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研究

合集下载

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射频电子技术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这种技术利用无线电射频信号转化成电能,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物流管理、传感器设备、医疗器械等,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基本原理射频能量收集技术常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或者射频识别技术。

电磁感应原理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由磁场引起的感应电流转化为电能。

而射频识别技术则为利用感性薄膜磁元件、晶体管、能量转换器等电子元器件,通过射频信号变换实现。

因此,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一般分为两类,即磁感应型和射频开关型。

磁感应型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是利用线圈的电磁感应原理来实现的。

当交变电流通过线圈时,就会产生一个磁场,当这个线圈和另一个线圈相邻时,因为磁场作用,就会在后者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样就可以在被测对象周围放置一个或多个线圈,如此便可以将电磁感应产生的能量收集起来。

磁感应型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如未上电的针孔摄像头,以及为智能手环、健康监测设备等低功耗设备供电。

射频开关型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则利用射频信号开关来实现。

当射频信号通过电容或电感时,就会发生电荷的积累和放电。

通过控制开关,可以控制电荷和放电的过程,将无线射频信号中的能量转换为直流电能。

这种技术在能量转换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电源输出,提高了无线射频能量收集的能力。

此外,射频开关型技术可以实现无线感应式充电和无接触式供电,使消费电子产品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电池充电。

二、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应用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物流管理方面,无线射频能量收集技术可以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或传感器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物品追踪。

如在仓储物流方面,可以使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物品进行管理,使得物品的入库、出库、转移等环节实现更加高效化和快捷化。

振动能量供电的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振动能量供电的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第 3期 21 02年 6月




V0. 2 NO 3 13 .
CAL CoAⅡ,, ( NENTS
Jn2 1 u .02
振 动 能 量 供 电 的矿 用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 研 究
秦显 远 。吴 迪。 ,刘 超
( .兖矿贵 州能化有 限公 司,贵 州 贵 阳 502 ;2 兖矿 贵 1 有限公 司 ,贵 州 贵 阳 502 ; 1 502 . 1 , 能化 502
文 章 编 号 :10 63 (02 0 0 2 0 00— 13 2 1 )3— o4— 4
Re e r h o b a i n En r y H a v se —Po r d s a c fVi r to e g r e t r・ — we e
W iee s S n o t r e n i r ls e s r Ne wo k Us d i M ne
1 引 言
自2 世纪 8 年代 中期起 ,我国各大 中型矿井 0 0 都相继安装了不 同型号 的煤矿监测系统 , 以对瓦 借
斯 、C O的浓度 、风速 、风量 、粉尘等环 境参 数 以及
电压、电流 、风门开闭和重要设备开停等工矿参数
进行集 中监 视和 简单 控 制 ,这 些 系统 的装 备 大 大 提 高了矿井安 全生 产水 开 采规模逐渐 增大 ,工 况条件 越 来越复 杂 ,
对人身安全威胁也愈来愈大。因此 ,煤矿 自动化和
收 稿 1期 :2 1 3 02—0 2 3— 7
第 3期
秦显远等 :振动能量供 电的矿用无线 传感器 网络研究
无人或少 人矿 山工 作 面成 为 国 内外采 煤 行业 追 求 的

新型压力能收集实验装置的设计研究

新型压力能收集实验装置的设计研究

• 152•价值工程新型压力能收集实验装置的设计研究Research on Design of New Type of Pressure Energy Collecting Experimental Device焦艳梅J I A O Y a n-m e i;刘臻L I U Z h e n;折宝林S H E B a o-l i n(西安文理学院,西安710069)(X i'a n U n iv e rs ity,X i'a n710069, C hina)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变大,能源越来越供不应求,为有效开发利用环境中的能量,本文设计 了一种利用压电陶瓷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压力能收集实验装置,并测量了相关的数据。

Abstract:W ith the con tinuou s developm 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the dem and fo r energ^^is becom ing m ore and more im p o rta n t,and the energ^^is becom ing m ore and more u rg e n t.In ord e r to e ffe ctive ly develop and u tiliz e the energ^^in the e n viro n m e n t,this pa per designs a k in d of pressure energy c o lle c tin g e xp e rim e n ta l device based on MSP430 s in g le-c h ip b y using p iezo electric ceram ics,and measures the re le vant data.关键词:能源;压力能;压电陶瓷Key words:en ergy;pressure en ergy;p ie zo e le ctric ceram ics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能量收集是一个新概念,源于能源危机,与传统发电机产生电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将环境中人们未能利用的能源转换成可供人类使用的电能并存储,以实现能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低频小振动能量收集的伞型摩擦纳米发电机

低频小振动能量收集的伞型摩擦纳米发电机

低频小振动能量收集的伞型摩擦纳米发电机
刘安国;苏玉香;罗健锋;赵柯洋;赵西增
【期刊名称】《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4)10
【摘要】针对摩擦纳米发电机功率密度低、触发难、耐久度差的问题,该文设计一种伞型摩擦纳米发电机(umbrella-shap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U-TENG)用于收集低频小振动能量。

U-TENG以纸基作为连接机构,使上下伞叶在振动环境中进行有序开合,可以有效增加摩擦层数量、增大接触面积、改善接触面的贴合效果。

另外,在摩擦电单元的设计上,通过叠放氟橡胶提高导电层上的感应电荷量,以优化电能输出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当两个摩擦电单元并联运行时,UTENG的最大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分别能够达到125.9μA和804 V;在低频小幅振动下其瞬时功率密度最高达到509.3 W/m^(3);U-TENG可以收集环境中不同形式的振动能,以收集脉冲式振动的能力尤为突出,最多可驱动960个LED灯。

该方法可为环境中低频振动能的高效捕获提供思路。

【总页数】10页(P4103-4111)
【作者】刘安国;苏玉香;罗健锋;赵柯洋;赵西增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学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31
【相关文献】
1.基于液体-固体界面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能量收集和传感方面的应用进展
2.基于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水下能量收集技术研究
3.用于水滴能量收集的叉指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
4.用于水波能量收集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研究进展
5.雨滴能量收集型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加工及性能测试

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加工及性能测试

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加工及性能测试王飞;侯晓伟【摘要】为了满足轨道交通无线传感网络测量系统对自我供能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单线圈的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利用MEMS技术制备平面镍弹簧片和铜线圈等关键部件,并结合永磁体进行整体组装,制备出了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样机.利用扫频结合加速度的方式对样机性能进行测试,在1 m/s2固定加速度以及100~400 Hz振动频率条件下,该能量收集器的最大位移和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50μm和2.8 mV.【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9(027)005【总页数】5页(P96-99,104)【关键词】能量收集器;振动;电磁式;微机电系统;位移;输出电压【作者】王飞;侯晓伟【作者单位】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基础研发中心,浙江宁波315021;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基础研发中心,浙江宁波3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84近年来,无线传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降低轨道交通站台、机车运行维护成本、拓宽设备健康状态监测的应用范围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开发出无线测量系统,例如电流、电压、温度、压力、湿度等物理参数的检测,具有工作可靠、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便于安装又不影响铁路机车其他设备的结构性能,而且产品的价格有望大幅度降低。

目前针对高压开关设备、变电站、铁路断路器等电力电子设备已经开发出了比较成熟的无线测量系统,且已经实现了成熟化应用,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这些无线测量系统主要通过电池和电力布线进行供电,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缺点却十分明显。

对电池而言,它的寿命普遍较短,存储能量十分有限,与系统中其他器件相比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需要经常更换,更换过程复杂且成本高。

而电力电线成本高昂,不易维护,在某些电磁兼容性能要求高的系统中无法使用。

发展铁路机车无线测量系统必须首先解决供电问题,发展新型供电方式,克服电池和电力布线的不足。

无源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研究

无源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研究

无源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研究第一章概述无源无线传感网络(Pass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PWSN)是指由许多消耗极小、无线通信能力也极为有限的被动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只能通过外部电磁波作为能量源实现其工作。

由于其无需现场布线,可以实现分散式自组织,是攻破传统无线传感技术的一大突破。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能量供应方式,其实现和实用化一直受到制约。

收集环境中不利于传输的电磁波成为了解决 PWSN 能量供应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能量收集技术以自然资源为能量源,通过一定的传感器和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适合 PWSN 节点使用的能量,如热能、太阳能、机械能等等,是当前 PWSN 能量供应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重点从 PWSN 能量收集的现状、目前的技术手段、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章现有技术手段2.1 热能收集热能收集,是指通过不同的热电转化原理将环境中的热能收集,然后转化为直流电进行供电。

当 PWSN 传感器与环境接触时,其通过热电转化原理,直接将温差转换成为电量,从而供电 PWSN网络。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容易实现、可靠性较高等优点,在无人区、工业控制等场合中有广泛应用。

2.2 光能收集光能收集是将太阳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成为电能以供PWSN 网络使用的一种方法。

在比较充足的阳光条件下,PWSN网络通常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但是在光线较差等骨灰,该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都不足。

2.3 机械能收集机械能收集是通过采用 MEMS 技术、可变磁电耦合技术和压电效应技术等实现利用环境中的机械能量来为 PWSN 网络提供能量的一种技术。

传感器节点和环境产生接触时,机械运动的能量被转化成为电能,从而实现对 SPN 网络的供电。

这种技术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机械震动源,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但其收集效率和实现成本需要继续提高和降低。

第三章应用前景由于 PWSN 能量收集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无需更换电池、采集场合多变等优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捉蚯蚓机器的原理

捉蚯蚓机器的原理

捉蚯蚓机器的原理
捉蚯蚓机器的原理是利用地面振动和电磁力吸引蚯蚓。

捉蚯蚓机器一般由振动装置、电源和收集装置组成。

振动装置会发出低频的地面振动,模拟蚯蚓运动时产生的振动信号。

这些振动信号可以引起蚯蚓的触觉反应。

电源会提供能量,驱动振动装置。

电源可以是电池或者外部电源。

收集装置会吸引蚯蚓。

通常,收集装置内有一个内置的强磁铁,通过电磁力吸引蚯蚓向收集装置移动。

当振动装置发出振动信号时,蚯蚓会误以为有猎物或者其他蚯蚓在附近运动,出于求偶、觅食或逃避的目的,蚯蚓就会被吸引到振动源所在的地点。

一旦蚯蚓接近收集装置,电磁力会吸引蚯蚓进入收集装置。

蚯蚓被吸入后,收集装置可以将蚯蚓收集和储存起来,以供后续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捉蚯蚓机器对蚯蚓的吸引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振动频率和强度、电磁力的大小和距离等。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蚯蚓,捉蚯蚓机器可
能需要针对性的调整来提高捕获效率。

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感网络在监控、环境感知、智能城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传感器节点的能源限制成为制约其长期运行和持续性数据采集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能量收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能量收集技术的原理能量收集技术是利用环境中的能量资源,如光能、热能、振动能等,将其转化为传感器节点的电能供应。

常用的能量收集技术包括太阳能收集、热能收集和振动能收集。

太阳能收集是最常见的能量收集技术之一。

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传感器节点可以实现长期运行。

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收集的核心部件,它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起来。

然而,在室内等无法接收到足够阳光的环境中,太阳能收集效果较差。

热能收集技术是利用传感器节点周围的温度差异来生成电能。

通过热电转换材料,温度差会产生电子流,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热能收集技术适用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场景,如工业生产现场和火电站等。

振动能收集技术是利用传感器节点周围的振动能量来生成电能。

通过振动发电器件,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能。

振动能收集技术适用于很多场景,如机械结构表面、地铁隧道等。

二、能量收集技术的应用能量收集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能量收集技术可以延长传感器节点的工作寿命。

传统的电池供能方式往往需要频繁更换电池,而能量收集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能量资源,延长传感器节点的工作时间。

这对于一些无法进行电池更换的场景尤为重要,如远程监测、海洋测量等。

其次,能量收集技术可以提高传感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能量收集技术,传感器节点可以实现自主供能,不再依赖于外部电源,减少了系统的故障率。

能量收集技术还可以通过多能源供能方式,使得传感器节点在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再次,能量收集技术可以降低传感网络的成本。

无线传感网络通常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传统的电池供能方式需要大量的电池更换和维护工作,成本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学习汇报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研究目录第一章: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振动能量收集装置随着无线和微机电系统技术日新月异的最新进展,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无线传感器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从而人们对长寿命电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池,当电池没电时无线传感器就必须更换电池,但是这一点在有些情况下会变得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对各种能量采集装置及自供电系统进行的研究在迅速增加。

压电材料是一种独特的智能材料,在受到环境振动激励时会发生形变,压电材料的晶格发生形变,正负电荷的中心产生偏移,使得晶体表面产生电压,就可以由材料的形变中直接产生电能。

太阳能,磁能和热能等也都可以用于发电,但是压电材料与它们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压电材料可以直接从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具有简易性;其次,与静电效应的转换和电磁感应转换相比,具有更大的能量密度;最后,压电材料可以制作到很小,因此更具有集成性。

1880年,居里兄弟皮尔(P·Curie)与杰克斯(J·Curie)发现了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

他们发现,如果对某些晶体材料施加应力,使材料产生应变,可以使材料产生极化现象且极化程度与应力大小成正比。

1996年,Williams和Yates等人提出了一种压电材料的发电装置,它可以吸收振动环境的机械能产生电力。

之后,人们对压电材料各方面进行了比较仔细的研究,设想出了多种压电能量收集装置。

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电磁式能量收集技术是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将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机械振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收集技术。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导体线圈回路面积内的磁通量中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引起感应电流从而对外输出电能,实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根据该基本工作原理,电磁式能量收集技术是把外界随机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线圈回路或永磁体的运动,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使线圈回路内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

电磁式能量收集技术的模型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已被广泛应用在许多能量收集器中,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精工公司,以及国内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开发的各种类型的电磁式能量收集装置或微型发电机等.目前,大尺寸、性能好的磁铁、多转数和大范围的线圈在大系统中都已得到了实现,但是由于平面磁铁的性能较差,线圈匝数受到空间限制,还有振动幅度的限制相应地会导致MEMS 电磁器件速度的降低,且输出功率偏小、集成度不高、装配精度较低,因此电磁式能量收集技术在MEMS 应用中仍然是一大挑战。

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缩放比例和功率密度指标这篇文献试图在电磁转换的一些理论基础上,推测出输出功率与其他因素的可能的关系式,然后采集实验数据去验证并建立电磁能量收集装置的缩放比例公式, 用伸缩长度,质量,频率和驱动加速度等来检验功率密度指标,然后通过对收集装置的功率密度上限的观察,最后根据这些观察值来建立缩放比例公式通过查阅文献得到的一些理论公式:2007年,Arnold 等人在Stephen 方程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振动电磁能量收集装置的缩放比例公式:且其中,P 为输出功率,L 为检测长度,V 为设备的体积.O ’Donnell 等人的结论公式 :Marin 等人提出的输出功率公式为:考虑到电气阻尼效应,假设电磁能量收集装置的动作就像粘弹性阻尼器,那么电阻尼的功率为 ,Moss 等人根据假设提出:检测质量与缩放长度的关系 谐振频率与检测质量的关系从这些图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功率密度的上限为谐振频率的平方,这表明我们212E E P v μ=在之前做的一个假设是有缺陷的,即电气阻尼系数不适用于一个大范围的缩放长度因此我们根据前面的整理的实验数据重新修正电气阻尼系数,从而得出这样一个最大输出功率与有效体积以及谐振频率的关系式:这个方程式是通过对实验数据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经验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用电磁能量收集装置的有效体积进行预测输出的最大峰值功率.从而为提高电磁能量收集装置的最大输出电压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压电式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压电式能量收集技术的简介压电式能量收集技术的机理是基于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把振动能转化为电能。

当受到某固定方向外力作用时,压电材料会产生形变,内部产生电极化现象,同时在两个表面上产生等量异号的束缚电荷,电荷的面密度与所受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当外力撤去后,又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当外力作用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由此将机械振动能转换为电能。

压电材料是压电式振动能量收集的核心功能材料,是制备压电式能量收集装置的关键。

目前,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压电材料被广泛用作压电式能量收集装置的转换材料,常用的压电材料主要有PZT压电陶瓷、压电聚合物和压电复合材料。

其中,最常用的压电材料是错钦酸铅,虽然PZT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PZT 易碎的特性,即不能承受大应变,使PZT压电片在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应用受限,此外,在高频周期载荷作用下,压电陶瓷极易产生疲劳裂纹,发生脆性断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其粘贴在振动提取机械结构上.以超材料为基础的能量收集装置的参数优化研究原理图高度非线性孤波(HNSWs)是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紧密非色散波.我们利用非线性孤波在超材料中的传播来收集能量. 当这种波沿着每一条链传播,透过非线性固体介质时, 声能的一部分折射到固体结点d处。

这里,晶片型换能器PZT 使之聚焦在一点处并转换成电势。

在本文提出的研究中,我们优化一些能量收集装置的参数,目的是为了使它能够产生的电功率最大。

结果表明,如果我们适当改变设备参数,如“材料和尺寸,振荡器瞬时速度,以及增加固体模量,通过对这几个参数大小的调整,可收获相应大小的功率能量推导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公式通过用不同的材料分别对压电性能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绘成图表如下:实验数据图表(1).这种使用超材料的能量收集装置是可行的,是可以产生电能的(2).金属材料由于其机械损耗低,声衰减较小,所以发电性能要比高分子材料好.(3).当电阻值与换能器的阻抗值相近时,发电效果更佳(4).当波的频率接近换能器谐振频率时, 输出功率最大.(5).参数优化后的能量收集装置产生的功率要比优化前收集到的功率高几个数量级第三章:用不同的接口电路比较这两种形式的能量收集装置异同课题目的前面我们分别讲了两种不同的振动能量收集装置,两者的工作也都是为了使输出的电能最多,那压电式和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哪个收集能量的效率更高一些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用不同的接口电路来比较压电和电磁式能量收集装置异同,前面已经用四个不同的接口电路分析了单自由度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分别对电磁和压电能量收集装置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主要研究发现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口电路时压电式和电磁式具有相似性和对偶性。

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用最好的接口电路来鉴定两种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的最稳定性能.课题实验过程两种形式的接口电路图实验数据分析课题结论1.当无量纲负载电阻大于1的时候,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收集效率比电磁式高.2.当无量纲负载电阻在大于小于,在特定的范围内,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收集效率比压电式高.3.单一负载这种接口电路最有利于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收集能量.结束语用于无线电通讯与微机电系统的振动式能量收集装置的概念提出至今已经好多年。

目前相对来说电磁式和压电式这两种能量收集装置的研究相对较多,尽管如此,电磁式和压电式能量收集装置的基础原理和仿真模型还在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新的结构也在不断提出,将来更多的研究工作应着力于对能量收集装置的仿真模型进行改进,进而针对具体应用场合对能量收集装置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各项性能指标,从而使其更快地得到实际应用。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Kaiyuan Li, Piervincenzo Rizzo and Abdollah Bagheri. A parametric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ametamaterial-based energy harvester.[J] Smart Mater. Struct. 24 (2015) 115019 (11pp)[2] Xu Wang, Xingyu Liang , Zhiyong Hao , Haiping Du , Nong Zhang e,Ma Qian. Comparison of electromagnetic and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 circuits [J]. Received 13 April in revised form 22 September 11 October 2015[3] Scott D Moss , Owen R Payne , Genevieve A Hart and Chandarin Ung. Scaling and power density metrics of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 [J]. Smart Mater. Struct. 24 (2015) 023001 (14pp)[4] Robert , Okehampton, UK. Energy harvesting: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J] 35/1 (2015) 1–5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ISSN 0260-2288[5] K A Cook-Chennault , N Thambi and A M Sastry. Powering MEMS portable devices—a review of non-regenerative and regenerative power supply system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s[J] Smart Mater. Struct. 17 (2008) 043001 (33pp)[6] M H Ansari and M Amin Karami. Energy harvesting from controlled buckling of piezoelectric beams[J] Smart Mater. Struct. 24 (2015) 115005 (13p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