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大全:中医12科必学基础表格版!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痰湿 蕴肺
反复发作,咳声重 浊,痰多色白粘腻
黛蛤散合加 减泻白散加减
沙参麦冬汤加 减
行间、侠溪
肺阴 亏耗
舌红,少苔,脉 细数
滋阴润燥, 化痰止咳
太溪、复溜
中医考研资源
4
09 针推分享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胸痛:+内关 ├胁痛:+支沟、阳陵泉 ├咽喉干痒:+照海 └痰中带血:+孔最
肺痨
肺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起病 外感咳嗽 内伤咳嗽 急 缓 病程 短 长 证候特点 咳嗽伴肺卫表证 咳嗽伴有脏腑内伤证 虚实 实 虚实夹杂 治法 疏邪宣肺,忌收敛 调理脏腑,忌辛散
2、辨寒热、虚实
寒热 虚实 寒证──多有冷、淡、清、稀、青、白、迟的特点 热证──多有热、渴、稠、秘、红、黄、数的特点 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恶寒 表寒证 表热证 重 轻 发热 轻 重 汗 无汗 有汗或少汗 咽喉 发痒或无症状 红肿热痛 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 苔薄黄,脉浮数
2、辨体质 ┬气虚──反复感冒 ├阳虚──“老怕伤寒,少怕痨” ├阴虚──阴虚内热 └血虚──近期失血病史 二、治则 解表宣肺 ┬风寒证──辛温解表 ├风热证──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体虚外感──扶正解表 中医考研资源 1 09 针推分享
归纳: ┬病因┬外感六淫 │ └内邪干肺 中医考研资源
2
09 针推分享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 │ └与肝脾密切相关,久病伤及心肾 ├病性:虚、实 └病理因素:内伤痰火,痰有寒热,火分虚实 ┬外感──六淫实邪 │ ┌痰┬寒痰 └内伤┤ └热痰 └火┬实火 └虚火 【诊断】 ┬临床表现: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 └内伤咳嗽,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辅助检查:┬血常规:急性期┬周围白细胞总数↑ │ └中性粒细胞数目↑ ├听诊:可闻及┬双肺呼吸音增粗 │ └或伴有散在干湿性啰音 └X 线胸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 1、咳嗽与咳喘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内附图文、表格),太好用了!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内附图文、表格),太好用了!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内附图文、表格),太好用了!阴阳对立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消长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

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附:人之五行分类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1、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

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2、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3、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与喉咙、声音有关。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5、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

命门即是肾阳,『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如下:
表格名称: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适用范围:中医诊断学领域
表格结构:表头,列标题,行标题,数据区域
表格内容:中医诊断学基础概念、理论、方法等
表格功能:整理、总结、归纳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
表格优势:
1. 简洁明了: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将复杂的中医诊断学知识简化,提高学习效率;
2. 重点突出:通过设置标题、加粗、颜色等方式,突出重点知识,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方便查询:表格的结构清晰,数据区域内容明确,方便查找和查询所需信息;
4. 综合性强:表格通过横向和纵向综合呈现中医诊断学知识,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总结: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是一种整理、总结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工具,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信息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学习和理解。

在中医诊断学领域,表格具有重要的教学和学习价值。

中医想入门,先记住这四张表!

中医想入门,先记住这四张表!

中医想入门,先记住这四张表!
中医阴阳五行的人体类象表格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

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

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寒热同时出现);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寒热仅出现其中一种)。

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十二经脉解读
中医诊断推测生理、病理之图表
横向就是一个系统,比如,木系统就包括肝脏、胆腑、目窍、筋形、当肝胆二经络的气血充足的时候则双手的指甲皆荣华、光泽、润滑。

十二经脉名称
1,补则在此经的旺时辰内针灸此经的五腧穴。

反之,泻则此经的衰时辰内针灸此经的五腧穴。

2,除了子午流注会应用此经络时间表之外,临床诊证的脏腑之间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病邪传递方向也与此时间表格有启发意义。

中医基本常识大全

中医基本常识大全

中医基本常识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是源于中国千年文化的令人敬仰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创的理论体系。

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机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宇宙的观念而产生的。

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一样,也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这就是阴阳五行。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中医生物学的核心。

人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经络构成的,如经脉、筋、脉、络等。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的各种经络中自由流动的气体被称为“气”,它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气血津液学说主要是关于人体内液体的运作和作用的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四种液体:气、血、津、液,这些液体对人体健康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非常独特,其中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指的是取诊者的面部、舌象、肢体等的外部表现进行诊断。

“闻”指的是闻取诊者的体味、口臭、便臭等进行诊断。

“问”则是询问患者身体的症状,以及家族病史等信息进行诊断。

“切”指的是在某些人体部位进行切诊,以寻找身体部位的异常情况。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养等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以及普及中医预防和保健的知识。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它采用天然的药材,能够整体调节人体的机能,从而使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为人类医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医的研究和推广,以期达到更好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中医内科学背诵版表格.

中医内科学背诵版表格.

十八、呕吐—和胃降逆
十九、噎膈-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

二十、呃逆-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二十七、积聚-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二十九、头痛-外感头痛属实,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三十一、中风-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三十六、癃闭-腑以通为用。

实证治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而通利水道;
、阳痿–实证者,肝郁宜疏通,湿热应清利;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应当以补为主。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4础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一 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定了緣幽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大全:中医12科必学基础表格版!
重点:学现代中医前,先学四圣心源,阴阳变化篇: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

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行
(二)病因
二、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
(二)病因辨证
(三)三焦辨证
三、中药学
(一)中药的性能(二)中药的配伍(三)中药的用药禁忌
(四)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四、方剂学
(一)总论
五、中医经典
(一)内经
(二)伤寒论
(三)金匮要略(四)温病学
六、中医内科学(一)感冒
(二)肺痈
(三)不寐
(四)便秘
(五)腰痛
七、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三)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八、中医妇科学
(一)绪论
(一)女性生殖器官
(三)女性生殖生理
九、中医儿科学
(一)儿科学基础
(二)新生儿疾病
十、针灸学
(一)经络系统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十一、诊断学基础
(一)症状学
(二)检体检查
十二、内科学
十三、传染病学
文源:青衣说执医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