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关怀与人性剖析
夜车电影中关于底层人物的分析

夜车电影中关于底层人物的分析刁亦男的《夜车》(2007)是一部充满力度并具有深刻反思性的电影,堪称当代中国独立电影最为可喜的收获之一。
影片的力量来自其高度诚实的道德纯洁性和对人物灵魂的深切关怀。
作者自觉的摈弃了一切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的预设,如其所是的展现今日中国的某种底层社会环境下真实存在的个体的生存状况,揭示其中的黑暗、扭曲、残酷和暴虐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控制体系的非人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痛彻心腑的黑暗和绝望的最深处伴随人性的觉醒而悄然涌现出来的悲悯、救赎和甦生的熹微曙光。
一.剧情与人物分析陕西一个偏远破落的小城。
人们的生活正像总是笼罩在这个城市的灰濛晦暗的天空一样,沉滞、空洞而无望。
女主人公吴红燕是一个在当地法院担任法警的单身女人,在故事的开始,她的期待似乎只剩下不时的乘搭夜行列车从她工作的地方来到城里的婚介所,和很多人一样,用这样的方式在这阴郁枯寂的生活里寻求一丝安慰和温暖。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她遇到了同样抑郁落寞的男子李军,仿佛不由自主的为他所吸引,将自己久久压抑的热情和关爱投向了这个让她心疼的男人。
但是,她没有想到,真正的转折和剧变就由此开始。
李是一个早已被一次次生活的严酷打击伤害得体无完肤的人,而妻子的被判死刑与孩子的被剥夺则将他的人生进一步推向了绝境。
当他得知吴就是对他的妻子处刑的法警的时候,遂产生了报复杀人的念头。
然而,在经历了两人之间激烈甚至带有暴虐意味的性爱之后,女人的关爱与柔情也渐渐在他冰冷麻木的内心深处唤醒了一丝温暖的气息。
就在此时,女人在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杀人意图,在最初的惊惧逃离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种无处可逃的绝望之中,因此转而以必死之志再次回到男人的身边。
在他们即将踏上那条或许是一去不返的小船的时刻,影片戛然而止。
毁灭或是新生?结局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些,结论似乎却又并非如此。
在某种意义上,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可以说经历了几乎正好相反的心路历程:女人是由希望到绝望,男人则是由绝望到希望;但在另一种更重要的意义上说,两人又都在极度痛苦而严酷的边缘情境中经历了一种共同的内心觉醒和成长的过程。
老舍的写实主义与人性关怀

老舍的写实主义与人性关怀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人性关怀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矛盾,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老舍的写实主义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上。
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小说以一个贫穷的背夫祥子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的艰辛生活和奋斗历程,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不公。
老舍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祥子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种真实的描写使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对社会改革的思考。
而老舍的人性关怀则体现在他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上。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多是普通人,他们或许并不出众,但却有着复杂的内心和独特的命运。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描写茶馆老板王铁嘴和茶客们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加细腻的认识。
他不仅关注人物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老舍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老舍的写实主义和人性关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苦难,同时又通过对人性的关怀呼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使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老舍的写实主义和人性关怀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反思,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追求。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老舍的写实主义和人性关怀是他作品的核心特点,也是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2024年“游荡者”的抗争与救赎_韩国电影的底层书写与空间叙事》范文

《“游荡者”的抗争与救赎_韩国电影的底层书写与空间叙事》篇一“游荡者”的抗争与救赎_韩国电影的底层书写与空间叙事游荡者:抗争与救赎——韩国电影的底层书写与空间叙事一、引言韩国电影以其深刻的底层书写和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游荡者”形象。
这些角色不仅在银幕上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更在社会的底层空间中寻找着生存的意义和救赎的可能。
本文将从电影的视角出发,探讨韩国电影中“游荡者”的抗争与救赎,以及其底层的书写风格和空间叙事手法。
二、游荡者的形象塑造在韩国电影中,“游荡者”往往指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被边缘化的人物。
他们身不由己地生活在阴影中,不断地在社会空间的角落里游荡,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这类角色在韩国电影中的塑造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和复杂性,往往展现了人物的多重身份和复杂情感。
如电影《寄生虫》中的主角金正安在狭小逼仄的空间中生存、斗争、找寻自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游荡者形象。
三、抗争的深度解读韩国电影中的“游荡者”角色所经历的抗争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层面。
首先是生存的抗争,这些角色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为生活而奋斗,挣扎于生存与死亡之间。
其次是身份的抗争,他们试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求身份认同。
最后是精神的抗争,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冷漠,他们努力保持内心的光明和坚韧。
四、救赎的探索在韩国电影中,“救赎”往往表现为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希望。
这些游荡者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找到了救赎的可能。
这种救赎可能来自于内心的觉醒,也可能来自于他人的帮助。
如《新世界》中的主角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五、底层书写与空间叙事的手法韩国电影的底层书写和空间叙事手法为“游荡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底层书写通过深入挖掘底层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他们的真实面貌和内心世界。
而空间叙事则通过丰富的空间环境描绘和场景转换,展现了社会底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手法使得“游荡者”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也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王晓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至上世纪90年代起,以暴力、血腥、冷漠为鲜明特征而引人瞩目的余华的作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把眼光放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境遇。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这次转变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
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特点、余华转变笔锋开始关心底层人物生活的原因及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层的了解余华对中国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所面临的悲惨境遇的细腻的关注,包括婚姻上的不忠、饥荒、文革和孩子的健康及工作等等。
余华以质朴的语言在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的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现实主义作品当中经常携带而来的沉重感,使《许三观卖血记》在先锋日渐颓靡之时,异军突起,成为影响至深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余华;底层人民;特点;原因;意义作者简介:王晓棠,女,汉,1994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较之于与20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当前文学对底层的关注着重在对现实生存境遇的描述,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生存困境,其作品往往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
余华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典型,逐渐重视对社会底层小人物人性的塑造,重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遭遇。
作为先锋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余华为人所识多是由于其冷漠、残酷与血腥的创作风格,当然,还有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苦难意识。
的确,在80年代,“先锋作家”余华除了热衷于探索形式,此外还擅长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并通过对苦难和死亡的展示以及对血腥和人性丑恶的偏爱来展现。
但二者皆远离人们日常生活之经验,所以至上世纪90年代起,余华开始对自己的创作中的局限有了清醒的反思,他开始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底层人民的关注。
苦难中的一抹暖色——艾芜《南行记》中的人性关怀透视

其 自发 的 反 抗 斗 争 为 主 , 同 时 由 于 受到 “ 劳 工神 圣 ” 观念的影响 , 艾 芜在 真 实叙 写 边 地 景 物 人 情 的 同时 。 对 底 层 人 民 的 苦 难 表 现 出真 诚 的 同情 和 关 怀 , 并 注意 挖 掘 劳 动人 民 身 上 的 真 、 善、 美, 使 作 品 具 有 了感 人 至 深 的人 性
光辉 。
关键词 : 苦难
暖色 《 南 行 记 》 人 性 关 怀
《 南行记》 是 艾 芜 的处 女 作 、 代表作 , 同 时 也 是 中 后 因没 有 钱 而被 店 家 赶 出去 另 一 个 离 开 时顺 手 牵羊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最 具 特 色 的 流 浪 汉 小 说 作 品 以作 家 拿 走 了 “ 我” 的一 双 快 要 破 烂 的 鞋 子 而 “ 我” 并 没 有 因 本人上世纪 2 0年代 在 西 南 边 疆 、 缅甸 、 马来 西 亚 等地 他 们 的 肮脏 、 恶 疾 和 偷 盗 而产 生憎 恶之 情 , 因为“ 同是 的漂 泊 流 浪 经 历 为 素 材 . 在 内容 上 以反 映边 地 下 层 人 天 涯 沦 落人 . 相 睡 何 必 曾 相识 ” 虽 然 因 长 着疳 疮 的 同 民的 苦 难 生 活 及 其 自发 的 反 抗 斗 争 为 主 . 在 摹 写 一 幕 床 整 夜 不 停 地 抓 挠 . 使“ 我” 不可避免地憎 恶和恐惧 . 幕人 间悲剧的 同时 . 刻 画了“ 那 些 在 生 活 重 压 下 强 烈 可 一 旦 知 道 他 被 势 利 的 店 主驱 赶 出 去 之 后 . “ 我 只是 求 生 的 欲 望 的朦 胧 反 抗 的 行 动 ” ( 《 关 于小说题 材 . 与 默 默地 倚 窗 站 着 ,望 着 无 边 黑 暗 闪 着 小 星 点 的 夜 空 . 鲁迅的通信》 ) 。 另 外 作 品 还 描 写 了 大量 具有 特异 性 格 追 想 那 给店 主人 赶 在 街 头 的 旧 同伴 . 这 一 夜 不 知 蹲 在 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 . 洋 溢 着 浓 郁 的异 域 情  ̄ I I J L , 含着眼泪 , 痛苦地搔着他 身上发痒 的疮疤 呢” 。 调. 使 作 品 充溢 着 抒 情 气 息 和 浪 漫 情 调 由于 受 “ 劳工 对 于 偷 走 了 自己 唯 一 一 双 鞋 子 的 旅 伴 . “ 我 并 没 有 起 神圣 ” 观 念 的影 响 . 艾 芜 在 真 实 叙 写 边 地 景 物 人 情 的 着 怎样 的痛 恨 和 诅 咒 因 为 连 一 双 快 要 破烂 的 鞋 子也 同 时 .对 底 层 人 民 的 苦 难 表 现 出 真 诚 的 关 怀 与 同 情 . 要偷 去 . 则 那人的可怜处境 . 是 不 能 不 勾 起 我 的 加 倍 并注意挖掘劳动人民身上的真 、 善、 美. 体 现 了左 翼 文 的 同情 的 ” 。 学关注社 会 、 关 注 人 生 的现 实 主 义 精 神 . 也 给 作 品笼 《 山峡 中》 描 写 了一 群 为 了 生 存 铤 而 走 险 的 山 贼 : 罩 上 了 感 人 至 深 的 人性 光辉 老头子 、 野猫 子 、 鬼冬哥 、 小 黑 牛 … …对 于 这 些 在 世 人 ( 1 ) 1 9 2 5年 , 艾 芜 因不 满 学 校 守 旧 的 教 育 和 反 抗 眼 中可 恨 可 憎 的 山贼 . 艾 芜 并 没 有 简 单 地 用 批 判 的眼 家 庭 包 办 的 旧式 婚 姻 而 出 走 . 怀着 “ 劳工 神圣 ” 的 信 光 对 他 们 进 行 挞 伐 , 相反 , 他能越过世俗眼光 , 看 到 他 仰, 开 始 了一 段 极 其 艰 辛 也 极 其 难 忘 的 漂 泊 生 涯 他 们 落 草 为 寇 背 后 的 无 奈 与 辛 酸 : 他 们 原 本 都 是 朴 实 的 从成都徒步 进人云南 . 经 过 昭通 等 地 到 达 昆 明 . 后 又 农 民 . 为 了 活 下 去 不 得 已做 些 偷 鸡 摸 狗 、 巧 取 豪 夺 的 深入保 山 、 临沧等地 , 最 后 出境 前 往 缅 甸 、 马来西 亚。 勾 当. 无 家 无业 , 夜晚寄身山间荒庙 . 挨 打 流 血 是 家 常 为了生存 , 他 当过 小 学 教 师 、 杂役和报纸编辑等 。 经 常 便 饭 , 就如 老头子所说那样 : “ 天 底 下 的人 . 谁 可 怜 过 忍 饥 挨饿 。 食不果腹 . 并 两 次 生重 病 差 点 死 去 . 历经 了 我们? … … 小伙 子 。 个个都对我们捏着拳头哪 ! 要 是 心 人 世 的 种 种艰 辛 。1 9 3 1 年 因为 同情 缅 甸 的 农 民 暴 动 . 肠软一点 , 还 活得 到 今 天 吗? ” 在 这样 的叙 写 中 . 作 者 被 英 国 殖 民 当 局 驱 逐 回 国 到 上海 。 《 南行记》 正 是 他 这 的 同情 以及 对 世 道 的 批 判 指 向 表 露无 遗 段艰 辛 而 难 忘 的漂 泊 经 历 的 文学 记 录 在 作 品 中 . 最 另一篇 《 石清嫂 子》 写 了 一 对 在 峡 谷 中荒 山 坡 地 为 突 出 的 内 容 就是 艾 芜 在孤 身漂 泊 的 同 时 . 具 体 接 触 上 辛 勤 劳 作 养 活 一 家 人 的 夫 妻 .男 的被 军 队抓 走 了 . 到 了社 会 底 层 , 与 形 形 色 色 的下 层 民 众 打 交 道 . 他 笔 只剩 石 清 嫂 子 一 人 带 着 几 个 孩 子 艰辛 度 日. 而 最 终 一 下 的人 物 多 以这 个 群 体 为主 。 其 中有 农 民 、 车夫、 小偷、 家 人 开 荒 出 来 、赖 以 生 存 的 坡地 却 被地 主强 行 霸 去 . 扒手 、 强盗 、 流 浪汉 、 偷马贼 、 私烟贩子 、 盐 贩 子 … … 他 石 清 嫂 子 只 有 带 着 孩 子 无奈 离 去 可 想 而 知 . 等 待 着 们 都 是 生 活 在 社会 最 底 层 的 边缘 群体 .贫 困落 后 、 卑 这 被 从 土 地 上 驱 赶 出 去 的 孤 儿 寡母 的 . 将 是 更 多 桀 的 微低贱 . 历经生 活的艰辛而无路 可走 . 为 了 维 持 最 起 命 运 … … 码 的生 存 而 苦苦 挣 扎 作 者 在 描 写 这些 可 怜 人 的悲 惨 ( 2 ) 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 、 流浪 汉 、 少 数 民 族 贫 命运 时 , 笔 端 字 间 是饱 含 着 真诚 的关 注 和 同情 的 苦人 民悲惨命运的同时 . 艾芜还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 在《 人 生 哲 学 的一 课 》 中, “ 我” 在 昆明的鸡毛店① 的真 、 善、 美 品质 、 “ 他们性情 中的纯金” ( 艾芜语 ) , 通 中 遇 到 的 两个 同榻 而 眠 的旅 伴 . 一 个 浑 身 长 着 癞 蛤 蟆 过 展 示 底 层 人 物 生 活 环 境 的 恶 劣 引起 的 命 运 悲 剧 反 似 的疳 疮 . 他在 夜里 向“ 我” 激愤 地说 : “ 家 乡 活 不 下 映 他 们 对 光 明 的 执 著 追 求 和 强烈 的求 生 愿 望 了, 才来到省城 的, 哪 知 道 省 城还 是 活 不下 去 呢 !” 最 在这方 面 , 给读 者 留下 最 深 印 象 ( 下转 第 6 4页 )
剖析文化裂变的精神隐患 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命过程本身——浅析《一个人张灯结彩》的人文关怀

作者: 王衡
作者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97-99页
主题词: 文化;欲望;人性;异化;人文关怀
摘要:《一个人张灯结彩》通过逼真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展现了欲望的畸形膨胀与欲望的不能正常满足所导致的社会人生问题及其悲剧.就其主要缘起而言,那显现在文化裂变背景中的种种社会人生悲剧,既根源于社会转型中商业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某种程度地消解而导致的信仰危机,也根源于人性被失范的欲望一定程度地扭曲甚至异化而导致的价值失衡.。
山河深处的故人记忆——浅析《山河故人》的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

影视观察105《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 总第288期山河深处的故人记忆浅析《山河故人》的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王一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山河故人》是一部典型的贾樟柯式的电影,影片聚焦于商品化浪潮下社会底层的生存境遇;关注时代更迭对于故土、故人的深刻影响。
本文试从底层视角下的时空镜像和不断裂变的城市格局出发,反观当代 城市人文精神,呼唤人心情感深处的至纯所在。
【关键词】底层视角;人文情感;城市格局;生存镜像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05-01_、底层触感——山河更迭下的时空演绎《山河故人》延续了贾樟柯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关注 平民现实、诉诸普通人的情感困惑。
贾樟柯擅长用个人视角 呈现出时代的变迁,构建的文化空间几乎都以汾阳县城为起 点,片中人物、场景、对话方言都打上了鲜明的“贾式”烙印。
影片围绕着赵涛、晋生、梁子这三个社会中最普通的人物展 开,。
从小移民生活在国外的张到乐,也是贾樟柯在人物设 定上新突破。
在汹涌的时代大潮中,他们因利益的驱使不断 接近欲望的本能,在获得殷实的生活之余,却在无形中空剩 情感的残骸。
影片聚焦最真实的底层生活场景——山西汾阳。
镜头无 处不极尽写实地还原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场景。
1999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社会体制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石破天 惊的变化,给群众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百姓也 充满了躁动不安。
在迎接新千年到来之际,被时代裹挟下的 人们迷茫的被推着向前。
沈涛、梁子与晋生三个人也陷入了 情爱的困惑中无处可逃。
在千禧年之际,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一条冰封的河岸旁,梁子和晋生的心中各怀心事,三个人的站位是一个明显的三 角形,爆破的烟火也预示着三个人关系的解体。
轰然的一声 巨响,冰封的河流被炸开了花,弥漫着躁动、不安的1999 年在一片巨响中轰然撕裂。
旧时代在农业文明尘烟中落幕,新时代在情爱落寞的背影中启程。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主题。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思考,老舍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的关怀。
一、揭示社会现实在《茶馆》中,老舍通过描绘鸦片茶馆里的各色人等,揭示了清末民初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正如曹禺所说:“用鸦片茶馆来揭示各级从皇帝到黄毅破产的新旧统治者的腐败封建的政治制度。
”而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则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困境。
祥子作为一个农民工,通过不懈努力,只为了能够买下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最终却因为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软弱而陷入困境,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二、对社会的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社会批判是一个主要的表现手法。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计,暴露了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等问题。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随同公子夜游,亲身体验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矛盾,这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旨在批判社会的道德风貌和社会秩序。
同样,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直观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堕落。
茶馆作为封建社会鸦片流通的场所,不仅体现了特权阶级的腐败,更体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剥削。
三、人文关怀的呈现除了批判社会现实,老舍的作品中也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在《骆驼祥子》中,虽然祥子最终没有如愿买下自己的车,但他的奋斗过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他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老舍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崇敬。
同样,在《茶馆》中,老舍通过富有人性和善良的茶馆掌柜王利发等人物形象,展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同情。
王利发尽管处在贫困环境下,却依然坚守着对人的关爱和帮助,他的善良和正直感染着周围的人。
总结:老舍的作品中,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相互交织,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现象,同时呈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底层关怀与人性剖析 作者:苏 也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1期
“底层问题”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疯狂滋长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这个快速向工业化转型的特殊时期,眼下最普遍,最广泛,最典型的底层似乎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村了。经济的过快发展,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的心态,在经济大浪的冲击下,人们似乎还来不及去思考身边发生的许多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需要有一些冷静的头脑来指出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读到了晓苏的三篇小说新作,它们是《怀旧之旅》(发表于《江南》2007年第5期),《住在坡上的表哥》(发表于《长城》2007年第5期),《送一个光棍上天堂》(发表于《花城》2007年第5期)。我觉得这三篇小说中所表达出的特有的“底层关怀”是十分必要和难得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呼吁“底层关怀”的同时,还指出了许多导致底层问题的原因,并让读者认识到,这些底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的缺失。
晓苏的底层关怀具有三个层面,一是对底层社会中弱者的同情,二是对底层社会中落后风气的批判,三是对底层社会中人性缺失的剖析。这三个层面的底层关怀,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于底层社会中的弱者的同情。 三篇小说中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的,毫无疑问是《住在坡上的表哥》。《住在坡上的表哥》,这个标题就首先告诉了读者这篇小说重点描写的对象,小说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叙述坡上的表哥为了迎接城里来的老表,而做出的一系列可敬可感而又可怜可悲的准备。在表哥的这些准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表哥的确是一位生活中的弱者。他生活在农村这个底层社会,而他又属于这个底层社会的底层,无疑是弱者中的弱者。但表哥的心地却很好,骨子里还保留着农村传统美好的品质,但故事的结局却以表哥的失望而告终,他花尽心血费尽周折准备的一个宴席却没迎来盼望已久的城里的老表。于是,表哥这个弱者的形象在经历过伤心与失败的泪水过后,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同时作者对表哥这个底层人物的关怀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送一个光棍上天堂》中的弱者形象较为复杂。从表面上看,临死的光棍金树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弱者,很小的时候由于事故而大脑致残,年纪轻轻就患上癌症,但又因为没有娶过老婆而迟迟不肯咽气。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一个悲剧,就是一个笑柄,这样的人物放在哪里都是一个弱者。对于金树在临死前对于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和渴望,读者也是可以理解并给予同情的。但是,在这篇小说里,我认为还有一个潜在的弱者,她就是从城里回到农村的胡妞。由于金树的脑残与胡妞有关,所以胡妞一直对金树怀有内疚,在知道金树现在的悲惨境遇之后,胡妞便将送这个光棍上天堂的艰难任务承担下来,并为此绞尽脑汁,含垢忍辱,四处奔走。但命运往往是捉弄人的,为临死的金树找个女人竟然会超出想象的困难。最后,在四处碰壁无助和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过去的懊悔自责之中,胡妞这个城里来的女人,只有带着满肚子的苦水和无奈,化妆成一个叫花子满足了金树的最后愿望,对这个可怜至极的光棍表达了临终关怀。
对于生活中弱者的同情,我认为描写的最为巧妙的要算《怀旧之旅》了。这篇小说里出现了很多人物,看完之后不会觉得在镜头前晃来晃去的这几个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同情的。但,读完全篇之后,却总觉得心中有什么地方像被人深深地刺痛了一下,看不见的伤口正在默默流血。仔细想想,原来这里我们需要去同情去关怀的是那个一直没有正面出场的田小苗。田小苗似乎是整个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雷总因为牵挂着他的初恋情人田小苗而回到油菜坡,又因为寻找田小苗而认识了油菜坡年轻的农村女老师尚静。但田小苗从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出现。我们对于田小苗的了解,完全是通过别人的讲述和故事的背景,知道了她是一个被情人抛弃的可怜女人,知道了她是一个家庭不幸福的农村妇女,也知道了她是一个常常被别人拿来茶余饭后闲聊的对象。这个无助的的弱者,在世俗社会的无情打压之下,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别人情感的过客。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底层社会中落后风气的批判。 在《送一个光棍上天堂》里,对于油菜坡这个地方风俗的表现,主要是在描绘当下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情之间的冷漠,即着重描写底层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篇小说中,我们通过作者对杨雀儿和八万嫂笔墨不多的描绘,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下农村的真实缩影。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向外流散,而更有许多纯洁的年轻女孩因为金钱的诱惑而放弃自尊和理想,成为洗头女,按摩女。而在农村,像八万嫂这样的村妇,还在自己“只跟比自己丈夫强的男人睡”的信条中有滋有味得意洋洋地活着。更重要的是,像油菜坡这样的农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风俗,对于杨雀儿这样的女孩儿,他们还可以接受,还可以让她自豪地说出“我早就是一个良家女子了”这样的话来。面对八万嫂这样的村妇,他的丈夫可以容忍她的风流,而村干部们也愿意和她干出有悖道德与伦理的事情来,而村民们更是津津乐道地将这种事情作为茶余饭后的开心小菜。但是,在面对金树的这件事上,在面对这个虽然有些怪诞,但却十分有人情味的问题上,杨雀儿和八万嫂都齐刷刷地拿起她们早已破烂不堪的自尊和肮脏至极的名誉作为挡箭牌,用她们所谓的伦理道德来掩饰她们内心的自私与冷漠。在这个可以得到原谅,甚至是可以得到感激的错误面前,她们却不愿意为了他人而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底层社会里人们假惺惺的自尊和赤裸裸的自私。
而在《怀旧之旅》中,我们更是从一趟名存实亡的“怀旧之旅”中看到了一个已转变到上层社会的底层人物,看到了他的改变和整个民风的改变。这次标榜着“怀旧”的旅行最终是以“喜新”得以结束,这无疑是一种黑色幽默式的绝妙讽刺。雷总由于在城里遇到更加美丽的女子,而抛弃了最初的恋人,而又在这次探望初恋的过程中,一本正经水到渠成地与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偷恋生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雷总这样贪财好色,见一个爱一个的男人的确是许多农村暴发户的生动表现,过去的那种两小无猜海枯石烂男耕女织的纯朴爱情,在如今的农村早就淹没在经济的大潮当中了。而像尚静这样主动傍依大款投怀送抱的女孩也越来越多,过去的那种留着大粗辫子,羞涩又矜持的纯朴美丽的村姑形象也早就稀罕少见了。在当今只认权钱的社会风气下,朴素纯净的农村也难免沦落进肮脏的钱眼里。而留下的那些真正有过真感情,像田小苗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那样的农村妇女,也只能抱着一生的守候,在丈夫的打骂和辛苦的劳作间,默默地将青春与生命燃烧殆尽。在这趟充满着反讽意味的“怀旧之旅”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值得我们去怀念的美好过去早已不再,这趟名存实亡的“怀旧之旅”展现给我们的只是当下农村淳朴民风的沦丧和纯朴人性的扭曲。
最让我感到心灵震撼的还是《住在坡上的表哥》。在经济的发展使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同时,底层社会内部的各方面矛盾,其实也是导致许多底层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而晓苏在这篇小说中却敏锐而准确地找到了这个切入口,将底层社会内部的复杂矛盾直接而冷静地剖析在读者面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把油菜坡也分成了两个阶层,一部分是坡下靠近公路的人家,他们代表着农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一部分是还住在坡上,远离公路,还比较贫困的一批人。他们之间的差异被类似于公路这样的新经济产物具体化了,他们之间原本亲如一家的关系也随着这条具体的界限而破裂。于是,原本完整而和谐的亲友关系随着公路的产生而分裂,过去亲热的兄弟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得相互冷淡无情。所以,在看到坡上的表哥为了延续农村还仅存的一点点纯朴好客的民风,而四处奔走又四处碰壁之后,我们不得不感叹人情的脆弱和金钱的魔力。这种民风的变化是可怕的,可悲的,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底层社会中人性缺失的剖析。 在对底层社会中弱者的同情,和对底层社会扭曲民风的描述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作者在这里已经向我们道明了这些悲剧产生的原因,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同社会层面的人们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性的缺失。这种人性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底层人物中,也表现在从底层社会中走出的,脱离底层生活的那些人身上。在《怀旧之旅》中,我们从雷总的这趟假惺惺的怀旧之旅中,就可以发现,在金钱与权力充斥的社会中,雷总早就已经失去了人性中对真爱的坚定与执着。他一面因为回忆而默默流泪,而另一面又因为年轻女孩的短衣短裙而生出无限遐想。在他的内心深处,那种年幼时的因为一张美丽的嘴巴而产生的纯洁爱恋,早已荡然无存。而从尚静这个角度来看,她的这种行为不也正好表现出她这样的拜金女孩,在面对真爱与金钱的选择面前,人性中对纯洁爱恋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病态追逐。这种对于金钱的欲望泯灭了少女纯真的爱心,人性中对于真爱的追求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似乎已成为天方夜潭。
在看到人性中纯真爱情的缺失之后,我们又在《送一个光棍上天堂》中看到了人性中同情心的丧失。杨雀儿和八万嫂在对金树遗愿的假正经和对“我”的冷嘲热讽中,她们人性中的假丑恶暴露无遗,人间应有的起码的同情心在她们的身上早已消失殆尽。在她们不断标榜自己的清高和自重的同时,实际上是将自己人性的自私和丑陋展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尾设计得十分巧妙,金树那只通人性的羊点明了女叫化子的真实身份,让读者认识到,原来那个让金树安然离去的叫化子就是从城里来的胡妞。这个结局给了读者一线希望,让人们认识到同情心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完全泯灭,还是有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同情心在冷漠世界上艰难而孤独地挣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