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穆青人物通讯细节艺术思索

穆青人物通讯细节艺术思索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赋予细节描写艺术新的内涵,为通讯文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认为优秀的通讯应具有两个特质,一个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适当的评论,另一个是采用细节描写,用具体鲜活的生活细节去表现抽象空洞的事物,“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这种看法源于他格外重视传统文学手法,从古代小说、散文、诗词中汲取丰富的艺术养分,他曾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人物通讯创作中,穆青将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艺术成功地移植于通讯写作中,塑造了一系列新时期先进人物的光辉图谱,开辟了当代通讯艺术手法的新天地。
正如有学者所言,穆青通过细节艺术“生动鲜明地展现了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展现了典型人物生存的典型环境,使得那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的确如此,赵占魁、吴吉昌、王进喜、潘从正、焦裕禄、任羊成等诸多鲜明形象的成功塑造,细节艺术起到不可或缺的文学推力。
情节性:细腻动作的缀结与连贯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
《辞海》对“细节”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从表达方式的视角看,人物、事件和环境的细腻描绘,都是刻画典型人物的必要手段,而事件描写却首当其冲。
然而,精彩动人的事件不是描绘一个个单独的、孤立的事件点,而是叙述几件相依相连的事件点,勾连成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效果。
细节描写也是如此,情节化的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最高境界。
穆青继承和创造这种高妙的传统文学技法,将其运用到人物通讯中,笔下绽放出朵朵艺术之花。
如《两张闪光的照片》写的红旗渠峭壁除险英雄任羊成,其中有一处细节很生动:他有一次在半山腰排除松石时,一块大石头不偏不倚砸到嘴巴上,使他立刻就昏迷了,之后“想向崖顶喊号,但觉得满嘴麻木,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弹不得了。
穆青书法

他把
,
身
的 喜 怒哀 乐 注 入 书 法 中
所 以 我们 便 可 在他 的 书法 中见 到 那 极 富 情 感 色 彩 的 线
,
这线
似 澄 明如 水 的 镜
见的
。
,
既 清 而 净 , 有种 超 然 向 外 的 崇 高 力 量
这 在青 年 的 书 法 家 中 是 不 多
我常日
:
作为
一
个伟 大 的 新 时 代
以小 楷 与 篆 书见 长
一
,
近 年来 已 日 臻 完善
、
。
作 为 年轻 书 法 家
”
在风 格 的表 现 与 完 善上
不 断统
一
,
他
直 都 围 绕着
,
“
思 考人 生
认 识 自然 和 表 达 感 情
,
三
者的
一
与完 善
。
他视 书 法 为 生 命
,
书 法 是 他 内在 精 神 生 命 的 延 续 和 再 现
A R T CO R N E R
。
'
_ 。
.
一一』■ ?
穆 青书 法
文 /石 延 平
五 年前
一
个 偶 然 的 机 会 我初次 看 到 穆青 手 书 的
,
、
一
本唐 人 写经 手 册 被 那
,
一
派 灵动
、
婉丽 清迈
、
任情 适 性
,
逸 气 洒 脱 的 小楷 深 深 吸 引 了
。
真是
一
“
宇如 其人
一
”
,
这 位 青年 人 眉
敬 彼 硕 人道
金字塔夕照穆青简介

金字塔夕照穆青简介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哎呀,真是好玩儿呢!那是一个晚上,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天边的光变得好美哦。
咱们家去了一个大大的地方,叫做金字塔。
哇哇哇,那地方好高啊,像一座大山一样呢!阳光照在金字塔上,发出金黄金黄的光,就像金色的宝石一样,真是美极了。
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他叫穆青。
他一边走一边轻轻笑,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线,他好像在讲故事呢!他告诉我,这个金字塔在很久很久以前建成的,还是古老的埃及人盖的呢!嘿嘿,我好像听懂了,但有些地方还不太明白,嘿嘿。
穆青爷爷又说,太阳下山的时候,金字塔会变得更漂亮,特别是夕阳的照耀下,像是给金字塔披上一件金色的衣服,哇塞,真是太好看啦!我站在那里,咯吱咯吱的,脚下的沙子还发出咯咯声,好像在跟我说悄悄话。
哎呀,那个景象真是太神奇了,直到太阳完全落下,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 1 —1 —。
穆青散文式新闻写作风格的特点及成因

穆青散文式新闻写作风格的特点及成因作者:***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4年第01期纵观中国新闻史,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记者,他们备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成为历史的瑰宝。
其中,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记者穆青,以其开创性的散文式写作,成为中国新闻写作的一次重大创新。
这种散文式新闻成为穆青闻名中国新闻史的独特风格,贯穿其记者生涯的始终,这种风格的形成跟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创新的写作手法,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这种关怀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穆青的精神,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散文式写作的概念散文式写作是一种灵活、自由的写作方式,它通常以第一人称为主,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生活、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写作方式注重情感表达,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式写作中,作者通常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见闻或想象为素材,通过对事物、人物的描绘和叙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这种写作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故事结构,可以自由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穆青说:“在写作中,应该根据内容来决定形式,不要受形式的束缚……在不违反新闻原则的前提下,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它们。
有些新闻,也是可以突破原有的形式的。
”穆青的这个观点,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
他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具有散文化倾向。
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可读性强。
在散文式新闻写作中,新闻记者通常会借鉴散文的形象感,通过描述细节、刻画人物、描绘场景等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 “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 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 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 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 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 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研读任务四 阅读比较 求同存异 任务设计 7.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请思 考这两篇课文在写作上各有什么特色。 点拨 (1)《别了,“不列颠尼亚”》独出机杼,写法新颖。①现实场景和背景 资料有机融合。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观察、分析得到的第 一手材料展示给读者,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写彭定康离开港 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使人在 感受到香港回归的历史内涵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②切入点小,以独 特的视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内涵。作者写香港回归这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影响时代的人物通讯。①善于从矛 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 言行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文章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焦裕禄在 兰考县面对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 碱进行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存在的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进行斗 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进行斗争。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 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②选材精当,重点突出。焦裕禄的 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本文时间跨度大,所叙事情多。作者紧扣“榜样”
穆青人物作品的特色

穆青⼈物作品的特⾊2019-10-26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奋进的新闻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具有⾼度的思想性,⽽且具有很⾼的艺术性,其中以⼈物通讯最为突出。
他的⼈物通讯作品思想内容丰富,写作特⾊鲜明,值得我们这些新闻后⽣好好学习和效仿。
⼀、主题思想深刻,时代特⾊鲜明。
穆青曾经说过:⼀篇好的⼈物通讯,往往会起到⼈物的某⼀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
综观穆青⼈物通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能在把握社会关注点,把握群众愿望呼声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精⼼选择出具有⾼度典型性的时代⼈物。
穆青⼈物通讯中写的虽然都是普普通通、各⾏各业的⼈物,但是他笔下的凡⼈却都闪烁着⾮凡的光彩,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油⼯⼈王进喜、植树⽼⼈潘从正、改⾰⼤潮中的⽼⽀书阎建章等等。
他的⼈物通讯,打动读者的固然是通讯主⼈公的感⼈事迹,但更主要的还是⼈物⾝上⾼尚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如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时代需要树⽴⼀个有着硬⾻头精神、在困难⾯前能挺⾝⽽出带领群众前进的好⼲部形象,他就根据这⼀时代需要深⼊基层采访,抓住了县委书记焦裕禄这个典型,为党的⼲部树⽴了光辉的榜样,有⼒地⿎舞了⼈民⼤众勇于向⼀切困难挑战的坚强⽃志。
《⼀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穆青在谈到《为了的嘱托》和《⼀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时曾说:“在‘’的⼗年中,⼈民同、‘’进⾏了⼀场你死我活的尖锐⽃争,这场⽃争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粉碎‘’以后,⼈民迫切需要澄清被、‘’搞得混乱不堪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团结⼀致向前进,⽽吴吉昌和‘⽼坚决’(《⼀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的主⼈公)⾝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格和精神⾯貌,正可以回答这些重⼤问题,⿎舞⼈民继续奋勇前进。
”⼆、材料选取典型,⼈物形象⽣动。
⼀般来说,采访中我们会收集到很多的事实和材料,为了更好地表现通讯的主题,⾯对这众多的事实和材料,如何选、选哪些是我们⾸先应该考虑清楚的。
杞县古今名人

杞县古今名人穆青穆青,男,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3月15日。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
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
3月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
年底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8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
9月至10月发表《空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1949年4月从《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
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
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
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月被造反派打倒。
穆青对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理论与实践

西 ,就要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揭露 。 ”③ (18 p4 )
为 什 么 要 这 样 做 呢 ? 年 的 工 作 实 践 。穆 青 同 志 看 到 多
.
舆 论 监 督 意 义重 大 。是我 党新 闻工 作 的优 良传 统
了 我 们 党 工 作 的失 误 ,与 大 搞 舆 论 一 律 、一 言堂 ,缺 乏有 效 的 监 督 和 制 约 机 制 是 有 很 大 关 系 的 。他 说 : “ 持 真 坚 理 、实 事 求 是 ,是 我 们 党 的 新 闻 工 作 长 期 形 成 的 优 良传 统 ,也 是 党 赋 予 我们 无产 阶 级 新 闻 战 士 的 神 圣 职 责 。 多年 的 实践 证 明 ,凡 是 我们 这 样 做 了 。我 们 的 报 道 就 受 到 人民
题的解决。 ”① (3)这实际就是对舆论监督的全面理 解。 p1
18 9 8年 .针 对 “ 划 生 育 工 作 难 得 很 。 有 的 群 众 骂 计 划 计 生育 干 部 缺德 ,要 断 子 绝 孙 ” 的 现 实情 况 ,穆青 在 同新 华 社 一 些 负 责 同 志 谈 话 时 明 确 指 出 对 此 进 行 舆 论 弓 导 。他 l 说 : “ 们 应 当把 为什 么 要 搞 计 划 生 育 的 道 理讲 清 楚 。把 我 问题 讲 清 楚 了 ,使 大 家 认 识 一 致 了 ,就 会 增 强 全 社 会 的社
舆 论 监 督
穆青对舆论监督与
舆论 引导 的理 论 与实践
口 董 广 安
穆青 同志一 生非 常 重视舆 论 监督 和舆沦 引导 工作 。 15 9 6年 ,针 对 有 记 者 对 写 问题 报 道 有 顾 虑 : “ 题 总 是 问 监 督这 个 词 组 。但 仔 细 领 会 其 精 神 实 质 ,我 们 就 会 发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青的生平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 军 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 学院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 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 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3月 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 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 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年底 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 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 的旗帜赵占魁》。8月深入长春 前线采访。9月至10月发表《空 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 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 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 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 闻作品 1949年4月从《东北日报》调回 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 四野战军南下采访。5月至12月 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 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 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 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为 《南征散记》出版
2003年7月 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 的《九穆集》画册,收录了穆青的11幅摄影 作品
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 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 引人入胜。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 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 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 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表了出色的第一篇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 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 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 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 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 日联军史略》。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 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 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 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 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在土改中 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 品。
70年代
1972年9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主席, 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 1976年4月姚文元把新华社几位负责人向毛主席反映情况的 正当行动,诬蔑定性为“紧跟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分裂 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党阴谋活动”。4月至9月,穆青与 朱穆之、李琴同志一道始则被停职检查,继而接受小会大会 批判。这就是著名的“朱穆李事件”。 1977年1月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0月兼任新华社 总编辑。 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 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1979年4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一篇 没有写完的报道》,介绍了植树模范潘从正的先进事迹。
80年代
1980年6月穆青兼任新华社解放军总 分社社长。 1981年1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郭超人、 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历史的审 判》。 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7月任新 华社党组书记。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 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3年3月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 出版。 1984年7月《穆青散文选》出版。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 中顾委委员。 1988年10月穆青的《九寨沟》摄影 集出版。 1989年6月穆青的国际散文和摄影集 《彩色的世界》出版
建国以后、、、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 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 组长 1951 11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 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 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 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 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 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 作、培养年轻记者。所写业务论文 《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 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在这一 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 响的新闻作品。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 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 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 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8 月被造反派打倒
当代新闻记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穆青
简介
穆青,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 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 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 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七 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 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 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 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 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等。另有同名四川 合江穆青;主持人穆青等。
90年代以后
行 》 。 《中 与 原 冯 “金 同 三 角 合 写 ” 纪 长 的 》 村 报 农 养 考 南 、 袁 志 参 《苏 健 迹 。 月 县 委 。 7 原 人 迹 渠 济 健 道 青 报 穆 篇 载 连 第 和 三 波 写 》 。 篇 报 道 与 进 冯 事 县 系 事 红 旗 《 两 辉 《情 进 绍 道 青 先 省 长 穆 的 河 南 道 的 先 , 介 报 。 》 、 , 访 冯 华 篇 》 州 采 与 新 报 成 》 长 康 涌 中 河 南 青 穆 的 播 发 和 合 社 郑 永 绍 篇 羊 片 表 小 , 介 长 任 照 表 模 的 华 记 》 新 书 民 月 发 劳 光 特 等 闪 长 《赶 着 黄 牛 奔 《潮 深 入 讯 同 志 通 了 原 出 、 周 写 健 社 社 长 岗 位 上 卸 任 。 。 长 篇 通 讯 与 通 青 穆 。 篇 与 发 》 长 青 12 月 从 》 的 播 禄 写 的 穆 发 江 写 社 裕 珠 合 华 焦 合 播 起 同 志 风 帆 俊 《 宪 孟 讯 冯 《人 民 呼 唤 同 志 社 华 原 、 周 健 1995 12 12 年 月 《经 5 1994 2 年 月 发 1993 11 12 11 年 至 月 , 1991 6 年 月 新 1990 7 年 月 新
解放后穆青的作品一览
《管得宽》 《一厘钱精神》 《九龙江上抗天歌》、 《驯水记》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 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 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穆青于2003年10月11 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