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疏远了人们的交流 一辩稿

合集下载

现代社交是否导致人们失去真正的人际交往——辩论辩题

现代社交是否导致人们失去真正的人际交往——辩论辩题

现代社交是否导致人们失去真正的人际交往——辩论辩题正方,现代社交导致人们失去真正的人际交往。

首先,现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虚拟交流,而忽视了真实的面对面交流。

据统计,全球每天有数十亿人使用社交媒体,这种虚拟交流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虚拟交流无法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情绪,导致人们失去了真正的人际交往。

其次,现代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使得人们变得孤独和沉迷。

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因为虚拟交流无法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

此外,一些人沉迷于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中,忽视了身边真正的朋友和家人,导致与他人的真正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最后,现代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容易导致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可靠。

在虚拟社交平台上,人们往往只展示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和成功,而隐藏了真实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不真实的信息传播会使人们对他人产生误解,导致真正的人际交往受到阻碍。

因此,可以明显看出,现代社交媒体的普及确实导致人们失去了真正的人际交往。

为了重建真正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多参与实际的社交活动,以及加强面对面的交流。

反方,现代社交不导致人们失去真正的人际交往。

首先,现代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

无论是通过微信、Facebook还是Instagram,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这种便利性实际上促进了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深入。

其次,现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结识新朋友和拓展社交圈子。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群,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

这种扩大社交圈的方式实际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真实交流和互动。

最后,现代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而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他人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实际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真实交流和沟通。

全民微信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全民微信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全民微信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攻辩:1、请问对方辩友,你希望过年的时候回家和父母团聚,好好坐下来聊聊天吗?2、那我想问下你为什么不使用微信交流就可以了呢?反正你觉得任何交流方式都没有区别嘛。

////////作为你们的父母真可怜,连这个唯一的,最低的要求都满足不了。

43、既然对方辩友也同意面对面交流优于使用微信,那使用微信是不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呢?///////那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你不会因为想和父母见面聊聊天而回家是吗?4、请问对方辩友,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聊天而你在聊微信,难道说这就增加了你和大家的交流吗?提问:1、请问对方辩友,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聊天而你在聊微信,难道说这就增加了你和大家的交流吗?菜上来了大家却不敢吃等你拍照发朋友圈,难道说这样就增加了你和大家的交流吗?2、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觉得现在朋友圈里面存在最多的是什么信息?微商发的商品,简直铺天盖地!时事新闻,只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就能看到几十条重复的信息。

看到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只会越发的烦心,但却无法避免的把时间浪费在了上面。

在你们以为在交流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浪费时间浏览垃圾信息而已。

难道说这样将交流的时间浪费了就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吗?3、请问下对方辩友,你们觉得在过生日的时候,是希望有朋友来陪你一起度过一起狂欢还是一个人孤独的看着微信里面的生日快乐。

在你们生病的时候如果没有亲朋好友来到身边陪伴你,你有没有感觉到一丝丝的孤独。

我们人类是需要感情需要温暖的,微信上的一条条安慰鼓励祝福的信息,远远比不上你来到我身边,让我感觉到你的存在。

我不说微信没有情感交流,但相较它出现以前,是不是减少了那么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呢?4、请问你们打开微信的第一件事是聊天么,并不是。

我们第一反应,看朋友圈。

我们真正花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间是少的可怜的,表面看起来它信息量大,实际霸占了我们的交流时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5、我想请问下对方辩友,在微信出现之前你们是怎么跟人进行交流的?或者说你们根本就没有社交?从始到终微信都只是一个新兴起的社交软件,几年之后我们可能就换成使用另外的一款软件了,到时候可能年轻一代人连微信是用来干嘛的都不知道了。

微信疏远人的距离(一辩稿)

微信疏远人的距离(一辩稿)

反方一辩稿: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微信疏远人的距离。

在这里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亲近或疏远,应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而非其它。

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种界定,那本来就是两个带着浓重情感色彩的词语,我们是不能也无法把它与感情剥离开来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主动撇开空间距离上的远近来讨论今天的辩题,让我们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首先指出对方几点错误:1.在微信上畅谈甚欢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个沉溺于微信,疏远人和社会的宅男、宅女哦。

2.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事情现在都被微信取代了,本身就是一种疏远。

再先进的通信技术也取代不了面对面交流,各种道理可用“见面三分情”、“闻名不如见面”获得印证。

3.当你专注于微信,妄想用微信拉近一些人际关系的同时,正在疏远坐在你身边的父母妻儿和亲朋好友们。

真可谓追寻天边月,忽视眼前人啊!接下来我将从四方面阐明我方观点首先,微信做为通讯工具方面,微信似乎增加了我们交流的广度,却大大降低了交流的深度。

众所周知,坚固的感情是需要日积月累,深度交流的。

人们往往兼顾着微信交流的大而全,却没做到交往的小而精,往往一个群发问候的微信就代表自己完成任务了,殊不知这种简单、毛糙的处理方式正在透支你们过往的感情,长此以往,感情必将疏远。

其次,微信依赖症和微信控。

有数据显示: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32%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两个小时。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带来的恶果举不胜举:微信比老婆重要,学生家长更是对微信严防死守。

再次,微信异化了人际关系。

有时候,面对微信通讯录上一长串的名字,却不知道该跟谁说说心里话。

“真朋友”数量在减少,“弱人脉”数量在增加。

点赞之交、微商刷屏改变了传统的友谊,点赞和转发成了社交负担,线上的种种疏远也造成了线下友谊的危机四伏。

最后,我方从不否认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些便利,同时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信息的随便发布、不负责任的非理性表达、虚假和有害信息的快速传播……,常言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网络使人更疏远一辩稿

网络使人更疏远一辩稿

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很欣喜对方辩友和我方有一个共同而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网络可以使人更亲近,可令人惋惜的是对方辩友竟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网络的全面形式,仅以网络在某些方面能对人们交流带来一定便利就大肆宣扬网络万能论,对于这一点,我深感遗憾。

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联系的便捷性,这点我们不否认,可是网络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和低成本增加了人的孤立性,减少了与他人的沟通,以前本来可以在现实中与人协作共同完成的事,现在却整日依靠网络独自去完成,从而缺少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必定越来越淡,到最后也只能是疏远。

而且网络便捷的联系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这一种交流方式,可是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取决于交流双方的情感元素,而情感元素又取决于我们交流方式的多与少。

当人们的交流呈现出这种单一化趋势时,人与人间的情感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少了,最后导致的结果也只能是越来越疏远。

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是情感交流,而情感交流是心灵与身体的共震的过程,可是这些都是网络无法带给我们的,因为网络主要是以信息交流为主,而且网络上的任何文字,符号,数字在这身心的碰触间都是苍白无力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虚拟的网络上再狂热的情感也比不上现实生活中一个温情的拥抱,更比不上回家当面见见亲友,与之心贴心的交流。

三.人与人交往是以诚实和信任为基础的交流,可是网络却恰恰缺乏了诚信这个基础,而且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信息泛滥、诚信缺失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上当受骗事件,使人心越来越淡漠,试问网络如果连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保障,又何谈促进亲近呢?如果当前网络交流的弊端已经革除,我方肯定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你们一起高歌网络使人们更亲近。

但到现在为止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目前的现实:那就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了。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辩论赛辩词:网络使人们更亲近还是疏远?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手,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个舞台上,讨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网络是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还是让它们变得疏远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通过书信、电报等传统方式交流,虽然速度慢,但情感真挚。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通话,网络让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和丰富。

我要说,网络确实让我们的沟通更加方便了。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聊天、分享生活点滴,这种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远在他乡的家人保持联系,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网络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资源,如电影、音乐、游戏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

这些都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很容易在这里迷失自己。

有些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刷社交媒体,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的现象。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远。

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些现象都说明,网络虽然让我们的沟通更加方便,但也让我们的关系变得疏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

我们也要关注现实生活,多参与线下活动,结交现实中的朋友。

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想说,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可能让我们的关系变得疏远。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它成为阻碍我们建立真正友谊的障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被其所困。

网络使人疏远一辩发言稿

网络使人疏远一辩发言稿

网络使人疏远一辩发言稿尊敬的主席、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讨论“网络使人疏远”这个话题,作为正方一辩,我想说,网络确实在很多方面使人们变得疏远了。

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吧。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家族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家庭聚会。

按照以前的习惯呢,大家肯定是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聊天,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可是那次聚会,我发现很多晚辈,包括我自己,都在不停地低头刷手机。

虽然我们都身处同一个房间,但感觉大家的心都不在这儿。

我的长辈们试图和我们聊天,可是我们总是敷衍地回应几句,然后又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

整个聚会的氛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温馨和热闹,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冷清。

还有啊,在我们的朋友关系里也是如此。

我有一个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一起上课、吃饭、做运动,有说不完的话。

但是后来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我们更多地是在网络上聊天。

慢慢地,我发现很多时候在网上的聊天就变成了简单的问候,甚至有时候几个月都想不起来联系一下。

而当我们真正见面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没有了以前那种无话不谈的默契,彼此之间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离得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特别想说的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社交平台,这使得人们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虚拟的社交中。

我们看似有很多的“网友”,在网络上可以轻松地和很多人聊天。

然而,这些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只是表面的,无法像现实社交那样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也不能够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温暖和支持。

我们把很多本该用于和身边的人相处的时间,都用在了网络的虚拟社交里。

一方屏幕虽然连接了不同地方的人,但也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反倒被忽视了。

网络虽然在信息传播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在人际关系的维系方面,却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

谢谢大家!。

网络使人疏远,一辩

网络使人疏远,一辩

一辩立论陈词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疏远。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一、网络挤占了网民大多数的社交时间,减少了网民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中国社科院对各个层次的网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为网民表示,只要有条件,除了必须的工作生活外都会坐在电脑旁边。

网络以其高虚性和无限制性对网民产生了新颖无尽的刺激和魅力无穷的诱惑,牢牢地俘获了网民的注意了与好奇心,大大减少网民的社交时间,影响人际关系,使人疏远。

众所周知,我们有求知的需求,因此有了师生情,我们有了倾诉的需求,因此有了朋友情,我们有了爱与被爱的需求因此有了恋人情。

科技给我们一个假象:人们交流可以变得更便捷、更亲密,而且没有感情风险,但是实际上它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更加不知所措。

我们的新兴科技在给人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正在摧毁我们作为人类应有的特性。

马罗斯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一旦对于某事物需求的增加就必定导致对其他事物的减少。

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慢慢的转移人们原本寄托于现实的需求,拉近了人网关系,疏远了人际关系。

2.二、网络具有高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当人们认为线上生活是低风险便捷的交流时,其实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虚伪、情绪化和懒惰。

这种趋势使我们把他人当作一个可以随时抛弃的对象。

调查显示,网络上有百分之八十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虚假性与欺骗性。

在网络上有句流行的话: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络上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从学生到教授,从红颜到白发,都在网络里不亦乐乎,纵使隔着万水千山也聊上了,更甚者恋上了,这不正是网络导致虚假的扩大化么?虚拟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缺乏真实感,因为通过网络可以轻易把自己伪装成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角色,而正因如此,进一步使之与远离现实生活。

比如网恋、网游中恋爱等。

马克思在文艺发展不平衡论中告诉我们,沟通工具的发展并不代表能直接带动沟通效果的进步,因而,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并不能带给我们亲近感。

网络使人更疏远一辩稿

网络使人更疏远一辩稿

网络使人更疏远一辩稿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感谢对方的精彩陈词。

对于这一辩题,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

首先,什么是疏远?它是指心灵和情感上的不亲近,这种疏远往往由人的内心想法出发而反应在人际交往的具体行为中。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它所显现出的人际交往问题也愈发严重,因而网络使人更疏远成为了一种不可否认的社会现象。

对此,我方主要从以下四点来进行论证:一.从网络的本质来看,网络本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依靠虚拟平台进行信息传递,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真实性,我们无法否认不真实不信任的网络交往使人疏远。

近年来,许多人正是利用网络的这种弊端,肆意违背社会道德以及法律,使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岌岌可危。

首先网络暴力的伤害侮辱与煽动,往往伴随着侵权行为,对当事人造成名誉乃至心理上的损害。

而这种损害又怎能使人不疏远?其次,各类形形色色的网络欺骗在使人们钱财,物质以及心灵受到伤害的同时,我们又怎能继续维持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怎能不疏远他人以安全自身?二.从人亲近网络的原因来看,对于这点,我方的看法是,一方面,人之所以倾向于网络交往,本身就是为了逃避现实,疏远现实人际关系。

这种疏远,会造成人们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丧失,交际圈的萎缩,长此以往,又有谁能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呢?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网聊,大多是出于自我倾诉的需要,而非内心相互交流的渴望,从这种单方面交流的目的出发,并不能使人真正的亲近。

三.从情感交流的本质来看,它包括肢体接触,眼神交流,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

由于人们过于依赖网络媒体,于是原本热闹的聚会变得安静沉默。

家人之间缺少交流倾诉,家庭给人的温暖也渐渐淡化。

这种疏远甚至导致了情感危机。

然而人类本身是一种趋于感性的动物,虚拟的网络交流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亲近感,相反还阻碍了我们家人朋友间的日常交流。

试问,倘若缺少这种交流,又何谈亲近?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来看,它本身的时代性差异性就足以使人疏远,而网络会使这种疏远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沟通让人际交往更疏远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微信自称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我们今天讨论疏远还是紧密,应该拿有微信和没有微信的两个平行时空进行比较,看微信对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

我方认为,微信使人际交往更疏远,论证如下:
第一,微信沟通削弱线下交流的意愿和能力,使人际关系更疏远。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活在线下社会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可避免需要跟现实生活中的人接触交流。

而在微信上,不知道怎么回话可以扔表情包、不想回的消息可以假装没看、就连发出的消息都可以及时撤回。

《哈贝马斯视域下微信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微信中人们常常采用表情包对一些难以作答的话题作逃避式的回应,这会让他们对微信产生表情依赖,并且回避现实中的语言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思维惰性和语言交流功能退化。

习惯了这种交流模式,一旦交流地点被挪到了线下。

没有表情包,没有撤回,也不可能有很长时间的沉默。

线下交流要求你在短时间内对问题做出反应,即便这个问题让你很无语,你也需要用说话的技巧来使聊天不至于陷入僵局。

而沉迷于微信交流的人们将逐步丧失这种能力,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拥有这样的能力时,他们会更加沉迷于线上社交,从而形成死循环。

《微信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数据调查显示,56.5%的大学生因注重线上社交,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往,致使面对面交往能力减弱。

一方面,微信的便捷性和缓冲性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依赖,削弱了线下社交的意愿。

另一方面,微信沟通这种微信语言模式冲击了我们线下的基本语言规范,致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退化。

从而在一次次尴尬的线下见面中慢慢疏远了人际交往。

第二,微信沟通使得的获取信息单一,让人际交往更疏远。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理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语言占7%,语音占38%,形体占55%,肢体语言在信息传递所起作用至关重要。

在面对面交流中,我们会接收对方的语言内容、语气、表情、眼神等多方面信息,判断他的意思,从而作出反馈。

根据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每天有四百五十亿条消息被发出,说明在微信中,主流的交流方式还是通过文字形式。

肢体的缺席,意味着我们只能从文字这种单一渠道获知信息,不但难以感受到对方的情感,还可能对消息进行错误的解读,使得正确的信息被流失。

例如一个人人用微笑表情表达开心,但另一方可能以为对方是在嘲讽自己。

因此,在微信沟通中,个人文字表达习惯的不同就会给交往带来误会和曲解,让人际关系更疏远。

综上,我方认为微信沟通让人际交往更疏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