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民族矛盾防治机制研究
论贺长龄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第27卷第5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Vol.27,No.5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06论贺长龄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刘 鹤(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贺长龄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他在1846年被清政府斥以 儒而不武,不足以奠严疆也而免职。
实际上,他在贵州巡抚任上,平等处理苗汉民族关系,鼓励苗汉通商。
总督云贵时,他正确区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秉公处理回汉民族矛盾,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贺长龄;处理;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K248;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5-0052-04作者简介:刘 鹤(1971-),男,湖南绥宁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6-07-125354参考文献:[1]魏 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2]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96.[3]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4]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5]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4.[6]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杨国桢.林则徐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唐 鉴.唐确慎公集:卷1[M ].北京: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9]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林则徐集!奏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责任编辑:龙先琼)On He Changling ∀s Way to Deal with National RelationshipLI U He(Colle ge o f History and Cu lture ,Jishou University ,J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Abstract :He Changling was a fa mous minister in Daoguang and Jiaqing reign titles of the Qing Dynasty,who was the governor of Yunnan and governor general of Guizhou and Yunnan provinces,and was relieved of post in 1846for his gentleness and lack of military authority to govern the frontiers.In fact,he fairly treated the Han and Miao people and encouraged them to have trade relations when he was the governor of Guizhou;and when he was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Guizhou and Yunan provinces,he correctly distinguished national contradic tion and class contradic tions,and justly treated the nation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an and Hui people.Key words :He Changling;treatment;national relationship 55。
创新工作机制 共建民族和谐

协商论坛博爱县有少数民族群众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占焦作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0%。
近年来,县委扎扎实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回汉民族和睦相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提高全民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
博爱县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全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
分管民族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向全县各族群众发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电视讲话,并在县城主要路段展出宣传版面、设立政策咨询台,在各民族村街及周边的汉族村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
同时,深入到11个民族村街进行版面巡回展,印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简报等,使全县各族群众普遍受到了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博爱县委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上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方式,助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许良镇大新庄村是博爱县少数民族聚居第二大村,全村7000余人,其中回族占全村总人口的85%。
近年来,该村因修建出村路曾发生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影响了与周边汉族村庄之间的团结。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乡镇村街协调会,并派驻工作队就大新庄出村路问题与周边汉族村进行协商,调整土地、协调资金,扩宽、铺设了大新庄出村水泥路,妥善解决了庄与庄之间的矛盾纠纷,进一步融洽了民族关系。
此外,县委、县政府还帮助磨头镇二仙庙村向省市民族工作部门争取资金10万元修筑了出村路,帮助闪拐村筹集资金26万余元修筑了出村路,为民族村街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大力扶持民族村街经济发展。
清化镇、苏家作乡协调少数民族养牛大户贷款82万元;帮助屠宰专业村后莎庄村创办了肉牛屠宰加工厂;通过乡镇政府的积极推荐申报,两家清真食品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定点生产企业。
目前,全县民族经济已形成了铸造、服装、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涌现出了伊赛肉业有限公司、博海彩印公司、强力轮辐有限公司、西关力车厂、大发制衣有限公司、马记烧鸡总店等一批名牌民族企业。
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doc

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
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
每年开斋节,市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
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XXXX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XXXX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
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基本问题探讨

社会治理接受康复治疗,并动员全家及社会爱心人士累计捐助130000多元。
经过康复治疗,冯莹莹的身心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如今在家开电商推销家乡的蜂蜜、红薯、芝麻油等农副产品,终于找到了被家人和社会需要的感觉。
这就叫幸福。
“莫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成为马昕大家庭的座右铭,把“送人玫瑰满手留香”乐于助人的行为上升为自觉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国爱家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分析与思考(1)培育优良家风建构幸福家庭离不开好的“领头人”,这一点在大家庭中更为重要。
马昕兄弟姊妹6人,排行第5,入伍27年,先后48次荣立军功和受军级以上单位表彰。
他的人生信条是“吃亏就是福”。
可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随着大家庭成员的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进步,以及多元化发展,加之“头雁”也有“打盹儿”的时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大家庭怎么继续飞得更高更远。
这就提出了培养“接班人”的问题。
另外,从样本家庭的家庭角色和互动模式观察分析,“头雁”型幸福家庭的民主程度仍需增强。
这一问题,样本家庭也已经意识到了。
(2)离不开家庭组织建设。
样本家庭使用军队化的方式管理大家庭,以次生代(二代)家庭为单位,选出“连长”和“排长”,肩负管理大家庭和各自二三代家庭的责任。
马昕是大家庭的连长,负责大家庭的发展方向与重大事务的决策;马昕二姐是副连长,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家庭关系;大外甥杨威和外甥女杨洁,是大家庭的一排长、二排长,他们是创业先锋,用自己公司的部分收益补充大家庭的经济开支。
(3)离不开家庭民主议事制度。
每月召开一次“家庭代表”会,协商、决定大家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开支;分析每位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遇到的难题,给出建议;监督家庭规划落实情况。
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_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

2006年1月宁夏社会科学N o.1.Jan.2006第1期(总第134期)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en.N o.134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刘有安,张俊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兴亡、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焦点。
本文通过对宁夏南部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
关键词: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06)01-0020-0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关系也错综复杂。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
在当今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民族的团结更是关系到每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衡量民族关系和谐与否,除了一些宏观的描述外,还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著名的社会学家戈登(M.M.G ordon)在1964年出版的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研究测度民族关系的7个变量:(1)文化(accultura2 ti on);(2)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structural as2 similation);(3)通婚(intermarriage);(4)意识(ethnic identi2 ty);(5)偏见(prejudice);(6)歧视(discrimination);(7)价值、权力冲突(value and pow er conflict)[1](P18-19)。
随后中西方社会学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族群关系的指标,如体质肤色、社会制度等等,但这7个变量是最主要的。
这7个变量更适合衡量我国回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回族是自元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同中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并没有语言、体质肤色及社会制度的差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多民族共存、文化交融是历史赋予的独特现象。
特别是对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蒙、汉、回等多民族聚居区,如何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三交”(交流、交往、交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多民族地区的蒙汉回“三交”进行深入研究。
二、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与特点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这些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交往,形成了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文化格局。
三、蒙汉回“三交”的现状与挑战(一)现状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等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已经成为常态。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民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挑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多民族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民族关系复杂化、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矛盾等。
这些问题对“三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动蒙汉回“三交”,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推动文化融合与发展。
2. 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应加强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3.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 强化法治保障。
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五、蒙汉回“三交”的实践与成效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不断深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为例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
为例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族社区逐渐成为了城市社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习俗和宗
教信仰与汉族存在显著不同,因此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具有代表
性的回民街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
前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西安回民街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后期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西安回民街居民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了探究,旨在深入了解回汉
两族在社区中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回民街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回汉两族在
这里的关系相对比较和谐。
在信仰方面,回族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汉族居民以佛教和道教信仰居多,但彼此之间的信仰差异并没
有影响社区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在文化方面,回民街崇尚“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强调宽容和尊重,也体现了回族传统文化中“敬天、敬祖、敬老、敬友”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交往方面,社区居民
之间的互动以及邻里关系紧密,回汉两族之间经常交流、互动,这
种互动态度积极、和谐。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区域上的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差异、居民文化交流不足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因此,对于回汉民族关系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通过深入了解
两族人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互动,加强沟通,推动和谐共生、和睦相处的社区文化建设。
试析李星沅平定1847年云南回民起义

试析李星沅平定1847年云南回民起义作者:蒋勇军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5期蒋勇军(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近代以降,由于社会控制弱化、吏治败坏、灾荒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云南爆发了回民起义。
云贵总督贺长龄征剿失败后,清政府决定改派李星沅为总督亲率清兵加以镇压,李星沅到任后,统筹谋划,通盘考虑,采取了正确的征剿方略,剿抚兼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
同时,李星沅也较好地处理了回汉之间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
关键词:李星沅;剿灭;回民起义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5-0040-06收稿日期:2014-08-15作者简介:蒋勇军(1974- ),男,湖南东安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引言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县高坊(今属汨罗市)人。
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陕西巡抚、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两江总督,授兵部尚书,加赐太子太保衔,成为道光朝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
其生活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既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封疆大吏,亦是一位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然而,史学界对其研究甚少,未将李星沅作为专题来研究。
鉴于此,笔者试图以李星沅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回民起义为切入点,以史料为依据,勾沉爬梳,对李星沅平定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云南回民起义的军事活动进行了梳理,对丰富晚清民族关系史有重要价值。
近代以降,清朝社会控制日益弱化,吏治腐败、贪污横行,加之西方列强入侵,兵连祸结,广大贫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迫使他们铤而走险,揭竿斩木。
在这种背景下云南终于爆发了1847年的缅宁、云州回民起义。
“大小猛统地方游匪约千馀人,借口道光十九年客民械斗之嫌,于十月十五日闯入缅宁新寨,强抢仇杀”,[1](P305)“凶徒千百为群,远由土司地界肆扰边界,且以事隔多年之案,乌合无业之人,或匪或回,几难区别,忽聚忽散,尤易蔓延”[2](P305)“滇回杂处,实繁有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汉民族矛盾防治机制研究
我国是多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对的也增加了发生民族矛盾问题的几率。
分析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民族矛盾问题显示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有关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民族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等领域也成为近些年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回汉矛盾问题,2004年的典型案例“中牟事件”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回汉民族群体性事件。
该事件影响面积、参与群众数量、造成的恶劣影响等方面都超过了以往同类的回汉民族冲突。
它不但给事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也给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回过头来对各级政府治理南仁村回汉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并分析当地的民族矛盾问题的现状,最后对当地回汉民族矛盾防治机制进行讨论,以求对建立回汉民族矛盾防治机制进行讨论研究。
本文以回汉民族矛盾防治机制为研究对象,具体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民族矛盾防治机制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研究综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对河南省回族分布以及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对南仁村回汉民族矛盾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并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防治机制建立的启示。
第三章对“中牟事件”基本情况、产生的影响和处置措施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
第四章重点对建立回汉民族矛盾问题防治机制进行研究,首先从理论研究结合典型案例,正确分析认识民族矛盾;其次,分预防、处置和善后三个阶段对民族矛盾问题防治机制的建立进行总结讨论。
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研究中出现的缺陷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