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中西方美学理念

中西方美学理念
1.美的本质: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对物质、形式、结构的感性认识。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感性认知和审美情感的体现。
2. 美的标准: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西方
美学认为美的标准是客观、普遍和唯一的,即所有人都可以达成一致的标准。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是个体化的,因此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标准。
3. 美的功能: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西方
美学认为美的功能是审美体验和享受,是人类的文化需要。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的功能不仅仅是审美体验和享受,还可以对人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产生影响,对人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西方美学理念的不同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世界观。
了解中西方美学理念的差异,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视野和理解力,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 1 -。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美可以是事物外在的形态,也可以是内在的品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美的本质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诠释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美的形态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自然界中,美的形态表现在风景如画的山川河流、奇异多彩的动植物、宏伟壮丽的自然奇观等。
这些自然的美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愉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享受。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许多美的物质形态,例如古代的艺术品、现代的建筑、时尚的服饰等,这些物质形态的美令人赞叹不已。
美的本质可以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形态,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灵。
美的本质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在品质。
除了物质形态的美,人们还对美的内在品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美德、美德的行为、美的思维方式等都是美的内在品质的表现。
美的品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
哲学家们认为,美德是人类内在精神追求完美的表现,它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准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美德行为的展示也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在高尚品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发,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美。
美的本质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发挥着无尽的魅力。
美的本质还可以是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
美有时候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当人们欣赏美的物质形态时,内心激荡起对于美好的向往和渴望,体验到了美的情感。
当人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山川河流的美景时,内心会感到无限的宁静、愉悦和感恩。
同样,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也表现在对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赞美中,这种情感的共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
美的本质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它让人们内心得到了满足和慰藉。
美的本质还可以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适用美的本质的原理分析自然美的内涵

适用美的本质的原理分析自然美的内涵
自然美指的是大自然中的美,包括风景、动植物、天空等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美的本质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类对于事物的审美情感和认知体验。
分析自然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多样性与和谐:自然界的美在于其丰富多样的形态和色彩,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山川湖海、季节交替中的植被变化等。
同时,自然界中各个元素之间又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平衡。
2. 自由与无拘束:自然美所体现的一种自由、无拘束的状态是人们对于自然追求自由、远离社会束缚的向往。
在自然界中,不受人类干预的动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湖光山色自由展示,正因为没有人工修剪和改造,才更能体现自然本身的美。
3. 周而复始的循环:自然界的美还体现在其周而复始的循环中。
季节更替、生物的繁衍、水的循环等一系列自然规律都在不断地重复,构成着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这种循环性不仅在时间上体现,也在物质上体现,使得自然界展现出一种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总之,自然美是一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心灵愉悦的美,通过欣赏和理解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和谐性、自由性以及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和表达自然美的内涵。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
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
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
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
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
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
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
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
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
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
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
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
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
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至于之前所提到的对称美,比例美,充实美,则是人对于事物外形美的最能被大家所认可接受的,认可接受人最多的美的定义,我想肯定存在对这些不认同者的,那么上述在此类人看来就不是美了。
再至于美德,和谐,无害之美更多是由善恶好坏来定义的。
善恶好坏在世间的定义已是约定俗成,好的能给大家带来了幸福带来美好,所以他们是美的。
诸如此类更加内在的美,不再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能定义的,他们是不同形式的美,更偏向于是世间认可,人类认可,无人能否定的事物。
美本身是不存在的,“美”这个字是人类创造的,美的概念自然也是需要人来定义的,美是人类附加在事物上的一种感受。
美出于人类,所以美是主观的;但有些美超于人类,所以是既定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美的本质的些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