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haefer模型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
基于海表温因子的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预测模型比较

基于海表温因子的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预测模型比较张硕;李莉;陈新军【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8(042)005【摘要】太平洋褶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大洋性经济柔鱼类资源,其资源易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科学预测其资源丰度有利于科学生产和管理.本实验依据2000—2010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产卵期间(1—3月)产卵场(28°~40°N、125°~140°E)的海表温(SST)数据,进行SST与CPUE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统计学有意义的SST作为影响资源丰度的因子,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和BP 神经网络的资源丰度预报模型,并利用2011和2012年的CPUE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PUE与产卵场1—3月SST相关系数较高的海域分别为1月的S1(30.5°N,136.5°E)和S2(31.5°N,136.5°E),2月的S3(30.5°N,137.5°E)和S4(30.5°N,135.5°E),3月的S5(37.5°N,129.5°E)和S6(37.5°N, 130.5°E).在多元线性及不同结构的BP神经网络等5种预报模型中,结构为6-4-1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2011—2012年CPUE预测值精度平均为98%.研究表明,30°~32°N、135°~138°E和37°~38°N、129°~131°E附近海域的6个环境因子代表着1—3月产卵场暖流(黑潮和对马海流)势力的强弱,决定着当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作为其资源丰度的预测模型.%Todarodes pacificus is one of important resources of the ocean economic Ommastrephidae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forecast the stock abundance of winter-spawning cohort, the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as abundance index from T.pacificus stock assessment report of Japan in2013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forecasting model in this stud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spawning areas of 28°N-40°N and 125°E-140°E and CPUE from January to March during 2000—2010 was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o select the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factors in statistics. The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and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ecasting abundance index of T.pacificus winter-spawning population were established and compared,and the actual CPUE in 2011 and 2012 was used for valid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wning areas with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PUE and SST in Jan. to Mar. are S1 (30.5°N, 136.5° E) and S2 (31.5° N, 136.5° E) in Januar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re 0.71 and 0.70 respectively; S3 (30.5° N, 137.5° E) and S4 (30.5° N, 135.5° E)in Febru-ary,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re 0.87 and 0.84, respectively; S5 (37.5° N, 129.5° E) and S6 (37.5° N, 130.5° E) in March,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re 0.72 and 0.70, respectively. Total of five forecasting models includ-ing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and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 are established and compared. The BP 6-4-1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the best, and the averag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CPUE value during 2011—2012 attained 98%.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as the forecasting model of the stock abundance for T.pacificus winter-spawning cohort.【总页数】7页(P704-710)【作者】张硕;李莉;陈新军【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农业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农业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4【相关文献】1.基于灰色系统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预测模型 [J], 高雪;陈新军;余为2.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研究 [J], 解明阳;陈新军;汪金涛3.基于水温因子的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剩余产量模型研究 [J], 谢恩阁; 陈新军; 汪金涛; 雷林; 吴洽儿4.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灾变预测 [J], 张磊;陈新军;汪金涛;吴洽儿5.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灾变预测 [J], 张磊;陈新军;汪金涛;吴洽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基于表温因子的栖息地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

利用基于表温因子的栖息地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陈新军;刘必林;田思泉;钱卫国;李纲【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09(040)006【摘要】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问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总页数】7页(P707-713)【作者】陈新军;刘必林;田思泉;钱卫国;李纲【作者单位】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相关文献】1.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资源渔场研究进展 [J], 魏广恩;陈新军2.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的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研究 [J], 陈新军;田思泉3.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J], 李思亮;刘必林;陈新军;马金;曹杰;张广文4.利用渔场环境因子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的研究 [J], 雷林;汪金涛;陈新军;陆化杰5.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非参数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J], 崔雪森;周灿;唐峰华;伍玉梅;吴祖立;范秀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种群遗传结构初步研究

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种群遗传结构初步研究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属头足纲、枪行目、柔鱼科、柔鱼亚科、茎柔鱼属。
茎柔鱼为大洋性浅海种,分布在中部太平洋以东的海域,即在125°W以东加利福尼亚半岛(30°N)至智利(30°S)一带水域,范围甚广。
茎柔鱼渔业是东太平洋重要的渔业,主要渔场在南半球的秘鲁外海和北半球的加利福尼亚湾。
本文根据2009年7月到10月我国大型鱿钓渔船在东太平洋(81.9°~94.9°W,8.9°~7.7°N,10.2°~11.3°S)秘鲁和哥斯达黎加外海作业期间采集的样本,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 cytochrome b,cyt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两个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采自秘鲁7个采样点和哥斯达黎加3个采样点的约150个个体的序列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茎柔鱼mtDNA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分别扩增mtDNA cytb和COⅠ基因片段序列。
扩增产物经纯化回收和T载体克隆,进行序列测定。
用ClustalX1.83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运用MEGA软件4.0版本统计每个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和序列变异情况,并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根据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即K2-P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聚类分析。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采用DnaSP5软件,其中包括对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p)两个遗传参数的计算。
应用DnaSP软件进行中性测验,主要是对Tajima’s D,Fu’s Fs等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指示种群历史的稳定性或种群增长情况。
应用ARLEQUIN软件分子变异分析法来分析种群间遗传结构状况。
基于不同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9月, 25(5): 1123-1130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7-12-28; 修订日期: 2018-01-25.基金项目: 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20155014); 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5DZ1202200). 作者简介: 方舟(1988-), 男, 博士后, 专业方向为渔业资源. E-mail: zfang@ 通信作者: 陈新军, 教授. E-mail: xjchen@ DOI: 10.3724/SP.J.1118.2018.17462基于不同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的影响方舟1, 2, 3, 4, 陈洋洋1, 陈新军1, 2, 3, 4, 郭立新11.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2.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3.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4.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摘要: 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 )生产数据, 选取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尼诺指数(ONI)和叶绿素a 浓度]Chl-a)], 通过两种不同的模型(广义加性模型GAM 和提升回归树模型BRT)研究各因子对鲣资源丰度(以CPUE 表示)的影响。
研究结果认为, GAM 模型中, 经度对CPUE 的影响最大, 累计解释偏差超过50%, 其次为纬度、年和月; 在环境因子中, SSH 最为重要, 其次为ONI, 而SST 和Chl-a 的影响相对较低。
BRT 模型分析结果与GAM 分析结果类似, 时空因子相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中经度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年、纬度和月; 而在环境因子中, ONI 的重要性相对更高, 其次为SSH, SST 和Chl-a 同样影响较低。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大洋性浅海种,是头足类个体最大,资源量最为丰富的种类之一。
茎柔鱼分布在东太平洋的广泛海域,种群结构复杂,个体形态差异性显著。
目前对于茎柔鱼生物学、种群结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本文为了详细研究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研究种群机构形成及变动机制,通过2008年5月-2009年10月对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外海海域茎柔鱼资源量探捕,依据茎柔鱼外部形态、角质颚及耳石形态特征数据,采用多元统计、空间异质性理论对茎柔鱼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
(1)胴长是表征外部形态的变化的最为显著因子,茎柔鱼外部形态各组织间为异速生长,不同海区之间生长模式存在差异。
角质颚中上颚头盖长是表征形态特征的最为显著因子,角质颚各部分间生长模式同为异速生长。
茎柔鱼左右耳石整体差异不显著,背区、侧区、吻区对于耳石整体形态特征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各部分呈现异速特性。
耳石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狭长、吻区长窄、背区宽大,耳石重心不断向背区转移。
(2)耳石以TSL长为1600μm作为分界点,前后生长出现显著性差异。
形态的变化与茎柔鱼栖息水层不同导致的运动类型的改变有关。
(3)智利外海茎柔鱼存在多个产卵群体,但是产卵时间较为集中,主要存在春生和秋生两个产卵群体。
(4)通过外部形态、角质颚、耳石三种形态特征数据对各海区大小群体的鉴别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判别正确率均在60%以上。
但群体间差异属于种间差异,并未达到亚种水平。
(5)茎柔鱼大型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较于小型个体外部形态特征更易随着环境变化出现差异性生长,从而导致不同海区大型群体间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性显著。
同时对于大型个体,角质颚根据茎柔鱼个体捕食对象种类的差异,出现适应性生长从而形成了不同海区之间显著性差异。
大型耳石形态特征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茎柔鱼个体为了与栖息环境相适应,运动方式出现适应性转变,从而导致了大型个体耳石形态特征的显著性差异。
运用SS3评估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资源——复杂模型和

物学参考 点和资源状况判断标准的选择有关。
关键 词 大 眼金 枪 鱼 ;资 源评估 ;S t o c kS y n t h e s i s 3模 型 ;太 平洋
第 3 8卷 第 3 期
2 0 1 7 年 6 月
渔
业
科
学
进
展
Vo1 . 3 8. N O. 3
J un一20l 7
P R0 GRESS I N FI SHERY S CI EN CES
DO I : 1 0 . 1 1 7 5 8 / y y k x j z . 2 0 1 6 0 2 1 0 0 0 1
S t o c k S y n t h e s i s 3( S S 3 ) ( Me t h o t e t a l , 2 0 1 3 ) 。 A— S C A L A
作 为渔业 管 理 的重 要科 学依据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资源评 估却存 在很
大 的不 确定 性 ( Un c e r t a i n t y ) ,尽 管最 近 的评 估认 为其
物 学参考 点 s Y的估 计也较 为 准确 ,且 受 陡度 和 自然死 亡 系数 的影 响较 小 ,但对 其他 参 考 点 的估
算误差较大。陡度参数对简化模型基 于 K o b e图判断资源状态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陡度较低 时, 简化模 型能较为准确地判断资源状态。研究表 明,权衡模 型的评估能力和降低模型结构的复杂性,
亡 系数来表 示 。在 渔业 资源评估 实 践 中 , 考 虑不确 定 性是 不可或 缺 的重要 环节(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2 0 0 1 ) 。 一般
不同气候模态下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食性比较

不同气候模态下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食性比较朱婷;贡艺;李云凯;高小迪;张嘉旭【期刊名称】《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39)2【摘要】为了解气候异常变化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摄食行为的潜在影响,采用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胃含物分析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不同气候模态(2017年的正常气候时期和2020年的La Nina事件发生时期)下的茎柔鱼饵料组成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两种模态下,荧串光鱼(Vinciguerria lucetia)、朗明灯鱼(Diogenichthys laternatus)、翼足目(Pteropoda)和头足类是茎柔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茎柔鱼在正常气候时期,还摄食褶胸鱼(Sternoptyx diaphana)和镜蛤属(Dosinia sp.),而在La Nina发生时期则会摄食墨西哥尾灯鱼(Triphoturus mexicanus)和尖菱蝶螺(Clio pyramidata);Amundsen图示法发现,茎柔鱼会摄食一些稀有饵料,属于高表型内贡献类型,是广食性鱼类;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正常时期茎柔鱼的饵料组成多样性显著高于La Nina发生时期;NMDS分析显示,两个时期茎柔鱼存在一定食性分化,而La Nina发生时期茎柔鱼个体间食性差异更大;GII弦图及SIMPER相似性分析显示,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的饵料差异主要体现在褶胸鱼和镜蛤属。
研究表明,La Nina事件对茎柔鱼的摄食产生了显著影响。
【总页数】10页(P308-317)【作者】朱婷;贡艺;李云凯;高小迪;张嘉旭【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主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2.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的食性比较研究3.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4.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小型群体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5.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差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灰色预测研究

第41卷 第5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Vol.41, No.5 2020年10月Oct., 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31702343; NSFC41876141)和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业务支持服务体系项目(202001004)共同资助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31702343; NSFC41876141), and Demonstr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202001004)]. 闫永斌,E-mail:156****************① 通讯作者:汪金涛,E-mail:***************.cn 收稿日期: 2019-05-25, 收修改稿日期: 2019-06-21DOI: 10.19663/j.issn2095-9869.20190525001 /闫永斌, 陈新军, 汪金涛, 雷林, 程起群.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灰色预测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41(5): 46–51 Yan YB, Chen XJ, Wang JT, Lei L, Cheng QQ. Prediction of abundance index of the humboldt squid (Dosidicus gigas ) in the Southeast Pacific Ocean based on a grey system-based model.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20, 41(5): 46–51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灰色预测研究*闫永斌1,3 陈新军1,2 汪金涛1,2①雷 林1,2 程起群3(1.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2.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上海 201306;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200090)摘要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 )是东南太平洋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之一,经济价值高,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区主要有 日本 、 韩 国、 中国大陆 和 中国台湾地 区等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0 4 ; 修订 日期 : 2 0 1 5 — 0 7 2 0 。
l 引 舌
茎 柔鱼 ( D o s i d i c u s g i g a s ) 属枪形 目、 柔鱼科 、 茎柔 鱼 属口 ] , 其为大洋 性 浅 海种 , 广泛 分 布在 太 平 洋 的东
部海 域 , 即加利 福 尼 亚 ( 3 7 。 ~4 0 。 N) 至智 利 ( 4 5 。 ~4 7 。
万吨左右 。
关键 词 : 东 南太 平洋 ; 茎柔 鱼; 资源评估 ; 管理
中 图分 类 号 : ¥ 9 3 1 .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5 ) 1 0 — 0 0 4 9 — 1 0
中国大陆于 2 0 0 1年首次组 织鱿钓船在秘 鲁外 海茎柔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4 1 9 3 . 2 0 1 5 . 1 0 . 0 0 5
Xu L u o l i a n g, C h e n Xi  ̄u n , Wa n g J i n t a o , e t a 1 .S t o c k a s s e s s me n t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o f Do s i d i c u s g i g a s i n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P a c i f i c Oc e a n
第3 7 卷 第1 0 期
2 0 1 5年 1 0月
海
洋
学
报
V 。 l _ 3 7 , N o . 1 0
Oc t o b e r 2 0 1 5
Ha i y a n g Xu e b a o
许骆 良, 陈新军 , 汪金涛 , 等 .基 于 S c h a e f e r 模 型的东南太平 洋茎柔鱼 资源评估 和管理[ J ] . 海 洋学报 , 2 0 1 5 , 3 7 ( 1 0 ) : 4 9 5 8 , d o i :
S ) 以西 的太 平 洋海 域l _ 2 ] 。分 布在 秘 鲁外 海 的 茎柔 鱼 最早 由 日本鱿 钓船开发 。 目前 , 从事 该生 产的 国家 4日正式 生 效, 公 约将茎柔 鱼纳 入 管理 目标 , 但 学者 对 其资 源评
wi t h S c h a e f e r m o d e l [ J ] .Ha i y a n g X u e b a o , 2 0 1 5 , 3 7 ( 1 0 ) : 4 9 5 8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5 . 1 0 . 0 0 5
鱼渔 场进行 其 资 源 的探 捕 , 2 0 1 2年我 国茎 柔 鱼 的作
业渔 船达 2 5 4艘 , 产量 高达 2 2 . 1 1万 吨。茎 柔鱼 已经 成 为我 国鱿钓船 的重要捕捞 对象 ] , 其 产量超 过我 国
远洋 鱿钓 总 产 量 的 5 O 以上 。《 南 太 平 洋 公 海 渔 业
基于 S c h a e f e r 模 型 的东南太 平洋 茎柔鱼 资源评估 和 管理
许骆 良 , 陈新 军 , 汪金 涛 。 , 官文江
( 1 .上 海 海 洋 大学 海 洋 科 学学 院 , 上海 2 0 1 3 0 6 ; 2 . 上 海 海 洋 大 学 国家 远 洋 渔 业 工 程技 术 研 究 中 心 , 上海 2 0 1 3 0 6 ; 3 . 上 海 海洋 大 学 大 洋 渔业 资 源 可 持 续 开 发 省 部 共 建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上海 2 0 1 3 0 6 ; 4 .远 洋 渔 业 协 同 创 新 中 心 , 上 海
2 Ol 30 6)
摘要 : 东 南太 平洋茎柔 鱼( D o s i d i c u s g i g a s ) 是 世界 范围 内最重 要 的经 济 头足 类之 一 , 也是 我 国鱿 钓渔
船 的重要捕捞对 象。本文根据 2 0 0 3 2 0 1 2年 中国大陆 的渔 业数据和 F AO 统计 的东南太 平洋 茎柔 鱼 产量 数据 , 利用 S c h a e f e r 模 型, 基于贝 叶斯统 计方 法 , 分基 准 方案和 敏感 性分 析 方案 对 东南太 平 洋 茎 柔 鱼资源进行评估 , 并对其管理 策略做 了风 险分析 。结果 表 明, 年 渔获 量和 C P U E 数据为 贝叶斯资源 评估模 型提供 了足 够 多的信 息。2 0 0 3 -2 0 1 2年捕捞死亡 率 低 于 目标 参 考 点 . , 渔获 量小 于最 大可 持 续产量 , 资源 量大于 目标参 考点 B 。 , 资源状 况 良好 , 未遭 受过度 捕捞 。在基 准方 案下 , 最 大可持 续 产量为 1 4 2 . 9万 吨, 维持 最大可持 续产量 的资源 量为 2 1 4 . 7万 吨, 此时 的捕捞 死亡 率为 0 . 6 8 2 ; 在 敏感 性分析方 案下, 最大 的可持 续产量 为 1 5 2 . 5万吨 , 维持 最大 可持 续 产量 的资源量 为 2 2 9 . 6万 吨, 此时 的捕捞死亡 率为 0 . 6 9 1 。决 策分析和风 险分析表 明, 当捕获 率设定 为 0 . 3以下 时, 资源 能够得 到较好 的养护 , 资源崩 溃 的可 能性很低 。将捕获 率设定在 0 . 3左右是最适 的管理策 略, 此时 的持续产 量为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