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大全:中医12科必学基础表格版!

基础大全:中医12科必学基础表格版!

重点:学现代中医前,先学四圣心源,阴阳变化篇: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行

(二)病因

二、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

(二)病因辨证

(三)三焦辨证

三、中药学

(一)中药的性能(二)中药的配伍(三)中药的用药禁忌

(四)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四、方剂学

(一)总论

五、中医经典

(一)内经

(二)伤寒论

(三)金匮要略(四)温病学

六、中医内科学(一)感冒

(二)肺痈

(三)不寐

(四)便秘

(五)腰痛

七、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三)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八、中医妇科学

(一)绪论

(一)女性生殖器官

(三)女性生殖生理

九、中医儿科学

(一)儿科学基础

(二)新生儿疾病

十、针灸学

(一)经络系统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十一、诊断学基础

(一)症状学

(二)检体检查

十二、内科学

十三、传染病学

文源:青衣说执医考试

基础大全:中医12科必学基础表格版!

基础大全:中医12科必学基础表格版! 重点:学现代中医前,先学四圣心源,阴阳变化篇: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行 (二)病因 二、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 (二)病因辨证 (三)三焦辨证

三、中药学 (一)中药的性能(二)中药的配伍(三)中药的用药禁忌 (四)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四、方剂学 (一)总论 五、中医经典 (一)内经 (二)伤寒论 (三)金匮要略(四)温病学 六、中医内科学(一)感冒 (二)肺痈 (三)不寐 (四)便秘 (五)腰痛 七、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三)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八、中医妇科学 (一)绪论 (一)女性生殖器官 (三)女性生殖生理 九、中医儿科学 (一)儿科学基础 (二)新生儿疾病 十、针灸学 (一)经络系统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十一、诊断学基础 (一)症状学 (二)检体检查 十二、内科学 十三、传染病学 文源:青衣说执医考试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上) 素朴学堂2020-04-27 11:11:50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 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经络系统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中医资格考试分值分布: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类似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1.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中基学过); 2.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的组成见下表。 十二经脉 大纲要求: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手三阴经足三阴经; 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 太阳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阳,不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阴(阴凉之处) 胸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 腹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0.5肾经,2胃经,4脾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 1.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上8寸以上符合此说 注意: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

(word完整版)中医学基础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学基础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E.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张仲景 B.秦越人 C.孙思邈 D.朱丹溪 E.刘完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3、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B.背为阴,腹为阳 C.内为阴,外为阳 D.下部为阴,上部为阳 E.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背为阳,腹为阴。 4、所谓“阴中求阳”是指 A.壮水之法,以制约阳亢 B.扶阳益火之法,以制约阴盛 C.在补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 D.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 E.阴阳双补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即指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那么阳气得到阴液的帮助就可以生化无穷。 5、下列不属于五行相生关系所确定的治疗方法的是 A.泻南补北法 B.滋水涵木法 C.金水相生法 D.培土生金法 E.益火补土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五行相生的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泻南补北法”不属于五行相生关系所确定的治疗方法。 6、所谓“子盗母气”,是指 A.子脏不足,导致母脏亦虚 B.母脏火盛,导致子脏火亦盛 C.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D.母脏先病,传及子脏 E.子脏火盛,致母脏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子盗母气”指的是由于子脏不足,子病累母,从而导致母脏亦虚。多用于阐述五脏虚损性疾病互相影响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当肺气虚弱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脾气运化的功能。 7、五脏主五液,下述不正确的是 A.心在液为血 B.肺在液为涕 C.脾在液为涎 D.肝在液为泪 E.肾在液为唾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液或排泄液。五液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8、“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是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之一。“满”,是指精气的充满;“实”,是指水谷的充实。由于五脏所贮藏和化生的精气,呈弥散状态,充满于五脏,故说“满而不能实”。由于六腑多为空腔器官,其功能特点是传化饮食水谷,而水谷的形质较粗,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说“实而不能满”。 9、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内脏的血液容量 C.控制外周的血液容量 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 E.控制血液能上荣于头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脾主统血”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主要指的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10、肾在体为 A.皮 B.脉

个人年终总结范文大全(10篇)

个人年终总结范文大全(10篇) 个人年终总结范文大全篇1 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本人在__X项目工程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开展工作,与同志协作共事,一心为公司,较好地完成了银泰红城一期的水电扫尾工程及二期水电施工图审核、地下室基础施工前准备工作。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开展今后的工作,我有必要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经历,总结工作经验,以便更好的把握将来,为此我将我在一年的工作做出如下年终总结: 一、工程进度完成情况: 1、一期的水电、消防、设备工程:自12月底来公司接管水电工程师一职,当时前任水电工程师已经离职,工作无法交接,现场很混乱,分项工程只有开工没有结尾,主要是消防工程未按图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现场检查,对照图纸,找出原因,督促施工方整改,水电、设备工程今年8月前已竣工验收,交与物业管理公司,消防工程10月前施工已验收交物业管理公司,经消防局签认的变更后竣工资料尚未移交,正在加紧督促移交。 2、二期的施工情况:水电施工图尚未出全,目前为止雁能设计院设计的室外管网图尚未出图,在审图过程中本着对公司负责,对业主负责,在不违反建筑规范和用户使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在公司电设计人员尚未到位的前提下,深化了二期水电多处方案,目前工地现场正在施工二期一批次基础,水电防雷接地及排水管工程。 二、的主要工作计划和目标:

在公司及项目部的领导下负责对水电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对各生产施工要素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验收规范、规定,监督检查工程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工作。 (一)、工程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上,我们应重点抓住三个环节:确立质量目标、确定质量预控方案;产品形成的过程控制;验收控制。 1、确定质量预控方案。在工程开工前,对监理及单分包单位明确目标、验收标准等。并审定监理大纲及总分包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针对监理、施工单位在节能、智能、质量通病防治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要求,协助其完善施工工艺、措施的制定。 2、产品形成的过程控制。在过程控制上,我们要通过以下几个管理方式来实现:首先,发挥监理在质量管理上的职能,对监理充分授权、有效监督。严格按照监理合同上明确的权力与义务,监督基层监理人员是否按照监理大纲及甲方的企业标准执行质量管理。 其次,严把原材料质量关。经对进场材料质量、数量、规格验收,并监督现场取样送检,以检查到场材料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对于总分包单位的自购材,主要是加强对到场的材料检验。对水电材料做专业检查,对可疑材料,现场封存,扩大取样数量,在规范之外,做独立检验;对确定的不合格材料,采取封存,限定时间在监理人员监督下清理出场。 3、产品的验收控制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指示,着重抓二个层面的验收: 第一层是总分包单位质保体系的自查、自检、自验三级验收制度。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是依靠抓总分包单位的管理去实现,强化工序报验制度与手序,对一次报验不通过的部品、工序再从自检开始,重新进入验收程序。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专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 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等。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理论,才能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原理。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药源学、药理学、药物制剂等知识,了解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四诊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4.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从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专业的基本技能 1. 中医四诊技能:中医四诊技能是中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掌握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症状,听闻患者的声音和呼吸,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及进行脉诊等技能。 2. 中药煎煮技能:中药煎煮是中医药的常用制剂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以及掌握中药煎煮的时间、火候和煎煮器具的使用方法。 3. 针灸技能: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学生需要学习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和调气技巧,通过实践训练,掌握针灸的基本技能,如插拔针、转动针等。 4. 推拿按摩技能: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手法疗法,学生需要学习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技巧,如揉、捏、推、拿等,从而能够进行相应的按摩调理。 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知识,以及掌握中医四诊技能、中药煎煮技能、针灸技能和推拿按摩技能等基本技能,中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一、绪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2黄帝内经最早的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方之祖。 5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6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丰富了病因病机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7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 8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9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10金元四大家:刘宪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11刘宪素其学术思想为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以降心火、益肾水为要旨,后人称为寒凉派。 12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祛除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后人称为攻下派。 13李杲以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证中善于补上中下三焦之气,以补脾胃为主,提倡调理脾胃、升举清阳,后世称为补土派。14朱震亨,又称丹溪先生,学术思想是在黄帝内经的少火和壮火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人称为滋阴派。 15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 16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 17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18吴瑭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 19中医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0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病症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表征。 21证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做出的病理性概括。 22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23诊断过程中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24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内涵及其变化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理论。 2阴阳学说基本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表达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学说基本特性: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规定性 4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上下、内外、出入、虚实、寒热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6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固守于体内的生理物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一、中医基础知识 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 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 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 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 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 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 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 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 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 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 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 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 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 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 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 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 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 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 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 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 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阴阳的互根互用; ③阴阳的消长平衡; 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图片 10.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1.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2.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3.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按个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无疾这里把中医的学习,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无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什么是中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它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药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确定病因病机,进而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的理论基础 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解释。 3.五脏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每个脏腑都 有其相应的功能和归属。 4.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负责 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的诊断方法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底、舌苔等,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脏腑功能。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主观感觉、病史等,帮助确定病因病机。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按照五行学说分类,并根据病 情配伍使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的循环,舒缓身体 的疲劳和疼痛。 4.食疗养生:中医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养生方法,通过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平衡和气血流动。

中医的预防保健 1.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 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中医讲究四季养生,每个季节都应该有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适应自然界 的变化。 3.中医强调个体化保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差异,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中医的现代发展 1.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 认可和应用中医药。 2.中医药的科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确, 涉及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3.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医学体系, 弥补了两者的不足,提高了医疗水平。 小结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中医的预防保健措施,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随着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中医药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更多相关内容: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 中医专业医疗卫生招聘备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科中有不少专业的名词术语,中公医疗卫生网站为了方便大家备考复习,将常见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汇总,助大家顺利备考。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瘿瘤: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瘿:又名大脖子。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 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瘀滞,水湿不运所致。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本病可见于丝虫病,泌尿系感染、结核、前列腺炎等疾病。 瘰疬: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鼠疮”。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 劳淋:“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或小便淋漓不已,涩痛不甚,因劳倦过度而发。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着是 ;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 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为 ; 二、判断题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中医学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自然科学;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 5.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论述题 1.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51.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1、答: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二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和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消和此长彼长过程;事物的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是五行的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观”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中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身心合一形神共养的养生原则; . 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中医基础整理

单选A按五行生克规律,肾的所不胜是(脾 B不同体质类型所具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称为()质势 布散于体表,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是(精 病见脐周疼痛,时轻时重,夜间磨牙者,多因(蛔虫)为病 病人正虚邪实而正气不耐攻伐,此时应采取的治则是(先扶正后祛邪 C称为“神之宅”的是(形)称为“形之主”的是(神)称为“血海”的经脉是(冲脉称“罢极之本”的是(肝)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卫气)称为水谷之精气的是(营气 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寒邪 D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肝)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疏泄功能 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肺失肃降 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 对寒因寒用的表述,下列中何项为错(用寒凉药应尽量避免在寒冷季节使用 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腑是(三焦 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宗气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血液与津液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基础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 F肺吸入清气主要靠下列哪项(肃降)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肺位最高,通调水道 G肝在志为(怒)肝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培土生金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佐金平木 改正了古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的医家是(王清任 过逸与瘀血停滞均可出现的病理变化是(气机不畅 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精气 各种致病因素又可称为(邪气 H火热之邪致病可见()狂躁妄动 寒因寒用,系指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下列哪一病证(真热假寒证 J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功能的是()脉 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脾 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暑邪 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是(奇经八脉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是(经筋 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风邪 既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基石的书籍是(黄帝内经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病因为标,症状为本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十二正经 精瘀一般是指(男子精道瘀阻 机体的阴气不足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肾阴 机体阳气不足与下列哪组脏腑关系最密切(脾肾 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李杲 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 K控制人体体液有规律地排泄和分泌,属于气的哪项功能(中介 L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气”是指(饮食水谷 1

(word完整版)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推荐文档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 (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