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No.2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No.2 美的本质及特征
25
主体所感受到的对象是人化了的,通过主 体移情了的对象。
从主体与对象的产生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 只有在两者建立关系时才相互依赖而存在。 脱离主体的对象,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说,审美物象是融注了主体情 感,被主体体验着的、活动在主体心里的 一个形象。
26
2、意味性
意味性是指人们可以从对象的物化形式中,直接 地、间接地、十分亲近地感受到自身丰富多彩的 精神力量和自由自觉的创造力量。
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 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象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 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 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象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
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 描绘松树。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24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8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审美对象应该是这样一 种存在:它既有可感的物质形式,又有一定 的意味;既有确定的、清晰的、有限的一面, 又是模糊的、丰富的、无限的。是物象与意 味、清晰与模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美学、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学、美的本质与特征

2023/5/4
13
审美准则
➢ 简洁性; ➢ 和谐性; ➢ 奇异性。
如诗如画,神奇无比!
2023/5/4
14
数学欣赏
2023/5/4
11
和谐性
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人们喜爱
和谐的、有序的、有规律性的事物,
往往对对称性的图案或物品感觉赏心
悦目. 这说明“对称性”、“秩序性”、
“规律性”等一些具有“和谐性”与
“均衡性”的特征也符合人类的审美
准则.
2023/5/4
12
奇异性
人们去野外山地游览,偶尔发现一 堆奇花异草,或者去海边散步捡到几 块别具特色的贝壳或石头,都会爱不 释手,美不胜收. 这说明“奇异性” 也 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准则.
数学欣赏
美是自然, 是一切事物 生存和发展 的本质特征 。
2023/5/4
2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 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 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
➢ 美学是研究现实中的美,以及 如何去创造美、欣赏美的科学 。
2023/5/4
3
美不仅关系到审美客体(审美对 象),也关系到审美主体(审美者), 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美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还是 在欣赏者的感觉之中呢? 美是客观适应和满足于主观感受与体 验的一种特征。
➢ 美的特征或客观标准是什么呢?
2023/5/4
5
6 2023/5/4
8 2023/5/4
9 2023/5/4
10 2023/5/4
简洁性
一般人常常会惊叹一个困难或复杂 问题的简易解答,并把它称为“漂亮 的解法或优美的结论”. 这说明,“简 单性”与“简洁性”是人类的一条审 美准则.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
22



回提纲
-
雅典学院 拉斐尔
23
② 苏格拉底
回提纲
③毕德哥拉斯
①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
24
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
(一)伍举论美 《国语》中的《楚语上》,记载“伍举论美”,伍举认为,“夫美也者,
-
26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 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 墨子曰:“为乐非也。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
5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
6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
45
-
46
-
47
生产劳动实践
种的尺度 内在尺度
物的尺度 客观规律性 真(客观规律) 掌握了的真
人的尺度 主观目的性 善(实用) 实现了的善
美的规律: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 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进行自 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 的结果。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一、美的本质广义来讲,美的本质是快乐或快感。

因为存在美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快乐(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反之,不能够给人快乐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难与美联系到一块。

但狭义来说,美主要指“视觉感官方面”的快乐或快感而言的。

二、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

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

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

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

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

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

三、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

美的特征主要有1、客观社会性。

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

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

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

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

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四、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具有形式美、内容美和精神美。
美的表现形式
自然美
风景、动植物和大自然都展现了 自然美。
人文美
文化艺术、历史建筑和日常生活 中都蕴含着人文美。
技术美
工业产品、数字产品和设计作品 都展示了技术美。
美的品味
文化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具有重要影响。
价值观念
个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 美的品味。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和创造美,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美的意义以及美的表 现形式。美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赞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美?
1 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客观存在。
2 美的意义
美在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美的特征
客观美
具有顺序美、韵律美和协调美。
主观美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美学原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2. 3.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西斯廷圣母像》与“臭水沟”

3、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感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2.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3.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①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②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③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