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穆青人物通讯细节艺术思索

穆青人物通讯细节艺术思索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赋予细节描写艺术新的内涵,为通讯文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认为优秀的通讯应具有两个特质,一个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适当的评论,另一个是采用细节描写,用具体鲜活的生活细节去表现抽象空洞的事物,“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这种看法源于他格外重视传统文学手法,从古代小说、散文、诗词中汲取丰富的艺术养分,他曾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人物通讯创作中,穆青将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艺术成功地移植于通讯写作中,塑造了一系列新时期先进人物的光辉图谱,开辟了当代通讯艺术手法的新天地。
正如有学者所言,穆青通过细节艺术“生动鲜明地展现了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展现了典型人物生存的典型环境,使得那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的确如此,赵占魁、吴吉昌、王进喜、潘从正、焦裕禄、任羊成等诸多鲜明形象的成功塑造,细节艺术起到不可或缺的文学推力。
情节性:细腻动作的缀结与连贯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
《辞海》对“细节”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从表达方式的视角看,人物、事件和环境的细腻描绘,都是刻画典型人物的必要手段,而事件描写却首当其冲。
然而,精彩动人的事件不是描绘一个个单独的、孤立的事件点,而是叙述几件相依相连的事件点,勾连成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效果。
细节描写也是如此,情节化的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最高境界。
穆青继承和创造这种高妙的传统文学技法,将其运用到人物通讯中,笔下绽放出朵朵艺术之花。
如《两张闪光的照片》写的红旗渠峭壁除险英雄任羊成,其中有一处细节很生动:他有一次在半山腰排除松石时,一块大石头不偏不倚砸到嘴巴上,使他立刻就昏迷了,之后“想向崖顶喊号,但觉得满嘴麻木,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弹不得了。
穆青书法

他把
,
身
的 喜 怒哀 乐 注 入 书 法 中
所 以 我们 便 可 在他 的 书法 中见 到 那 极 富 情 感 色 彩 的 线
,
这线
似 澄 明如 水 的 镜
见的
。
,
既 清 而 净 , 有种 超 然 向 外 的 崇 高 力 量
这 在青 年 的 书 法 家 中 是 不 多
我常日
:
作为
一
个伟 大 的 新 时 代
以小 楷 与 篆 书见 长
一
,
近 年来 已 日 臻 完善
、
。
作 为 年轻 书 法 家
”
在风 格 的表 现 与 完 善上
不 断统
一
,
他
直 都 围 绕着
,
“
思 考人 生
认 识 自然 和 表 达 感 情
,
三
者的
一
与完 善
。
他视 书 法 为 生 命
,
书 法 是 他 内在 精 神 生 命 的 延 续 和 再 现
A R T CO R N E R
。
'
_ 。
.
一一』■ ?
穆 青书 法
文 /石 延 平
五 年前
一
个 偶 然 的 机 会 我初次 看 到 穆青 手 书 的
,
、
一
本唐 人 写经 手 册 被 那
,
一
派 灵动
、
婉丽 清迈
、
任情 适 性
,
逸 气 洒 脱 的 小楷 深 深 吸 引 了
。
真是
一
“
宇如 其人
一
”
,
这 位 青年 人 眉
敬 彼 硕 人道
金字塔夕照穆青简介

金字塔夕照穆青简介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哎呀,真是好玩儿呢!那是一个晚上,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天边的光变得好美哦。
咱们家去了一个大大的地方,叫做金字塔。
哇哇哇,那地方好高啊,像一座大山一样呢!阳光照在金字塔上,发出金黄金黄的光,就像金色的宝石一样,真是美极了。
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他叫穆青。
他一边走一边轻轻笑,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线,他好像在讲故事呢!他告诉我,这个金字塔在很久很久以前建成的,还是古老的埃及人盖的呢!嘿嘿,我好像听懂了,但有些地方还不太明白,嘿嘿。
穆青爷爷又说,太阳下山的时候,金字塔会变得更漂亮,特别是夕阳的照耀下,像是给金字塔披上一件金色的衣服,哇塞,真是太好看啦!我站在那里,咯吱咯吱的,脚下的沙子还发出咯咯声,好像在跟我说悄悄话。
哎呀,那个景象真是太神奇了,直到太阳完全落下,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 1 —1 —。
穆青散文式新闻写作风格的特点及成因

穆青散文式新闻写作风格的特点及成因作者:***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4年第01期纵观中国新闻史,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记者,他们备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成为历史的瑰宝。
其中,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记者穆青,以其开创性的散文式写作,成为中国新闻写作的一次重大创新。
这种散文式新闻成为穆青闻名中国新闻史的独特风格,贯穿其记者生涯的始终,这种风格的形成跟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创新的写作手法,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这种关怀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穆青的精神,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散文式写作的概念散文式写作是一种灵活、自由的写作方式,它通常以第一人称为主,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生活、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写作方式注重情感表达,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式写作中,作者通常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见闻或想象为素材,通过对事物、人物的描绘和叙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这种写作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故事结构,可以自由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穆青说:“在写作中,应该根据内容来决定形式,不要受形式的束缚……在不违反新闻原则的前提下,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它们。
有些新闻,也是可以突破原有的形式的。
”穆青的这个观点,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
他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具有散文化倾向。
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可读性强。
在散文式新闻写作中,新闻记者通常会借鉴散文的形象感,通过描述细节、刻画人物、描绘场景等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 “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 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 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 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 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 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研读任务四 阅读比较 求同存异 任务设计 7.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请思 考这两篇课文在写作上各有什么特色。 点拨 (1)《别了,“不列颠尼亚”》独出机杼,写法新颖。①现实场景和背景 资料有机融合。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观察、分析得到的第 一手材料展示给读者,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写彭定康离开港 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使人在 感受到香港回归的历史内涵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②切入点小,以独 特的视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内涵。作者写香港回归这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影响时代的人物通讯。①善于从矛 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 言行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文章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焦裕禄在 兰考县面对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 碱进行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存在的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进行斗 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进行斗争。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 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②选材精当,重点突出。焦裕禄的 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本文时间跨度大,所叙事情多。作者紧扣“榜样”
穆青:“勿忘人民”

裕 禄》 《 了周 总理 的嘱托 》 《 、为 、 一篇没 有 写完 的报 道》 , 等 充满 了艺术命 力和
感染力 。 穆青 (9 1 一20 12 年 0 3年 1 0月 1 1 日 )著 名 记 者 、 影 家 。 , 摄
他站 在 洪水激流 中,同志们 为他
张 了伞 ,他 画 了一 张 又 一 张 水 的 流 向 图。等  ̄ 4 赶 到 金 营 大 队 , 1 ' 1 支部 书记 李
化语 言 。 如 :
眼前只有水 , 哪里有路 ?他们 靠着
《 得 宽》 《 管 、 一厘 钱精 神 》 《 龙 江上 、九 抗天 歌》 《 、 驯水记》 等等 。17 年 加入 99
中国作 家协会。18 9 6年 , 国家创办 中国 新 闻学 院 , 穆青兼任新 闻学院院长 。在 繁忙的工作 中, 他并没 有放弃写 作 , 如 新 闻作 品 《 县委 书记 的好榜 样——焦
中国 当代人物传播 10家 疆 EW C U N O 0 RN U H A B
穆青 :勿忘人 民” “
战地 通 讯 , 真 实 地 记 录 了 中 同 人 民 解
一
就 是 作 者 善 于运 用 细 节 描 写 和 个 性
放军第 四野战军胜利 的足迹 。 解放 后 ,穆 青又 写 了不少作 品如
广 志 看 见 焦裕 禄 就 吃 惊 地 问 : 一 片 汪 “
历任 《 解放 日报》 辑 、 者 , 东 编 记 《 北 日报》 通采部 长 , 新华社 第 四野 战军 特 派记者 、 新华 社华东 总分社 副社长 、 上海 分社社 长 , 新华社 国 内部 主任 , 新 华社 副社 长 、 长。中共 第十一届党代 社 会代 表 , 国第 五届人 大代表 , 全 中共第 十二 届 中央 委员 、第 十三 届 中央顾 问 委员, 中国记 协第 四届 副主席 、 五届 第
杞县古今名人

杞县古今名人穆青穆青,男,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3月15日。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
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
3月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
年底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8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
9月至10月发表《空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1949年4月从《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
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
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
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月被造反派打倒。
瑰丽多姿的穆青国际题材通讯

记 》 《 “ 阳 的子 孙 ” — 秘 鲁纪 行 》 写作 特 色 是 : 和 访 太 — ,
( ) 事 新奇 。 古 论今 , 文轻 松 , 有风 趣 一 故 说 行 饶 《 “ 阳 的 子 孙 ” 一 开 头 , 为 人 们 展 示 出 一个 神 奇 访 太 》 即 的 世 界 :秘 鲁 印 第 安 人 称 自 己 是 ‘ 阳 的 子 孙 ’ 们 认 为 “ 太 . 他
‘ 阳 是一 只 燃烧 的 火 鹰 ’ 太 。古 代 印 加 入 曾 在 安 第 斯 山 上 竖
名记 者等等 , 写得 活 灵 活现 , 满 了 生 活 的 情 趣 , 充 人们 读 着 读 着 , 时会 被 精 彩 的 细 节 、 谐 的 语 言发 出 笑 声 。 不 诙 政 治 不 一定 是 硬 邦 邦 的 灌 输 , 巴 巴 的 说 教 , 治 、 干 政 知 识、 趣味 可 以 熔 于 一 炉 。写 国 外 题 材 为 内 容 的 旅 游通 讯 . 特
《 大 利 散 记 》 是 这 样 , 的从 古 代 艺 术 、 筑 的 产 意 也 有 建 生 , 到 战争 的破 坏 , 到人 民 的 战 斗 和 劳 动 , 谈 到 今 天 谈 谈 再 西方 的 艺 术 , 娓 而 谈 , 绍 了 不 少 新 鲜 的 知 识 , 阔 了 读 娓 介 开
者 的眼 界 。有 的从 外 国 的情 况 , 到 中 国 的情 况 , 中 国 的 谈 如
() - 穆青 的国外题材通讯, 讲唯物论 , 讲辩证法。 有褒有
贬。 实事 求 是
意 大利 和 秘 鲁 , 两个 不 同 的 国家 . 者 报 道 时所 持 的 是 作 态 度 也 有所 不 同 。秘 鲁 在 拉 丁 美 洲 , 第三 世界 , 属 穆青 对 那 里 的政 府 , 有 用 多 少 笔 墨 去 述 及 , 是 在 《 “ 阳 的 子 没 只 访 太 孙” , 》 的最 后 一篇 《 丽 小 姐 》 , N i 姐送 作 者 回去 恰 遭 阿 中 写 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舰人物——穆青
穆青(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出生于安徽蚌埠,原名穆亚才,回族,籍贯河南。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摄影家。
1937年底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八路军一二○师做宣传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7月至1942年8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
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
平津战役后,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采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国内部主任。
1966年初,与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粉碎“四人帮”后,先后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1982年4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
1992年底卸任。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生前曾任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新闻代表作还有《雁翎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
出版的作品集有《南征散记》、《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新闻散论》、《十个共产党员》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业余时间从事摄影创作,已出版的摄影集有《九寨沟》、《穆青黄山摄影集》等。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新闻界的旗舰人物、‘三贴近’的典范”。
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
他贡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约。
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战场从来就不缺新闻,但血与火会阻隔新闻的传播;只有那些渴求真相的记者,才会将自己变成战争的一部分,带给人们最切身的感受。
抗战时期,许多这样的记者,或在子弹纷飞的战壕边匆匆记录,或与满身硝烟的战士倾心交谈;他们带来战场的真相,鼓舞同胞拿起枪,甚至为军民普及具体战术和战略思想。
穆青的《雁翎队》就是其中一篇。
它最初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上。
再次重温这篇文章,历史场景早已不同,但一个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思索和着力,仍然值得后人探究。
抗战期间,每天都可能有战斗发生,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千万万的军民,记者应该抓取怎样的场景,提炼怎样主题,才能迅速“俘虏”受众的心?毫无疑问,它应该与战争胜负有关,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那就是在战场上不断获得胜利的游击战争。
穆青选择游击战素材作为报道切入口,表现出他对形势的把握能力和洞察力。
当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节节溃败,领地不断失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辟了多个抗日根据地,牵制住日寇的侵华进程,大量消耗了日寇的人力、物力和士气。
1:10的人员伤亡比例是游击战中敌我力量消耗的典型数据。
在事实面前,游击战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接受。
武汉失守后,蒋介石在湖南衡山召开军事会议,认同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思想,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原则,还在会后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请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和数
位八路军高级干部亲自授课。
当时的美国驻华参赞卡尔逊还当面向毛泽东讨教游击战思想,并说服罗斯福总统建立一支游击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予日寇以重创,成为美军著名的二战将领。
在全国乃至国际都迫切地想认识游击战争时,既是记者又是八路军战士的穆青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选取了雁翎队这支著名的游击队作为报道对象。
这支水上队伍的故事就成了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游击战争的典型缩影。
描写白洋淀的游击队打日寇的文章,有两篇最为著名,一篇是《雁翎队》,还有一篇是孙犁的《荷花淀》。
一篇是通讯,一篇是小说。
孙犁的《荷花淀》擅长刻画细致的心理,将游击队员的自信和家属既担忧又自豪的情绪不动声色地点染出来,给追求人民解放的游击战披上一层圣洁的色彩。
与《荷花淀》不同,《雁翎队》多是场面描写,详细叙述了游击队员们日常怎么作战,遇到鬼子扫荡又是怎么作战,怎么配合大部队的运动战等等,字里行间透出军人的豪情和机敏。
两篇文章的迥异风格,正体现了新闻与小说的不同。
小说要的是读者情感升华,而新闻更强调实用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有用信息,最好看完就能派上用场。
所以,穆青侧重于场面渲染和过程描写,既传播了游击战的功用和效果,鼓舞了中国抗日斗争的士气,还向百姓传授了如何组织游击队。
首先是组织。
在“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共产党人殷金芬把原本只是自发与鬼子斗争的渔户和猎人组织起来,有严明的纪律、有明确的目的、有周密的计划。
有了组织的百姓不再是散沙,而是“射向敌人的飞箭”。
穆青深知组织民众的重要性,所以在开篇就用事实提醒大家,游击队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同样需要遵循战争规律。
在文章的末尾,穆青再次提到“在八路军的直接帮助下,雁翎队开始变成一支更加有组织的队伍”。
其次写游击规律。
刘伯承曾说:“游击,游就是走,击就是打。
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硬碰主义、冒险主义。
”穆青写道:“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准确的射击,依仗着水藻和芦苇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雁翎船,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
”形象地点出游击战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机动、灵活的状态与敌人周旋,不急于同敌人硬拼,而是找到敌人弱点后痛击之。
关键是利用我熟悉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
在《雁翎队》中,穆青还用雁翎队的传奇经历来阐释伏击战,反扫荡,配合作战等等战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战术技巧,如何利用地形,有哪些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经为红军写过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 而穆青笔下的雁翎队在这百余里荷花淀中的纵横捭阖,就是这副对联的最好注脚。
许多普通百姓和新兵,正是通过这些抗战通讯,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规律。
穆青不光能抓住大部分人都关心的题材,从容地表现出来,还能不露声色地把观点和判断融于文内。
穆青在《雁翎队》中指出“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的弟兄们,就是这样灵活地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
”认清自身形势,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穆青没有盲目夸大和迷信战争形式,哪类形式都只是在当时条件下的选择,审时度势的新闻才不会被事件牵着鼻子走。
游击战的成功,除了掌握形势和战术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打人民战争。
蒋介石没有认识到这些,培训了游击队伍放在敌后,因为不依靠群众、官兵不同心同德,结果不
少部队投降日寇,变成伪军,不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所以,《雁翎队》的点睛之笔是指出只有争取群众支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整个夏季和秋季,白洋淀周围的群众,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生活在船上,活动于苇丛和港汊之间,配合着雁翎船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不屈地同敌人战斗……”
从《雁翎队》看得出来,穆青对战争细节、战争进程、决定战争的力量,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解都十分深刻。
如果一个记者能做到他这样,对于采访对象细致入微的洞察,那就一定能写下传世名篇。
如何做到这样呢?只有把自己投到历史的洪流,在历史漩涡的内部翻滚、观察、思考,穆青正是这样,做记者之前,首先是一名战士,八路军战士,在生死锤炼中一路走过,用生命去体验、报道,新闻就成了不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