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第三章_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 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 以及“为什么美”。 •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 • 柏拉图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 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 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 共同本质。
• (二)主观论 •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 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 • 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世 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 20世纪的审美态度理论就是一种最 典型的主观论。它认为,不论什么 对象,只要主体对它采取一种审美 的态度,它就可以变成审美对象, 就会显得美。
• 二、从人的本质到美的本质 • (一)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劳动观本身就带有浓厚 的审美色彩。在马克思心目中,劳动本质上就 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上 也就是审美的。 • 马克思强调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所具有的审 美性,他对劳动的许多论述为我们理解美的本 质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马克思对真正劳动的 论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 人类审美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却不是与 世隔绝的领域,它必然包含某种与非审美的现 实之间的对照。现实中非审美的真与善也必然 与美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 因此,现实中非审美的真假、善恶,可以通过 转化为审美中的真假、善恶,作为审美中不可 缺少的要素,与美统一在一起。只是我们必须 清楚,这种美与真、善的统一,立足于审美独 立性基础之上,而不是美与真、善直接等同。
• 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三 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 (一)客观论 • 客观论认为,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 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 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 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礼乐美学”、“气质美学”和“品格美学”等。
其中,"礼乐美学"强调美的评判标准应该基于人们的礼仪和乐观,并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美和秩序美。
"气质美学"主张注重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在外观和外貌上追求精神美。
"品格美学"则强调了以人的品格和内涵为基础的美。
在古代哲学家中,孔子是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认为人类的美乃是行为和品德的外化,同时将美与道德紧密相连。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孔子对“美”的定义为“多闻、问,以为多学也。
”这体现了他将美与学问和知识的相互关系进行结合的理念。
到了宋代,中国的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在文化、艺术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觏撰写了《天人感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美。
周敦颐的《爱莲说》则对荷花的美进行了独特的描述和解读,将美与自然相结合,强调真实和真理的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美学逐渐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对美的探讨。
胡适、丰子恺等文化名人对美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自由美学”和“实用美学”的观点,强调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美学思想多强调美的内涵、情感和精神层面,相对于西方美学中比较注重美的外在形式和技巧。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原理总结

美学原理总结⼀、美学学科的建⽴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审美意识的形成(1)审美意识是⼀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类对⾃⼰的劳动成果产⽣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
2.美学思想的产⽣(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献之中,从⽽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1) 美学学科的建⽴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 美学作为⼀门独⽴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 美学作为⼀门独⽴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中⽂名称“美学”,由⽇本⼈中江肇民翻译。
⼆⼗世纪初传⼊中国。
⼆、美学研究的对象第⼀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
由“⾃上⽽下的美学”转向“⾃下⽽上的美学”。
实验⼼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理距离说”、格式塔⼼理美学(完形⼼理美学)、精神分析⼼理美学。
第⼆节为什么研究美学1、可以促进⼈⽣的审美化。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2、可以帮助⼈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美学是⼀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中国美学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
“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页37)荀子,“人性恶”。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页39-40)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
“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页37)
荀子,“人性恶”。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
中国画论中讲“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有这样几个特定,参见教材第45页。
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
人物品藻,第46-47页。
刘勰关于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所谓“自然之道”的“道”,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郭熙,有《林泉高致》、《山水训》等作品。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
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
叶燮:“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
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
“云之态以万计,无一同也。
以至云之色相,云之性情,无一同也。
云或有时归,或有时竟一去不归,或有时全归,或有时半归,无一同也。
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
”
美的本质问题,因为没有答案,故根本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