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聚合物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材料,它以地质聚合物为主要成分,通过添加适量的水泥和骨料来形成。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使得它在一些特殊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由于地质聚合物具有较低的粘度,混凝土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施工和成型。
在坍落度不变的情况下,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坍落性能优于传统混凝土,可以减少坍落度的损失。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地质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耐酸碱和耐盐蚀性能,使得混凝土在潮湿、酸碱等恶劣环境下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抗渗性能。
地质聚合物能够通过填充混凝土内部微孔,形成致密的结构,减少渗透介质的渗透,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这种特性使得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水工、地下综合管廊等防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还具有优良的抗冻性能、较低的热收缩性能和良好的抗裂性能。
这些特性使得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寒冷地区和高温地区均能够保持稳定的力学性能和形状稳定性。
在水工工程中,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可应用于防渗帷幕、护坡防浪、堤坝和港口码头等建筑物的施工。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耐盐蚀性能能够保障水利设施的长期稳定性。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还可应用于道路和桥梁的建设。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低的热收缩性能,能够减少因热胀冷缩引起的裂缝和损坏,提高道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具有独特特性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混凝土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发挥更大的潜力。
地质聚合物制备工艺

地质聚合物制备工艺1. 引言地质聚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地质工程、石油开采、环境保护等领域。
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工艺对其性能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工艺,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工艺流程等方面。
2. 原料选择地质聚合物的原料选择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原料包括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
2.1 单体地质聚合物的单体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单体,如丙烯酸酯类、丙烯酰胺类、苯乙烯类等。
选择适当的单体可以调控地质聚合物的性能,如强度、耐温性等。
2.2 交联剂交联剂在地质聚合物中起到连接单体分子并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的作用。
常用的交联剂有二烷基异氰酸酯(TDI)、甲基丙烯酰胺(MBA)等。
交联剂的选择需要考虑其反应活性、交联密度等因素。
2.3 引发剂引发剂是地质聚合物反应的催化剂,可以引发单体和交联剂之间的聚合反应。
常用的引发剂有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等。
引发剂的选择需要考虑其活性、稳定性等因素。
3. 反应条件地质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反应条件对最终产物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3.1 温度温度是影响地质聚合物反应速率和产物结构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反应温度一般在60-100摄氏度之间,具体温度需要根据不同单体和交联剂来确定。
3.2 压力压力对于地质聚合物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通过调节压力可以控制地质聚合物产物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
3.3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指地质聚合物反应所需时间。
通常情况下,较长的反应时间可以得到更高的聚合度和交联度,但过长的反应时间可能导致产物的物理性能下降。
4. 工艺流程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工艺流程一般包括预处理、反应、固化等步骤。
4.1 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对原料进行处理以提高其反应活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溶解、研磨等。
4.2 反应反应是地质聚合物制备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和时间下,将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混合,并进行聚合反应。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以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混凝土材料,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和广泛的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相比于传统的水泥混凝土,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的耐久性更好,能够抵抗化学侵蚀和物理磨损。
由于聚合物的特殊结构,它们能够与水泥
颗粒形成更紧密的结合,从而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疲劳性能。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低的热收缩性。
聚合物在水泥基体中起着填充和包裹作用,
减少了水泥水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这种特性能够降低混凝土的热应力,从而减少开裂和
变形的风险。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冻融性能。
聚合物的非晶态结构和高分子量使得地质
聚合物混凝土能够更好地抵抗冻融循环引起的损伤。
这种材料能够吸收和释放冻结的水分,并通过其柔韧的性能来减少冻融应力。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还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
由于聚合物分子链的柔韧性和与水泥基体
的相容性,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能够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渗透。
它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利工
程和地下管道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还可用于隔热和隔音。
该材料能够通过减少热传导和声波传播来提
供良好的隔热和隔音效果。
这使其在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包括良好的耐久性、较低的热收缩性、较高
的抗冻融性能、良好的抗渗性能以及优异的隔热和隔音效果。
这些特性使得地质聚合物混
凝土在建筑、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和聚合物化合物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具有很多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这种材料结合了聚合物和混凝土的优点,显示出了先进的机械和化学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加固、岩土工程、建筑结构加固等领域。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不同于传统的混凝土,其灵活性高,因此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
同时,由于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此外,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节约成本和减少施工时间。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主要由水泥、常规混凝土骨料、聚合物纤维增强材料和其他添加剂组成。
聚合物纤维增加材料可以帮助混凝土抵御裂缝的形成,并增加其强度和韧性。
其他添加剂可以按照需要调整混凝土的附着力和硬度等特性。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船舶、地基加固等领域。
其应用可有效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同时,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还能在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钢筋混凝土爆炸下保持稳定。
总之,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可应用于多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先进材料。
关于地质聚合物的综述

Research研究探讨311 关于地质聚合物的综述刘路路范凤英郭鑫鑫(华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4-0311-01摘要:地聚物是一种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具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无机聚合物。
本文介绍了地质聚合物的来源及其性质。
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
通过研究分析地质聚合物的应用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地质聚合物;应用现状;性能0 前言地质聚合物是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由硅铝酸盐形成的无机高聚合物胶凝材料。
最初由法国科学家 Joseph Davidovits[1]在1970年代发现并命名,国内称为土壤聚合物,地质聚合物,土壤聚合物,矿物粘合材料,矿物聚合物材料等。
我们通常简称为地聚物。
它是通过地球化学或人工模仿地质合成产生的。
通过酸或碱激发的作用,可以在常温下形成具有-Si-O-Al-O-作为基本结构单元的三维网状凝胶材料。
工业废物不仅使用良好,而且制备地质聚合物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从而在工程材料的中成为发展活跃的材料之一。
1 研究现状Wei-Hao Lee等[2]地聚合物:沙子:砾=1:2.5:2.4的比配制地聚合物混凝土。
研究了铝酸钠、硅灰石的添加量和氢氧化钠的浓度对其组织、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室内养护和室外养护180天后,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分别达到67 MPa和53 MPa。
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表明,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氯离子腐蚀性。
地聚合物混凝土经过180天的加速湿-干循环后,抗压强度的持续增长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
此次研究主要是以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将水泥以地聚化合物代替,探讨其在民用建筑中的作用与潜力。
M. Zribi,B.等[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偏高岭土的反硝化活性增强,不同地质聚合物的反应步骤加快。
事实上,温度的升高导致地质聚合物结构富含磷酸铝相,从而增加了材料的抗压强度。
利用大宗固废工业化生产地质聚合物材料简述

综述与评述Summary&Review大宗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大宗固废”)指单一种类年产生量在1亿吨以上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七个品类,是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
2019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5%,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累计综合利用各类大宗固废约130亿吨,减少占用土地超过100万亩,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大宗固废累计堆存量约600亿吨,年新增堆存量近30亿吨,其中,赤泥、磷石膏、钢渣等固废利用率仍较低,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任重道远[1]。
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主要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主[2]。
地质聚合物(以下简称地聚物)以含铝硅酸盐为主要原料,在常温或稍高温度环境下通过碱激发剂作用,先解聚后缩聚形成由[SiO4]和[AlO4]四面体结构单元通过共用氧交替键合而构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的聚铝硅酸盐胶凝材料。
具有较高抗压强度,良好耐久性、耐火性、耐腐蚀性、抗渗性等,逐步成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方向之一。
大宗固废如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建筑垃圾、冶炼渣,包括赤泥、钢渣等由于含有大量的铝硅酸盐,成为地聚物来源广泛的原材料。
地聚物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形成机理有不同的理论解释,以法国学者Joseph Davidovits的碱激发理论被广泛接受,尽管目前仍不清楚其确切机理。
该理论认为地聚物凝结硬化反应是原材料中硅铝单元体在强碱溶液作用下溶解-沉淀的过程。
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SiO4]、[AlO4]单体溶出②单体重构③缩聚。
整个过程碱溶解玻璃体并参与地聚物空间骨架的构造。
地聚物的结构是随机分布的[SiO4]、[AlO4]为主链接而成的空间三维网状。
以硅铝比为依据将地聚物分为四类:聚铝硅酸盐PS型(硅铝比为1),聚铝硅酸盐PSS型(硅铝比为2),聚铝硅酸盐PSDS型(硅铝比为3),二维交联结构(硅铝比大于3)。
地质聚合物

地质聚合物姓名:黄宇文班级BG0906摘要:地质聚合物是一类新发展起来的,兼有有机物、陶瓷、水泥的特点,又具有独特优异性能的新型胶凝材料。
本文介绍了地质聚合物的反应机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关键词:胶凝材料地质聚合物碱激活反应机理地质聚合物(Geopolymer)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非常活跃的非金属材料之一。
它是以粘土、工业废渣或矿渣为主要原料,经适当的工艺处理,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的一类新型无机聚合物材料。
地质聚合物(Geopolymer)的概念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由J.Davidovits提出。
该材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有可能在许多场合代替水泥,并有着比水泥更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
其英文的同义词还有Mineral Polymer,Geopolymeric Materials,Aluminosilicate Polymer,Inorganic Polymeric Materials等。
中国地质大学的马鸿文教授建议将其译为“矿物聚合材料”。
鉴于在国外Geopolymer一词使用最为广泛和我国早期介绍该材料的一些学者已将其称为“地质聚合物”,本文建议我国使用“地质聚合物”一词作为该材料的正式中文名称,并与Geopolymer 相对应。
地质聚合物被认为是由地球化学作用(Geochemistry)或人工模仿地质合成作用(Geosynthesis)而制造出的、以无机聚合物为基体的、坚硬的人造岩石。
这种人造岩石具有天然岩石一样的硬度、耐久性和热稳定性。
地质聚合物具有强度高、硬化快、耐酸碱腐蚀等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独特性能,同时具有材料丰富、工艺简单、价格低廉、节约能源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材料专家的极大兴趣。
1 地质聚合物的反应机理法国J. Davidovits提出的“解聚—缩聚”机理,他认为地质聚合物的形成过程为:铝硅酸盐聚合反应是一个放热脱水的过程,反应以水为传质,在碱性催化剂的作用下铝硅酸盐矿物的的硅氧键和铝氧键断裂,发生断裂—重组反应;形成一系列的低聚硅(铝)四面体单元,聚合后又将大部分水排除,少量水则以结构水的形式取代[SiO 4 ]中一个O的位置,最终生成Si—O—Al的网络结构。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特性及应用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它采用地质聚合物作为主要的水泥替代材料。
这种新型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耐蚀性、耐高温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因此在工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特性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由无机材料形成的具有结晶性的硬化材料,其主要原料是粉煤灰和硅酸盐。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与传统的水泥混凝土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1. 环保性:地质聚合物混凝土采用无机材料作为主要原料,不需要烧结,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较低的碳排放。
由于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可以利用废弃材料作为原料,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具有较好的环保性。
2. 高强度: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28天龄期内的抗压强度可以达到60MPa以上,远高于传统水泥混凝土。
这种高强度使得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承担大型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3. 耐久性: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蚀性能,能够很好地抵抗盐渍土、酸雨、高温等环境的侵蚀。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中的硅酸盐基体可以有效抵抗碳化和氯离子侵蚀,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4. 耐高温性: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抵抗火灾的能力。
这使得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建筑物的防火结构、高温场所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由于以上特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工程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特殊环境下的建筑物(如盐碱地区、酸雨较为严重的地区等),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能够有效抵御腐蚀,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高速铁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可以提供更为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支撑;在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中,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能够很好地抵抗水的侵蚀和冲击,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除了以上应用领域外,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还具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钢渣;矿渣;地质聚合物;泛碱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kind of geopolymer blocks was prepared by slag,sandand steel slag as main raw materials through the compression method to molding. The geopolymer,whichcan consume a lot of waste, preparation process does not require high temperature calcination, emits virtually no CO2, is a typical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restriction on apply of geopolymer material is efflorescence problem.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that we probe the measures about efflorescence suppressed of geopolymer material.
为了深入探讨地质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各国科研工作者逐渐转向地质聚合物微观结构的研究,所研究内容的部分已经应用于实际生产。但是由于其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原材料的成分波动很大,目前还很难得出关于地质聚合物材料的准确信息,没有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1.2.2地质聚合物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逐步开展。地质聚合物材料的主要研究单位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中国地质大学的马鸿文利用钾长石尾矿等提钾后的废渣作为原材料,制备出抗压强度达19.4MPa-24.9MPa的地质聚合物材料,并研究其聚合机理[11]。北京科技大学利用首钢钢渣、矿渣制备出低成本的地质聚合物材料,其力学性能符合42.5级水泥要求,并对此进行理论分析。同济大学的吴怡婷等[12]研究了影响这种材料制备的若干因素,研究探讨了地质聚合物的最佳用水量、激发剂掺量与地质聚合物的强度的关系、促硬剂与地质聚合物的强度的关系。东南大学的张云升等人利用粉煤灰配制地质聚合物,研究表明:当粉煤灰掺量为30%时,采取蒸养的方式,并保持80℃的养护温度,养护8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抗压和抗折强度分别为32.2MPa和7.15MPa,达到最优[13]。浙江大学的金漫彤[14]利用地质聚合物固化重金属,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地质聚物吸收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的效率可达99.7%以上,地质聚合物材料的强度较高。河北大学的徐建中等人曾经利用粉煤灰和制革废水污泥等制备地质聚合物材料,并验证了此材料可以较好的固化重金属离子,地质聚合物的原料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15]。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翁履谦教授研究了铝组分在地聚合材料合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6]。
Orthogonal test and univariate variables method were used in this paper,Study on the fly ash and zeolite powder on steel / slag based geopolymer efflorescenc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urability improvement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23.3% steel slag, 15% fly ash, 23.3% pulverized blast furnace slag, 33.3% sand,5% zeolite powder 10% water and activator with 5% NaOH is the optimum formula of the raw materials for the geopolymer. The optimal molding pressure is 20MPa and it should be cured in the curing room.In this ratio, compared to a single mix with 15% fly ash,pHvalue of the specimen leaching solution (11.31) samples decrease by 1.7% .Compared to a single mix with 15% fly ash, carbonate ion concentration is (1105.7mg/L) ,it was reduced by 23.8%. ,which have a greatest extent efflorescence inhibition of geopolymer.Its 28d compressive strength were best, up to 152MPa. The water and alkali resistance of the samples is better. Softening coefficient is 0.89.Water absorption rate for 1d is 2.95%. When it soaks for 7 days at 0.5wt%, 1wt%, 3wt% NaOH solution,its mass loss rate is 1.31%, 1.44%, 1.24% respectly .And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not only not reduced but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It has a better alkali resistance.
摘 要
本论文以钢渣、矿渣、砂子为主要原料,采用压制成型的方法,制备钢/矿渣基地质聚合物试样。该试样消耗大量废渣,制备过程中不需要高温煅烧,几乎不排放CO2,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材料。但是,限制地质聚合物材料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泛碱问题。因此,研究粉煤灰与沸石粉对地质聚合物材料泛碱的抑制作用至关重要。
地质聚合物,类属于碱激发胶凝材料,它是利用活性低钙Si-Al质材料,在高碱溶液激发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具有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空间三维网状键接结构的Si-Al质胶凝材料。它具有强度高、耐久性能好,制备工艺简单、无需烧制、能耗低、成本较低等优点,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目前,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以地质聚合物的研究为核心的机构,如法国的“Geopolymer Institute”、美国的“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新西兰的“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等。近年来,地质聚合物的相关论文和专利日益增多,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应用领域也在拓宽,既有在建筑材料领域上的应用,一些诸如分子筛、电子封装材料等新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出现,且有些国家已经有工业化商品出现。
地质聚合物பைடு நூலகம்然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但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碱-骨料反应、泛碱、强度波动等问题。研究并改善这些问题的理论对于指导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1.2地质聚合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地质聚合物的国外研究现状
1930年,美国的珀登在研究了potland水泥的水化硬化原理后,引出“碱激活”这个概念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4]。随后,前苏联科学家对这个理论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工业生产。到了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Davidovits开始使用锻烧高岭石的方式制备建材,对其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1978年,Joseph Davidovits教授提出“地质聚合物”这个概念。此后,Helferich和Shook.Neuschaeffer等先后取得制备地质聚合物材料的专利,进一步改善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Palomo等在此基础上,加入硅砂作为增强体,制备抗压强度高达84.3 MPa的地质聚合物,它的固化时间仅为1d,与以前相比,大大缩短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Van Jaarsveld和Van Deventer等致力于粉煤灰基矿物聚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并探究了由16种天然硅酸盐矿物制备的地质聚合物。结果表明:较高钙含量及呈架状或者岛状结构的硅酸盐,形成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最大;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7d抗压强度可达58.6MPa,并证明了粉煤灰中部分超细颗粒、较高的CaO含量,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对于提高地质聚合物的强度有利[6]。进入21世纪,Van Deventer等人进一步研究了地质聚合材料的形成机理。Van Jaarsveld J. G. S.等人研究表明地聚合材料具有很好地固化重金属离子的效果,并且使用各种微观设备对地聚合材料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不会影响四面体的键接结构,而只是改变它的表面积、抗压强度等物理性能。研究还表明,重金属离子不仅会引起物理变化,而且会发生化学键合,成为地聚合物结构的一部分。2014年,来自于澳大利亚的Behzad Nematollahi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高效减水剂和活化剂的组合效应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和易性与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高效减水剂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直接取决于活化剂和该减水剂的类型。与氢氧化钠激发的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相比,由多元化合物激发剂(Na2SiO3/NaOH=2.5)激发的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具有更高的相对塌落度和抗压强度。当多元化合物活化剂使用时,改性聚羧酸系减水剂是最有效的类型,相对塌落度增加39%–45%,且抗压强度至多降低29%[8]。随后,Jiting Xie,Obada Kayali等人研究了地质聚合物的养护温度和湿度。研究表明:地质聚合物可以在常温和较低的湿度下进行养护,且强度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9]。2015年,M. Albitara等人研究了铅冶炼矿渣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影响,研究表明:用75%的矿渣细粉代替粉煤灰后制备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以达到31MPa,粉煤灰/矿渣基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相似,但是含有铅冶炼矿渣的地质聚合物的干燥收缩性低于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干燥收缩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