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一次荷印(尼)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印政策

合集下载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_赵学功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_赵学功

《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赵学功 〔内容提要〕1946-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出于东亚冷战和加强欧洲合作的双重需要,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不断进行调整,从开始的所谓“中立”逐渐转向对法国的全面支持,不仅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而且愈来愈表现出欲在该地区取代法国的倾向。

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所奉行的政策产生了严重后果,它为日后美国更深地陷入越战泥潭铺平了道路,特别是这一时期美国决策者提出的“多米诺骨牌理论”,更是危害深远。

关键词:美国外交/东亚政策/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取得了八月革命的胜利,于9月2日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6年2月,法国军队接替中国国民党军队进驻越南北方,企图恢复在这一地区传统的殖民统治,遭到印支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

同年12月,法军进攻河内、海防,越南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抗法斗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由此开始。

本文旨在对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反应及其政策变化做一初步探讨。

①①国内学者对于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政府的越南政策研究较多,而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时期美国作用的总体探讨比较少,主要有朱明权、颜声毅:《试论战后初期美国的印支政策》,《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潘一宁:《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反应》,《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时殷弘教授的《美国在越南的干涉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对日内瓦会议之后一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印度支那地区。

早在1944年秋,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就指出,印度支那和东南亚“是美国出口货物潜在的重要市场。

它们横亘在通往太平洋的西南通道上,对我们的安全和菲律宾的安全关系重大”,并希望出现一个“有秩序的、非革命的、向西方利益开放的东南亚”。

①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不久,国务院欧洲事务处和远东处就分别提出备忘录,建议政府不要反对将印度支那归还法国,也不应对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采取任何行动,并且美国应制订帮助法国重新强大的政策,以便法国能更好地分担维持欧洲和平和世界和平的责任。

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

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

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
张小欣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印(尼)马对抗问题背后所体现的美国冷战政策与英国非殖民化政策,是影响战后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两大要因.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防止印支问题复杂化,极力回避美英特殊关系及《澳新美安全条约》所要求的军事援助义务,力主对苏加诺奉行和缓政策.而英国为维持既得利益,防止澳新偏离英联邦外交轨道,一方面通过《英马防务与互助协定》、《澳新马防务协定》加强对印尼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则力图联合美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压制苏加诺接受马来西亚联邦.为此,美英两国在对印尼政策上不断采取外交协调,但在印尼九·三○事件发生前美英关系中的矛盾性始终无法调和,为此美国又联合日本共同实施对印尼援助政策,由此逐步降低英国在东南亚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力.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冷战发展中大国政治关系的分化与重组.
【总页数】10页(P46-55)
【作者】张小欣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3
【相关文献】
1.印后巨擎马天尼——访马天尼全球首席执行官马笔龙及大中华区总裁倪又新 [J], 灵芷
2.1963年印(尼)马对抗与东南亚地区之大国角力 [J], 张小欣
3.印(尼)马对抗与美印(尼)友好关系的断裂 [J], 高艳杰
4.论加拿大对印尼的外交政策——以印(尼)马对抗为中心的考察 [J], 谭阳红; 吴耀庭
5.从冲突到合作——印(尼)马对抗和东盟成立之间的关系分析 [J], 罗永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对苏加诺时期印度尼西亚政策的演变:从“拉拢”走向“遏制”

美国对苏加诺时期印度尼西亚政策的演变:从“拉拢”走向“遏制”

美国对苏加诺时期印度尼西亚政策的演变:从“拉拢”走向“遏制”王琛※冷战时期,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地缘战略位置和地区影响力使其在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正值苏加诺领导独立运动和执掌政权的阶段,面摘要: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

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

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

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

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冷战;美国对印尼政策;苏加诺;民族主义;战略利益的认知[中图分类号]D8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18)04-0030-08※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The Evolution of the U.S.Policy towards Indonesia duringSukarno Regime :From “Wooing ”to “Containment ”Wang ChenAbstract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wards Indonesia.Fromthe “wooing ”policy to “covert action ”and policy of “moderate tolerance ”,and then to policy of “pandering ”to the tide of the rising of Indonesian nationalism ,the United States expected to use nationalism to prevent communism.But with the Indonesian nationalism being more aggressive ,Sukarno took a radical route ,which had led to an increasing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U.S.and Indonesia.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change its policy towards Indonesia ,the policy of “containing ”Sukarno became the cor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onesian policy.Finally 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 ”,September 30th of 1965,the Indonesian army ,who had been secretly supported by the U.S.in a long time ,forced Sukarno to step down.Then ,the United States prevented Indonesia falling down into the Communist camp ,which achieved the basic goal of America.Among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onesian policy ,the recognition of its own strategic interests was the leading and most important one.Key Words :The Cold War ;the U.S.Policy toward Indonesia ;Sukarno ;Nationalism ;The Recognition of Strategic Interests30对由苏加诺领导的民族主义政权,美国为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对印尼政策。

浅谈美国在荷兰与印尼争端中的政策变化

浅谈美国在荷兰与印尼争端中的政策变化

浅谈美国在荷兰与印尼争端中的政策变化作者:董倩倩韩永利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05期【摘要】针对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认知问题,通过对宜昌市215名党员干部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宜昌绝大部分党员干部能准确把握理想信念的内涵,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非常深刻,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认识模糊。

宜昌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现实表达比较认同,对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比较深刻,对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的回答启人深思,同时对宜昌当前干部队伍理想信念现状的评价令人警醒。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实证研究【作者简介】颜芳,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硕士。

研究方向: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从世界殖民扩张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欧洲宗主国的殖民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美国介入东南亚事务的机会,美国也正是在战时开始从战略思考东南亚问题,对印尼的认知也在这一范畴之内。

东南亚地区海域拥有具有战略价值的海峡与国际航道,世界上40%的海运和超过一半的石油贸易皆由此通过。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正是因为重要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印尼就成为近代殖民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对外殖民扩张中,荷兰将印度尼西亚占据为殖民地,进行大肆的殖民掠夺和剥削,使印尼成为荷兰的巨大财源。

正是因为对东印度群岛(荷兰称,即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控制,荷兰得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排名第三或第四大的殖民宗主国。

美国在向太平洋扩张的进程中,东南亚地区也逐渐进入美国的视线。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胜利,美国占领菲律宾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殖民地。

以菲律宾为据点,美国经济贸易的触角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渗透。

但是在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忙于扶植欧洲,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无暇顾及到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无法顾及到印度尼西亚国内形势的发展。

浅析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浅析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浅析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转变及原因管银凤①李健②摘要: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一直不断进行调整,由“美巴轴心”到“印巴均衡”,再到“重印轻巴”,进而到“重巴顾印”。

其调整的原因包括南亚的地缘政治、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利益观和美国人对南亚的了解和认识等。

其政策的调整对中、印、巴及美国自身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美国;南亚安全政策;转变;原因南亚地区位于印度洋北岸,扼欧、亚和大洋州海上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次大陆两个重要的国家与美国关系密切,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美国南亚安全政策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由冷战时期“美巴轴心”的战略关系,到冷战结束初期的“印巴均衡”的政策,再到“重印轻巴”的政策调整,以及9.11事件后,为反恐而采取“重巴顾印”。

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对中、印、巴及美国自身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概念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和锡金8个国家,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公里。

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两个大国,也为了研究的方便,本课题的“南亚”范围仅限于印巴两国。

①管银凤(1980-),安徽宣城人,从事南亚史研究,现任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

②李健(1957-),重庆南川人,从事南亚史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安全政策(security policy)在传统意义上等同于防务政策或国防政策(defense policy)。

①但本文在使用“安全政策”概念时更为广泛,即指以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为出发点,根据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在处理重大安全关系和安全问题时采取的对策。

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就是美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和目标,根据对二战后南亚地区不同时期的安全形势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处理美印、美巴、中苏、印苏及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等安全问题采取的对策。

印度尼西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殖民统治和反抗

印度尼西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殖民统治和反抗

印度尼西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殖民统治和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对全球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国家不仅经历了战争的破坏,还因此产生了对殖民统治的质疑和反抗。

印度尼西亚作为荷属东印度殖民地(Colonial East Indies)的一部分,也在这场战争中面临了殖民统治和反抗的复杂局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荷兰已经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了约350年的殖民统治。

他们通过建立殖民政权,控制了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然而,这种统治方式遭到了当地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激烈反对,他们对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感到愤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荷兰本土的资源和人力被战争所消耗,荷属东印度殖民地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持点,为战争提供了丰富的军需物资。

同时,印度尼西亚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这次战争为他们争取独立的机会。

在战争期间,印度尼西亚出现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反殖民运动。

这些运动不仅包括了普通民众的示威抗议,还有来自印尼民族主义组织的组织性反抗。

例如,一些知识分子通过刊物和文学作品传递独立思想,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

印度尼西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出现了伊斯兰教的主张独立运动。

这是因为荷兰殖民统治对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徒进行了剥削和压迫,限制了他们的信仰自由和文化传承。

伊斯兰教团体开始组织民众,呼吁反对殖民主义,追求宗教和政治的独立。

然而,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反抗殖民统治的契机,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运动在战后并没有立即取得成功。

荷兰坚决维护对殖民地的统治权利,不愿放弃对印度尼西亚的控制。

这导致了接下来几十年的持久斗争,包括独立战争和持久的民族解放运动。

直到1945年,印度尼西亚才宣布独立,结束了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

然而,即使在独立之后,印度尼西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建立有效的政府机构和实现全国统一。

尽管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展示了当地人民自决和争取自由的决心。

肯尼迪政府与印(尼)荷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1961-1962)

肯尼迪政府与印(尼)荷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1961-1962)

肯尼迪政府与印(尼)荷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1961-
1962)
高艳杰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经过曲折的转变,最终改变了美国以往在该问题上的消极政策,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和联合国的干预,使这场区域领土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探讨肯尼迪政府对西伊里安问题的决策转变过程对研究冷战与反殖民主义的关系,以及分析美国处理他国领土问题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8页(P81-88)
【作者】高艳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上海200241;俄亥俄州立大学默尚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哥伦布4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3
【相关文献】
1.浅析美国在印度尼西亚收回西伊里安问题上的角色转变 [J], 代保平
2.试析肯尼迪政府和平解决老挝危机的抉择 [J], 刘莲芬
3.印度尼西亚五年来的出口值(不包括西伊里安) [J], 无
4.西伊里安是印度尼西亚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J], Г.Л.凱塞里勃湼尔;唐雄俊
5.印度尼西亚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十一年多的斗争过程简介 [J], 郑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投稿:战后美国由两面性到全面干涉印支政策的转变

云投稿:战后美国由两面性到全面干涉印支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美国;印度支那;两面性政策;干涉政策 摘要:二战期间美国曾宣布支持各国民族自决权利,欲以美国的自由价值观为标准反对欧洲传统的殖民制 度,但战后建立新世界秩序的需要迫使美国对印支实行既不干涉法国的印支事务又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的 两面性政策。由于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特点以及胡志明明确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集团的声明最终打破了 美国梦想的东方“第二个铁托”模式成为现实的可能,特别是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和法国在美国全球冷战中 的重要地位最终使美国转向全面介入干涉印支的政策。 中图分类号:D503;K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4)04一0024一03

宫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向这位法国临时总统保证美国承 认法国政府重建在印支的统治,三天后胡志明宣布独立但也 未能改变杜鲁门的这一殖民立场。尽管美国民众普遍尊重 胡志明的民族主义但杜鲁门缺少罗斯福那种对亚洲事务的 个人兴趣,他甚至不想使印支问题成为美法同盟分歧的障 碍,为了满足法国大国地位的恢复,杜鲁门政府无视胡志明 援助请求,相反,默许法国恢复在印支的统治,因为在美国看 来法国在欧洲对美的积极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远离法国就 会损害杜鲁门政府的总体对外政策,在他们眼中,站在遥远 的东南亚一方支持其民族独立就意味着一种愚蠢的外交。 二、战后美国对印支的两面性政策 实际上美国对印支采取的是一种不干涉的政策,就如同 美国对待荷属印度群岛一样杜鲁门政府不否认欧洲国家在 越南和印尼重建殖民统治的权利。同时美国也意识到当前 的现实主义也使得有必要向当地民族主义运动做出一些让 步,殖民者的过分政治和军事压迫不仅可能会危及到美国在 东南亚所希望的和平与秩序的恢复,而且会影响到美国在西 欧所追求的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1945年和1946年期问美 国外交官员多次催促法国真诚地与胡志明和他的助手谈判 以避免公开冲突,而对双方皆不利。1946年3月6日法越签 订一个初步协议,此举受到美国的欢迎,因为这一协议开启 了政治妥协的道路。 不干涉原则成为越南宣布独立后四年问美国对越南政 策的指导原则,尽管这一原则符合美国民众的心理,但之后 此原则带给美国的却是失望,谈判破裂、野蛮的战争爆发,尽 管胡志明不急于整个越南的完全独立,但他不能容忍法国重 新恢复在越南的统治。因此,3月6日的协议不久就让位于 双方僵持的谈判,继而外交失败又让位于战争。美国分析家 对法国诉诸武力解决印支问题深感失望,再次征服的殖民战 争说明法国又令人遗憾地返回到了过去臭名昭著的野蛮方 式。甚至更糟糕的是,法国好象缺少必要的军事力量完成其 殖民目标。国务院远东事务办公室主任约翰・卡特・文森 特在12月23日的备忘录中就向助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 表达了对法国前景的悲观,他说,法国自己也承认缺少足够 的军事实力再次征服这个国家,缺少足够的军队,缺少法国 公众的支持以及政府因内部分歧所造成的低效率都使得法 国在从事一项很冒险的殖民事业。文森特预测,考虑到目前 形势的各种因素,游击战争可能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出于对法国在印支政策种种考虑,国务院尽量避免公开 批评他的欧洲盟友,12月23日艾奇逊告诉法国大使亨利・ 博内华盛顿对法国在印支的形势深感忧虑,这位助理国务卿 强调法越双方有必要尽早签定和平协议,随着印支形势的不 断恶化,美国对印支的不干涉政策也逐渐改变,杜鲁门政府 一直将法国的军事行动看作是在走历史的倒车,只是随着中 国革命的胜利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才逐渐声明支持 法国的殖民战争并向法提供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印支形 势的恶化和亚洲国际形势的演变使美国开始放弃非干涉 三、美国对印支转向干涉的政策 受中国事件的影响,美国官员很担心亚洲国家会进一步 丢失给共产主义,这种恐惧感也是源于“多米诺”理论的宣 扬,1954年4月的一次新闻会上,艾森豪威尔总统说道:“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第一次荷印(尼)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印政策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与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势力的纷争成为东南亚长期动荡的主要因素,而作为主宰国际局势的超级大国——美国,对印尼形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以中立者的身份自居,使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维持印尼群岛的稳定,并千方百计地防止联合国对这一事务的干涉,避免苏联集团影响的渗透,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深刻地体现了美国为争取全球霸权而牺牲弱小国家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印尼;美国;政策
一、战后印尼的形势及其对美国利益的影响
(一)战后印尼形势
十六世纪末,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实行长期的殖民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投降,印尼爆发八月革命,民族领袖苏加诺于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苏加诺和哈达分别出任总统、副总统,颁布了《“四五”宪法》。

1945年11月10日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泗水保卫战,1946年英军撤出印尼。

但是,由于战争期间德国对荷兰本土的占领使得殖民地在恢复荷兰经济方面的作用更显重要,因此,荷兰企图重新建立殖民统治。

随着英军在印尼群岛的登陆,荷兰军队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印尼民族主义者与荷兰的殖民主义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这给当时寻求全球霸权的美国提供了干涉的机会。

(二)战后初期印尼对美国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都牵动着美国的神经。

印尼的战略地位对美国来说相当重要。

首先,印度尼西亚地处衔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半岛和澳大利亚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且它拥有丰富的锡、石油和天然橡胶等战略资源,对美国的经济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其次,二战结束后,冷战初现端倪,印度尼西亚也成为新老殖民主义者争夺的焦点之一,防止其落入苏联阵营控制之下,是美国的重要考虑之一;而且由于印尼的特殊地理位置,美国将印尼作为其在亚洲反共反华战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最后,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把印尼整合进其“欧洲复兴计划”的总体框架内,无疑是其明智的选择。

因此,印尼的动荡是不符合美国的战略目标的,这势必会影响到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二、第一次荷印(尼)战争前后美国对印尼的政策
(一)《林牙椰蒂条约》签订后美国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与印尼的联系都是通过荷兰在印尼的荷属东印度尼西亚当局,美印(尼)关系也是附属于美荷关系的。

二战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世界非殖民化进程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历程,新的国际形势要求美国重视印尼的发展态势。

此时,美国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个是西方民主阵营内的盟友——荷兰;一个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士——印尼共和国。

如果支持印尼共和国的独立运动,那么就要以牺牲美荷关系为代价,而荷兰在西欧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的重要伙伴之一,也是支持美国与苏联抗争的坚定盟友,这是美国所不愿舍弃的,况且这样的政策也将严重损害美国与同是殖民国家的英法的关系,而如果支持荷兰在印尼重建殖民统治,那么就会使自己背离《大西洋宪章》的原则和自己作为民主国家的良好声誉。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执行此种政策,印尼的民族主义势力就会成为使印尼陷入长期动乱的暗流,而这种动荡会为滋生共产主义势力提供土壤。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最好的选择就是。

使荷兰与印尼共和国都妥协。

既维持荷兰在该地一段时期内的统治,又最终使印尼“渐进式”地独立,而随即的荷兰与共和国的谈判就使双方找到了妥协的最佳契合点——《林牙椰蒂协定》。

1946年10月,在英国特使基尔伦勋爵的主持下,荷印(尼)谈判在井里汶附近的林芽椰蒂举行,11月15日双方达成《林牙椰蒂协定》,荷兰承认印尼共和国对爪哇、马都拉、苏门答腊行使“事实上的权力”,印尼则同意建立以荷兰女王为首的荷印(尼)联邦。

尽管协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冲突,但是。

即使是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也是美国所需要的。

《林牙椰蒂协定》签订不久,美国国务院便指示驻巴达维亚总领事探知荷兰与印尼共和国双方的态度,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双方对《林牙椰蒂协定》的遵守,印尼的稳定符合美国的利益。

在共和国政府批准了《林牙椰蒂协定》之后,美国立即承认了印尼共和国在爪哇、苏门答腊、马都拉三地事实上的主权。

美国国务院立即向苏加诺表示“美国政府对该条约的批准表示满意”,“并希望荷兰与共和国能通过进一步谈判,相互理解,决心达成条约中的目标,并尊重另一方所代表的政府和民族的观点”。

(二)避免荷印(尼)之间的武装冲突
《林牙椰蒂协定》是荷兰与印尼共和国双方妥协的产物,从协定签订之时起,双方就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

双方争执最为激烈的就是有关主权的问题,共和国方面认为荷兰对印尼在爪哇、苏门答腊及马都拉三地事实上的主权的承认等于对共和国的主权的承认,而荷兰则认为主权属于印尼联邦而非共和国。

在过渡时期,荷兰对整个荷属印尼拥有主权,也就是说,印尼认为“《林牙椰蒂协定》的签订是完全独立的一个捷径,而荷兰旨在创立一个印尼联邦,并与荷兰再组成一个联邦,维持荷兰在印尼的长久利益”。

“双方的基本分歧,互相猜疑,多年的敌对,谈判进展的缓慢”。

使得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

而荷兰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

经济凋敝,财源枯竭,无力在印尼承担巨额的军费,因此,当各项谈判陷入僵局,长期的动荡使得荷兰面临两种选择。

或者从印尼完全撤出,或者发动战争。

而前者是荷兰无法接受的,因此诉诸武力、发动殖民战争成为其首选策略。

1947年3月5日,荷兰向共和国提出最后通牒,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共和国
方面立即建立印尼临时联邦政府,荷兰与印尼共和国组织联合宪警部队,以维持全印尼的治安与秩序。

同时要求共和国在两周内回复。

在经过多次交涉后,共和国接受了除联合宪警部队之外的全部条件。

此时,美国一方面不断向共和国施压,认为荷兰的建议是合理的,并派外交人员到共和国首都日惹面见苏加诺,对其进行规劝,使印尼共和国接受荷兰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国声称:“美国政府对荷兰通过在印尼动用军队打破僵局日益关切。

”美国“认为这会引起国内公众的强烈谴责,最终只会弄巧成拙”,不断对荷兰进行告诫。

此外,美国还游说双方以《林牙椰蒂条约》为基础进行谈判,催促双方尽快建立临时联邦政府,并许诺对印尼进行财政援助,帮助其经济复兴。

但无疑荷兰早已将战争提上日程,并于1947年6月21日,发动了第一次殖民战争。

即所谓的第一次“警察行动”。

(三)防止联合国的干预
第一次荷印(尼)战争发生后,由于荷军的武器装备处于绝对优势,印尼共和国武装部队不得不撤出城市,在农村地区进行游击战争。

面对这种形势,澳大利亚和印度政府准备将荷印(尼)冲突提交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