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诗证史讲义
第五章 白居易及元白诗派ppt课件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 事的诗。用乐府诗写时事,又不受古题 束缚,而是“因事立题”,自创新题。 李绅等人积极用新乐府写民生疾苦,元 稹和白居易更在理论和创作上大力提倡,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了一场 改革运动,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 步发扬光大,把唐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 潮。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白居易。
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知足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 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 说: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 终之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 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 之意也。”(《与元九书》)可见这一 思想不仅支配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 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2.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 物形象。如《卖炭翁》,刻画出一个年 迈而善良的炭工;这样的手法在《缚戎 人》、《上阳白发人》中都能看到。
3.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 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 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 4.鲜明的对比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常常 采用对比的手法,从而达到一种震撼人 心的特殊效果。
生平梗概
诗歌精讲 第八讲 元白诗派课件(30张PPT)

《遣悲怀》: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 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 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 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 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 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 近忽之。”
诗歌分类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谕、闲 适、感伤、杂律。他所看重的是讽谕 诗。他的讽谕诗有170多首,内容为 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揭露上层官僚 的丑行,以《新乐府》50首为其代表。
讽喻诗
《上阳白发人》(悯怨旷也) :上阳人,红颜暗 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 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 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 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 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 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 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 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 “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 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 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闲适诗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诗末四句:窗前 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 对一壶。
《官舍小亭闲望》: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 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 是,我是良在兹。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21、中唐诗坛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柳宗元 的诗,今仅存百余首,
多为贬官永州、柳州时的作品。其 主要特色,是以幽清悲凉的笔调, 清冷峭拔的风格,抒写贬谪的抑郁 忧愤、孤傲和思乡之情。代表作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江雪》、《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 京华亲故》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 雪》) ——冷峻孤傲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韩愈] 韩愈的诗是韩孟诗派的代表。
他的第一个特点:往往表现一种光怪震 荡的美,表现光怪陆离的世界的震荡变 幻,表现一种怒突奔腾的力,从而造成 怪奇的艺术效果。例如: 皇甫补官古陆浑,时当玄冬泽乾源。 山狂谷很 (说文: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 也) 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 (高大貌) 。 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 跳地踔(chuo)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 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 光弛隳不复暾(tun,日出貌),虎熊麋猪逮 猴猿。水龙鼍龟魚与鼋,鸦鸱雕鹰雉鹄 鵾。燖炰煨爊(ao)孰飞奔,祝融告休酌 卑 尊 „„ ( 《 陆 浑 山 火 一 首 和 皇 甫 湜 用 其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 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 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 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 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四州》)——幽怨凄冷而峻洁的情调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 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 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故》)——幽怨浓烈的思乡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与白居易一起写新乐府诗的, 还有著名诗人元稹。实际上,在元、 白之前,杜甫已经创作了不少通俗 写实的乐府诗,如“三吏”(新安 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兵车行》、《丽人行》、《悲陈 陶》、《哀江头》等,这些乐府诗, 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但是自拟题 目,缘事而发,叙写实事,语言通 俗浅显。引起中唐一批诗人的仿效。 较早仿效者,有张籍、王建等。成 就最大者,当属元、白。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 萋满别情。” 二、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 唱和诗 一、《长恨歌》 二、《琵琶行》 三、艺术特色 1、抒情因素的强化。 2、善用细节描写。 3、擅长渲染气氛,描摹场景。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一、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1、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 饮一杯无?” 2、写景抒情诗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六讲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 创作
一、杜甫写实倾句的传承与时代风尚及民歌 的影响 1、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 2、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的传承 3、元稹、白居易的全力推崇 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一、白居易 (一)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至曾祖父白 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东北)。
其讽谕诗的主要内容: 1、讽谏君王 《骊宫高》《海漫漫》 2、讽刺时弊 《杜陵叟》 《轻肥》 《西凉伎》 《歌舞》 3、哀恤黎庶 《卖炭翁》《村居苦寒》《采地黄者》《新 折臂翁》 《上阳白发人》《陵园妾》
4、艺术特色 (1)、主题专一、人物事件典型化 (2)、细节描写,塑造形象 (3)、对比手法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四 岁贬江州司马为界线,前期是“兼济天下” 的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第八章 元白诗派

《长恨歌》是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 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以 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唐玄宗与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的层次
•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 国; •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 肠; •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 思; •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 词。
《旧唐书》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 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 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 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 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 驿西道侧。
《旧唐书·杨贵妃传》:上皇自蜀还, 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 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 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 "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 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 于别殿,朝夕视之。
·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 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 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 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 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 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 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 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 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 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 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 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对“元白诗派”,也有另一种理解。 其中,清人越翼《瓯北诗话》说得最为详 明:“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 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 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 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坦易者多触景生 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 人心脾,耐人咀嚼。”我们今天理解的 “元白诗派”,就是指同“韩孟诗派”相 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 歌流派,也有人称其“新乐府诗派”。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第一章长恨歌鄙意以为欲了解此诗。
第一,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
第二,须知当时文人之关系。
何谓文体之关系?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八云: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踰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
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盖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之世。
德宗本为崇奖文词之君主,自贞元以后,尤欲以文治粉饰苟安之政局。
就政治言,当时藩镇跋扈,武夫横恣,固为纷乱之状态。
然就文章言,则其盛况殆不止追及,且可超越贞观开元之时代。
此时之健者有韩柳元白,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之古文运动,即发生于此时,殊非偶然也。
又中国文学史中别有一可注意之点焉,即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时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中之中坚人物是也。
夫当时叙写人生之文衰弊至极,欲事改进,一应革云不适描写人生之已腐化之骈文,二当改用便于创造之非公式化之古文,则其初必须尝试为之。
然碑志传记为叙述真实人生之文,其体尊严,实不合于尝试之条件。
而小说则可为驳杂无实之说,既能以俳谐出之,又可资雅俗共赏,实深合尝试且兼备宣传之条件。
是故唐代贞元元和间之小说,乃一种新文体,不独流行当时,复更辗转为后来所则效,本与唐代古文同一原起及体制也。
唐代举人之以备具众体之小说之文求知于主司,即与以古文诗什投献者无异。
元稹李绅撰莺莺传及歌于贞元时,白居易与陈鸿撰长恨歌及传于元和时,虽非如赵氏所言是举人投献主司之作品,但实为贞元元和间新兴之文体。
此种文体之兴起与古文运动有密切关系,其优点在便于创造,而其特征则尤在备具众体也。
既明乎此,则知陈氏之长恨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可以见诗笔”(赵氏所谓诗笔系与史才并举者。
史才指小说中叙事之散文言。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课件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 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少经离乱
“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 米丐衣于邻郡邑”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遣悲怀三首》)
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 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 诗中不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 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牧童词》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浅析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

第 3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 un l fLa nigEd c t n lAd nsr t nI siue o r a io n u ai a miitai n t t o o o t
V0 . 7 No3 1 2 .
Ma 01 r2 0
21 0 0年 3月
浅析陈寅恪文史互证 的文学研究 方法
— —
以《 白诗笺证稿》 元 为例
刘 寅子 刘 小 燕 杨 云
(. 1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 沈阳 10 3 ;. 山大学里仁学院 , 10 4 2燕 河北 秦皇岛 0 60 6 0 4)
【 摘
要】 现代 学术 大师陈 寅恪所倡立的文史互证研 究方法对 学术界有 深远影 响。因而可以结合其代表性著作《 白诗笺证 元
史学家和文学史家 , 其主要著述有《 白诗笺证稿》 能从浩繁的史料 中钩稽 出与作家作 品相关 的复杂历 元 、 《 柳如是别传》 治学能够融贯中西 、 等。 化合古今、 推陈 史背景 , 从而得出新见迭出的结论 。” 《 白诗笺证 闭元 出新 、 用 多种研 究 方法 , 采 文史 互证 就是 其一 。 稿》 一书是其运用文史互证方法的代表性著作。书中
史互 证 , 不 限 于一 般 的考 证 , 际上 他 的考 证 一 直 见矣 。 ” 决 实 可见 陈寅恪 重视 考证 字词 源 流 。
误解说 , 尤其要找出或注意诗 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 家” 一词的解说 , 先引蔡 邑《 独断》 所载得知“ 大家乃汉 有关的‘ 今典 ’ 成分。 ;其二即是以诗文为史料 , ”“ 用所 代宫中习称天子之语也 。” 又引刘肃《 大唐新语 ・ 酷忍
谓 ‘ 史 之 眼光 ’ 过 发现 其 中时 间 、 域 、 历 通 地 人物 等 史 篇 》 “ , 宫人 ……后 日 , 大 家 万岁 , :初 令 愿 昭仪 长 承恩 料 成分 , 分析 诗 中的古 典 与今 典 , 与史 籍 所 载相 参 泽 , 并 死是吾分也。引《 ” 旧唐书・ 李辅国传》 “ :私奏 日, 大 证 , 而更全 面地 把握 历史 真相 , 古人 的思 想 、 感 家但 内里 坐 , 从 对 情 外事 听老 奴处 置 。引《 义 山文集 》 “ ” 李 :宜 及 其所 处 之 时代 社 会 达 到真正 同情 与 了解 。 ”】 段 都内人日, 【 1 此 大家知古女卑于男邪? 。 ” 陈寅恪证得 : “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白诗证史讲义
《元白诗证史讲义》是一部关于元代诗人白朴的诗歌研究的著作。
白朴,字维新,号冲虚子,元代末年著名诗人,被誉为“白田陆离诗派”的代表。
该书作者对白朴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思想观点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诗歌艺术方面,作者探讨了白朴诗歌的音韵格律、表现手法、意象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指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表现形式。
在创作背景方面,作者以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为依据,分析了白朴的诗歌创作与元代社会政治、文化风气的关系,指出其诗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在思想观点方面,作者通过对白朴的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研究,揭示了白朴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关注,强调了其诗歌的思想性和价值意义。
该书以较为系统的篇章结构和详尽的分析论证,全面展示了作者对白朴诗歌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通过对白朴诗歌的深入解读,该书对于理解和评价元代诗歌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对于研究白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