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产销现状和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白灵菇栽培人为调控可高产

白灵菇栽培人为调控可高产
采收方法
采用无损采收方法,避免对菌袋造成损伤,影响 后续产量。
3
加工处理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要求,对白灵菇进行分级、 烘干、包装等加工处理,以提高其商品价值和市 场竞争力。
05
实例分析与应用
某地区白灵菇栽培的成功案例
案例背景
某地区采用传统方法种植白灵 菇,产量较低。
解决方案
引入新的栽培技术,通过人为 调控措施提高白灵菇产量。
总结词
营养元素对白灵菇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如 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在栽 培过程中,应根据白灵菇的生长阶段和品种 特点,合理配制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 育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控制氮、磷、钾等 元素的比例和用量,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
06
结论与展望
人为调控在白灵菇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
温度调控 湿度调控 光照调控 营养调控
通过控制温度,可以促进白灵菇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进而提高产量。
湿度对白灵菇的产量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控制湿度 ,可以促进白灵菇的生长和防止病害的发生。
光照是影响白灵菇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控制光 照,可以促进白灵菇的生长和发育。
分布与生境
白灵菇主要分布在中国、 北美、欧洲等地的森林、 公园和草地等环境中。
药用价值
白灵菇具有清热解毒、消 炎止痛等药用价值,被广 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白灵菇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栽培历史
白灵菇的人工栽培已有多年历史 ,最初主要在中国进行,现在已 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
栽培现状
目前,白灵菇的栽培主要采用段 木栽培和袋料栽培两种方式,其 中袋料栽培更为普遍。
通过添加适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促进白灵菇的生 长和发育,进而提高产量。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栽培种类趋于多元化。从生产种类方面来看,我国 食用菌栽培种类有70~80种,其中形成商品种的有 50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近30种。
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介真菌门,绝大多数属于 担子菌亚门(如平菇、香菇),少数属于子囊菌亚 门(如羊肚菌)。
类群划分
濒危类:主要是那些菇种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境要求或因产地分布区域 极为狭窄,栖息地或宿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几近绝迹, 而且残存的种群仍受到严重的威胁。诸如块菌、松茸、干巴菌、冬虫夏草等。据 云南贸易真菌多样性调查考察,濒危类群菇菌只占整个菌物类群的1.1%,说明 品种极少,且处境极为濒危。此类品种已引起重视,如松茸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 植物。
子囊菌亚门中的食用菌代表
➢ 子囊菌亚门中常见的食 用菌多属于盘菌目和肉 座菌目,且具有种类少、 价值高的特点,多数为 野生菌。
图1-12 羊肚菌
图1-14 蛹虫草
图1-15 冬虫夏草
栽培模式
简易大棚层架立体种植模式
新型专用控温菇房反季节栽培模式
利用简易大棚,采取垂直吊袋方式进行木耳出耳管 理提高空间利用率,通风好,光线足,易喷灌,出 耳时间提早或延迟。
我国食用菌产量增长趋势
663.7万吨
5.8万吨
2000年
1978年
2571.84万吨 2011年
3596.66万吨 2016年
4189.25万吨 2021年
2021年我国食用菌类产量占比
食用菌品种丰富,2021年我国产 量前7位的食用菌品种依次是:香 菇(1295.72万吨)、黑木耳 (703.44万吨)、平菇(611.34万 吨)、毛木耳(220.69万吨)、 金针菇(214.57万吨)、杏鲍菇 (205.18万吨)和双孢蘑菇(161 万吨)。这7个品种的总产量占全 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4.86%, 是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常规主要品 种。

棚室白灵菇、鸡腿菇、草菇周年高效栽培模式

棚室白灵菇、鸡腿菇、草菇周年高效栽培模式

采收
当草菇长至七八成熟时,及时采收。采收时 用手轻轻握住草菇根部,避免损伤菇体。采 收后及时清理残余菇体,保持棚室内卫生。
05
周年高效栽培模式与管理要点
周年高效栽培模式设计
白灵菇、鸡腿菇、草菇轮作
利用三种菇类的不同生长周期和生态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实现 周年生产。
立体种植
利用棚室空间,进行多层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技术趋势
未来,棚室白灵菇、鸡腿菇、草菇等食用菌 栽培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 。如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将废弃物资源化利 用;采用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等。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 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棚室食用菌栽培将
更加注重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追溯等。
02
棚室白灵菇栽培技术
播种与发菌管理
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铺在棚室的地面上, 用菌种均匀撒播在培养料上,并轻轻压 实。
VS
发菌管理
保持棚室内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 在70%-80%之间,并注意通风换气,避 免阳光直射。
出菇管理与采收
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适当增加棚室内的湿度和通风量,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同时注意控制温度在 15℃-20℃之间,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出菇质量。
采收
当鸡腿菇的菌盖逐渐展开、边缘出现波状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用手轻轻握住菌盖,轻轻旋转拔起,去除残留的 培养料和泥土,保持菇体完整。采收后要及时进行分级 、包装、销售或加工处理,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品质下 降。
04
棚室草菇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与季节安排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草菇品种,如 V23、V24等。
品种选择与季节安排

白灵菇人为调控短育栽培技术

白灵菇人为调控短育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与场所选择
栽培季节
白灵菇的栽培季节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 季,此时气候适宜,温湿度条件有利于 白灵菇的生长。
VS
场所选择
白灵菇的栽培场所应选择在通风良好、保 湿性强的室内环境,同时要保证有良好的 光照条件。
培养料配方与制备
配方
白灵菇的培养料一般由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米糠、石膏等组成,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和地区,可以适当调整 配比。
栽培现状
白灵菇的栽培主要采用室内熟料袋栽方式。在栽培过程中, 通过人为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实现缩 短培养周期、提高产量的目的。此外,白灵菇的栽培还需要 优质的原料和严格的环境卫生条件。
02
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白灵菇的生态习性
低温、高湿、低氧环境
白灵菇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是低温、高湿、低氧,在10-25℃ 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促进膳食平衡
白灵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通过人为调控短育栽培技术,可以 增加市场供应量,促进人们的膳食平衡。
生态保护
白灵菇栽培技术注重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 等资源进行生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发展前景与趋势
1 2 3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和有机食品的关注度不断 提高,白灵菇的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白灵菇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农 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农业产业 的竞争力。
创造就业机会
白灵菇栽培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从种植、管理到采摘等环节,可以 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就业压力。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满足市场需求
白灵菇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消 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白灵菇高品质栽培技术

白灵菇高品质栽培技术

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宁夏赵继亮白灵菇,又叫阿魏菇、阿魏侧耳,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因其色白形似灵芝而得名。

白灵菇子实体肥大,洁白如雪,菌肉肥厚,肉质细腻,口感脆滑。

白灵菇营养极为丰富,富含的真菌多糖等活性物质,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等疾病。

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是目前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为当今最佳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开发前途非常广阔,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新型农产品。

1、白灵菇主要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在试管斜面上的白灵菇菌丝体较侧耳属的其他种更浓密洁白,菌苔厚且较韧。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亦较粗,锁状联合结构明显。

白灵菇的不同菌株为不同的菌落形态,有的菌丝较致密,有的菌丝较稀疏,易长满整个斜面。

白灵菇的子实体形态为侧耳状,即其菌盖是在菌柄的一侧。

有的呈半球状,菌盖直径6—15cm 或5—12cm,盖厚2—4cm,柄长4—8cm,柄粗2—5cm。

白灵菇菇体洁白,菌盖表面常带有浅褐色条纹,菌肉白色,柄实心,中生或侧生,上粗下细,单朵鲜重50—150g,最大可达360g。

1.2白灵菇营养特性1.2.1、碳源白灵菇生长发育需要碳源,即单糖、双糖、多糖。

栽培主料棉籽壳、未屑、稻草、玉米芯等均为白灵菇较好的碳源。

这些主料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烂、无异味。

粉碎成1厘米大小的颗粒状。

1.2.2、氮源栽培白灵菇所需的氮源主要由栽培辅料麸皮、米糠、玉米面、豆秸粉等含氮量较高的营养物质提供,这些辅料同样要求新鲜、干燥、无虫、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

1.2.3、矿质元素白灵菇生长过程中需要磷、钾、镁、钙、铁、锰、铝、锌、钼、钴等矿质元素,一般由栽培料中提供,不必另外添加。

常用矿质添加剂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生石灰、磷肥等。

1.3白灵菇的环境条件1.3.1、温度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的温度为5-32度,最适温度为25--28℃,但以24--26℃菌丝生长最快。

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19年以来, XX市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

2019年生产规模更由2019年的2500万棒猛增到4000万棒。

食用菌究竟为何物?食用菌生产形势究竟怎么样?效益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对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食用菌的发展史以及在X市的发展情况菌类食用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自商周时期,菌菜就作为山珍,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

直至晚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数代帝王。

但他们一直是食用野生菌。

自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菌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开始风靡世界餐桌,并形成产业。

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和集约化。

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产量约1600多万吨。

在我国,从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从天山南北到日月潭边,除海南未见报道外,食用菌在其余各地均有种植。

人工种植品种有320多个,形成大规模商业性种植的有香菇、双孢菇、平菇、木耳、灵芝、鸡腿菇等15个。

而其中的两大主要菌类则是东北黑木耳(辽宁最多)和华北(河北)、华中(河南)、华东(浙江)、华南(福建)的香菇。

目前,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近200个,大中型加工企业2019多家。

年产食用菌10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其中,出口43.3万吨,其余均为内销。

在河北,食用菌产量前三名的为灵寿县、平泉县、遵化市。

其中,灵寿县主要生产金针菇,年产7.5万吨,产值近6亿元。

平泉县主要产品是滑子菇,年产4万吨,产值4.4亿元。

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设在该县。

遵化市主要生产香菇,年产2.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两次高潮。

1994年,该市西留村乡筹建了第一家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产量也不高,但市场价格较高,每市斤达到3-5元,效益较好,2分地挣3万,亩纯挣10万,食用菌种植开始向遵化市其他乡镇扩散,形成了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食用菌行业概述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

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

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

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

白灵菇袋料栽培新技术

白灵菇袋料栽培新技术

采收与保鲜管理要点
采收时间
当子实体长到七八成熟时,即 菌盖边缘仍稍内卷时,应及时
采收。
采收方法
用手指轻轻按下菌盖,如果能够轻 松掀起,即可采收。
保鲜处理
采收后应立即进行保鲜处理,以防 止子实体失水、变色和变质。一般 采用低温、控湿、通风等方法进行 保鲜处理。
06
CATALOGUE
病虫害防治技术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 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 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但 是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 剂量,避免对白灵菇产 生不良影响。
07
CATALOGUE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菌种选育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等,进行白灵菇菌种的选育,提 高其产量和品质。
栽培技术
研究并优化白灵菇的栽培技术,包括培养基配方、栽培环境控制、 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成果转化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选育出的优良菌种和优化后的栽培技 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要点一
产业现状
分析当前白灵菇袋料栽培产业的现状,包括生产规模 、区域分布、市场需求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瓶 颈。
要点二
发展趋势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白灵菇袋料 栽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保持栽培环境干燥、通风,及时清除残余菌袋等。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菇蝇
菇蝇是白灵菇栽培中常见的害虫 ,可导致菌袋污染、菌丝受损。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防虫网、定期
喷洒杀虫剂等。
螨虫
螨虫是白灵菇栽培中常见的害虫 ,可导致菌丝萎缩、菌袋受损。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栽培环境清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灵菇产销现状和发展前景 白灵菇产销现状和发展前景 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 )又称白灵侧耳、白阿魏蘑、白阿魏菇、 白阿魏侧耳,是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 其菇体肥大、 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 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 曹玉清、牟川静等1983年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 耳(Pleurotus ferulae )时,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 K001、K002与K005在培 养特征上不同[1]。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 K111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 发现,K005 K111在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经鉴定定 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 eryngii (DC.ex.Fr. ) Que l.var.tuoliensis Mou.n.var.][2]。此后阿魏侧耳及其托里变种在新疆推广栽培 [3]、[4]、[5]、 ⑹、[7]。白灵菇这个名称是1997年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孔传广经理从新 疆木垒赵炳处引进(白)阿魏蘑菌袋在北京大面积出菇成功后,在北京召开的专 家论证会上,卯晓岚先生推荐使用的商品名,现已被市场接受,广泛使用 [8]。 在此前后,经黄年来、卯晓岚研究,称为白阿魏蘑(1997、1998) [9]、[10]和 白灵侧耳(2000) [11]。黄年来同时指出,与白阿魏蘑相近的还有阿魏侧耳托里 变种[10]。经研究,阿魏侧耳托里变种和白阿魏蘑 (白灵侧耳)可能是同物异名, 学名应是 Pleurotus nebrodensis (Inzengae ) Que l。 我国大面积栽培白灵菇,开始于北京,现在新疆、河南、天津、山东、 河北、甘肃、内蒙、青海、云南、湖北等亦大面积推广,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2002年全国总产鲜品已达 34 325吨[12]。 白灵菇的生产方式有三种:季节性设施栽培,冷房或山洞错季栽培,工 厂化周年生产。

1市场价格波动大,投资生产风险高 1.1市场价格波动大 1.1.1 1997 年—— 1998年市场开拓阶段 白灵菇市场开拓是由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完成的。该公司 1997年秋 栽培40万袋,1998年秋栽培70万袋,开拓市场任务艰巨,这两年鲜菇销售量很 小,价格每公斤鲜菇40元以上。大部分鲜菇切片晒干后常年销售。他们在北京 推广受挫后转向广州市场。当时由广州市广东香江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王穗兵总经 理、广州石井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深圳鲜美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朱少文总经理联 手推广,于1999年春初步打开了广州市场,销路看好,价高货紧。 1.1.2 1999 年—— 2002年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1999年冬全国仅有2-3家向广州市场供货,价格稳定且高,合同交货价 38-40元/kg。广州市场每天销售鲜白灵菇约1吨左右,由于鲜销消化不了当时的 产品,香江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王穗兵总经理、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孔传广总 经理先后开始加工白灵菇罐头,850克铁听装罐头售价25元(固形物400g)左 右,价格十分诱人。2000年夏鲜菇最高价飙升至90-140元/kg,冬季40元/kg 以上。2001年春基本稳定在20元/kg左右,4月份 后狂升至45元/kg,货紧,夏 季达100元-200元/kg,冬季趋稳30-40元/kg。2002年夏季80元-90元/kg,冬 季下降到20元-30元/kg。 1.1.3 2003 年价格下降 2003 年春受非典影响,白灵菇价格下跌,冬季价格也不高,大多数种植 户亏损,但也有赚钱的典型, 如河南省修武县王自成制越夏菌袋 10 余万个, 11-12 月出菇,此时广州货缺,卖了好价格,最高每件(5kg) 260元。 1.1.4 2004 年春价格回升 纵观几年来白灵菇之行情,其价格波动之大,售价之高,是人工栽培食 用菌前所未有过的。既诱人,风险也大,现价大约 20元/kg。 1.2 投资生产风险高 几年来投资白灵菇生产,亏本者有之,持平者有之,赚钱者有之,获高 利润者有之。 2002年新疆罗文信,栽培 20多万袋,净利润 120多万元。 一直坚持大规模栽培白灵菇的企业,当属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和北 京天吉龙有限公司。 前者从 1997 年在北京首家栽培白灵菇成功。 8 年来一直大规 模栽培、经营,管理较好,企业稳定发展。后者是国内从 2000年首家工厂化生 产白灵菇的企业,常年供应市场,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获有较高的信誉。以 上两家可称为我国白灵菇生产的佼佼者。 1.3 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不灵是亏本的主要因素 白灵菇价位高十分诱人,因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许多地方在缺乏技 术、缺少菌种的情况下, 从一些一知半解的“技术员”的鼓动, 或从树政绩出发, 盲目投资、仓促上马,结果到处抢购菌种,造成菌袋成功率低,出菇率低,或者 赶不上市场好价格的时机,或者收购者菇多时压价,如此种种造成很多种植者亏 本。笔者曾遇到一个白灵菇生产基地,生产菌袋 11 万个,成品只有 3万多个, 成功率不到 40%,怎么不亏本呢? 市场是无情的,白灵菇价格一天一个样,不停变化,如果赶到出菇收获 时价低,只有亏本卖了,丰产不丰收,得不到丰厚的效益。这种情况,都是不规 范生产、分散生产、市场信息不灵与大市场不对接造成的。 白灵菇标准化生产、常年有货供应和市场的成熟与规范,是白灵菇生产 规模和价格稳定的重要前提。万千菇农和经销者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2 白灵菇生产环节几个关键技术 2.1 菌种 1983 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曹玉清、牟川静等对新疆野生 阿魏侧耳进行考察,在塔城、托里、阿尔泰、木垒的山地和山前平原、冲积扇的 阿魏滩上均采到了标本,做了组织分离和驯化栽培试验,得到 K001、K002、K005 三个菌株。经栽培试验,于 1983年 9 月在罐头瓶内三个菌株先后出菇 [1] 。据牟 川静、曹玉清等研究,1983年5月9日采自托里的K005及1986年5月23日采 自木垒县的K111,经鉴定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2]。继之,陈忠纯、吴政声(1991、 1993、1994)又以K002为出发菌株,经栽培后选择菇形好、色白、菌盖厚的子 实体,收集孢子,分离单孢后配对,从 71 个配对中,于 1989年 11 月选育出了 KH2菌株[14]、[15]、[16]。陈忠纯1996年报道,又从KH2菌株栽培的子听实体 中分离到几株性状较好的菌株,编号为 K2、K3、K5和K190,并在福建、新疆等 地推广 [17] 。 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栽培白灵菇使用的菌种是赵炳自木垒带来,原 名阿魏侧耳。栽培后经卯晓岚先生鉴定,认为是白灵侧耳。该菌种的特性,经申 进文、闫 永先等试验观察(2000),在18毫米X 180毫米的试管内的PDA培养基 上, 10天可长满斜面,菌丝匍匐生长,气生菌丝少 [18] 。和牟川静报道的阿魏侧 耳托里变种培养特征一致。该菌种在玉米粒、麦粒培养基中,每天长速为 4.08 毫米和 4.58 毫米。经栽培试验观察( 2001),用棉籽壳作主料, 35 天菌丝可长 满袋内培养基(袋折径17cm全长34cm,袋装干料500克左右),接种后60天 可出菇,生物学效率 50%—80%[19]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的 50 869 和 50914两 株白灵菇菌种,均来自新疆木垒。近几年北京、天津、河南、内蒙、河北栽培白 灵菇,主要品种多是这两个和其经栽培后组织分离的菌种。 目前白灵菇菌种编号较多,有些是从野生分离的,有些是人工栽培后分 离的,但很少有选育过程文章的发表,因此不能一一介绍。 2.2 培养料选择与处理 2.2.1 三大主料配方很多 白灵菇栽培其培养料配方有三大主料,即棉籽壳主料、木屑主料、玉米 芯主料。大面积栽培实践证明,以棉籽壳主料为最理想,生产的白灵菇产量高、 质量好。最优的棉籽壳主料配方是:棉籽壳 1000kg,麸皮100kg,玉米粉50kg, 饼粉 20kg,石灰 30-50kg。 2.2.2 培养料的三种处理方法 按配方比例配制好的培养料,有三种灭菌方法:第一种是发酵—装袋— 灭菌;第二种是直接装袋—灭菌;第三种方法是:在配制培养料时加入防霉剂, 装袋后减少灭菌时间,这是从推广的香菇半生料栽培灭菌方法移植推广到对白灵 菇培养料灭菌时使用的。这三种灭菌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但从详细的经济核算 和效果观察对比上还缺少有力的数据,因此三种方法同时存在也是正常的规律。 经过实践和比较,将会选择出成本低、经济、效果好的方法。 2.3 菌丝后熟培养问题 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内培养料后,不会马上出菇,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继 续培养一段时间,让菌丝分解吸收料内营养,充分发育,大量繁殖,占领整个培 养料, 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后, 才能出菇。 此时肉眼观察菌袋内菌丝浓密、 浓白、 粗壮,手触菌袋有顶手感。后熟培养的时间,大约需 30-40天,温度20E-22°C, 充足的氧气、蔽光、空气湿度在 70%以下为最适环境条件。苟永平等( 2003)对 白灵菇菌丝后熟培养期长短对出菇及产量质量影响试验研究后发现,后熟培养时 间愈长,其长出的白灵菇个体愈重,质量也有提高 [20] 。 菌丝后熟这个概念和生理成熟是一个意义。不过目前还未有生理生化和 物理性状的特征和数的指标,不能量化,因此只能从经验判断。培养时间和温度 是主要的衡量标准,有人依有效积温来确定菌丝后熟的判断指标,认为有效积温 为2300-2700C。关于有效积温在食用菌领域特别是在白灵菇菌丝培养期中判断 菌丝成熟的指标,研究的还不深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找出规律来。 2.4 催蕾方法与现蕾适温 催蕾可使现蕾整齐,利于管理和调节市场供应。催蕾的方法是补水、搔 菌、育绒、低温剌激后,给以合适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实践证明,菌袋 温度在15C以上很难现蕾,只有当14C以下时,才有利于菇蕾的形成。 2.5 疏蕾与育菇适温 当一个菌袋上同时出现 2 个以上菇蕾时,要进行疏蕾。当菇蕾长至蚕头 大小时, 将多余的菇蕾用小刀割去, 留下一个健壮、 菇形好的继续进行育菇管理 育菇的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