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式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第二节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自律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12章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①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a.定义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共24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章练习-中大网校

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章练习总分:115分及格:69分考试时间:120分单项选择题(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 道德信念B. 道德意志C. 道德认识D. 道德情感(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 模仿B. 从众C. 认同D. 内化(4)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 道德情感B. 道德信念C. 道德行为D. 道德意志(5)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 道德信念B. 道德意志C. 道德动机D. 道德知识(6)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
A. 道德动机方面B. 道德意志方面C. 道德行为方面D. 道德情感方面(7)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8)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 “好孩子”取向阶段B.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 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9)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 自然观察法B. 实验室实验法C. 两难故事法D. 对偶故事法(10)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 与他人基本相同B. 与大家保持一致C. 被他人认可D. 与他人相接近(1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12)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 与生俱来的B. 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 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1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第十章 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同步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B )。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 )。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D )。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 )。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B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C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B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B )。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C )。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D )。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依从,认同,内化)3、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
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服从,从众,服从)4、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____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榜样)5、____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____,____,____;(2)内部条件:____,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____;____。
(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2、____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3、班杜拉认为,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榜样)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
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练习题一、判断题。
1、多项选择题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合作道德阶段D、公正道德阶段E、后道德阶段2、多项选择题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多项选择题班里上自习课,老师不在教室,很多学生都在“乱吵乱闹”,就连平时比较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也不例外。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解释为()。
A、模仿B、服从C、去个性化D、从众E、认同4、儿童判定一个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
这个阶段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是属于()A、前习俗阶段B、习俗阶段C、后习俗阶段D、他律阶段5、儿童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态度形成的()A、依从阶段B、认同阶段C、内化阶段D、注意阶段6、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口服心不服”,这属于态度改变的哪一阶段()A、同化B、内化C、服从D、顺应7、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行为时,用一些小红花或盖章的卡片作为强化物,可以兑换实际的奖励物。
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属于()A、强化法B、行为塑造法C、代币奖励法D、示范法8、研究者想了解儿童观看暴力电视与其暴力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该采用()A、观察法B、实验法C、问卷法D、测验法9、每当想起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学生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敬仰之情,并激励着学生去战胜困难,这属于()A、直觉的道德情感B、认知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10、“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作用。
A、社会惰化B、社会干扰C、去个体化D、从众11、“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中学教师资格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练习(2014-09-12)

1.问答题简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参考答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查看详解】2.问答题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之的规则,协定,对其...【查看详解】3.判断题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导致人的态度改变。
参考答案错 4.判断题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参考答案错 5 态度结构的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态度包含()
A.情感成分
B.认知成分
C.理性成分
D.行为成分
6 下列属于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是()
A.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7 下列不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是()
A.习俗水平
B.前道德阶段
C.他律阶段
D.自律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
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疗法是两难故事法。
3.【精析】D 考查内化的定义,应识记。
4.【精析】A 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5.【精析】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CDE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
群体.内部条件即个人信念。
2.【精析】ACD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精析】BCD尤为重要的是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三、填空题
1.榜样
2.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伦理道德
4.道德认识
5.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6.行为成分
四、名词解释
1.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
式。
五、简答题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价值澄清。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
承担执行的责任。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论述题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
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
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
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
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
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
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
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问
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
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
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