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_吴旭晓
制度资本与新型城镇化的机理研究

Vo 1 . 2 9 No . 1 F e b . 2 01 4
制度资本 与新型城镇化 的机理研究
周 阳敏 . 韩 玉
( 郑州大学 商学 院, 郑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通过 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 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 已 具有 了新的根本性质,
即新资本形态( 制度资本 ) 、 新商业模式( 制度经营) 、 新作用路径( 制度资本更新) 、 新动力 机制( 高效) 、 新平衡机制( 包容) 、 新推进措施( 可持续性) 等。 从制度资本理论的视角, 研究 发现新型城镇化是创造 中国制度红利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家制度经营的关键平台, 更是 制度资本动态积累的核心载体。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新型城镇化明显地改变 了 基层的土地 管理制度 、 社 区规划制度 、 社区管理制度 、 就业择业制度与基层财税制度等, 从而形成 了企 业的重要的制度资本。 既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瓶颈而显著提高经营绩效 , 也有利于居 民摆 脱 困难而明显地改善生活条件。 还有助于基层政府转变职能而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等。 同 时, 制度资本积累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亦是实现中国人 中共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 ( 下文简称《 决定》 ) 指出, “ 完善城镇化
健康发展体 制机制 。坚持走 中国特 色新 型城镇化 道路 , 推进 以人为核心 的城镇化 , 推动大 中小 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 、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 促 进城镇 化和新 农村建设协调 推进 。优化城市 空 间结 构和管理格局 , 增强城市综合 承载能力” [ 1 1 。《 决 定》 明确 了新 型城镇 化在全 面深化 改革
已经具有 了新 的根本性质 , 即新 资本形态 ( 制度资本) 、 新商业模式 ( 制度 经营) 、 新作用路径 ( 制 度 资本更新 ) 、 新 动力机制 ( 高效 ) 、 新平衡 机制 ( 包容 ) 、 新 推进措施 ( 可持续性 ) 等, 新型城镇化 的高效 、 包容 、 可持续与 民营企业和农 民的制 度资本积 累息息相关 。民营企业和居 民的制度资
我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
季小妹;武红智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为更好发挥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城乡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明确动力机制类型基础上,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比较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特征和差异,评价其不足,提出以下努力方向:(1)加强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创新;(2)细分不同类型动力对城镇化作用的机理研究;(3)推进不同动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4)强化动力机制对于城镇功能提升的研究.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季小妹;武红智
【作者单位】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
【相关文献】
1.谈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及新型城镇化对策 [J], 蒋贵凰;钟少颖;刘亚清
2.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动力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J], 杨佩卿
3.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SD仿真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市为例 [J], 周滔;胡娟梓
4.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J], 王滨
5.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基于结构视角的文献综述 [J], 刘振宇;魏旭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快速城镇化区域城市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是城市功能空间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在区位、分布形式、集聚规模和程度等方面的具体反映[1]。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形态演变特征成为科学衡量和评价城市扩张的重要指标[2]。
通过将城市形态演变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可以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和开发边界划定提供参考。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最早萌芽于19世纪初。
伴随城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地理学、建筑学和人文学科等学科率先将形态学引入到了城市的研究范畴中,将城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来观察和研究,以便探讨城市的发展机制[3]。
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结构的研究较早,理论也较完善。
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形态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的运用。
例如,运用帕雷托(Pareto )模型揭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演变特征[4];引入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对建设用地扩展合理性进行研判[5];基于分形维数和形状指数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研究[6];引入城市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城镇建设用地群态化特征及演变模式研究等[7]。
现有研究表明,快速城镇化是推动城市及周边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主要动力[8]。
呈贡新区作为云南省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明确其城市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对该区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区———昆明市呈贡区为例,利用地统计和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昆明市呈贡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城市演化规律和驱动因素,为指导研究区城镇未来空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其他相似区域城镇化形态演化定量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区概述呈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02°45′-102°59′和北纬24°21′-24°45′,该区东南方和东北方都是高山,东部和西部为阳宗海和滇池,地势东部高,西部低,海拔1775-2820m 之间,境内最高为梁王山主峰,海拔2820m 。
新型城镇化与两类区域产业转移:演化与交互作用机制

新型城镇化与两类区域产业转移:演化与交互作用机制
张新芝;李政通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我国城镇化已经跨越传统发展时期的均衡阶段,步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传统城镇化导致的种种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逆向驱动机制,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向更高层次均衡的演化阶段,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由此将带来新的“土地红利”的释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在产业转出区与转入区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基础上扩展进而提出的转出类型区和转入类型区两类区域产业转移模型,其发生机制相比较于“推—拉”机制,基于势差的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更加全面地阐述了产业转移发生的内在机理,且表现出自由与动态特征,具有实用性.从二者的交互作用机制来看,新型城镇化对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具有方向与结构上的导向作用,表现出同向发展和相互促进特点.伴随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改善,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深入发展.
【总页数】8页(P71-78)
【作者】张新芝;李政通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F062.9
【相关文献】
1.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路径选择研究 [J], 张新芝;邱国斌
2.区域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制与政策取向 [J], 施同兵
3.影响区域产业转移作用力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 [J], 王凯霞;敬莉
4.组织社会化交互视角下新员工政治自我效能的动态演化及作用机制 [J], 赵晨;高中华
5.区域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J], 周朔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年 第34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4 No.12024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段锴丰1,施建刚2,吴光东3,华雯雯2(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3.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在新时代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渐凸显,成为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尊重城乡功能特征和分工差异的前提下,以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以及资源公平共享为基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生态等多维度全面协调共生、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共同繁荣[1]。
城乡融合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2],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塑造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举措[3]。
在城乡关系演进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复杂性和障碍性也变得愈发显著。
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发生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由一系列促进城乡关系协调演进的动力因素以一定的结构和方式组合起来而形成的复杂运作系统。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作为其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但现有研究显然缺乏系统性,且未能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路径。
鉴于此,本研究从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的重要期刊文献及政策文本入手,采用扎根理论提取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模型,并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 ),重点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动力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期望为有效驱动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影响因素

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提升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引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
研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测度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02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定义变量01为了准确描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需要明确定义反映两者发展水平的变量。
这些变量可以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指标。
建立数学模型02根据定义的变量,利用相关数学方法,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该模型可以反映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协调水平。
数据采集与处理03根据建立的模型,收集所需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
验证方法为了确保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例如,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验证过程选取适当的数据样本,将样本数据带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差异。
如果差异较小且稳定,则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可靠的。
结果分析根据验证结果,对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验证0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测度测度方法的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适用于评估多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水平。
数据驱动的模型基于实际数据,能够客观反映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收稿日期:2004-11-05;修订日期:2005-03-04作者简介:袁丽丽(197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城市土地利用管理。
E -mail :yuanlily@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袁丽丽(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力;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3-0051-0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宋启林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即城市空间结构,它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同时也是城市土地利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是同质的[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形态学和规划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地理及经济领域需要研究企业布局的最大利润问题,产生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域结构理论、地租理论、门槛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等,国外开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解决城市社会及环境等问题为宗旨的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理论,如以解决城市过分密集庞大而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以及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星座城市等规划理论,对城乡一体化、郊区化、城镇群、城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等城镇蔓延发展形态的分析研究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区理论等。
总体而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侧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3方面,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