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日寸期,探索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化质量,具有十分对“异地城镇化”地城镇化”出路。
区域城镇化差距,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特点和问题,重提高后发地区城镇以湖北省为例.点探索新时期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针异地城镇化”出路。
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黄亚平;陈瞻;谢来荣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发展趋势与展望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
3.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我国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
4.京津
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新特征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和城市圈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
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圈以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点,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线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0%,但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率仍然较低。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城镇化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新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和管理已经步入智能化时代。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镇化发展也越来越注重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入的联系。
我国还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开放和国际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多元化和差异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和绿色化、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在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继续朝着这些新特征的方向发展,同时还需要注重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墨1—0 9 2 90 50
0
_ 工作 调动 * 进城 务工经商 图 7 分 阶 段 流 动 人 口比 重 分 析 图 资料 来 源 : 据 中 国城 市统 计 年 鉴 整 理 根
活 , 往聚集 在城 乡结 合 部及 城 中村 , 住 质 量差 , 往 居
对公 共服 务设 施 的 使 用 率 低 , 乏 本 地 消 费 欲 望 , 缺
商” 人员是异地城镇 化 主体人 群 , 占流动 人 口的 8 % 0 以上 , 农 民工 ” 而“ 又是 这部分人群 的主体 。
其他
…
资源 需求 结 构 出 现 新 的变 化 , 素 质 、 技 能 劳 动 低 低 力 的需求 萎 缩 , 兴 产 业 、 术 资金 密 集 型 产 业 和 新 技 现代 服务 业 对 熟 练 技 工 和 高 素 质 劳 动 力 的 需 求 增
黄亚 等:型 镇 背 下 地 镇 特 趋 平 新 城 化 景 异 城 化的 征及 势
结 合 ( 4 。形 成 异地 城镇 化 的主要 原 因有 : 图 )
() 1 区域 发 展 平 衡 被 打 破 , 海 劳 动 密集 型 产 沿 业 人 口需求 增 大 随着社 会 的 发 展 ,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量 特 大 国际 资本进 入 我 国东 部 沿 海地 区 , 动密 集 型 产 业 劳 快 速发 展 , 致 对 廉 价 劳 动 力 的 大 量 需 求 , 这 种 导 而 需 求在 本地 无 法得 到 充 分 满 足 , 使 中西 部 地 区农 促
到 20 0 5年 的 3 . 3 , 长 幅 度 为 5 . 8 。 而 同 45 % 增 17 % 期 中部地 区增长 幅度 高 达 13 6 % , 8 .4 西部 地 区增 长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型城镇化是指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注重城市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让我们来看看新型城镇化的新在哪里。
一、注重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例如,建设生态园林、绿化景观,推广绿色建筑和新能源科技,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
二、推动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
通过城市扩大、农村改造、乡村振兴等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机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模式。
例如,发展特色小镇、农业观光、乡村民宿等产业,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三、强调社会公平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都能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例如,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倡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倡导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城市运行效率。
通过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生活方式。
例如,推动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五、强调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内涵。
通过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手段,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修缮古迹、保护传统手艺、打造文化名街等举措,让城市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更是一种全面的城市更新和改造,体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使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城镇化 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城镇化调研,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中小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其次,城镇化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规划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最后,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规划和
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同时,也需要注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总的来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推进城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新型城镇化“人往哪里去”:"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之争

哪里来 ” 的具体 模式 选 择成 为一道 具 有一定 争议 的难 题 ,
主 要 的争议 点在 于 是 “ 就 地城 镇化 ” ?“ 异地聚 集发 展 ” ?
还 是两 者相 结合 ?
b e c o me a d i f i c u l t p r o b l e m. Th e r e a l e t wo p o i n t o f d i f e r e n t v i e w a s
Ab s t r a c t : Th e p a r t y ' s e i g h t e e n p l e n a r y s e s s i o n a n n o u n c e d
d1 a t t he c oH nt r y s hou d p r om o t e h um a n c e n t e r e d Ur b a ni z a t i on.
心的城镇化 ,推动 大中小城 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 、产业和城 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 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其 中新型
城镇 化过程 中 “ 人 往 哪 里 去 ” 的具 体 模 式 选 择 成 为 一 道 难 题 ,争 论 较 为激 烈 的 两 大 观 点 为 “ 就地城镇化 ”与 “ 畀 地
动 城 乡发展 一体 化 ” 四大战 略任 务 ,探 索 出一条 符合 中
国国情 的 “ 城 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
生 态 宜居 、和 谐 发展 ” 的新 型城镇 化 道路 。其 中 “ 人 从
p r o mo t et he s ma l l a n dme d i u m— — s i z e d c i t ya nd s ma l l t o wn s c o o r d i n a t e d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作者:胡睿龙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根据各省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的差距,将 31 个省份划分为超高速、高速、中速偏高、中速偏低、低速、超低速6 个类型(图2)。
新型城镇化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 30% 以上的地区为超高速型;新型城镇化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 ~30% 的地区为高速型;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的为中速型,其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为中速偏高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为中速偏低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 ~30%为低速型;新型城镇化发展超低速型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 30%的省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差异1 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势明显2012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超高速的省份有6 个,全部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北京为代表的这 6 个省份在生活方式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空间城镇化子系统、创新与研发子系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 50,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 2个地区。
高速型地区有 3 个,其中山东、辽宁两省也分布在东部地区,山东、辽宁两省经济城镇化子系统、空间城镇化子系统、生活方式子系统、城乡一体化子系统发展相对较快,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部地区的福建属于中速偏高型省份。
海南、河北属于低速型,是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的 2 个地区,这主要由于这两省创新与研发子系统和生活方式城镇化子系统发展缓慢,尤其是创新与研发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总的来看,东部省份除海南、河北以外其他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1 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占到了 80%以上。
2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发展中速偏低型省份有 6 个,其中 3 个在中部地区。
吉林、湖北和山西三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这 3 个地区生活方式城镇化子系统、创新与研发子系统、空间城镇化子系统发展速度缓慢,尤其是前两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小城镇建设Ur r ba a n i z a tion黄亚平 陈 瞻 谢来荣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探索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城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镇化”出路,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其本质特征是农村人口的空间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从世界发展史上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政府近年来把推进城镇化提升到战略高度,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发展势头迅猛。
同时,部分专家学者也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城镇化三大不平衡问题: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小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与能源保障不平衡。
其中,因内地中小城镇普遍存在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异地城镇化”现象而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数量与质量不协调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相关概念辨析(一)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模式主要体现为粗放型工业化推动下城镇人口规模量的增长、城镇空间无序膨胀、资源大量消耗、城镇环境显著恶化。
在我国,以沿海地区早期粗放型工业化背景下城镇化大规模量的扩张为典型代表。
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
其内涵要旨有: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城镇化;因地制宜、路径多样的城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见图1)。
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化质量,强调适度和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其目标指向应是“适度的城镇化增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二)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传统意义上,我们把本区域(一定的行政辖区)内的人口就地城镇化称为本地城镇化,而把迁居至本行政区域外,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城镇化称为异地城镇化(见图2)。
实际上,从人口城镇化的本意来说,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除部分农村地区变为城镇地域就地转化的人口之外,多数是人口从农村迁移至城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异地城镇化。
但是,我们这里提出的异地城镇化,是工业化前期,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地区平衡发展被打破,以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为特征的农村推力大于就地城镇化的城镇吸力,产生大量农村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镇化研究42小城镇建设动力向发达地区集中的现象。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区域的概念,如市域异地城镇化、省域异地城镇化等。
在我国,以中西部农村居民迁徙到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城市就业的跨省异地城镇化为典型代表。
(三)完全城镇化与半城镇化根据城镇化的概念,人口城镇化后,其生产方式要转向非农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农民变成市民。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多数城市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同时用常住人口统计计算为城镇人口。
但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仅仅是在城市工作,或者是农闲时候在城市工作,并不拥有城市户口,没有与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同工同酬同权,也没有买房融入城市,子女上学难,不能享受与城市户口密切相关的公共福利。
这部分人,实际上就处于半城镇化的状态,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就地转移和“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城市异地暂居性流动为典型代表(见图3)。
二、异地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问题(一)异地城镇化的形成缘由“异地城镇化”的形成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经济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地域平衡被打破,促使一定规模人口从一个地域流向另一地域,迁移的动力来自城镇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的有机结合(见图4)。
形成异地城镇化的主要原因有:1.区域发展平衡被打破,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需求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导致对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这种需求在本地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促使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同时,东部地区也借助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扩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进而促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继续外流,劳动力异地转移成为常态。
2.中西部山区农村劳动力过剩,城镇发展用地不足我国中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耕地质量不佳、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土地资源的不足和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增加。
用地条件差和耕地保护的压力,也导致了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难度增加,剩余劳动力只有谋求异地发展。
3.中部地区小城镇基础薄弱,辐射力小,人口吸纳能力不足从发展层次上看,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好的地域应该是建制镇和县城。
但是,由于很多建制镇和县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就业不足、城市特色魅力不足,导致事实上建制镇和县城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强,失去了其作为城镇化重要中转站的地位和作用,从另一方面迫使农村劳图1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图示 图2 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图示图3 完全城镇化与半城镇化图示图4 异地城镇化动力43小城镇建设Ur r ba a n i z a tion动力外迁,导致异地城镇化现象形成。
(二)异地城镇化的显著表征1.地域差异明显通过对历年全国各区域流动人口跨区域(指跨省)迁移比率(简称区域迁移率)的演变分析发现,人口迁移而导致的省域异地城镇化地域差别非常明显(见图5)。
东部地区迁移率从1987年的22.75%到2005年的34.53%,增长幅度为51.78%。
而同期中部地区增长幅度高达183.64%,西部地区增长幅度仅为26.33%。
东部地区成为省域异地城镇化的主要“输入”对象,而中西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出”对象,具体表现为:(1)东部地区省域异地城镇化较弱,人口外流少,变化趋势不太明显;(2)中部地区省域异地城镇化最强,人口外流多,变化趋势最为明显;(3)西部地区省域异地城镇化较强,但变化趋势不明显。
2.时段变化明显分析自1949年以来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的关系(见图6),结合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S ”曲线及中国城市化转型的相关研究,可以将异地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异地城镇化前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分配学习、婚姻迁入、投亲靠友等而导致的人口流动。
由于这种人口流动数量较低,地域范围较小,省域异地城镇化不明显。
(2)异地城镇化初期(1979—1998):改革开放至中国城镇化步入加速期(城镇化率突破30%)。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人口的迁移也因社会因素的流动渐渐转变为经济因素的流动,这种影响尤其体现在跨省的人口迁移上,省域异地城镇化逐步凸现。
(3)异地城镇化高潮期(1999—2009):城镇化加速期至今。
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在中国加入WTO (世界贸易组织)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中西部剩余劳动力急剧向东部流动,省际人口迁移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阶段省域异地城镇化显著,并成为中西部省域城镇化的重要特征。
3.主体人群明显从历年的城市人口迁移原因及比重分析发现,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是人口迁移的主体,并随时间推移,比重不断加大,由1985—1990年期间的25.12%增长为2000—2005期间的43.07%(见图7)。
《2008年及当前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报告》的统计表明,湖北省2008年外出人员中打工人员为751.98万人,占78.2%;经商人员133.7万人,占13.9%;其他外出人员75.82万人,占7.9%。
据此推测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是异地城镇化主体人群,占流动人口的80%以上,而“农民工”又是这部分人群的主体。
(三)异地城镇化的作用效应1.适度的“异地城镇化”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过度的“异地城镇化”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通过异地城镇化,内地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这部分人能较早接触大中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实现“就业城镇化”,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城市文明的洗礼,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但是,过量的劳动力外流,一方面造成迁入地资源图7 分阶段流动人口比重分析图图5 1987—2005 年区域人口迁移率对比表图6 1949 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环境过度消耗,另一方面使迁出地出现大面积“空巢”现象,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2.推进了“异地”经济发展,减缓了“本地”工业化进程以湖北省为例,劳务输出大省不断的将低成本的劳动力输送到沿海地区,促进了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使其具有国际及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与观念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叠加,使得中西部劳务输出省份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增大,工业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沿海地区。
(四)异地城镇化面临形势研判1.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内地产业转型带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新变化,异地城镇化的格局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大中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正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萎缩,新兴产业、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熟练技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形成异地人员回流推力;内陆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逐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城镇加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大幅回升,形成异地人员回流拉力。
两者共同作用下,异地城镇化的格局必将发生变化。
2.“低质”与“脆弱”制约异地城镇化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半城镇化”的概念,“进得来,住不好,用不了,留不下”是进城农民面临的普遍问题。
由于流入人口很难融入本地主流社会生活,往往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居住质量差,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率低,缺乏本地消费欲望,“挣钱回家”的理念根深蒂固。
脆弱性使得外来人口无法充分融入本地城市,低质性直接制约了异地城镇化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两者相互关联,增加了外来人口的回流动力。
3.资源环境压力促使部分异地人员回流大量劳动力进入东部沿海城市后,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城市交通、电力供应、住房保障、市政设施建设、社会治安各方面均有所体现。
过量的人口集聚,能源供应紧张,产生大量城市垃圾,城市处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不可持续发展状况,必将促使沿海城市转方式、调结构,使部分低端劳动力回流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