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说史复习重点
金融的历史

金融的历史●13—17世纪,中世纪的金融中心是威尼斯;1600年前●17—19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609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为历史上第一个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由此诞生(稍后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主要功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稳定荷兰的经济)。
后受到郁金香泡沫影响,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弱。
1600—1750年●19世纪至二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凭借经济、军事优势,促成国际金本位体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最终形成。
1750年—1900年金融革命●20世纪,纽约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五个阶段(1、JP摩根及摩根时代,确立华尔街在美欧的金融中心地位;2、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伦敦和欧洲等旧金融中心的璀残。
3、《布雷顿森林协定》之后,美元成为世界首位储备货币;4、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技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拉开纽约和其他副金融中心的举例;5、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及“萨奥法案”出台,既保持制度上的优势,也可让其中心地位产生负面影响)1900—1950年货币战争●二战后,美元与黄金挂钩。
1971年,尼克松政府放弃此“金本位制”,从此,货币与黄金彻底分道扬镳,世界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时代,从此人类经济,进入虚拟时代。
(黄金作为资本储备依旧存在)1950年后●在现代货币体系框架下不受量束缚的虚拟信用开始支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现代货币体系给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灵活性。
可自由兑换的浮动汇率制能够更好地反映一种货币的真实价值,通过市场价格调节供求,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但半个世纪过去,频频爆发的危机使人们对纸币信用本位产生忧虑,动摇英政府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纸币发行体系。
●威尼斯商人将欧洲的进步带快利率稳定在20%—30%水平,形成了以金融垄断为特征的跨国幕后世袭“债务权利中心”即后来的“国际债权人”……资助和引导了法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战争。
●公元1171年威尼斯银行的见努力,是世界上第一个央行,第一个私有央行,也是如假包换的欧洲央行。
金融学经典教材

金融学经典教材金融学是一门涵盖广泛且具深度学问的学科,它涉及到货币、信用、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金融学,本文将介绍几本经典的金融学教材。
第一本要介绍的是《货币银行学》。
这本书由黄达主编,是中国人民大学社。
该书共分为五篇,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经济、银行体系、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
它系统地介绍了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规律,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第二本是《投资学》。
该书由博迪和凯恩主编,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社。
该书共分为五篇,包括投资环境、投资过程、投资工具、投资策略和投资管理。
它详细介绍了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的选择和管理。
第三本要介绍的是《公司理财》。
该书由史蒂芬·罗斯主编,机械工业社。
该书共分为三十六章,包括公司财务决策、估值和资本预算、长期融资、短期财务管理等。
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公司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是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以上三本教材都是金融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系统地介绍了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详细地介绍了金融学的实践应用和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这些教材,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金融学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金融学的人们来说,学习经典的金融学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金融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与发展:现代叙事学的探索与突破在现代叙事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作为两个主要流派,各自强调不同的研究重点,但共同致力于探究故事的真实含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相结合,以产生新的叙事形式和内容。
经典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学中的故事结构、类型、审美特征以及文学史意义等方面。
中国金融史一二章分析

(七)西汉末年王莽违 反货币流通规律,四 度改革币制,废除五 铢钱,改铸新钱,以 小换大,以轻换重, 以铜换金,朝令夕改, 以至币制混乱,货币 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 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见右图)。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 莽推行所谓的“宝货制”,共有 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1)五物为金、银、铜、龟、贝; (2)六名指金货、银货、龟货、贝 货、泉货、布货; (3)二十八品则为金货一品、银货 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泉 货六品、布货十品,其中银货二 品为普通银和朱提银。
3、东汉章帝一度废钱不用。汉桓帝想铸造大 钱没有成功。汉灵帝时候又铸造四出五铢 钱(见下图)。
东汉董卓
4、东汉末年董卓改铸 劣质的无文小钱(董 卓五铢),导致恶性 通货膨胀,钱币难以 流通,交换退化为物 物交换,实物经济盛 行,中国货币经济的 发展出现大倒退。
下图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铸造的一 种劣质无文无郭的小钱 (董卓五铢) 。
4、四铢“半两”
5、三铢
汉景帝
(四)西汉中晚期货币
汉武帝币制改革 确立了中国的五铢 钱体制:
汉武帝刘彻 (前156年-前87年)
1、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
(1)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令铸造五铢钱。 新钱币重5铢(1两=24株),钱面铸有“五 铢”字样。
左图为西汉武帝时铸造的有郭五铢钱, 右图为西汉 的磨郭五铢钱。
史料证明:夏代已以币为货币。
2、商代的货币
• 贝币的单位除个数外,还有 “朋”。 • 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 • 1953年大司空村商都所出3 枚,被认为是目前我国最早 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 币的开始, • 铜贝衰败于战国,楚国沿用 至战国末年。
榆林发现商代贝币
西方经济学说史 第二十一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1. 凯恩斯其人
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梅纳德 凯恩斯(1883 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 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 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其父亲也是经济学家, 凯恩斯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其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 曾任剑桥市的市长。 曾任剑桥市的市长。 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 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 恩斯毕业后,留校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 恩斯毕业后,留校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 1906年 凯恩斯在英国文官考试中名列第二, 1906年,凯恩斯在英国文官考试中名列第二,被派到财政 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1908年 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1908年)返回剑桥大学皇家 学院任经济学教师,讲授货币学, 学院任经济学教师,讲授货币学,并专注于印度通货的研 1913—1914 1914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 究。1913 1914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 政的委员,其后调任财政部顾问。 政的委员,其后调任财政部顾问。
概率论》1921年出版到1936年 年出版到1936 15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从《概率论》1921年出版到1936年,这15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名著: 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名著:《货币改革 1923)、 货币论》 1930) )、《 通论》 1936)。 论》(1923)、《货币论》(1930)和《通论》(1936)。 虽然《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但他在《 虽然《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但他在《货币改革 货币论》这两部著作中,偶尔也能看到《通论》的影子。 论》和《货币论》这两部著作中,偶尔也能看到《通论》的影子。 货币改革论》 货币论》是凯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姊妹篇, 《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是凯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姊妹篇,都是研 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要著作。《货币改革论》是对20世纪 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要著作。 货币改革论》是对20世纪 20 20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 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 货币论》是对20 20年代中期和晚期大争论的 20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货币论》是对20年代中期和晚期大争论的 总结。 货币改革论》序言中他简要提到了“储蓄—投资 关联问题, 投资” 总结。在《货币改革论》序言中他简要提到了“储蓄 投资”关联问题, 而在《货币论》中则较深入地分析了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矛盾, 而在《货币论》中则较深入地分析了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矛盾, 构成“ 型货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成“新”型货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属单一的利率范 货币论》中则分解成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同样, 畴,在《货币论》中则分解成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同样,利润这一概 货币论》中也分解成企业家正常报酬和意外利得。 念,在《货币论》中也分解成企业家正常报酬和意外利得。 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 货币论》 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货币论》是深入研究其从后期剑 桥学派转变为《通论》 新经济学 发展过程的一部重要著作。 新经济学” 桥学派转变为《通论》“新经济学”发展过程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 凯恩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书中有关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的分析, 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书中有关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的分析, 后来在《通论》中发展成著名的保有货币的三类动机(即交换动机、预 后来在《通论》中发展成著名的保有货币的三类动机(即交换动机、 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公众以某种流动形式保存资产的相对偏好, 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公众以某种流动形式保存资产的相对偏好,即后 来的所谓灵活偏好;新资本的预期收益即后来的所谓资本边际收益率。 来的所谓灵活偏好;新资本的预期收益即后来的所谓资本边际收益率。
西财《金融学概论》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章金融概述一、复习思考题1.简述金融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答:金融的含义一般被简要概括为货币资金的流动与融通,即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与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一切与货币、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直接相联系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它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其他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金融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内容已涉及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切与货币信用相关的经济关系和活动。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的对象是货币。
(2)金融的方式是信用。
(3)金融活动涵盖了所有经济活动主体。
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
(4)金融活动的中介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在货币供需双方之间充当中介,它们既是货币信用业务的经营者,也是货币信用活动的组织者,是资金分配和调节的中心。
(5)金融活动的场所是金融市场。
2.简述当前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答: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机构注重混业经营,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2)金融体系多元化,金融工具多样化;(3)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自由化趋势明显;(4)金融服务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5)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金融监管更加灵活。
3.试分析金融学涵盖的基本内容。
答:金融学(finance)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是当代金融理论和实践活动具有规律性认识的总和。
它是当代经济、政治及科技环境下,以各种金融活动、金融关系、金融体系、金融运行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规律和业务实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具体来看,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金融经济学讲义

金融经济学讲义参考教材:1.Chi-fu Huang and Robert H。
Litzenberger, 1988,Foundations for FinancialEconomics, Elser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 Inc.2.王江,2006,《金融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张顺明、赵华,2010,《金融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4.宋逢明,2006,《金融经济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6. Cochrane, J.H。
,2001, Asset Pric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数学预备知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初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1.平常成绩占30%;2.期末考试占70%。
第一章引言1.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配置资源关注的是经济参与者(包括个体、公司或政府)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最优地满足他们的经济需要;在宏观层面,配置效率关注的是稀缺资源如何流向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在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来完成的,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要求权(financial claim)即对未来资源的要求权的场所。
因此,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
具体而言,它分析的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如何依赖金融市场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以及市场如何促进资源在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金融经济学旨在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金融问题,作为金融研究的入门,它主要侧重于提出金融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问题,主要包括:(1)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金融决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2)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3)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理财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金融史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金融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中国金融史的任务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特点。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信用理论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币制,王莽的货币改制,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教学难点:王莽的货币改制第四部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官府赈贷与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教学难点: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第五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唐代的飞钱、便换,官营汇兑理论教学难点:飞钱,官营汇兑理论第六部分两宋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两宋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宋代的纸币,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纸币理论教学难点:宋代的纸币,铸币理论,纸币理论第七部分辽夏金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辽夏金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辽代的货币和信用,西夏的货币和信用,金代的货币和信用第八部分元代的金融教学内容:元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元代的纸币及其管理和通货膨胀,元代的信用机构,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教学难点:元代的通货膨胀,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第九部分明代的金融教学内容:明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明代的纸币、铜钱、白银,钱铺的兴起和汇兑的重现,货币流通思想教学难点:钱铺的兴起,货币流通思想第十部分清代前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清代前期的信用和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清前期的银两制度,铜钱的流通和银钱比价,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教学难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十一部分清代后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清代后期的货币、信用、金融思想以及清末金融风暴教学重点:两元并用,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第十二部分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和金融思想,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拓展教学重点:滥铸铜元和繁杂的纸币,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我国的国家银行、民族资本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思想教学难点:孙中山的金融思想,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三部分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教学重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法币政策的推行,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教学难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法币政策的推行第十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国统区的金融和法币的膨胀,沦陷区的金融,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教学重点: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整顿金融业,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教学难点: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第十五部分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教学重点:币制的最后崩溃,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新金融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第十六部分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新中国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教学重点: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第十七部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十八部分“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和对金融工作的调整教学重点: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及其失误和造成的后果,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十九部分“文革”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教学重点:“文革”前、中、后期的金融政策,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教学难点:“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第二十部分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整顿金融事业教学重点: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指导思想的端正,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教学难点: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第二十一部分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育,改革发展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教学重点: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教学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十二部分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内容: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重点:“三平”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教学难点: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第二十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教学内容:台湾的金融、香港的金融、澳门的金融教学重点:台湾各时期的金融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澳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构造,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教学难点: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等,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重点讲解学习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作业讲评。
《经济学说史》教程7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李嘉图,D. David Ricardo (1772~ 1823) 19世纪初英国金融界知名人士,社会活 动家。他出身于犹太家庭,在1799年偶然 阅读了A.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之后对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兴趣, 开始研究经济问题。是一个诚实勤奋的经 济学家,被马克思誉为“古典学派的大 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 成者
1、国内政策:
☆放任各行业自由发展、不干预的政策。 (无政府干预时,农、商、制造业最繁荣)
☆李嘉图主张建立廉价的政府,国家的作为在于保障私有财产、 刷新政治、振兴教育等。 (既不要鼓励,也不要抑制)
2、国外政策:
☆应实行充分自由的对外贸易。 ☆各国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分配问题是李嘉图经济研究的最初课题,他 企图运用分配理论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工人阶级是不可少 的,而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工资理论1、工资的含义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工资量的决定
区分了劳动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3、相对工资理论
一国产品以工资、利润、地租的形式分配给三大阶级,产品 在三大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是不同的,正确判断某阶 级的收入状况不能根据其所获的绝对产品量,而应当根据相对产品量。
2、商品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不会发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 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财富增加的条件与途径
* 生产财富的条件:资本积累(增加收入,减少消费)。 * 财富的源泉:纯收入(非总收入,也非人口) *途径:
一、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 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
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国内外政策
621#——金融学
金融学试题1一、选择1、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A)A.高利贷信用 B. 商业信用C.银行信用 D. 消费信用2、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目( D)A.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B.流通中通货C.政府及公共机构存款D.政府债券3、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职能的有( D)A.信用中介B.支付中介C.信用创造D.宏观调控4、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A.资本金B.中央银行借款C.发行金融债券D.存款负债5、."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B)A、银本位制B、金银复本位制C、金本位制D、信用货币制度6、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哪一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D)A、马克思的利率论B、流动偏好论C、可贷资金论D、实物利率论7、金本位制下外汇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受制于(C)A.黄金储备状况B.外汇储备状况C.黄金输送点D.外汇政策8、某企业持有3个月后到期的一年期汇票,面额为2000元,银行确定该票据的贴现率为5%,则贴现金额是(A)A、1975元B、1950元C、25元D、50元9、下列金融市场类型中不属于货币市场的有(D )A、同业拆借市场B、债券市场C、回购协议市场D、国库券市场10、自然灾害给银行经营造成的风险属于()A、信用风险B、市场风险C、资本风险D、操作风险11、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与具有稳定性的(B)A.均衡利率相关B.永久收入相关C.货币供应量相关D.货币收入相关12、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称为(D)A.存款准备金总额B.备付金C.超额准备D.基础货币13、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的是( B)A、商业银行准备金B、非借入基础货币C、商业银行的贴现贷款量D、流通中的通货14、用来解释经济滞胀的通货膨胀理论是( B)A、需求拉上理论B、成本推动理论C、供需混合因素理论D、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15、着眼于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研究货币需求的理论是(A )A、现金交易数量说B、现金余额数量说C、流动性偏好理论D、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二、判断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种物品只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它就是货币,反之,具有其他三种派生职能而不具备基本职能,就不算是货币,只能是准货币或类似货币。
纵观国际金融学说史
纵观国际金融学说史国际货币122012310346张培洪身为一个金融人,尤其学的是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专业,我觉得我们应该对国际金融史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这次选择了陈岱孙和厉以宁主编的《国际金融学说史》来细读,了解国际金融是如何发展过来的,看看先辈的脚印,也给自己未来的前进些许启示。
《国际金融学说史》以国际金融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考察对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包括从重商主义到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这段时期内的国际金融学说;第二部分是从早期国际金融学说想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过渡;第三部分是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西方国际金融学说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金融学说史》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在论述国际金融学说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时,着重阐明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一、对汇率决定理论的论述1、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
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2、凯恩斯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凯恩斯认为汇率的本质是两国货币(资产)的相对价格,汇率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利率收益比较,明确提出远期汇率决定于利差。
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可概括为:(1)决定远期汇率的最基本的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用年百分比表示的远期汇率等于两个金融中心之间的利差。
(2)远期汇率趋于围绕它的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3)不论远期汇率与它的利率平价偏离多大程度,能获得足够利润的机会使套利者把资金转移到更有利的金融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说史复习重点名词解释4个16分填空10个10分判断10个10分简答4个32分论述2个32分货币本质论1、货币金属论:·是关于货币本质的一种理论·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所以货币等于财富2、重商主义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是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者。
3、·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德–法国的A·孟克列钦·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法国的柯尔培尔4、孟克列钦:于黄金(货币)是“战争的神经”,因此它比铁具有更大的威力。
国家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
5、托马斯·孟:他还从货币的内在价值推出了决定汇率的正确主张,即货币平价的基础是货币的含金量,它是以后出现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形6、早、晚期重商主义货币金属论的比较·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阶级基础相同,二者都代表当时的商人阶级的利益。
–在方法论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流通决定论”这一派,认为是流通支配生产而不是生产支配流通–都认为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把货币等同于财富,认为货币就是资本,而不仅只是资本的货币形态–都特别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和贮藏手段职能–在货币流通问题上都反对政府伪造货币(减轻货币重量,降低货币成色) ·不同点主要有:–晚期重商主义者把输入金银看成是一国致富的“首要途径”而不再是“惟一途径”。
–在保证对外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前提下允许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进口。
–并不强求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必须保持顺差。
–在保证有更多的金银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出口。
7、古典学派是指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到1830年以前西方(欧洲)的主导经济理论。
8、古典学派区别于重商主义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第一次把经济现象的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9、威廉·配第: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10、威廉·配第:他还正确地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11、威廉·配第:·货币财富观。
他不再把金银看成是“惟一财富”,而是”一般财富” ·货币流通观。
他认为,“货币不过是国家的脂肪,如其过多,就会使国家不能灵活行事;如果过少,也会使国家发生毛病。
”推动一国商业,需要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货币,过多或过少都对商业有害。
12、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1776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
·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并且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3、货币名目论货币名目论是与货币金属论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早期货币理论–货币不是财富,它只是便利交换的一种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
14、英国最早系统阐述货币名目思想的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本。
英国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哲学家,唯心主义的代表乔治·贝克莱。
15、巴本可说是“货币国定说”的创始人16、孟德斯鸠:在货币理论方面,他既是货币名目论者,也是货币数量论者。
在货币名目论中,他既是货币符号论者,又是货币国定论者。
·其主要观点是:–货币不过是商品价值的符号。
–商品与货币互为符号。
17、斯图亚特:在176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
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起了先导作用。
·英国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作为书名的人18、现代货币名目论的产生背景:·现代货币名目论是指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货币理论,主要形成于德国。
基本原因是德国黄金贮备少,应付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因而急需摆脱货币制度中的“黄金桎梏”。
要废除这种压迫,治本之策是废除黄金的货币特权,宣扬货币名目观点。
19、克拉普的货币名目论:·其基本观点为:货币是票券的支付手段。
·认为,无论是从本质上还是从主要功能上看,货币都只是一种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手段是法制的创造物。
·从历史的角度考虑,这种法制的支付手段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秤量的支付手段,二是票券的支付手段,三是转账的支付手段。
20、彭迪生:关于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的发展有阶段性,货币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不同的国家而不同,同一国家随不同的时期而不同的概念。
21、典型货币,“是指价值不变的、从而也不影响物价的货币。
换言之,即是在物价发生变动的时候,只有在商品方面去寻求原因,而不用在货币方面探索原因的货币。
” 22、艾斯特:他认为货币金属论者的错误在于偏重于“发生的考察法”,而忽视了“存在的考察法”。
·认为:“历史方法自然是极其有用、极不可少的考察法。
对于经过历史发展而成立的事物,欲求其完全理解,自然须研究其成立过程。
但过分偏于历史考察,则也应加以警戒。
初期的事物与发展后的事物,其本质常能完全相异;命名与属词虽可相同,但其内容与实质,则常能悬殊。
23、威克塞尔的货币国定思想对凯恩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24、早、晚期货币名目论的比较·相同点:–货币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符号、比例或指标。
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即使有些货币(如金属货币)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也只是一种相对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
–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而忽视另一些职能(如价值贮藏职能)。
–在谈到价值尺度职能时,往往与价格标准混淆。
–货币是国家的产物,是政权和法律的创造。
–在分析方法上,都注重现在,而忽视历史;重视现实,而轻视过去的理论;重视所谓“存在的考察法”,而轻视所谓“发生的考察法”。
–货币金属论者几乎都代表商人的利益,货币名目论者都代表国家的利益、政府的利益。
·不同点:–首先,早期货币名目论较为原始、粗糙,理论上也较为含糊;而现代货币名目论则比较精密,理论色彩较为浓厚。
–其次,早期货币名目论大多是就货币论货币,而现代货币名目论多从经济形态、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深处来论述货币的本质。
货币中性论25、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经济活动就在不受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实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26: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还是会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
27、货币幻觉:通常是指未能把货币量值与真实量值区别开来的现象。
28、货币面纱观:基本含义是指,货币对于经济并不发生任何实质性影响,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与实物互相交换的“实物经济”,因而货币就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29、两分法的实质在于否定货币经济的存在,否定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实质性影响。
30、萨伊在经济学上的贡献是创立了“三分法”。
31、对货币面纱观与货币机械观的评论·货币面纱观与货币机械观在观点上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稍有差别而已,·货币面纱观认为货币对经济丝毫没有作用,而货币机械观多多少少还看到一点货币作用的存在·从本质上看,这两种货币理论都犯有一个共同性的错误,即混淆了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本质区别,只看见了商品变形的结果,而没有看见商品变形的过程,商品禁忌的许多矛盾正是蕴藏在商品形态变化过程之中的。
·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流通与简单的商品流通之间的区别,因而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货币向资本转化以及货币在资本增值中的能动作用。
·从货币职能方面考察,也都只能看到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而全然忽视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职能的存在。
32、近代货币数量论的学说主要有两种:即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交易方程式MV=PT和剑桥方程式M=kPT 33、弗里德曼: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即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又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动,货币是非中性的。
·但“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是微不足道的”,货币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影响实际产出,长期内的产量则取决于一系列非货币的因素,也即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这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是一致的。
34、威克塞尔:·进一步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指出了只有抛开货币的储藏职能,仅就交易媒介而言,货币才是中性的。
35、威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自然利率是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的利率。
第二,自然利率是指不用货币借贷而以自然形态的实物资本来进行借贷时所支付的利率。
第三,自然利率是源于采取迂回生产时的实物资本之技术因素所带来的实物的边际增量,它的大小取决于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36.在威克塞尔的理论中,自然利率是一种标准利率,当货币利率与他一致时,货币就不影响经济,货币便是中立的。
37、消费品价格上升后,企业家会增加消费品生产,这时对资本的需求就会扩大,从而资本品价格也会上升,企业家生产资本的积极性更高。
就这样反复循环,形成了经济上升的累积过程。
38、迂回生产:原始资料不直接用以生产满足现在欲望之物而用以生产满足将来欲望之物的生产。
39、哈耶克:·自愿储蓄引起的生产结构变动,可以使经济建立新的均衡并自行发展。
·而强迫储蓄引起,即银行提供信用增加货币数量所引起的生产结构变化,则不能使经济自动建立新的均衡,并且会出现经济危机。
40、帕廷金:·实际余额效应是帕廷金货币理论的核心·实际余额效应:是指货币供求变动所引起的实际余额的变动对消费、投资、利率、物价等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41、货币数量论: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专门解释物价、货币价值以及货币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经济理论。
·基本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货币数量决定。
42、在传统货币数量论那里,货币数量同物价、同单位货币的价值存在着强烈的因果关系和严格的比例关系。
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仅会影响物价,还会影响产出,并且在物价和产出之间还有一个比例分配关系存在。
43、货币数量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货币数量论产生于16世纪前后,于金银产量的增加,出现了物价上涨现象。
而这又直接归因于美洲新金矿的发现和“地理大发现” 。
? 据有关分析与统计,在1641---1741年间,黄金产量增加了2倍。
? 1521年---1600年间,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白银有18000吨,黄金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