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抑郁症治疗目标:临床治愈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1.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是(D)A. 兴趣缺乏B. 早醒C. 精力减退D. 自杀企图和行为2.以下属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是(A)A. 情绪低落B. 思维迟缓C. 意志活动减退D. 睡眠障碍3.典型抑郁发作患者,其抑郁心境一日之内的规律是(A)A. 晨重夜轻B. 晨轻夜重C. 中午起逐渐加重D. 傍晚最严重4.抑郁症复发危险最高的时间是在结束治疗后(B)A. 1个月内B. 2个月内C. 6个月内D. 12个月内5.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规定症状持续时间的要求是(B)A. 至少1周B. 至少2周C. 至少4周D. 至少6周6.以下关于抑郁症的介绍错误的是(B)A.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B. 抑郁症的病因明确C. 该病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D. 及时恰当的治疗能提高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7.下列关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C)A. 情绪低落B. 精力减退C. 思维奔逸D. 食欲减退8.抑郁症可能与哪种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D)A. 多巴胺(DA)B. 5-羟色胺(5-HT)C. 去甲肾上腺素(NE)D. 以上都是9.目前临床上评定抑郁严重程度最常用、最为广泛的他评抑郁量表是(C)A. 9条目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B.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C.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D.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10.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D)A. 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B.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C. 预防复发D. 以上均正确11.抑郁症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A)A. 药物治疗B. 心理治疗C. 物理治疗D. 运动治疗12.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C)A. 轻度抑郁症可单独使用心理治疗B. 抑郁症强调综合治疗,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C. 中药治疗可用于重度抑郁症D. 有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可选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3.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不包括(B)A. 急性期治疗B. 过渡期治疗C. 巩固期治疗D. 维持期治疗14.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A. 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B. 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C. 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但不能换用同类另一种药D. 一般不主张联用2种以上抗抑郁药15.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中急性期治疗推荐时间为(B)A. 6-8周B. 8-12周C. 8-12周D. 8-16周。
抗抑郁药物与临床治疗_来自_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_的建议

在 ,互 相 影 响 ,应 在 治 疗 躯 体 疾 病 药 物治疗同时选择不良反应小而且与 药物相互作用少的抗抑郁药合并治 疗。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因素:一 为 药 物 的 血 浆 蛋 白 结 合 率 ,越低越不
容易对其它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二为 药 物 对 肝 脏 P450 酶 的 作 用 ,有 这 方 面作用的容易影响同时合并使用的 其 它 药 物 代 谢 ,在 选 择 抗 抑 郁 药 时 尽 量 避 免 。
——来自《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建议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周东丰 教授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 障碍临床治疗的医师参考。
(> 50%),据报道,环境、行为和应激
2010 年)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老年
性痴呆确定为今后 10 年我国精神卫生 治疗目标
可以改变基因表达。抑郁复发可影响 大脑生化过程,增加对环境应激的敏
50~250,分次服 50~250,分次服 50~250,分次服
过度镇静、体位低血压、抗胆碱能不 良反应 同上 同上 同上,抽搐
50~225,分次服 30~90,晚顿服 50~500,分次服
同上,抽搐 头晕、镇静,罕见粒细胞减少 E P S,抽搐
20~60,早餐后顿服,剂量 胃肠反应、头痛、失眠、性功能障碍
38
中国处方药 20 04 .1.NO .22
专题策划SPECIAL REPORT
表1.目前国内外常用抗抑郁药物分类、常用剂量、主要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三环类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米帕明 imipramine 多塞平 doxepine 氯米帕明 chlornipramine 四环类 马普替林 maprotiline 米安舍林 mianserin 阿莫沙平 amoxapine 选择性5-HT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fluoxetine
抑郁症治疗9种主流的方法

所谓抑郁症主流的治疗方法,是指当前广泛应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但并非只有以下这几种,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情况,应根据医生或其它专业人员的诊断进行选择。
.01.住院治疗(药物、物理、心理)抑郁症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到医院就诊,如果有自杀倾向的最好住院治疗。
按医生安排做药物、物理、心理等各方面综合治疗,会有治愈保障的。
未成年人住院,尤其是封闭式病房,要根据其年龄、性格、心理承受力、生活能力等充分考虑,并尽量尊重个人的意愿。
对未成年人来说,这种环境可能会是新的压力,亲人的陪伴和心理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治疗。
.02.物理治疗有必要说一下物理治疗,通常是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两者都有较好的效果。
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情绪、抑郁性木僵的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也可采用MECT治疗。
电抽搐治疗(MECT)抑郁症的原理是通过给人体一个短时间小电流的电刺激,达到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使抑郁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目前经常用于抑郁和精神症状的急性期。
MECT治疗见效快,疗效好。
6~10次为一疗程,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另由于其疗效明显,极个别患者会形成心理依赖感。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和研究工具,其主要根据电磁互换的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再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随之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局部电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不同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除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外,还可以改变神经结构、影响大脑神经功能和神经调控。
也可用于刺激脑神经、神经根及外周神经。
通常低频刺激可以降低皮层的兴奋性,而高频刺激可以提高皮层的兴奋性。
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效果明显,不良反应也较少,有很少比例的患者治疗后出现短暂的头痛、一过性失眠现象。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躯体症状很常见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间歇期可达到完全缓解
情感活动与情感性精神障碍
正常的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每时每刻都在波动但幅度不大
情感症状 情感波动的幅度很大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症状影响到本人或周围人的社会生活
躁狂
正常
抑郁
躁狂 轻躁狂
混合发作
正常心境
抑郁
5-5
治疗目标
提高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 自杀率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 治愈
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充分
- 个体化合理用药 - 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
至最小,提高服药依从性
-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
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 4~6
有在黑夜或日照不足时才形成, 因此多晒太阳、强光照射治疗均有效。
老年抑郁障碍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常伴有思维迟钝、内容贫乏、记忆认知 功能减退, 有时处于缄默状态等一系列假性痴呆的症状。 这些症状与老年痴呆难以鉴别。
老年抑郁患者病前一般智能和人格相对完好, 可能有明显 的个人或家族抑郁障碍史,即使回答问题缓慢简单, 但经 仔细检查发现他们回答问题的内容还是切题的, 并有很好 的注意、记忆保持及计算等能力,自知力完整。
对应激及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增加 成年期的精神创伤 或日常生活事件 生物学变化 行为或情绪改变
如何走出抑郁
抑郁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特定的专业人员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方 法和技术,影响就诊者思维、态度、情绪和行为趋向健康 的一种互动过程 药物治疗:有效率约60%~80%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用 电抽搐治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优化治疗抑郁症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序贯疗法(Sequenced treatment)
试错法(trial-and-error)
A Review of Antidepressant Therapy in Primary Care: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13;15(2). pii: PCC.12r01420. doi: 10.4088/PCC.12r01420. Epub 2013 Apr 11.
STAR*D研究显示: 更早获得治愈的患者复发率低
治愈率 复发率
Am J Psychiatry,2006,1 63:1905-1917
焦虑性抑郁症患者临床治愈率低
STAR*D研究结果: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降低
Fava M,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8; 165(3): 342-351
SET ㈠
5-HT neuron
NaSSA DET ㈠ SARI TCA SDA DPA SPA
早期快速改善症状带来更持续充分的远期效果
获得确切改善的患者比例 ( 从16周到 18个月 )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6周治疗终点 (n=155) 6个月随访 (n=149) 12个月随访 (n=142) 18个月随访 (n=146) 34% 69% 62% 55% 56% 43% 100% 96% 100% 96%
显 效 率
80% 60% 40% 20% 0%
N=15 N=75
N=47
N=1013
N=119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抑郁症

谢 谢
认识抑郁症
病因和发病机理
多因素叠加
遗传素质 生物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理
生命早期
生活事件
成年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递质改变
遗传易感性 易损性表型 抑郁焦虑
早期负性 生活事件 CRH 系统功能过高 5-HT和NE系统功能不足 遗传携带的海马神经损害 对海马的神经毒性作用
From C. B. Nemeroff, 2000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特征
情感低落 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具有复发倾向,大多可缓解 预后较好
抑郁状态
所谓的“三低”症状
情感低落
活动减少
思维迟缓
病程特征
起病:抑郁-缓慢(秋、冬) 年龄:年龄20~40岁(女早于男)
病程:6个月,发作性
预后:15~20%慢性
轻度抑郁发作:核心症状至少两条 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四条
中度抑郁发作:核心症状至少两条 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六条 重度抑郁发作:核心症状三条 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八条
鉴别诊断
器质性疾病继发性抑郁障碍
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 物质史,体征,辅助检查指标
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能障碍
SSRIs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SN制剂
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
TCAs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一线抗抑郁药物(一)——SSRIs
药名 氟西汀 帕罗西汀 舍曲林 氟伏沙明 西酞普兰 艾司西酞普兰 规格 常用治疗量 最高剂量 mg mg/d mg/d 20 60 20~40 20 50 50 20 5, 10 20~40 50~100 100~200 20~60 5~10 60 200 300 120 20 用法 Qd Qd Qd Qd/Bid Qd Qd 血药浓度 ng/ml 100~300 30~100 25~50 250 60 25~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llan,MJ.Neurotherapeutics, 2009.6(1):53-77
SNRIs(文拉法辛)的双通道作用
SNRI
5-HT能神经系统
NE能神经系统
Stahl SM.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2000:245
HAMD17分值7
HAMD17分值下降50% 取决于治疗前状态
10 Ferrier IN. J Clin Psychiatry 1999; Suppl 6: 10-14.
未达临床治愈/残留症状的危害
• 抑郁症预后不良
复燃率或复发率更高 复燃或复发速度更快 抑郁发作更严重、持续时间长 转为慢性抑郁,症状难消除
使患者坚持长期、持续的抗抑郁治疗,最终 维持长期的临床治愈、到达痊愈
33
临床治愈重要性的生物学意义
• 不断复发带来持续的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损害
如海马体积减小,抗抑郁治疗可逆转改变化 神经元损伤,动物试验中,抗抑郁剂治疗促进神经元再生
Charles I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04: suppl 17: 29-33.
26
不同治疗阶段的临床治愈率
Rush AJ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6;163:1905-1917.
27
越晚获得临床治愈,复燃风险越高
Rush AJ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6;163:1905-1917.
28
多次治疗后获得临床治愈的患者复发率依旧高
17
*
79.0
有效
79.9
临床治愈
年龄 = 70.2 岁
69.9
70.6
社会功能
Doraiswamy PM, et al.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1;9(4):423-428
临床治愈的患者就业率高
Simon GE,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000;22:153-162.
34
临床治愈重要性的生物学意义
• 长期有效的治疗可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一 个健康的、非刺激的神经化学环境,利于MDD患 者生物基础的恢复
• 早期获得临床治愈,并长期维持非常重要
Charles I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04: suppl 17: 29-33.
35
13
残留症状复燃/复发风险高
100 80 复燃/复发百分比 (%) 60
76%
有残留症状 (n = 17)
无残留症状 (n = 40) 25%
45
30 1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复燃/复发的时间 (月数)
P<0.001,临床治愈(无残留症状)组vs.有效(有残留症状)组
达到临床治愈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Simon GE, et al.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0;78:439-445
16
达到临床治愈可显著改善躯体和社会功能
82 80 78 健康调查简表均值 76 74 72 70 68 66 64 躯体功能 *p<0.004,临床治愈组vs.有效组
抑郁症治疗目标:临床治愈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陆 峥
提纲
• 抑郁症及治疗目标概述
• 临床治愈的临床意义 • 获得长期、持续临床治愈的关键 • 临床治愈的治疗策略
2
抑郁症及治疗目标概述
抑郁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发病率高
前额叶DA能神经元
-文拉法辛作用的第3条通道
前额叶的DA神经元因为 DA转运体较少或缺乏,因此 DA递质常常弥散到附近的NE 神经元,NE转运体可以再摄 取DA。
NE神经元转运体 较多,NE可以被再摄 取回突触前膜。当服 用SNRI时, NE再摄 取受抑制,NE浓度升 高 弥散在NE神经元附近的 DA可以被NE转运体再摄取, 所以当服用SNRI时, DA再 摄取也受抑制,间隙DA浓度 升高
Simon GE,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000;22:153-162.
临床治愈率随换药次数增加而降低
Stahl. SM.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8 Third edition.
临床治愈的治疗策略
36
获得临床治愈的治疗策略
• 患者情况:病史及家族史、是否慢性抑郁、疾病严重度、 共患病 • 抗抑郁药物选择:作用机制、安全性、耐受性、服用是否 方便、直接或间接医疗费用 • 扩大治疗、联合治疗、心理干预等
37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3rd Edition, 2008
抑郁症疾病演变过程
Han D. Pharmacoeconomics. 2005; 23:567-581.
抑郁症治疗目标演变
• 有效 response
患者从完全症状发作状态(fully symptomatic)康复,但仍存有最低程度 的症状 HAMD减分≥50%
• 临床治愈 remission
• • • • • 持续的社会功能损害 持续的自杀风险 治疗的依从性差 增加中风、糖尿病、冠心病、爱滋病等其它躯体疾病的死亡率 医疗资源占用更多
11 Trivedi M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Online CME.
序贯治疗获得临床治愈:STAR*D研究
• 长期持续临床治愈、无症状、社会功能恢复即为 痊愈 • 临床治愈是实现痊愈的第一步
8
临床治愈的临床意义
有效只是基础,治愈才是目标
临床治愈
彻底消除残Leabharlann 症状有效症状改善,但仍有 残留症状 • • • • 疼痛、疲乏 睡眠障碍 缺乏工作能力 动力缺乏、无兴趣
• 临床症状消失 • 与正常人区别小 • 准备返回工作岗位
30
抑郁症残留症状发生率高
69% 46%-60%
34%-60%
残留症状发生率
44% 38% 30%
疼痛 焦虑 (躯体症状)
失眠
疲乏
易激惹
认知损害
Kurian BT, et al. Expert Rev Neurother .2009,9(7):975-984
31
最常见的残留症状:疼痛、疲乏/兴趣丧失、睡眠
国外:10.3% (Kessler RC, NCS 1997) 中国:2.06% (费立鹏,Lancet 2009)
• 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
WHO预测到2020年,疾病负担中排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 病
• 复燃、复发率高
复燃率:50%(发作后4-6月内) 复发率:80%(终身)
4
Stahl. SM.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8 Third edition.
32
抑郁症的长程管理
• 急性期积极高效的治疗
• 临床治愈、解除症状、减轻痛苦、增强信心 • 持续的医疗支持、最小的副反应
Stahl. SM.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8 Third edition.
长期、持续临床治愈的关键
• 早期/急性期即获得临床治愈
• 消除残留症状(疼痛、疲乏、睡眠等) • 持续的长程管理
长期、持续临床治愈的关键
长期、持续临床治愈的关键
• 早期/急性期即获得临床治愈
• 消除残留症状(疼痛、疲乏、睡眠等) • 持续的长程管理
23
早期临床治愈的意义:抑郁症的结局
Simon GE,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0; 78:439-445.
24
3个月时获得临床治愈是MDD长期预后的最强 预测因子
Level 1
初始治疗:西酞普兰
Level 2
4种换药方法:文拉法辛 舍曲林 安菲他酮 认知疗法 或3种加药方法:西酞普兰+安菲他酮/丁螺环酮/认知疗法
Level 2a
选择认知疗法的患者认知疗法或认知+药物治疗 如疗效差,则随机分到文拉法辛或安菲他酮
Level 3
2个换药组:米氮平 去甲替林 2个加药组:锂盐 甲状腺激素
Level 4
换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米氮平+文拉法辛
Rush AJ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6;163:1905-1917.
12
初始治疗后残留的大量症状
初始治疗后仅33%患者获得临床治愈
Rush AJ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6;163:1905-1917.
残留症状的生物学基础与抗抑郁药选择
Stahl SM. Stahl’s illustrated antidepressants. 2009
抑郁症治疗的新理念
临床应用中 临床评估中
改善情绪
DA/D:多巴胺 DAT:多巴胺转运体 5-HT:5-羟色胺
SERT:5-羟色胺转运体 NA:去甲肾上腺素 NAT: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