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思想

李浩

摘要:林清玄散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弘扬佛法的佛教散文,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他以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可以说,林清玄的散文以佛学文化为底蕴,取得了气定神清的美学效果,形成了美与智慧的较好结合。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学禅思智慧

台湾作家林清玄以他众多温婉澄明的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林清玄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绝大多数散文是以佛学文化为底蕴或题材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佛学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引导。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同时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佛学的般若(智慧)已经深入他的气息和血脉,成为他关照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凭籍与指南。因此,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现出佛学风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林清玄先生大量的著作中,沉甸甸地包含着他对传统文化和禅学佛理的研究、推崇和宣扬,使之得以在台湾文坛开辟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境界。他“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以及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紫色菩提.自序》)。

在他的笔下,佛性由于散文亦情亦景的融合而不再高深莫测,散文也因佛家思想而空灵飘逸。散文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佛学要旨在于万念归一,气清神定。大概正是这一点,才使林清玄的散文中颇带几分禅味。林清玄散文中的禅味促进了文学与佛学的相遇。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人世,他推崇佛门的浩然之气、博大精深,一边参悟佛性,一边用他安静的笔触来书写现实虚幻、情感和理智。

自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佛学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已经不在是纯粹的儒家文化了。佛教对文化

艺术的影响尤为显著。佛教的许多经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本身就是经典、雅丽的文学作品,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佛教的变文成为评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玄宗由于它崇尚实际,提倡自然,认为“山水鱼虫”“坐卧行止”都含有禅的玄机妙理,时时可获得禅的渐悟,顿悟而为众多士大夫文人所喜爱和推崇。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潜、王维、王安石、苏轼等文人的诗歌创作。他们或以禅论诗,留下了不少禅味悠悠,诗意盎然的优秀诗作。如:王维的《鹿柴》、《鸟鸣涧》,苏轼的《题西林壁》等都脍炙人口。与佛教有关的作品就层出不穷了:《西游记》宣扬佛法无边和因果报应,《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折射出佛学虚无和四大皆空的思想,在近现代救亡图存的革命过程中,佛学曾一度被一些仁人志士作为富国强民的工具而加以提倡,同时佛理又一次出现在苏曼殊、许地山、李叔同等人的作品之中。

然而不论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宣扬的佛礼,还是近现代作品中对佛学的折射,它们对佛学文化精神的宣导都是零碎的、片段的,佛家的般若智慧并没有得到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阐述。特别是近现代作品中对佛理的描述,只是为了唤起民众的觉醒,作家们不可能从容的平静恬和的去阐述佛学的大智慧。

运用文学形式来生动精到地宣扬佛学智慧的任务,似乎落在了当代散文作家林清玄的身上。

林清玄熟稔佛学经籍,这使他在撰写几十万字的菩提系列散文是旁征博引,佛学义理,佛家公案、人物、传说,一一都汇聚到他的笔下,成为他抒写性情,阐发佛理的材料和依据。然而他对佛理的阐发决不是枯燥无味的,他往往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来抒写性灵,让读者体认到佛学的精到和智慧。禅宗强调行止坐卧、花鸟鱼虫皆是悟道之源,林清玄通过他的散文证明了这一点。他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十多年来,我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气觉培养得更敏锐而已,使我面对一件事物时,能凭着敏锐的感觉做联想来顿悟。他不管是写青草,还是写菊花羹与桂花蜜,写松子茶、雪梨的滋味,写飞鸽的早晨,或者是写清净之莲,写伤心渡口,写月光下的喇叭手,写卖茶的独眼妇人……千花万草,众生万物,千滋百味,在他细腻独到的描写和娓娓的叙述中,始终闪烁着佛教的慈悲和智慧,感恩着佛的教导与感化,其文笔的滑动,佛学思致的泉涌,往往是情不自禁,自然而然的。对此我们只能说林清玄对佛

学智慧的领悟是深入骨髓的。佛学情怀是他抛闪不开的私理渊源,因此楼肇明先生这样评价他的散文创作:“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我想这种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与以往的禅思作家不同的是,他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了佛学思想,他天衣无缝地运用了佛教的空的观念和意境观念,发扬了佛教的清静和玄思。在这些当中,侧重于对觉悟和有情的垂顾。他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佛学禅思上对于世界的体验和认识,旨在以清静和玄思为武器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理想社会。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他散文的最大特色是能将禅的机锋和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形象细腻地书写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收获。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他通过对禅佛的宣扬揭示了人生的启示和生命的哲理,以达到育人、诲人的目的。

他的写作是在佛教情怀观照下的写作,对于现代人生存中的矛盾、问题以及社会转型期人性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均有独到的人文关怀。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是东方美学智慧和宗教情怀相融合的形象体现,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文学和宗教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比如:“散文创作中的‘精神家园感’,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深层次上与宗教等高的极限”。(1)都在为人类的心灵寻找家园和归宿,黑格尔也说过,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联系的。文学的特性之一,是要以感性化的方式把真实(绝对精神)呈现于意识,把真善美作为它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他在对象与内容上,是与宗教接近的。

佛教的背景使林清玄的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虚实相间,而又和谐统一。和佛教经典中“空”与“无”的哲学一脉相承。他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散文中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把生活中原本虚幻之物描摹的如诗如画,具有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