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六、其它信息:无

外科护理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外科护理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外科护理学的定义、范围、目标和特点; 2.掌握常见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3.掌握术中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 4.掌握急诊外科护理的基本原则; 5.掌握围手术期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大纲 第一章外科护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外科护理学的定义 •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外科护理学的范围和目标 第二章基本手术护理 •手术室环境要求 •手术室常见物品的摆放和使用 •常见手术器械的名称和用途 •手术准备和手术着装 •术前术后护理 第三章常见外科手术 •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 •神经手术 •血管手术

•心脏手术 •腹腔手术 •泌尿生殖系统手术 •眼科手术 •耳鼻咽喉科手术 •骨科手术 第四章术中护理 •常见术中并发症及护理 •输液、输血、造血干细胞 •心电监护和呼吸机使用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护理 •术中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第五章急诊外科护理 •急性腹痛的处理和护理 •严重创伤的处理和护理 •心脏急救的护理 •意外伤害的初步处理和护理第六章围手术期护理 •术后镇痛的方法和护理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护理 •术后疾病护理的分类和处理 •术后康复护理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其中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随堂小测验、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 •参考教材:《外科护理学第九版》 •课程PPT: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PPT,详细介绍课程重点和难点。 •视频资源:介绍各种手术,并且配有详细的手术步骤和护理提示。 •实验室资源:提供手术器械使用演示和模拟手术演练等实践性环节。 六、教学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以下成果: •掌握外科护理学的定义、范围、目标和特点; •掌握常见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掌握术中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 •掌握急诊外科护理的基本原则; •掌握围手术期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七、教学反思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比如,开展更多基于真实案例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手术环节和临床护理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不断优化和完善本课程。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外科学的发展史和范畴、现况和我国外科方面的成就。 2.树立学习外科学的正确观点和方法。 【教学内容】 外科学的范围,它和其它学科的关系。重点强调外科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及操作技能,21世纪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对外科医师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外科领域的分子生物学 【教学内容】 1 .讲述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疾病的分子诊断、临床新型生物治疗手段和外科领域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 2 .复习生物化学基础课内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 .简介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种类和肿瘤标记物检测方法和分类。 4 .重点讲解基因治疗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生物学应答调节剂疗法。 5 .讲解外科领域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的思路:外科疾病的。 第四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目的要求】 1.熟悉各型缺水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 2.掌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 3.熟悉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 4.熟悉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熟悉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高渗性、低渗性缺水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步骤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自学内容】 体液在机体的分布。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概念。缺水和缺钠的关系。血液中镁、磷含量异常对机体的影响。血气分析在诊断酸碱平衡失调中的价值。 第六章休克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2.熟悉休克的临床表现。 3.掌握外科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外科休克发生的原因和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2.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观察休克病的一些指标; 4.失血性休克、损伤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特点。 【自学内容】 休克的分类 第七章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目的要求】 1.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概念。 2.掌握MOD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 3.掌握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4.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5.了解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 6.了解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 【教学内容】 MODS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外科学》 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外科手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外科学》对于全面了解医学知识体系,掌握外科实践技能,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外科学》,学生应能够: 1、掌握外科手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知识。 2、了解并掌握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3、具备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教学内容(1)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手术部位的消毒与隔离、手术缝合等。(2)各系统器官的外科疾病:包括颈部、乳房、腹部等常见疾病的外科治疗。(3)外科急症与危重症处理:包括创伤、休克、心肺复苏等。(4)外科营养支持:包

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5)外科手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2)实践教学:包括外科手术操作、临床见习等。(3)远程教育: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教学视频、讲座资料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手术观摩等。 2、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 五、考试方式与评分标准 1、考试方式: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操作与考试成绩等部分。 2、评分标准:按照考试内容与要求,对外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评分。 六、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 1、教师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临床实践的外科医生组成。 2、教学资源:包括外科手术设备、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教学主干学科之一。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 外科疾病主要包括: 1.损伤:由暴力或其它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数需要手术或其它外科手法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2.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性的感染灶适宜于手术治疗,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3.肿瘤:绝大多数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很好的疗效,而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缓解症状的效果。 4.畸形:先天性畸形需要施行手术治疗,如先天性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肛管直肠闭锁等;后天性畸形如烧伤后瘢痕挛缩等,也需要手术修复,以恢复功能、改善外观。 5.其它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性疾病,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大隐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性疾病,如胆结石、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常需要手术治疗予以纠正。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包括普通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心胸外科学、骨科学、整复外科学、麻醉学等三级学科,主要由外科学教研室、整形外科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神经病学教研室神经外科组共同承担,本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口腔医学专升本学生。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三、时数分配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128 讲课学时:96 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

3、熟悉脑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4、熟悉颅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了解头皮损伤。 【教学内容】 1、颅骨损伤。 2、脑损伤的机制、病理和临床表现。 3、脑损伤的处理。 【自学内容】 1、头皮损伤 2、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与血肿、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第二十四章颈部疾病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原则。 2、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3、熟悉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处理原则。 4、了解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5、了解甲状腺的解剖、生理。 6、了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教学内容】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4、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5、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自学内容】 1、颈部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 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第二十五章乳房疾病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转移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掌握急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纤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4、熟悉乳房的正确检查方法。 5、了解乳房的解剖、淋巴引流途径。 6、了解乳管内乳头状瘤、乳房肉瘤。 【教学内容】 1、乳房的解剖生理概要、乳房检查方法。 2、急性乳腺炎。 3、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纤维瘤。

外科学 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外科手术的理论与实践。外科 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各 种外科手术的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了规范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优秀的外科 医生,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外科学教学大纲非常重要。 一、外科学基础知识 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 对人体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手术操作。此外,医生还需要了解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二、外科手术技术 外科手术技术是外科医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掌 握各种外科手术的技术要领和操作步骤。此外,还可以通过观摩手术、参与手 术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 三、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外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培养,还需要将其与临床实践 相结合。学生应该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等形式,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何进行手术前的评估和手术后的护理。通过实际操作和 临床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外科学的知识和技术。 四、外科学的研究与创新

外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因此,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可 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外科学的伦理与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良好 的伦理道德素养。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伦 理意识。学生应该了解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遵循医学伦理的要求,保 护患者的权益,维护医学的声誉。 总之,外科学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外科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与创新以及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可 以规范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优秀的外科医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外科学》教学大纲(本科)

外科学 一、课程简介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包括以下五大类:损伤;感染;肿瘤;畸形;某些须外科手术的其它疾病,如肠梗阻等。外科学课程包括介绍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并强调治疗上能运用适当的外科治疗技术,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应能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操作技能。外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外科基础主要论述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疾病部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征等。 本门课程同时与国家级考试接轨,特别结合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知识要点均应列为掌握层次。 二、理论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掌握内容: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颅内压调节与代偿。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病理生理。颅内压增高的类型。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脑疝的解剖学基础、原因、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处理。 了解内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疾病。 2.颅脑损伤 掌握内容:颅脑损伤的概述。头皮损伤的解剖、分类、诊断、治疗。颅骨骨折的分类、诊断、治疗。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和手术适应症。 了解内容:颅脑损伤。 3.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掌握内容:颅内肿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瘤的特点。 了解内容:椎管内肿瘤。 4.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掌握内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了解内容:脊髓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颈动脉海绵窦瘘。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5.颅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 掌握内容:脑积水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颅裂和脊柱裂;狭颅症;颅底陷入症。 6.颈部疾病 掌握内容:甲状腺生理解剖;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特殊检查、外科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准备、手术和手术后注意事项、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亚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甲状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临床分期、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生理解剖、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颈淋巴结结核。颈部肿块。 7.乳房疾病 142

第九版 外科学 教学大纲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外科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现状,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外科医生的职业素养等。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二章 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 主要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等。 学时安排:5学时 第三章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主要内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临床表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等。 学时安排:10学时 第四章

外科手术学 主要内容 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概念,手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原则,手术操作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手术后的护理等。 学时安排:20学时 第五章 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内容 外科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等。 学时安排:15学时 第六章 外科急症与危重症 主要内容 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定义、分类和诊断,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抢救等。 学时安排:10学时 第七章 外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主要内容

外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外科疾病的社会影响和预防措施等。 学时安排:5学时 了解:局部麻醉的概念、分类和应用范围。 掌握:局部麻醉的药物选择、注射方法和剂量,局部麻醉的 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熟悉:局部麻醉的优点和缺点。 第五节脊麻和硬膜外麻醉 了解: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掌握: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药物选择、注射方法和剂量。 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熟悉: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和缺点。 第六节术中麻醉管理 了解:术中麻醉监测的目的和方法、术中麻醉管理的原则。 掌握:常用的术中麻醉药物的剂量和应用方法、术中麻醉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熟悉:术中麻醉管理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掌握:局麻药的常用量、安全量及中毒量,以及小手术局麻技术。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总论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特别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理论知识 1、绪论(introduction) 掌握内容:外科疾病的分类;现代外科学的内容;外科学的范畴。 熟悉内容:外科的发展史;我国在外科学方面的成就。 了解内容:学习外科学的方法。 2、无菌术(asepsis) 掌握内容: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方法:手术时无菌操作原则: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熟悉内容:无菌观念培养;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操作。 了解内容:手术室的常规管理。 3、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The unbalances of juices in surgical patients) 掌握内容: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各型缺水、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 熟悉内容:体液代谢平衡的调节,酸碱平衡的维持;高钾血症的诊断和治疗;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了解内容:体内水、电解质的分布及含量;低镁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4、输血(blood transfusion) 掌握内容:常见的输血反应;输血并发症的防治。 熟悉内容:输血的适应证。 了解内容:自体输血的目的和作用;血液成分和血浆增量剂的用途。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外科学是有关外科疾病的理论体系,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在治疗方面则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外科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基础,论述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疾病介绍其原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的适应症等。手术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点和进行基本手术操作的训练。 总学时160学时,其中课内教学110学时,实践教学50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外科学的范围和我国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2、树立学习外科学的正确观点。掌握外科学的学习方法。 [讲授内容] 1、外科学的范围。 2、外科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3、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4、重点讲解怎样学习外科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 第二章无菌术 [目的要求] 1、明确无菌术的概念、内容组成。 2、熟悉常用的灭菌、消毒方法,适用范围。 3、熟悉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4、掌握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 [讲授内容] 1、无菌术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内容组成。 2、常用灭菌、消毒方法及适用范围。 3、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实习在外科基本操作教学中结合进行] 1、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 2、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以及手术区的准备(示范和实际操作)。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讲授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 平衡失凋

[目的要求] 1、熟悉各型缺水、低血钾症的临床表诊断和防治方法。 2、熟悉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步骤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讲授内容] 1、各型缺水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低钾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3、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4、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见习] 在病室观察病人和分析讲座,进行拟订治疗方案的练习。 [教学时数]4个学时。 [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启发式。 第四章输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2、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 3、了解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用途。 [自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症和途径。 2、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3、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自休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血浆增量利和血液成份的应用。 [教学时数]2个学时。 [教学方法]结合临床讲授。 第五章外科休克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2、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 3、掌握外科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讲授内容] 1、外科休克的病因和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2、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病理变化特点相临床特点。 3、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自学内容] 休克的特殊监测指标。 [教学时数]1个学时。 [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启发式。 第六章多系统器官衰竭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 外科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人体各个器官的疾病和手术治疗。 为了提高外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个医学院和医院都会编写外科学教学大 纲文库,以供学生和医生参考。本文将介绍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的内容 和意义。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是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而 成的。它包含了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手术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将来的临 床实践做好准备。 在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中,首先介绍了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外科学的定义、分类和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 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对外科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详细介绍了各个器官系统的外科疾病和手 术治疗。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方 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器官系统的常见疾病和相应 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此外,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还介绍了外科学的相关技术和设备。这部分 内容主要包括手术室的设备和操作规范、外科手术的常见技术和操作方法等方 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外科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的编写是经过多方专家的讨论和审查的,它的内容

是经过严格筛选和整理的。因此,它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学生和医 生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料。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外科学的 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总之,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是外科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包含了外 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手术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同时,这些资料的编写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 学生和医生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料。希望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文库能够在外 科学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外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外科学教学大纲

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 3、熟悉脑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4、熟悉颅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了解头皮损伤。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打印版范文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二)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二、教学内容 外科学的范畴,它和其它学科的关系。重点讲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怎样学习外科。 三、自学内容 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第二章无菌术 一、目标与要求 (一)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二)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三)学会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四)学会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二、自学内容 无菌术的概念和组成。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区的准备。无菌操作规则。 三、见习内容 在外科基本操作教学中结合进行: (一)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 (二)洗手、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以及手术区的准备(示范和实际操作)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和减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 (三)学会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一般介绍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体液平衡和渗透压的调节;酸减平衡的维持。

三、自学内容 体内镁、磷的异常;呼吸性酸中毒和碱中毒。 第四章输血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二)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 (三)了解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用途。 二、自学内容 输血的适应症和途径。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应用。 第五章外科休克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外科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二)掌握休克的概念、分类、监测指标;了解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三)学会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外科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一般介绍休克的概念、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第六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 (二)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三)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四)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防治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 (二)一般介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理和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三、自学内容: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预防。 2.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疗法的原理。 第七章麻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