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治——地缘政治

合集下载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2、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曾提到,在构筑以它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新格局中,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1)主权国家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角色,政府间外 交也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国家主权至上和 不干涉内政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演进, 不仅政府间国际组织继续蓬勃发展,国际非政府组 纨也大量涌现并日趋活跃,依托于国际互联网的全 球公民社会方兴未艾,各种国际行为体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已成大势所趋。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地带华 尔街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声名狼藉。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中、俄、印度等坚持独立自主选择符合 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探 索各自的发展模式,世界发展模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4、国际关系行为体日趋多元化,传 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
1)近代以来,北大西洋两岸集中了世界主要的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曾是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的重心。
2)亚洲崛起促使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加快 东移。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不少亚洲国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能源等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涌现出以中国、印度、中东海 湾国家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亚洲日益成为世界制 造业、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新中心。
3)由此,主权国家的中心角色有所削弱,国家主权 与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受到更多限制,国际பைடு நூலகம்系行为 体更加多元化,传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面向社会 大众的公共外交日益突出。
5、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加速推进
2008年是国际战略格局加速转换的关键一年,俄格武 装冲突、北京奥运盛会、世界金融危机等三大事件标志 着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的国际战 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中国的地缘战略是绕不开东亚的,因为东亚是中国的邻居之一,也是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受到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定位和战略,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

第一章: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人口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地区的领导力量之一,其国内发展、外交政策和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着影响。

在东亚地区,中国是一个大国。

它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存在外交纠纷和安全威胁。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也对东亚地缘政治产生着影响。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虽然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也存在着独立的、互不相信的态度。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和对全球议程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东亚地缘台阶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且经济强盛的国家,其应对东亚地缘政治的策略和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下面探讨一下中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进步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然而,中国的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定位和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些矛盾可能可能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之间产生,从而威胁中国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对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常对区域内的紧张局势和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近年来,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也对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构成了挑战。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1、地缘政治学:概念与视角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甚至日常谈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呢?人们在使用和谈论它们的时候,又是指的什么呢?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奥图泰尔总结了二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描述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survey),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

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

如,关于X 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

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

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

这样,地缘政治学就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法。

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

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

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一、认为这种关系是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两个或各个国家之间冲突中的奖赏。

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

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四、当代中国地缘政治
1、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
• 东线地缘政治 • 西线地缘政治 • 南线地缘政治 • 北线地缘政治
中国东线地缘政治
• 主要邻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 • 热点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
东 海 大 陆 架 问 题
台 湾 问 题
朝 鲜 半 岛 问 题
二、世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简介:巴尔 干半岛,波斯湾地区,北印度洋地区,高加索 地区,中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马六甲 海峡。
三、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区域一体化共同 作用下,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与最 快速的演进,呈现出五大特性。
1、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重心东移
2)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摘自中国社科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的重大意义。
(1)争取到了很好的国际形象,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 地位;
(2)稳定了周边环境,利于与各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同时保证了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3)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使帝国 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一、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和预测世界和地区范围的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关于地缘政治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地理和政治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政治建立在军事和经济之上。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

傅莹老太曾经说过,“你们军人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我们这些外交官能用嘴巴给你们拿回来。

”呵呵!(讽刺的是好多国家利益都在谈判桌上被这帮外交家动动嘴皮就丢掉了)二、中国自身地缘概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是个岛国。

尽管并非被水包围(只有东侧是海洋),中国周边的地势使它从任何方向都很难接近,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进入中国。

不过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们必须从那些包围它的山区,丛林和荒地开始。

这些坚固外壳包容了并保护着中国。

中国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腹地和围绕着的缓冲区域。

中国有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

在这条线的东部年降雨量大于15寸,西部则小于15寸。

大批中国人居住在这条线的东部和南部。

这即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的家。

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超过十亿的中国人住在只有美国一半面积的地方。

这片腹地分成南北两部分,并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话和南方的广东话。

两种方言的书写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谈话时几乎无法相互了解。

这片地区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还有一条长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

这里是中国的农业地区,然而有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种压力造就了近代中国历史——必须在这里生活,又试图超越这片土地。

一圈少数民族地区围绕着腹地——西藏、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

历史上,这些缓冲地区在中国强盛时被统治,衰弱时则脱离。

今天,大量的汉族人安置在这些区域。

这是矛盾的一个原因,不过今日汉族人已经足够强大了。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个人心得信管一斑通过对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的分析,有关论文的整理分析,我得出一些个人看法。

地缘政治的现实意义: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指导性。

例如麦金德的地缘论被德国运用。

地缘政治受到的冲击:1、核武器的出现,使地缘政治受到质疑,使边缘中心、缓冲地带变得微不足道。

2、科学技术的冲击,科学技术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间战场由军事过渡到以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以经济全球化为甚。

地缘政治中的中美关系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地缘战略政策1、从自身着手,融入全球,提高自身实力,正面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实力。

2、利用世界多极化局势,加强与俄罗斯、欧盟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合作,以此来压抑美国。

3、在地缘问题上要有全球眼光。

4、争取化解中日矛盾,增强政治对话,强调中日在东亚的利益。

5、不仅只考虑政府往来,还应加强政府之外的往来,消除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6、有效利用美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来遏制台独,避免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冲突。

7、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美国是需要中国合作的,中美应该拓展合作领域。

8、塑造中国的软实力来构建和谐社会。

地缘政治中的中欧关系2003年后,中欧关系良好发展的表现首先,经济领域。

中欧双边贸易持续走高,经贸合作日趋紧密。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贸易伙伴。

而且贸易不仅在量上有增长,在深度上也有扩展。

其次,政治领域。

双方对话与沟通日益机制化,为双方建立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在国际事务合作上。

中欧双方不断迈向新台阶,实现了互利合作。

在朝核问题和伊朗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

第四,在环保方面。

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的新亮点,中国不断吸取欧盟工业化过程的环保经验。

第五,科教领域。

合作不断深化,加强了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

当前中欧关系出现的变化及原因1、中欧关系从2007年开始有所转变,直接变化就是领导人的变化。

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更迭,不同的领导人多外政策必然有所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权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阿尔弗雷 德·赛耶·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 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 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 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 动的能力。
北线地缘政治
越南、菲律宾、 印尼、美国
俄罗斯、蒙古

外交平衡
“平衡外交”是常见的一种外交方式,包含各种形式类别。 实际上,国家无论大小,都可能采用某种形式的“平衡外 交”策略,平衡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本文关注 小/弱国的“大国平衡”外交,即它们如何平衡地对待两个 大国。这种“平衡外交”具有一些限制性条件,例如:着眼 于小/弱国的立场和视角;实施国是小国或弱国,对象国 是大国;涉及两个大国和一个小/弱国之间的三边关系; 两个大国处于竞争或对立状态。要准确理解小/弱国的“大 国平衡”外交机理
地缘政治学主张一国的政治乃受其地理所支配。它的关键内在含义是,如果一 个国家的邻国越多,那么它与这些邻国的利益纠纷就越容易产生。如果地缘政 治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在未来充当第一超级大国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 为它的邻国会时时刻刻拉着它的后腿。这些与邻国的利益冲突,必会使中国在 制定政治和经济政策时小心弈弈,必然大量消耗中国的国力和军力。也就是说, 美国只有二个邻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可以如一名喜欢挑战的拳击手, 随时找些敌人开心而产生凝聚力,从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家来说,这的 确是他们的一种治国之策。美国也可以在功成名就后,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地 怡养天年,但这样的缺少紧迫感会使美国很快变成南美洲的懒散国家。而中国 却用不着找任何敌人,反而受地缘支配,它必须随时应付不管它愿不愿意的各 种挑战而消耗国力。因此在任何条件下,它都不可能如美国一样可以轻易地调 兵遣将到世界各地。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的决策者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外交平衡的解释
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的“平衡外交”的核心是大 国平衡外交,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在保持越南独立、 自主的前提下,从国家利益出发,全面发展与世界 上主要大国的关系,积极谋求政治、经济、安全的 平衡,不为与某个大国关系而影响到与其他大国的 关系,不加入对准第三国的联盟,争取所有大国的 支持,从大国问寻找自我,谋求自立的一种外交政 策。
贰 中国的“外交平衡”
越南外交
“大国平衡外交”具 有三个层次

与世界大国保持相 对的等距离

积极发展与世界上主要大国 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
全面平衡关系

与各大国保持相对均衡的状 态,并且尽量维持大国力量
在越南的整体平衡。
与大国相比,小/弱国是一种独特的国际行为主体,其外交政策要与自 身的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相一致。面对两个存在一定竞争或对抗关系的 大国,小/弱国通常采取“大国平衡”外交,而这种外交具有不同于大国视 角的内在机理。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之后,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截 然不同,也迥异于上届政府,似乎呈现一种“亲中疏美”的趋势。实际上, 杜特尔特政府不过是试图从上一届政府的对美“选边”倾向向“大国平衡” 回调,其主要原因在于菲律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中美地区影响力 的消长和杜特尔特的鲜明个性,基本目标是维护外交自主、谋求中国的 经济帮助和维持大国平衡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这种“大国平衡”外 交框架下,美菲同盟仍将继续得到维持,但两国互信可能有所降低,菲 律宾将减少对美国的防务依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 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 (rimland)”学说。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 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因此控制了边缘地带 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

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 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
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
空间”概念。
叁 “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源自于
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契伦进一 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 释政治现象。
肆 中国的“地缘政治”
含义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 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 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 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起源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 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 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
念。但是“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 (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
空权论:空权论首先由意大利将军朱利欧·杜黑提出,他认为 “天路”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而空权可以决定战争的命运。 1921年发表《制空权》一书,指出要发展强大的空军,争夺 制空权,获得战略主动。而以空军摧毁敌国战略目标,即无 须与陆军海军正面作战,也能够消灭抵抗的意志。50年代塞 维尔斯基(英语: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据空军在战略 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 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不过这不要紧,中国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要如美国一样,将兵将 派到世界各地,去做人类的主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中庸 的,这种文化也根本不可能让中国产生这种'雄心壮志’。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举足轻重
台湾问题虽然是内政,但台湾问题却在大陆的地缘政治中,占 着最为举足轻重的份量,因为在中国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台湾 是大陆的东大门。因为如果台湾最终回归大陆,中国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的地缘政治就彻底地从东面解决了一个。在中国可预 见的当今和未来的地缘政治中,台湾都必然会是在首位。为着 中国的最高利益,大陆对台湾是志在必收,即使台湾想走,在 可以预见的未来50年,也不可能不经过流血战争的巨大代价而 分离。
中国外交政治
——地缘政治
肆叁贰壹
中 起地

中目
国 源缘






“ 地
治 的
平 衡
录 前













中国当前外交环境
壹 中国当前外交环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 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 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 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叁 地缘政治的起源
德国地缘政治
空权论
陆权论
海权论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德国地缘政治:德国地缘政治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代表 人物是德国将军卡尔·豪斯霍弗尔,他推崇“国家有机体”与“心脏 地带”学说,并且深受“生存空间”(德语:Lebensraum)概念的 影响。他认为,生存空间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国家掠 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而心脏地带论也可以说明德国的 战略定位与对外战略。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利用其创办的期 刊推广德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并且影响了纳粹扩张主义的发展。 德国地缘政治成为纳粹德国扩张主义的后盾,连带拖累了战后 地缘政治及政治地理学的地位与发展。
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处境:有4个邻国(俄国、印度、巴基斯坦、北韩)拥有核武,另一个最 大的核大国美国也将核武瞄准着中国。在中国这个地理位置上,一共有6个国家用核武器捆绑在一起。 台湾问题也时刻牵制着中国人的心。 但这并不是全部,除了潜在的核危机,还有复杂的多边关系。尽管中国小心翼翼,但因为它在2000 多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中的强大,使得周边的不少邻居对中国充满了警惕,这些国家包括不少东南 亚国家、印度、外蒙古。另一些邻居因为目前需要中国,暂时倒没有太多的怨言,这些国家包括朝 鲜、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等。还有一些人口和国力都不大、影响力有限,受周边地方强权支配 的国家有老挝、不丹、尼泊尔等。还有一些目前属于'中亚上海5国组织’的中亚国家和其它国家。在 与中国陆地相连的14个国家中,共有14亿人口左右。中国在未来有可能会有海域冲突的近邻共有近3 亿左右人口。加上中国自己的人口,这些错综复杂的地区共有30亿人口,占去世界人口的整整一 半。
陆权论: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 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 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 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 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 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 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肆Fra bibliotek中国的“地缘政治”
肆 中国的地缘政治
世界上很难找到象中国大陆有一打以上的陆上邻国,近海邻国也有近半打。有的与中国 有陆上领土纠纷,有的是海上。有的纠纷缘于历史原因,而有的纠纷缘于大国的利益代 理而产生。台湾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它牵制着中国的国力比任何纠纷都多。但 用辩证法的观点看,这种纠纷也有利于中国大陆的凝聚力,如果这样严重的纠纷尚不能 让大陆产生凝聚力而奋发图强,发展国力军力,那么这种威胁的最终消失必然让中国凝 聚力和图强心彻底瓦解,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北有老牌帝 国俄罗斯
随时都可能 “投敌”的南洋 国家和动荡 的阿富汗
东北方向有
充满变数的
朝鲜半岛
南面是新 还有一个
近在崛起 的印度和 越南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