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ppt课件
第二章第六节古代刺法幻灯片PPT

(一) 烧山火
烧山火,源于?素问·针解篇?“刺虚那么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但无具体操作方法和名称。 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中载有“寒热补泻法〞,其后泉石 心在?金针赋?中明确提出:“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 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 明确提出“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其操作顺序由浅而深 的分层进入,三进一退,具体手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 单式补法组成,以针下产生热感为效应标准。通过施用一系列的 手法,使机体阳气渐隆,热感渐生,阴寒自除,起到补虚的作 用。用于虚、寒证。
烧山火 操作方法
(二) 透天凉
透天凉,源于?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 虚乃寒也〞但缺如操作方法和名称。
元·窒汉卿著?针经指南?中载 “寒热补泻法〞,其后泉石心 ?金针赋?中明确提出:“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 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明确提 出“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
〔二〕飞经走气四法
1、青龙摆尾:针柄左右慢慢拨动。 2、白虎摇头:提插、捻转,针左右摇动 3、苍龟探穴:上下左右多向透刺。 4、赤凤迎源:上下左右,四周飞旋 〔分三
层〕
〔三〕治病八法
1、烧山火 2、透天凉: 3、阳中隐阴〔先补后泻〕 4、阴中隐阳〔先泻后补〕 5、子午捣臼〔捻转、提插结合〕 6、龙虎交战〔捻转法左龙右虎〕 7、进气、留气法〔深层补、徐疾结合提插法
2、九刺
名称 方 法 输刺: 刺诸经荥输、藏腧, 取荥穴、输穴、背俞
穴 远道刺: 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 上病下取 经刺: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 刺大经 络刺: 刺小络之血脉 刺血络 分刺: 刺分肉之间 刺肌肉 大写刺: 刺大脓,以铍针 外症泻脓、泻水 毛刺: 刺浮痹皮肤 皮浅薄刺 巨刺: 左取右,右取左 左右穿插取穴 焠刺: 燔针刺取痹 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
《足少阴肾经》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涌泉 足少阴肾经腧穴总图
阴谷
筑宾
交信
然谷 照海
复溜
太溪 大钟
水泉
俞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幽门 腹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足少阴肾经腧穴总图
【定1位.】涌泉* Yǒngquán (KI 1) 井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 前部凹陷处,约当足 底二、三趾趾缝纹头 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与后2/3交点上 。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上2寸,前正中 线旁开0.5寸。
下脘 商曲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 肌鞘前壁→腹直肌。浅 层布有腹壁浅静脉,第 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 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 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 静脉。
【主治】腹痛,胃痛, 泄泻,便秘。
(四)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 入足心,并太阴[1]之经,邪 (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 与足太阳之筋合 ,而上结于 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 而上,循阴谷,结于阴器。 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
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足少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五)足少阴肾经腧穴 Points of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
下,小便频数,癃闭。
照海
(2)咽喉干痛,痫证,失
眠。
【操作】 直刺0.5~0.8寸。
7.复溜* Fùliū (KI 7) 经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 跟腱的前方。
交信 复溜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肌 腱和跟腱前方→拇长屈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 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 静脉。
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奇经八脉
定义 • “奇”的含义 • 与十二正经的区别(特点 ) • 功能 • 各经名称的含义、循行分布及作用
特点
• 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关系; •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偶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己所属的经穴 • 奇经八脉之间无气血流注。
• 功能:
1.统帅,主导作用 2.沟通,联络作用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 阴阳----循行在内,在外;
阴阳气的多寡: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 再次为厥阴(“两阴交尽也”);阳气最盛为阳明 (“两阳合明也”),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头面,躯干,四肢
• 外行部分
• 四肢:
• 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阳明在前(上),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下)
藏的先天精气的综合功能体现.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 气街四海
• 根结:指十二经脉之气 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标本:经气集中于四肢 部位为本,扩散于头面 胸腹一定部位为标.
• 气街:
• 四海:
经络的作用
• 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灵枢·海论》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
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
• 手足三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太阴在前(上),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下)
• 特殊:足三阴经在内踝高点8寸 以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头面,躯干:
• 手阳明——肩前、颈、下 齿、鼻旁
• 手少阳——肩上、颈、耳 后、眉梢
• 手太阳——肩胛、颈、耳 前
• 足 阳 明 —— 目 下 、 面 周、颈前、胸腹第二 侧线
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壮医经筋疗法

壮医经筋疗法Cangyih Ginghginh Liuzfaz壮医经筋疗法是运用壮医经筋手法查灶、消灶、经筋针刺、经筋拔罐等三联疗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胸椎功能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症、腰三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损伤、腰腿腹三联征、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等多种病症:二、器具准备推拿按摩味、针灸针、拔罐器、了矾酒精:三、治疗方法1.体位:患者根据治疗部位应仰卧或俯卧在治疗味上,全身放松2.查灶:医者运用右手拇指的指尖、指腹及四小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拨、推按、拨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行检,诊查病灶之点、线、面。
3.消灶分三步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
医者先用右手手畹在病变部位来旧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嗣时关节之尖(鹰嘴)、钝(眩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旧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凹小指倾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拨、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手法要“中灶”,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第二步,壮医经筋针法。
以“固灶行针”为原则:医者左手固定病灶,右手持2寸或3寸毫针,对准病灶快速进行,要求以“中灶调气”为目的,可根据不同病灶选用“一孔多针、局部多针、透针穿刺、移行点刺、尺筋分刺、轻点刺络”等多科;针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嘛、张或传电感为宜.不留针。
第三步,经筋拔罐法。
采用闪火拔罐法在针刺病灶部位或经筋浅上拔罐10分钟即可。
四、注意事项1.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协作。
2.手法时注意患者状况,操作细致,直巧力,忌蛮力,以防折伤。
3.针法刺激要按患者的承受能力,因人、因病施法。
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5.严防刺伤重要部位及脏器。
6.拔罐注意火力和时间,严防烧伤及起泡。
五、禁忌证1.年老体弱者禁用。
2.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
3.严重皮肤病患者禁用。
(优质课件)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深刻揭示了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软组织 目前许多针灸工作者已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周围性面瘫、
34
谢谢!
35
5
2.循行走向呈向心性
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 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
6
3.结、聚、交、合 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
7
3.结、聚、交、合
(1)“以筋会于节”: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
3.结、聚、交、合
(2) 集中结聚分布: 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位。如
9
3.结、聚、交、合 (3) 经筋间交合联系: 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过程中
14
3. 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强。”人
15
4. 维络器官,固定内脏
十二经筋不仅联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
16
三. 经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1. 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
《灵枢·经筋》说“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
17
2. 经筋与脊神经
《灵枢·经筋》记载与脊有联系的经筋有5
18
3. 足阳明之筋与面神经
《灵枢·经筋》记载了足阳明之筋“上挟口
19
4. 维筋相交与锥体交叉
《灵枢·经筋》记载了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额
20
5. 经筋与性激素
《灵枢·经筋》说,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足太
21
四 .病候特点
1.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 《灵枢·经筋》中明确指出,“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
29
以知为数
量化刺激标准 纵观历代医家对于“以知为数
30
以痛为输
治疗取穴原则 对于“以痛为输”的认识, 历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要点二
小儿遗尿
针灸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提高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可缓解小儿哮喘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要点三
04
针灸学注意事项
VS
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针灸;精神疾患、身体疲劳、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进行针灸。
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原则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诊断标准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关节摩擦感等症状。
针灸治疗原则
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膝关节局部穴位及下肢足阳明经穴位,采用留针、电针、拔罐等治疗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
02
针灸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筋。
经络系统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常用腧穴
介绍常用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等。
xx年xx月xx日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目录
contents
针灸学概述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注意事项针灸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学典型病例分析
01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2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

37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阴经筋
• 股内收肌群起于耻骨上下支及 耻骨联合,也是足太阴经筋的 一部分。内收肌群的强力内收 或被动外展,可造成其起点的 损伤。股内收肌群受闭孔神经 支配,闭孔神经激惹,可反射 性地引起其腰段脊髓的反射性 疼痛,从而出现腰痛。其在耻 骨上下支的痛性条索即结筋病 灶点阴廉次、地五里次等。
• 张力性区域(El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
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 部阻力。在NZ区间,被动亚系不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此刻的脊柱 稳定性取决于局部肌肉(local muscle)活动的维系;在EZ区间, 被动亚系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
8
经筋理论
20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 触膜腰部脊柱两则,常在相对 应的神经孔附近,触及痛性结 节或索条,此即结筋病灶点:
• 三焦俞次、 • 肾俞次、 • 气海俞次、 • 大肠俞次等。
21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 后正中线筋膜下即棘上、棘间 韧带,分别附着于腰椎各棘突 末端及相邻棘突上下缘。 其痛性结筋病灶点: 腰椎棘突1~5。
• 此外,一次损伤后神经控制功能没能得到彻底康复也可 以使得再次损伤的危险性提高。研究发现,神经控制亚系 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肢体运动,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来 保持肌肉稳定性,如在上肢运动发生之前多裂肌和腹横肌 活动先行启动。而慢性腰痛患者这些肌肉的启动时间相对 较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控制功能障碍。
11
29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的三层肌纤维互相交织,组成 天然屏障,增强了腹壁的保护 作用,而其起点和止点因与不 同甚至完全相反走向的肌肉共 同起止一处,容易受伤,出现 结筋病灶点。在腰背部,牵拉 胸腰筋膜,加重志室次、肓门 次等的负担。
古代二十六种刺法ppt课件

刺法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刺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刺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砭石、青铜针到现代的毫针、激光照射等,刺法的工具和刺激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详细描述
刺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刺法的记载。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刺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砭石、青铜针到现代的毫针、激光照射等,刺法的工具和刺激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刺法的应用范围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古代的放血疗法、现代的穴位注射等。这些不同的刺法在历史上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医学的进步,也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刺法的历史发展
刺法的理论基础
总结词:刺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是气血流通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阴阳五行学说则指导着刺法对不同病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2
刺法技巧
针具的选择与使用
针具的材质
古代常用的针具有金针、银针、铁针、铜针等,不同材质的针具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金针、银针较为柔软,铁针、铜针则较硬。
头痛
对于失眠,可选用神门、安眠等穴位进行刺法,以养心安神、调和心脾,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
针对咳嗽,可以选择肺俞、列缺等穴位进行刺法,以宣肺止咳、解表散寒,缓解咳嗽症状。
咳嗽
对于胃痛,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刺法,以调理脾胃、温中散寒,缓解胃痛症状。
胃痛
常见病症的刺法选择与应用
古代刺法在糖尿病治疗中也有应用。例如,在足三里、脾俞等穴位进行刺法,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
针对高血压,可以选择曲池、太冲等穴位进行刺法,以平肝潜阳、调和气血,降低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