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回汉两族关系

合集下载

咸同之际滇、陇回汉民族关系与回收起义

咸同之际滇、陇回汉民族关系与回收起义
维普资讯
兰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鲁 科 学 艟 )
20 2, 0( : 3 0 3 3) 29 5
J ur l o na
La z ou U n v S c a c e c s) n h i .( o ilS / n e
Vol O No. 2 02 P2 - 35 3 3 0 9-
咸 同 之 际 滇 、 陇 回 汉 民 族 关 系 ຫໍສະໝຸດ 回 民 起 义 杨 永 福
王 劲
7 00 ) 30 0 ( 州大 学 历 史 系 , 甘肃 兰 州 兰
内 容 摘 要 :由 于 各 种 原 因 。云 南 、甘 肃 回 民起 义 前 夕 ,回 汉 民 蔟 关 系 已趋 紧 张 。起 义 发 生 后 ,太 理 政 权 制 订 并 宴 施 了 平 等 团 结 的 民 族 政 策 ,使 回 汉 关 系 基 末 趋 于 正 常 ,对 太 理 政 权 坚 持 长 期 斗 争 产 生 了巨 大 的 作 用 。 而 甘 肃 回 蔟 起 义 中 回 汉 关 袁 繁 张 状 况 进 一 步 发 展 , 虽 然 各 回 民 军 领 导 人 采 取 了 一 些 积 极 措 施 ,但 未 能 扭 转 局 面 。 从 而 对 起 义 进 程 产 生 了 负 面 影 响 。 这 同 两 地 起 义 领 导 人 的 思
想 认 识 以 及 两 地 回族 社 会 具 体 发 展 的 差 异 性 有 很 大 关 系 。


词 :云 南 ;甘 肃 回汉 关 J 景;回民起 义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8 4 2 0 ) 30 2 7 0 0 2 0 ( 0 2 0 —0 9 0
中图 分 类号 :K2 4 4 5 .3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汉匈关系
1、汉初: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 并进行 贸易 往来。
和亲
”,
卫青、 霍去病 2、汉中:武帝派 三次反攻匈奴。结果: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 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 呼韩呀单于 漠北 ,有的 西迁 。 3、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 汉匈 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40 余年。 4、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 称臣 ,与汉 人 杂居 ;北匈奴退居 漠北 ,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1)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密切了内地同西域 的关系。班超死后,匈奴控制了车师等政权,并进而控制了西域各族
材料一 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已校尉官,以班超为 都护、徐干为长史。 ——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材料二 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 患。敦煌太守张档上书曰:“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 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朝廷下其议。陈忠上 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灭匈奴慕汉 之效也。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 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 四郡危矣。……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 国。”帝纳之,于是复队班勇为西城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2)材料二中,北匈奴攻占车师后的进攻目标是什么?朝中议者 的对策是什么? 河西。“复闭玉门、阳关”。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加 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的发展 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第二课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第二课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第二课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第二课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王舍人中心小学任海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2页教材分析:教材具体介绍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五个民族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这五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课文内容共分三个板块: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能大体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这五个民族的主要风俗。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特点。

2、知道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3、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4、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将重点知识与问题分析清晰,掌握牢固。

教学重点:知道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教学准备: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五个民族分布的地方及风俗习惯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民族花园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特点。

2、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齐答:56个。

2、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有关知识。

二、民族花园1、汉族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学生自读课本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汉族广泛分布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11.6亿,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你对汉族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2、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学生自读课本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意识薄弱2.存在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羌、乌恒、鲜卑三、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和亲政策2.战争3.朝贡制度4.划区定居政策5.设立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四、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民族关系方面,汉代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入手,探讨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二、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意识薄弱汉代时期,民族意识还很薄弱,当时的文明水准除了汉人较高外,其他塞外蛮族、匈奴等种族归属与其说是民族不如说是部落。

各部落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民族认同感不强。

2.存在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羌、乌恒、鲜卑汉代时期,主要存在着匈奴、羌、乌恒、鲜卑四个大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时而和睦相处,时而发生冲突。

三、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和亲政策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和亲政策。

通过与少数民族的联姻,达到缓和矛盾、巩固边疆的目的。

如汉武帝时期的和亲政策,先后与乌孙、匈奴等民族联姻。

2.战争当和亲政策无法解决问题时,汉代也会采取战争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如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旨在解除匈奴对国境北边的威胁。

3.朝贡制度汉代还实行朝贡制度,通过接受少数民族的朝贡,显示中央政权的权威,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引西域小国来朝贡汉朝。

4.划区定居政策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汉代实行划区定居政策,让胡汉杂居,以便汉化。

这一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少数民族对汉朝的认同感。

5.设立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汉代设立了大鸿胪一职,专门管理民族事务。

这一机构对于加强中央政权对民族事务的管理,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影响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回族形成的外部压力

论回族形成的外部压力

一、 传统夷夏关系是回汉族际关系的环境
在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上, 诸多的考古实物否定了一元论和外来说, 而肯定了多元论和本土 说。在中国本土上, 中华民族多个起源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 , 而是夷夏交胜, 逐渐融合形成了一 个凝聚核心, 即华夏族( 汉族) , 同时还有蛮、 夷、 戎、 狄等四方民族, 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你来我 ② 去、 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 。 这个多元统一体中, 核心民 “华” “夏” “夷 ” 族和周边民族, 基本上以 或 和 等对称, 即夷夏或华夷。 在夷夏走向统一的斗争中, “夷夏之辨 ” “夷夏之别” 。 政治上的统一面临着文化方面的差异 , 于是有了 “夷夏之别” 关于 的性质, 孔子并没有以华夏、 戎狄在语言、 习俗、 体质等方面的差异来区分民 “文化” ( 礼仪) 作为标准区分夷夏 。《论语 · 八侑 》 : “夷狄之有君, 族, 而是以 中说 不如诸夏之亡
⑧ ” “历史特异” , 之屡受政府禁止, 其历史特异也。 却恰恰说明了历史的普遍性。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后, 汉族的政治统治始终和儒家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但中国的
。“历史上中国国内民族之间统治地位的变化与更替 , 历史发展, 却并不一直是汉族居于统治地位 ⑨ ” 是从辽代开始的, 辽朝开创了少数民族成为统治民族的新的历史时期 。 从辽朝建立到清朝, 中 国国内民族之间的统治地位格局开始有了变化与更替 , 契丹建立的辽朝改变了游牧民族“行国 ” , 。 , 、 的历史 开始了农业定居国的发展历程 当时 北宋 南宋先后向辽、 金称臣纳贡, 视辽、 金为“上 。辽朝自认为北朝, 国” 而把中原王朝看成南朝。 金朝则不喜欢自称为北朝, 在金人看来, 自己就 : “我国家绌辽、 是中国的主体, 而宋朝的地位则近于藩属, 或简直就是藩属。 金世宗曾说 宋主, 据

回汉各族一家亲

回汉各族一家亲

回汉各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汉各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的土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古老的宁夏大地,因为有了回汉团结的动人事迹,人民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在这片土地上,回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故事如夜空星辰,难以计数:毛泽东夜宿西吉单家集、回族大教主洪寿林冒险掩护红军、中央红军建立了豫海回民自治政府……这些宁夏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是记忆深处的过往,更是洒落心头的种子,与根脉相连,与血脉相通。

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危险关头,回族英雄马本斋挺身而出,挥起抗日的旗帜,组织抗日“回民支队”英勇杀敌,令倭寇闻风丧胆。

就连马本斋的母亲马老太太,宁可绝食无常,也绝不向敌人投降,他们的英雄气节,与山岳齐名,与日月同辉,永驻人民心中。

在这片土地上,回汉兄弟姐妹的友谊如贺兰山一样坚不可摧,像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我的家乡平罗县姚伏镇,是一个回汉杂居地,这里回汉民族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每当回族兄弟过古尔邦节时,总是把他们的油香,馓子等食品热情的送给汉族兄弟品尝,而当回族兄弟有了困难的事,汉族兄弟也会义不容辞,热心帮助,亲如一家。

我们学校也是一个回汉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园。

我身边就有很多回族的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我们汉族同学,谁没几个回族伙伴?我们的回族同学,谁又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尊重,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

给我们上语文课的回族马老师,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用精彩的讲课博得同学们的敬佩,用学识风采感染着每一位回汉学生。

老舍先生曾说过,“大家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团结友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我们之所以互相帮助,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中国梦。

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与互动

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与互动

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与互动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中国主要的民族群体,占据着中国大陆绝大部分的人口。

然而,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群体。

他们依据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等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与互动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历史上,中国多次发生民族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的事件,比如中国西部地区的回鹘叛乱,藏区和新疆地区的一些问题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积极引导下,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积极变化。

首先,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起来。

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大城市见到来自不同民族群体的人们。

他们通过生活和工作的接触,逐渐了解和融入对方的文化。

这种交流也创造了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

比如,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织锦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苗绣的美丽和技艺的精湛吸引了很多人的欣赏和学习。

同样,在音乐领域,蒙古族的马头琴和西藏族的手指琴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这些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增加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

其次,中国政府为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保障。

中国的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政府还通过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手段,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宗教以及经济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使得少数民族的发展不再受到主流文化的压迫和限制,而能够自由地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然而,尽管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与互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少数民族群体仍然面临经济、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困境。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他们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此外,文化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

党在回族和汉族关系中起到的作业

党在回族和汉族关系中起到的作业

党在回族和汉族关系中起到的作业在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回族与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并且日益增进着亲密的团结,回族内部也真正团结起来了。

回族人民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居住最分散的,但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了充分保障散居各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我们回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受到了保障。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各届的委员中和地方的政协委员中,回族代表人数都大大超过了一般比例。

在党的帮助下,回族干部成长得很快。

据1955年底的统计,全国国家工作人员已有回民36570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干部,他们分散在全国的国家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矿场、企业、铁路、交通、医务等各种工作岗位上。

从中央到地方,并有不少回族干部担任领导工作。

据不完全的统计,县长级以上的干部有1800多人,其中有副部长2人,副省长3人,市长1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回汉两族关系》
时间: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15:20
主讲人:于惠霞

回汉两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
汉两族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在民族
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尤其在进入新的世纪和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回汉两族关系,对
进一步促进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族与汉族,是两个相伴生存千余年的民族。回汉两
族在长期相处中,由于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婚姻关系的
相互吸收,以及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多种因
素的揉合,从总体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体
结构和荣辱与共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历史上回汉民族不仅在
生产、生活中有着相互帮助的良好传统,而且无论是抵御外
寇还是国内革命,总是站在一起,并肩战斗。然而,这种回
汉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的政治地
位平等。在旧社会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下,各种歧视、侮辱、
甚至残害回族人民的事件和回汉民族争端常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取得与汉族平等的地
位,公民的宗教信仰获得自由,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合法
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
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奠定了各民族大团结、
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实政治基础。形成了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间的亲
和力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正在进一步提
高。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
的实施和市场经济建立的步伐加快,增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络
和交往,交往形式日益增多,交往空间日益扩大,这对少数
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将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层次会越
来越深、范围愈来愈广,从而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很大
的影响。

(一)当前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一、民族关系中交往的密切性。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通婚、居住等原因,族际
交往会更加频繁,在密切交往中会加强民族团结和地区稳
定。
二、民族关系内容的复杂性。
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和城市化逐渐加快的进程中,民
族间发生的关系除物质交往外,还会有意识形态的交往(如
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道德判断等),而且交往媒介向科技、
快捷方向发展,当然深层次的宗教信仰也会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文化差异性。
民族间的趋同点增加较快,相互的交往更加密切,虽
然人口的增长会随民族地区的经济同步增长,但是文化的差
异性也会存在,正是这些文化差异性才会导致局部范围内的
民族误解和矛盾,还会产生新的民族问题,甚至会引起民族
冲突。
四、民族关系存在的长期性。
民族的存在将是长期的,在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
下、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回汉
民族的发展程度不可能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进行,更何况民
族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回汉民族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
响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及民族团结、地区的稳定、国
家的太平,因此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关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的。

(二)、影响回汉民族关系的因素
回汉两族关系,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复杂问题。就以往
情况分析,影响回汉两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回汉两族的政治地位尽管在宪法规定和政府行为
中早已取得平等,但事实上的不平等尚未根除。这不仅表现
在经济生活方面还存在着差距,而且在一些汉族群众思想中
仍然残留着“回族文化低、素质差、麻烦多”等偏见。特别
在提干、招工、招生、招兵等方面,表露尤为突出,为此而
诱发的上访事件屡见不鲜。
二、改革开放使我国总体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
也在某些方面带来阵痛。在改革大潮带来的阵痛中,回族要
比汉族承受更大的压力。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一些人利欲熏心,无视
法纪,使清真食品、饮食市场受到假冒伪劣的严重冲击。清
真饭店汉民开、清真肉食汉民宰、汉民食品挂着清真牌、回
民禁忌食物摆上清真餐桌等现象常有发生。这种严重伤害回
族人民感情的事情极易造成回汉两族关系方面的突发事件。
四、有的回汉杂居区的生产生活环境缺乏合理安排和
严格管理。如:宅基地安排、清真寺环境、猪圈选址、猪畜
管理、吃水井使用、汉族生活垃圾处理等都是十分敏感的问
题。
五、生活琐事引发民族纠纷。如:回汉同学恋爱、汉
族用回族风俗习惯开玩笑等都是极易引发民族矛盾的诱因。
六、民族成分不同的个人间矛盾,人为地转化为群体
事件、民族矛盾。其原因一是在双方争执中汉族同学使用伤
害回族感情的言语,激起回族同学的公众自卫情绪,使矛盾
升级、转化;二是回族一方为争取更多人支持,在本民族同
学中散布对方侮辱回民的言词,扩大事态;三是个别别有用
心的同学借机挑拨离间,制造事端。
综上所述,影响回汉两族关系的因素很多,充分说明
面向21世纪加强回汉两族关系,任务艰巨、涉及面广,绝
不是轻描淡写、一招一式可以解决的。必须要采取多角度、
深层次、高水平、大力度、全方位的综合方略和措施,方可
奏效。
首先,要从思想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回汉同学民族关系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摆脱解决普通问题的规律和模式,用
特殊的思维方式、特殊的工作手段,去解决特殊的问题。要
彻底摆脱“少数民族素质低”和“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风俗
习惯是保守迷信”等误区。
其次,要对回族同学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宣传,鼓励回
族同学积极学习回族传统文化,发扬伊斯兰“顺从、爱国、
和平、协商、诚信、团结、宽恕、公正、行善、求知等传统
美德,自觉抵制个别“文盲”、“法盲”、“教盲”所做的有损
民族形象的言行。树立自尊、自强、自爱的民族精神,重塑
民族新形象,回族同学在民族团结方面要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