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义之七——文字学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文字学

商代文字
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先秦称铜为金)。 铜器铭文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商代金 文大都字数较少,一般不超过十个字,多记作器者之名和 所纪念的先人称号。商代后期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铭文, 但是最长也不过四十字。周代金文字数较多。 早期铭文,一般皆与铜器同时铸成;战国以后,有些铭文 为铜器铸成以后所刻划。 金文又称“钟鼎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彝器款识”。 彝器款识” 金文发现较早,专门研究始于宋代。 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正体字,基本上保持着毛笔 字的样子,与相对属于俗体的甲骨文的字体有所不同。 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的汉 字
商代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 国文字。 秦系文字。 隶书的形成。
商代文字
甲骨文:清代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 墟)发现了甲骨文。是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 墟)发现了甲骨文。是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 王盘庚迁都于此后,直到公元前11世纪商纣 王盘庚迁都于此后,直到公元前11世纪商纣 亡国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商代统治者的占卜 记录。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和背甲 以及牛的肩胛骨(偶尔也有其他兽骨), 上面所刻划的占卜文字即甲骨文,亦称甲 骨卜辞。甲骨文属于商代之俗体字,是研 究商代文字和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是作为篆文的一种简化 俗体字出现。其字形构造属于秦系文字系统。在 秦代,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用于非正式场合, 到了西汉则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武帝以后, 隶书逐渐发展成熟。 隶书又称“佐书” 隶书又称“佐书”、“史书”。汉武帝以后的成 史书” 熟隶书称为“汉隶” 熟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 汉隶” 称为“秦隶”(或“古隶”)。汉魏之际,“ 称为“秦隶”(或“古隶”)。汉魏之际,“汉 隶”又获得“八分”的称呼(故又可称为“分 又获得“八分”的称呼(故又可称为“ 书”、“分隶”),一直沿用到唐代。 分隶”
名词解释文字学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清代学者除了研究《说文》篆书以外,也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
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蕴玉有《草字汇》,都是属于字典的性质。
可是自乾隆、嘉庆时期起,金石学特盛。
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著录的是宫内所藏的钟鼎彝器,而在民间又不断有古器物出土,收藏家不仅摹为图录,而且研究器物上的铭文,古文字学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文、石鼓文、古玺和古陶文字。
光绪间,吴大澄著《字说》,提出一些文字的新的解释,他又作《说文古籀补》,搜集了各种古文字材料以增补《说文》,为用古文字与《说文》籀篆相对照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100年之间,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 (1796~1856)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1773~1843)的《筠清馆金文》,方濬益(?~1899)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著为图录的,有吴大澄的《恒轩吉金录》,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
品类繁多,盛极一时。
关于文字的研究,如刘心源的《古文审》,孙诒让的《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古籀馀论》等书对研究金文都有所发明,而孙诒让倡偏旁分析法尤为重要。
到了近代,古器物收藏家更注意摹拓传印。
罗振玉对影印铜器铭文不遗余力,有《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搜罗甚富,为研究铜器铭文提供极大的便利。
文字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可编辑全文

2、漢字的性質和起源
3、傳統的漢字結構理論 象形
4、指事 會意
5、形聲一
6、形聲二
7、轉注 假借 六書說批判
8、甲骨文
9、金文
10、甲骨、金文的特点
11.戰國文字及其特點
12 小篆
13 隶书
13.2楷書、草書和行書
14 汉字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15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文字學
為什么要學文字學?
72
承
81
73
丞
81
74
保
81
75
服
81
76
盥
涉
71
會意是“合文”為字,由可獨立表義的偏
旁組合而成,彼此之間是平等的關係。
象形一般是獨體,複體象形的兩個部件之
間則是有主從關係的。
指事字拆開後一部分是可獨立表義的部件,
另一部分是本身沒有意義的指事符號。
81
(四)形聲
71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5
六書條例的提出,當是由于秦漢時期對漢
字構造的認識不但已經模糊,而且出現了
大量曲解的現象。六書條例不但可以正本
清源,而且托源于《周禮》,以示淵源有
自,對提高小學的地位有其獨特的意義。
二、“六書”的具體內容
71
37
(一)象形
鹿:
1.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71
38
象形字的類別
義),按語言的順
序作綫性排列
漢字體系形成的時間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形成體系的漢字最早的是商代
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
《文字学-说文解字》课件

深度学习
学习《说文解字》需要长时间、 深入的学习,通过字形和含义 等多方面的学习,逐步掌握汉 字特点和演变规律。
多角度学习
除了书本和文字的学习,了解 字画和碑刻也是很重要的。因 为汉字和书法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互相的补充只会让学习更 加全面。
艺术欣赏
学习汉字不一定只是考试。在 了解汉字同时,通过欣赏书法 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你可以 让自己更好的感受到汉字的艺 术之美。
文化遗产
作为一本最为权威和经典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 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 书法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教育
在古代,学习《说文解字》成为一种盛行的教育方 式。人们常常用它来辨别字音、理解文化内涵、提 高表达能力。它为古代的文学发展和国家治理奠定 了基础。
学习《说文解字》的方法和技巧
文字学-说文解字 PPT课 件
文字是一项神奇的发明,巧妙地记录了人类言语和思想,而《说文解字》则 是古代最重要而经典的一本字书。本课件将为你详细介绍文字学及其历史, 深度解析《说文解字》的内容和形式,并教你如何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字。
什么是文字学?
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包括文字的构成、演变、形式、意义、使用等多方面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文 字学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最早文字研究书籍之一的《说文解字》更是文字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字义解释
《说文解字》除了解释每个字的字形以外,也会详细阐释其含义和使用。从字形、音韵、义 理等多个方面,全面解析每一个汉字。
字源考证
《说文解字》在解析每个汉字的形、义、音的同时,也会尽可能地考证其来源和发展。这让 人们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四种字形
文字学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及其规律de学科。
训诂学:以古代汉语语义为对象的学科叫训诂学。
三个基本的训诂方法:形训、音训、义训。
现代汉语语音的内容:声母、韵母、声调。
古代汉语:五四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古汉语的性质:这是一门工具学科古汉语研究的对象:文言文、古白话、我们主要研究先秦典故。
石鼓文: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不小心迷路了。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走了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文字学讲义

文字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汉字的性质与特点:汉字是一套记录汉语的构意文字符号系统。
1、关于汉字性质的说法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兼表音文字意音文字(周有光):汉字中大部分是表意字,还有一小部分的音化字。
表意文字2、性质:特点的质化。
特性,特质。
性质需要比较,划分性质必须是穷尽性的。
3、什么是文字○必须要分清现代典型文字与历史上的前文字现象(文字画与图画字)。
前文字都具有超语言性,而典型文字必须具有与某种语言的固定联系。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它的书面表现形式,它将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外化为形。
因此,形是文字的本体,而音与义是从语言中继承下来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种语言外化为一种视觉符号,必然是系统对系统的转换。
·从什么角度确定文字的性质:文字本体的形与背景语言的结合点。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文字划分为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
“表”并不是“表示”或“表达”,而是指文字形体“表面”直接体现了语言的什么信息。
表音文字直接体现的信息是“音”,应该称为拼音文字。
表意文字直接体现的信息是“意”,应该称为构意文字。
○文字记录的是语言中的语素/词,语言只有两个要素:音与义。
文字只能要么与音,要么与义结合。
有些文字处于过渡阶段,但从主体上看,仍然可以两分。
○意音文字是指既创造了一套意符,又创造了一套音符,2套符号并用。
而汉字则是一套符号有2个功能,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
早期形声字产生有2种,由于象形字不再象形,添加声符/义符以便识别。
到大量形声字产生阶段,由于汉字记录的意义增加,需要增加义符分化汉字,这类形声字的声符带有示源功能。
这就说明汉字一定是根据意义来构造形体。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在描写与应用中的特点与英文大不一样。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不等于英文与英语的关系。
读汉语与读英语时,脑神经中枢的兴奋点不在一个区域中。
·世界文字的发展○三阶段论:图画——表形——表意——表音。
文字是逐步进化的,这是世界文字的普遍现象,所以产生了汉字落后论。
国学基础小学常识--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课件

《说文解字》体例
《说文解字》首创 部首编排法,共分 为540部。总结了 先前的“六书”理 论,创造了系统解 释文字之法,先解 释字义,再剖析形 体构造,最后注明 读音。
清代学者的《说文》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训诂学价值
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 为次;《说文》言“一曰”者有二例:一是兼采别说,一是同物 二名。
反切的产生
汉代末年,佛教传入后,在梵语拼音的影 响下产生了“反切”,即利用汉语音节双声叠 韵的原理,用两个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音,由 此形成了独立的音韵学研究。
双声、叠韵与反切
双声:声纽相同或者归属同一部类
例:天地、长短、古今、加减、文武、精粗
叠韵:发音韵部相同
例:寒暖、奖赏、起止
双声、叠韵促使了反切的产生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佩、思、来,先秦同属之部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诗歌声律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 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 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朱子新学案》
《四库全书总目》之“小学”
1、字书——文字学—— 字形 2、音韵——音韵学—— 字音 3、训诂——训诂学—— 字义
音
文字学
汉字文字的发展
(完整版)文字学基础-PPT课件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 由于资料不足,现在还很难断定。目前我 们见到的最早的成批汉字资料,是距今三 千多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 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 汉字必定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形成和发展的 过程。在山东富县陵阳河属于大汶口文化 晚期遗址中,曾发现刻划在陶器上的四个 象形符号。如果认为这是最早的汉字的话, 那么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陕西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刻划在 陶器外缘上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简单记号。 如果认为这是原始的汉字,那么汉字已有 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
❖ (二)、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 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 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 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 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 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 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 1、繁化和简化
❖ 汉字是华夏民族用来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 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要求文字 必须能够准确地体现语言且易于理解。一 句话,易于交流。于是,繁化和简化就是 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 1、起源于结绳记事说。
❖ 《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结绳记事的方法,汉代郑玄《周礼注》曰: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 结其绳。”这是说,在文字产生以前,人 们为了帮助记忆,就用打绳结的方法,做 个记号,以帮助记忆。事情大,就打个大 绳结;事情小,就打个小绳结。
❖ 后来,东汉时的许慎,采集众说,在其 《说文解字叙》中说得就更明确具体了。 许慎曰:“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 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 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盖取诸 (guài)。”又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 相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 字。”这样,黄帝之史仓颉造字的传说便 流传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讲义:文字学万献初所谓“文字学”,是指“汉语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形体构造以及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关系的学科。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文字”古本称“名”,《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又称“书”,《韩非子·五蠹》“古之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厶-公)。
后称“文”称“字”,《左传·宣公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战国秦吕不韦聚门客著《吕氏春秋》而悬咸阳之市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到秦始皇时《琅琊刻石》中的“同书文字”才“文字”连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谓“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浸多也”。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用线条笔画交错描摹物象的单独形状,是独体的;《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房子(宀)内有婴儿(子),本义是生孩子,“字”是由两个以上的“文”合并孳生出来的,是合体的。
故宋郑樵《通志·六书略》归纳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汉语文字学古称“小学”,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六书”是汉字的六种构型、应用方法,用以代指文字,小孩在初入学阶段必先学习文字,故后人连带把研究文字的学问称为“小学”,研究文字必须形、音、义兼顾,故又将“文字、音韵、训诂”三门学问统称为“小学”。
民国初年,章太炎及其弟子钱玄同等重视学科形态的建设,把小学从经学附庸的地位中独立出来,并改称“小学”为“语言文字之学”或“文字学”。
后因“音韵学、训诂学”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唐兰1949年撰《中国文字学》,明确地把“文字学”独立为研究汉字形体的学科。
研究汉字的构造及其形音义关系,当以古文字为主要对象。
“古文字”主要指先秦以前的汉字,秦统一后的小篆字系的线条化还保存着汉字的造字意图(笔意),也属于古文字,秦及汉初的简牍、帛书所用的隶书也还保留较多篆书的特点,也可归入古文字的范围。
因此,文字学(汉语文字学)实际上是“古文字学”,研究的是隶书成熟以前的汉字。
广义的“古文字学”既研究古文字本身,又研究各种古文字资料。
狭义的“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各种古文字资料,以出土、遗存器物上的文字为主,如陶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帛、碑刻等。
则可把传世文献所载汉字的研究称为“文献文字学”或“传统文字学”,往往以《说文解字》的研究文主体,或称为“《说文》学”。
一、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1、八卦说。
《周易·系辞》:“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是一套用来占卜吉凶的象征性符号,基本符号是:“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
八卦显示了符号的象征意义在古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汉代开始,有人认为八卦是早期文字现象,《易·系辞》有此隐含,许慎《说文解字·叙》“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也略含此意。
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便從不便衡。
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從。
故從而后成‘水’,必從而后成‘火’,必從而后成‘川’。
”罗君惕《说文解字探原》(1973)“六书说”认为:“八卦的阳爻作─,即演化为‘一’字,两个阳爻作═,即演化为‘二’字,乾卦作≡,即演化为‘三’字,坎卦作,即演化为(水)字。
”刘师培《小学发微》(《国粹学报》乙巳七期)说:“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
”注意到八卦用象征手法来描述人所认识的事物,已有符号刻画的意味。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陶器上就有了表示数字和事物线条的刻画符号,且存在一些规律,说明在文字产生之前确有一个把图画抽象化、符号化的表意阶段,后来逐步演进,才形成后世的文字。
2、结绳记事说。
《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郑玄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作《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庄子·胠箧》:“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
”可见古时先民确有过结绳记事的阶段,但不好认定结绳对汉字起源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3、仓颉造字说。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厶),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
”《淮南子·修务训》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书”即文字,故《世本》作“仓颉作文字”。
可见“仓颉造字”在汉代前后一度成为共识。
然而,文字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其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只可能是渐进的、积累的、缓慢的,不可能由一个人一次性造出来,仓颉只是汉字成熟后进行系统整理时期的一个代表,所以《苟子·解弊》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
”是说仓颉专一于文字的整理和规范,成为集体智慧的代表者。
也有人认为“仓颉”谐音“创契”,并无此人,是后人对“创造书契”的古代史官的追称。
二、汉字形成及其形体演变的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图画是文字的前驱,图画可以记事,但只有当图画用于记录语言或构成语言的单词时才是文字(图画文字)。
文字由图画发展演变而成,是普世性的通则,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楔形字等,其原始形式与初期汉字一样,是图画性的。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2001)提出“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般认为汉字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图画阶段,形成了汉字表意的“象形”意识。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绘画中单独的鱼、羊、草木等,还只是图画。
五六千年前的贺兰山岩画狩猎图、连云港岩画等,主要是按照自然形态的生活样态进行描绘的,也不能看做文字。
距今四千五百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出土了四个涂红陶符,有人认为是图画记事,有人认为是早期汉字,如认为象钺形的与“戉”字极为相近、象斧形的与族名徽号所从的“斤”极为相近。
先民氏族有自己的“图腾”,被视为本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在器物或人身上刻画图腾以为族名或徽号,指号呼名,在语言与实物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这些图腾徽号就有了形音义,具备文字的基本要素,成为徽号文字(图形文字),如“虎、能(熊)”等象形字的甲骨文、金文就与徽号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意合阶段(指事、会意),从现实物象中抽取一些特征来进行刻画,用概括性的线条来描述,意合的意味很浓。
描绘的图象多了,就有了抽象的“上下、左右、高低、前后”等空间感,就可用指事的方法来示意。
三是形声阶段,声音是语言最早的交际工具,音与义约定俗成,就成为最初的固定话语。
话语中词汇的音与义有图像化的结合形式,出于记声的需要,字形就有了半表义类半表读音的组合体,就出现了形声字,“形声”是汉字体系中较后出的最能产的构形方法。
图画、意合、形声,汉字的形体构造方式得以完备,汉字体系得以完成。
汉字形成之后,其字体系统在应用中不断发生形体上的历时性演变,才逐渐稳定下来,成为汉民族语言交际的符号系统。
汉字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两大阶段:甲骨文至小篆属古文字范畴,为“笔意”阶段,一笔一画都含有构字意图;隶书到楷书则属于今文字范畴,为“笔势”阶段,强调笔画的规范走势而失去表意蕴含。
国学讲义之七——文字学1、古文字阶段殷商甲骨卜辞所用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一般认为,由商代后期至秦代(约前14世纪—前3世纪)为古文字阶段,唐兰按照时代先后和字形特点,分古文字阶段的文字为四类: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
殷商文字,主要有殷商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文字。
甲骨文也叫契文,多契刻在龟甲兽骨上,也叫龟甲文字,其内容以占卜为主,也称甲骨卜辞,多出土于安阳殷墟,故又称叫殷墟文字。
自1899年甲骨文被学者发现至今,已发掘出十多万片,已释读的字形有两千多个。
甲骨文的特点:在甲骨上刻画,注重形象可感性,象形字、会意字居多,笔画较细且方笔居多,笔画的多少、正反、向背还未能完全统一,形体多变,繁简不一,还带有较浓的图象意味。
尽管如此,甲骨文总体上用笔讲究、章法统一、结字整齐,已具备较好的实用价值和交际功能,是成熟的文字形态。
商代青铜器文字,一般通称为金文,也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等,主要刻铸在钟鼎彝器之上,内容多记载商周时期的铭文、诏令、颂词、勋功等。
铭文长短不一,少者几个字,多者几十个字,西周后期的毛公鼎长达479个字。
北宋时就已开始钟鼎文字的收集著录,至今已发现的青铜器文字有四千多个字,释读出来的一千多个。
与甲骨文比较,金文明显趋于成熟:字形结构与甲骨文相近,但形声字明显增多,异体字相对较少,即规范性增强。
金文铸模而成,笔画粗而较圆润,多呈块面状。
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铸模工艺不断提高,金文渐趋线条化。
西周春秋文字,是殷商文字的继承和发展。
该时期主要的文字资料是金文,还有部分甲骨文和盟书文字。
西周文字上承殷商下启春秋,春秋文字在西周金文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块面笔画的线条化、诘诎笔画的平直化,春秋后期诸国文字开始出现长条化、整齐化的趋势,形体构造大体相似,不同地域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
江淮流域诸国文字呈现出明显的美术化倾向,如在字形上加鸟虫形文饰的“鸟虫书”颇引人注目,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四曰虫书”指的就是鸟虫书。
六国文字,战国七雄除秦以外为“六国”,六国文字与春秋文字相比,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说文解字·叙》描述道:“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最突出的是俗体流行,出现了很多简体字,书写的随意性较大,不同侯国、地区有不同的异体,一国、一地乃至一人所书也会有不同的写法。
虽然各行其是,六国文字之间还是相互影响的,并非每一个字在各国都有不同形体,这就使六国文字虽然异体繁多而仍能认读。
据研究,《说文》所引“古文”多为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其资料大体包括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两大类。
文物资料主要有石刻文字、金文、玺印、陶文、漆器与简帛文字等,其中石鼓文、诅楚文和秦刻石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