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彦宏,男,1992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承担县级公开课,获一等奖。先后多次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2012年被银川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宁夏贺兰县常信中心小学沈彦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古典名著,数百年来风靡日本、菲律宾等国,历久不衰。传统文化渗透到了军事、政治、文化、商业、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一、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二、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史。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它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则是语文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

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的教育指导思想。

三、发挥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主渠道的作用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作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园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四、通过“审美”继承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手段:

1、配乐诵读法。古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美”的意境中。

2、吟唱法。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成为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

3、古诗配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又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带着自己审美特点的精采纷呈的作品纷纷涌现。这是几种手段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借助直观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4、写“唐诗小品”。“古诗配画法”还停留在直观审美上,适宜

在学生整体中铺开。对于一部分领悟能力强,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唐诗小品”。把古人用凝练的文字表现出的意境用今天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多种学习手段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优美凝练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