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徐恒醇著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钱秋彤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一、人与自然的谐调之美“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①。
这种生态审美观是哈萨克族服饰艺术原生性特征。
哈萨克族服饰亲近自然的特征莫过于哈萨克族服饰的图案装饰纹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几何图形;一类是植物花卉,一类是动物图案。
这里三类图案的内容均是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态或单独或组合的自然景物在哈萨克族服饰上的在现,图案中包含着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装饰。
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中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意识。
他们认为种族的起源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有着密切的联系。
哈萨克族居住的特殊环境,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哈萨克族与羊有着深深的不解之情,例如在中国新疆巴里坤一带哈萨克族毡房里的中央都有悬挂头羊或羊的头骨的习俗,表现了对山羊的图腾崇拜,山羊被认为具有灵性,勇猛的,繁殖能力强的,是诸神灵最喜欢的祭品,被视为圣洁之物,哈萨克族将山羊保护神称为“苏克协克阿塔”羊群的兴旺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服饰上形成了具有装饰纹样的羊角图案,这是草原上最为普遍流传的图案样式。
在帽子的外檐、衣襟的下摆处、袖口、领口、口袋的外层处、的图案主要均以羊角纹为主,这表示哈萨克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上升为民族集体审美意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观,也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生态审美文化中浓烈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新疆民族文化的特质源于新疆中部,哈萨克民族多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的高山牧场。
他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寒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所以他们的服饰也带有高寒草原地带的文化特征由于新疆各地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有差异性,受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
这里显然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仅仅靠农业是无法维持生活的,这就迫使哈萨克族发展畜牧业,促使了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的哈萨克族人会非常细致的观察自然并且对自然产生崇拜,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
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生态审美观

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生态审美观赵玉;孔凡栋;秦德清【摘要】采用文献查阅方法,结合生态美学要义对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图案元素、色彩、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大理白族服饰蕴含着“平等”、“共生”、“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人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图腾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认为大理白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符合现代的生态美学和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今天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也将起到一定的建设性和指导性作用。
【期刊名称】《服装学报》【年(卷),期】2016(001)003【总页数】4页(P323-326)【关键词】白族服饰;女性头饰;生态审美观【作者】赵玉;孔凡栋;秦德清【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1白族主要聚居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这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并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外游客极为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大理白族的文化系统中,服饰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白族特有的象征符号。
目前,有关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① 对于服饰类型及其文化蕴意的研究;② 从符号学角度,对服饰的深度解析;③ 对服饰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④ 对服饰美学要素的详细阐释。
其中对于服饰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美学要素研究主要是从色彩、工艺等方面展开,而结合生态美学要义对其解释的较少。
因此,文中从生态美学角度对大理地区白族服饰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白族服饰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白族的世代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界相处共存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了以“平等”、“共生”、“和谐相处”为主导的生态审美观。
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生态审美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也是白族服饰绵延不息的重要内在力量。
对于生态审美观的解释,学术界有不同的阐述,徐恒醇在《生态美学》一书中提到:“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的关联。
论欧阳修词的生态美学倾向

S p.2 1 e 01 Vo . 0 13 No 5 .
第 3 O卷
第 5期
论 欧 阳修 词 的生态 美学 倾 向
陈明 霞 , 明智 , 刘 朱存 红
(. 仁学 院 中文 系, I铜仁 5 4 0 ;. 仁职 业技 术学 院 机 电生物工 程 系, I铜仁 5 4 0 ) 1 铜 贵州 5 3 0 2铜 贵州 5 3 0
一
、Leabharlann 自然 生 态 美 徐 恒醇 《 态美 学 》 为 : 生 态美 不 同于 自然 美 , 生 认 “ 自然 美 只是 自然 事物 自
身所 具有 的审美 价值 。 而生 态美则 是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中 , 自然 作 为人生 态过 程 的参 与者 所表 现 的审美 价值 , 它具 有 鲜 明的生 态意 义 。 ” 宗启 、 _ 1 欧 庄小 彤 《 论 自然美 与 自然生 态美》 自然 美和 自然 生态 美做 出 了系统 的 区别 : 自然 美 , 对 “ 指
【 摘
一
要 】生 态 美学 是 一 门崭新 的 学科 , 生 态 美意识 由 来 已久 。 阳修 词 中的 生 态 美倾 向 主要 表 现 在 两个 方 面 : 但 欧
是 自然 生 态 美 . 主要 是 指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 是 文化 生 态美 : 要 有 节 日词 所 展 现 的 文 化 生 态 美 、 妓 制 度 所 透 二 主 歌
作 者 简 介 : 明 霞 (9 5 )女 , 东 高青 人 , 陈 1 7一 , 山 硕士 , 师 , 要从 事 中 国古 代 文 学研 究 。 讲 主
4l
人 们对 自然 美 的欣 赏则 是生 态功 利性 欣 赏 . 自然 生 态美则 以生态 自然 观作为 自己的思想基 础 。” 1 [ 2 由此可见 , 自然生 态美 的独 特个 性表 现 为大 自然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3) 日本
野田研一,纯诚正美(日本金泽大学副教授,Slovic的第一个博士 生):《环境文学论叙说》. 2004年。
4) 韩国
Duhoo Shin (申斗浩,国立江原大学副教授,Murphy是其博士导 师):生态批评应结合各国国情
• 1993年,ASLE的学术刊物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e and Environment (简称ISLE)出版发行
• 1995年6月,ASLE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以后每 两年举办一次;
• 1996年,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Ecocriticism Reader由Glotfelty等编 辑出版,她在该论文集前言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
Buell, Lawrence, 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US and Beyon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uell, Lawrence,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5.
5) 中国
•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生态批评的中国机理

生态批评的中国机理作者:袁鼎生来源:《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生态批评在中西生态文明的交流中生发,与西方生态批评构成了平行研究的共生关系。
在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耦合中,鲁枢元等学者初成了生态诗学,显示了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自觉。
中国的绿色审美范式较之西方的绿色阅读范式,避免了生态诗理和绿色诗律的缺失,实现了生态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中国生态批评虽形成了新的空间,然尚需寻求表征整体甚或总体空间的范畴,并以其为坐标,形成网格化的空间分布,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体系化。
[关键词]生态诗学;绿色审美范式;生态批评空间[中图分类号]I06;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3-0078-07一、中国生态批评在中西方生态文明的交流中生发自近代以来,西方学术影响中国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用西方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学术范式,诠释中国现象,使后者成为前者的确证与注脚,使前者成为后者的航标与路向。
这是一种世界观和学术观方面的根本性影响,是一种更有持续性的西方学术影响中国的现象,更符合后殖民时代西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
另一种是在中国学术“失语”的想象中,成套引进西方学术话语,全盘照搬西方概念结构,形成系统的学术移植。
这两种情形均造成了学术生态的“侵入”,当与植物生态侵入的后果相似,如果得以持续,中国学术恐怕真的要“失语”了。
生态批评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于美国,和建设中的中国生态批评学科发生了“平行研究”,而不是上述的“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要求比较诸方生态平等,互为因果,形成对生关系,在平等交流与对话中实现共生并进。
中国生态批评的生发未走前述影响研究的路子,有各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的生态审美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牢,具备了与西方生态批评对话的家底。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工程学、养生学的元范畴,集真善益宜智美的核心价值于一体,较之西方哲人的生态存在思想和主体间性思想,更有文化整生乃至文明整生的本源性意义。
生态批评在中国

生态批评在中国作者:艾新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生态批评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产生。
西方理论界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的文学批评界,由此给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注入了新的批评元素和带来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生态批评;理论;中国;标志事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53-01生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具体在1987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菲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它包括几层意思,第一,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叙事性。
生态批评家应该将叙述作为一种文学分析的策略来对待。
其目的不是与文学本身竞争,而只是为阐明并鉴赏阅读的语境,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服务于我们“在外面的世界”的生活语言来加以亲近。
第二,生态批评注重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功用,摈弃学者的平衡和中立姿态。
第三,生态批评是一种行动主义(activist)运动,即是一种走出书房,走向社会和旷野,积极参与环境运动的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种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挖掘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要揭示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
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首先要面对文学或艺术文本,首先要研究它的思想文化批判的媒介。
西方生态文学发展、兴盛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态意识的艺术表达

生态意识的艺术表达发布时间:2021-08-13T15:43:51.65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作者:陈卓然[导读]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生态美学理论在生态批评的基础上发展完善,90年代我国出现了徐恒醇、曾繁仁等学者对生态美学理论的探析,生态美学与万物一体的老庄思想相契合,从古至今伴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陈卓然天津 300387【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生态美学理论在生态批评的基础上发展完善,90年代我国出现了徐恒醇、曾繁仁等学者对生态美学理论的探析,生态美学与万物一体的老庄思想相契合,从古至今伴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意识逐渐融入到了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领域的创作当中,当下热播影视剧受众广泛、话题丰富、具有大量的粉丝群体,更易向受众传达生态意识与生态理念。
目前热播的电视剧《司藤》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中国传统生态意识,万物一体、生态审美、文明理念角度分析电视剧《司藤》的生态意识表达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万物一体;生态审美;文明理念;《司藤》随着我国对生态美学的研究,平等对待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依然是生态伦理学,建立生态美学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持。
中国传统哲学蕴含浓烈的生态意识,纵观古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搜神记》或是唐传奇中《广异记》都有人鬼恋、人狐恋的故事母题,万物一体的生态观念在不断发展中影响着文学与艺术创作。
电视剧《司藤》改编自网络作家尾鱼的同名小说《半妖司藤》,影视化过程中,原著中的半妖司腾改成植物异变的苅族与现代人秦放相爱的故事,自然景观的画面呈现、人与苅族相恋的故事建构,体现电视剧对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嵌入。
一、爱情主线:人与万物一体的融合万物一体的观念出自道家的老庄哲学,“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表现人与自然终归一体的观念,强调人回归自然的生态性。
道家的哲学观念影响古代文人创作,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 1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 学校 思政部 , 陕西 西 安 70 7 ;. 10 7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陕西 西安 70 7) 1 0 1
摘
要: 态美学是 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 美学理论 , 生 以人与 自然的生 态审美关 系为 出发 点 , 包括人与 自然、 与社 人
和, 人与 自然 和谐 共 处 , 虑 自然 界 的承 受能 力 , 考 顺 应 自然 的发 展规 律 , 与 自然更 好地 相处 。 使人
以上几 点 都是 生态 美 学对实 践 美学 的超 越 , 这
进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反思L。 2 ]
实践 美学是 建立 在主体 性哲学 基础 之上 的美学 理论 , 实践美学 把实 践 确立 为 其美 学 的基 本 范 畴和
以来 , 业文 明 的迅 速 发 展造 成 了生 产 环境 的巨大 工
第 2期
张
涛, : 等 生态美学 的兴起及其 意义
9
破坏 , 各种 自 然灾害频频发生 , 重大疫情和传染性疾 病在全球范围内不 断扩大和蔓延 , 生态危 机 日益严
重 , 人类 的生存 构成 了极 大威 胁 , 对 于是人们 开 始对
少, 人类开始将 自 身同周围的环境相区分 , 作为人类
的自 尊性觉醒的时代, 人类也产生了一些片 面夸大
主观 能动性 的思想 。
实践美学是建立在 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 的美学理
论 , 张扬人 的本质 力量 和人对大 自然 的开发 利用 , 它 把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看 成是 对 象 性关 系 和 实践 关 系 , 造成 了人对 自然 环境 的破 坏 , 酿成 了生 态 危机 。于 是 一 味索取 的主体性 遭到 质疑 , 们开始 反思 , 人 从主 体性到 主体 间性 ,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关 系 看 作 主体 把 间 的关 系 , 强调 人与 自然之 间 的平 等共存 关 系 , 这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生 态 美 学 徐恒醇 著 (2000年出版)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生命意识与生态审美观 13 一 人对生命的感悟 14 二 中西文化源流中的生态观 29 三 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和深化 45
第二章 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 60 一 自然美作为生活要素 61 二 社会美作为生活要素 76 三 技术美作为生活要素 90 四 艺术美作为生活要素 103
第三章 生态美 119 一 生态与心态 120 二 生态美的本体特性和范畴结构 133 三 生态美的意义和作用 145
第四章 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塑 154 一 居住环境 155 二 交通环境 170 三 劳动环境 188
第五章 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 204 一 城市景观建设的双重视野 206 二 生态美与城市景观设计 217 三 城市特色与风景资源的利用 231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追求 一 活力之源——走向自主开放和进取的生活方式 246 二 适度性——生产与消费的均衡点 262 三 节奏感——劳作与休闲的变奏 275
主要参考文献 285 后 记 287 英文目录 288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导 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随着新纪元名声的敲响,20世纪缓缓落下了帷幕。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走向辉煌的时代。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藐视大自然,把它看做是可以任人宰割和役使的对象。 然而,当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界已不堪忍受人类的掠夺和蹂躏时,人类自身便面临了生态危机。它像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大量生物物种趋于灭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本身遇到巨大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危机逐渐全球化。早在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就因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使数千人呼吸道发病,60多人死亡。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整个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和疾病蔓延。1956年日本水俣市发现,居民长期以来大量存在汞中毒的恶性事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现在环境的污染已经波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南极企鹅和北极海豹体内都可以检测出多氯联苯和DDT农药的残毒。作为世界文明摇篮之一的我国黄河流域,曾经是林木茂密、富庶繁荣的地区,如今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却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而且一年之中长期出现断流。另一条“母亲河”长江却经常洪水泛滥,赞成一片汪洋。曾经孕育了灿烂文明的黄土高原,如今则是林木稀少、沟壑纵横、黄沙漫漫。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代的一个突出问题,摆在了整个人类的面前。它既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难点,也成为文化理论中的一个热点。 众所周知,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他首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又要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生存的前提。自然的概念一般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事物自身有的本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的展现;其二是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在这里,把他与自然看作是互相生成着的历史性存在。这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中,贯穿着整个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黑格尔(G.W.F.Hegel 1770—1831)曾经把人的产生看做是人自己劳动的成果,马克思非常赞赏这一思想的深刻性和合理性。恩格斯则进一步抓住劳动的本质,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证。劳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与外部自然的相互作用;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社会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劳动中的演进是自然进货和社会进货的双重过程。在这里,人的进化是生物进货和社会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通过生物进货才能形成大脑及人的意识功能,同时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人的语言和意识,从而完成人的进化。 人区别于动物,在于具有理智的头脑和能劳动的双手。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却能主动地改变环境,这是人的一种能动性。动物只能按照它自身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如蜜蜂建造蜂房,蚂蚁构筑蚁穴。然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一尺度进行生产,不仅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而且还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建造,这些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但是另一方面,人还具有对自然的受动性。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必然要受其自身的自然、自然对象以及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人对自然的关系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这就使得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由此,科学技术便介人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科学为人逐步揭示出自然的规律,技术便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正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可以根据人类生产实践的不同水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时代,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第四阶段将是生态文明时代。 作为原始时代,从人类诞生起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时人类只能依附于大自然并受制于大自然。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烈日焚、暗夜如漆、风狂雨暴和电闪雷鸣,大自然为什么会喜怒无常变幻莫测;在流传至今的原始神话中,也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惊奇、恐惧和抗争。从体力和某些感官条件看,人类可以说是很平淡的物种。开始时人类只能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通过采摘野果和狩猎动物来维持生存。在那些与巫术的活动相关的原始壁画中,记录了他们描绘的栩栩如生的狩猎对象,其中也折射出人类生存的艰辛困苦以及由饥饿的恐惧而激发的生命企盼。 人类通过对土地的耕种和动物的驯养开创了农业文明。由此在生命水平上衬出了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宰,也确立了人类在物种世界中的主导地位。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自身的生存善,创造了有文字记载的灿烂历史。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有张有驰的自然生命节奏。在原始狩猎时代,人们要追随着野生动物而自然迁移。农业文明则开始了人们定居的生活,由此使人产生出田园牧歌的家园感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章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但是,自然经济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它使人成为环境的奴隶。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田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孙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这种文明也不可能使人类从根本上摆脱被自然束缚的状态,人类还无力与大自然相抗衡。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短短200多年时间里,有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这是一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企图“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时代。早在工业革命产生之前的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就曾提出了“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的观点。到18世纪后期,康德(I.Kant1724-1804)又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动人心弦的命题。在科技发展的强大执着和高扬人的主体性面前,几乎没有人再怀疑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无限能力了。 虽然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但是,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当自然界结人的报复和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加以审视和思考了。工业化把人类社会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人们应该选择是“占有(to have)”还是“生存(to be)”(弗洛姆E.Fromm1900-1980语)的时候了!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生态危机扩大化的科学技术根源在于,近代科学是以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真情为的,这也使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了在科学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这经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自然在技术的视野中只是人们改造和支配的对象。这就使技术具有一种不能“瞻前顾后”、“东张西望”的主体性,它限制了主体的视野并使其世界观片面化、功利化。自然存在价值的多样性被消解了。森林在技术的眼光中只是木材供应地,而它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审美和情感价值等化为乌有。自然只能由技术展现获得单一的规定性,大千世界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在这种强制力量下,赞成对自然的破坏,也肢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制度强化了对自然的占有意识并刺激了人们的物欲的膨胀,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都为生态危机的扩大雪上加霜。 1972年联合国在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已经确认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召开,全世界一百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及《21世纪议程》。它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作为共同的目标和使用。我国政府率先发展方针作为基本国策,制订和开始实施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人类所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也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这就是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这种历史教训并非没有。昔日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曾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由于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终于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早在两千年前,漫漫黄沙淹没了巴比伦王国,由此它在地球上便销声匿迹了。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沉醉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逐步落实,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呈现,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 当代生态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当代对于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审视和反思,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科学发展突出地反映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崛起之中。 环境科学是20世纪中叶,在环境保护实践和传统科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从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及其防治措施开始,进而 展到研究人与环境的协同深化。它最初直接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公共卫生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进一步表明,有效的环境保护依赖于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与合理调节,由此环境发展也进入了社会科学的领域。 生态学的要领是由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E.H.Haeckel1834—1919)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我们把生态学理角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有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植物和动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研究的。1921年美国社会学家派克(C.C.Park)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而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 生态学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物质的生命支持系统和不同功能特性的生物性的特征体所组成。其中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惟一的生产者,是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质;各种动物和人都只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只能直拉或间接地依靠绿色植物维持生命;而各种生物则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将有机的残骸分解为无机物回归到环境中去。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形成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它体现了生态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本质联系。生态学表明,人对自然界具有依存性,各种生命现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必须使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并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