、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莺莺心灵深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别离的无限悲戚,对老夫人的深深怨恨,对爱情的不尽忧虑。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A、景中寓情。
如【端正好】一曲萧瑟凄清的秋景与恨别愁离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一个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B、以景衬情。
如【一煞】一曲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C、以景托情。
如【滚绣球】一曲正面刻画莺莺的离愁别绪。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就是景为情设。
以景之无情来表现人之痴情。
3、深厚的语言功力。
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和表演密切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5、白朴和《梧桐雨》的基本内容:A、是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B、《梧桐雨》杂剧浓郁的抒情气氛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
C、《梧桐雨》的主题思想:“歌颂爱情”说、“评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
D、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生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6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吃苦耐劳,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2、双线并行式的结构,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3、语言,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协调。
语言富于动作性。
7、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A、中心:破除世俗观念,树立高洁形象。
B、前五支曲子“破”:否定人世的纷争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挂念。
光明、事业、英雄、富贵、人生寿数须参破。
C、后两支曲子“立”:表现出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隐士之风。
“立”起了隐逸文人的高洁形象。
【明朝】1、王学左派的兴起对文学的推动作用:A、李贽“童心说”。
B、文坛--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剧苑--临川派“至情论”。
D、小说--金瓶梅、三言二拍。
E、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F、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
2、《三国演义》关于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A、“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B、“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史学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倾向不同,这种倾向的形成有着较长远的、复杂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偏安的汉王朝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争正统地位的历史思想背景。
但不能把“拥刘反曹”简单地归纳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
“拥刘反曹”所体现的主要不是正统思想,而是作者推崇“仁君”的政治思想。
以行仁义的刘备为正统,以行暴政得曹操为异端;以南方为正统,以北方为篡位,这是当时的南宋时期以及元代的民族精神的反映。
而且这样一变,就给刘备这一方增加了很多伦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悲剧的力量。
因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势力最大,如果把他当作正统,就写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哲学,东征西讨,一股霸气而已。
写刘备,写诸葛亮,在乱世里行仁义,刘玄德携民渡江是一个典型,而面对金人的侵略,宋高宗仓皇逃到了南方,把北方的老百姓抛给了金人,生灵涂炭,遗民泪尽,哪里有一点“携民渡江”的打算?所以《三国演义》的尊刘反曹观念里,有很深的民族情绪在里面。
写诸葛亮和刘备,就有一种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危机感。
3、《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一)人物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1、性格结构的单一和谐(性格的单一性)2、性格表象的定向聚合(性格的稳定性)3、性格特征的群体概括(性格的群体性)4、略貌取神的性格描写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二)战争描写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1、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战争本质。
2、重在写人谋。
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较量。
3、重在写人。
着重写参加战争的人,而不着重写战争的过程。
4、《水浒》初步个性化的人物艺术:1、性格结构的复合整一(性格的复合性)2、性格表象的现实运动(性格的现实性)3、性格特征的个体强化(性格的个体性)犯中求避,相互映衬。
4、以形传神的性格描写神似与形似统一,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同一。
特征夸张与个体写实相结合,实现传奇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5、《金瓶梅》白话长篇小说里程碑的意义: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变化,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开创了世情小说的新天地。
开创了世情小说的新天地。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文学本位的复归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传统美学的逆反。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
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
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
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审美趣味的转向。
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
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
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6、临川派和吴江派的主要分歧以及“沈汤之争”的原因:A、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