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路难》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

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

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

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

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

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

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

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

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

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

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

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

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

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

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

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

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

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

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

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

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

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

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

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

的豪迈气概。

二、关于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

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

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

的魅力{详见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与人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

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

新墓碑》、《新唐书》本传,都说他是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这样他就与唐皇室属于

同一世系。但这一说法存在许多矛盾{《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没有李白这一支家族

的名字。唐玄宗曾下诏甄序皇室族属,李白也未曾入籍。于是学界遂产生种种异说。

陈寅恪提出李白为胡人(《李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第10卷第1期,1935年1月)。詹锳(《李白家世考异》,收入其论文集《李白诗论丛》,作家出版社1957

年第1版)、松浦友久(《李白出生地和家世--以异族说的再研究为中心》,《唐代

文学》第8辑,1986年12月)证成其说。}。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李白就出生在那里{李白的出生地,有条支说、中亚碎叶说、焉耆碎叶说、

长安说、蜀说等,参见上述所引郁贤皓、倪培翔、周勋初等人的文章。}。大约在他

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亲“以逋其邑,遂

以客为名”。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

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二首其二)。可知他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

的好几位著名道士,是开元年间很受朝廷重视的人物。李白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他说“家本紫

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

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

大约在18岁时,他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还

可以看到李白思想中纵横家的某些印记。在大匡山的几年,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颋,受到赏识。他后来说的“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可能也指此事。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

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在诗中不止一次地赞赏任侠杀人的事,如《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白马行》:“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笑尽一杯酒,杀

人都市中。”《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谜》认为,唐代律令已颇完备,手刃数人之后不受追究,原因何在,仍值得研究。他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