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中的园林
谈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园林设计

的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质量 , 有 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 遵循生态学的 原理, 建设多层次, 多结构, 多功能的, 科学的植物群落 , 建立 人类, 动物, 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 达到生态美, 科学美 , 文化 美和艺术美, 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 使生态, 社会和经济效 益同步发展 , 实 现良性循环 , 为 人类创造 清洁, 优美, 文明的 生态居住环境� 一,生态园林的内涵 1. 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 能够美化环境, 创造宜人的自然 城数千辆出租车罢运事件表明,出租车行业完全市场化 , 个 体化也有问题�解决好出租车个体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 政府 必须有所作为,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 对个体出租车司机中 立, 权威, 公正的管理�一是通过适当控制总量, 提高准入标 准来保障 个体出租车 司机的合理 收益及提 高出租车 司机专 业知识, 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二是出台政策, 防止车主 将车子层 层转包给一 些 " 中介人" , 中介人再层 层逐利, 拼命 挤榨实际的出租车运营司机的 "血汗" , 最终损害司机的合法 收益�� 参考文献:
住越来越趋向于自然状态, 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一种境界 � 本文从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园 林内涵的基础上, 从艺术性原则 , 景观性原则, 生态位原则, 生物多样性原则 , 适地适树原则等原则 来谈如何建设人类居住的生态园林环境, 并在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建设生态园林的注意事项等 � 关键词: 人居; 环境; 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 37 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 0 9 -387 7(20 0 9 ) 0 6 -22-0 3
浅谈人居环境中的园林艺术

浅谈人居环境中的园林艺术作者:李伟肖瑶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7期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园林绿化是人类创造美好环境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园林艺术的手法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的污染状况和局部气候,从而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人的精神面貌,创造自然和谐的绿化空间,为城市人的休闲时间开辟健康活动的场所,就瓦房店市抱龙明珠芳园新村等住宅小区景观工程设计谈一下我们的体会。
关键词:园林艺术美化城市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2)03(a)-0119-011 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园林绿化设计的特点和原则是:更注重细部、适应自然和追求人性化。
景观是将人与自然相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尊重人的观念,使人与建筑和自然浑然一体,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和愉悦。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规则(1)根据当地的光照、土壤、朝向等自然条件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较少、养护管理技术要求易达到的植物;(2)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特点,乔、灌、草与地被、花卉等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并考虑地域特点;(3)在统一的基调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配置形式多样;(4)与建筑、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要符合要求。
3 居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1)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住宅区绿地中通盘设计;(2)居住区内“院落式”绿化的设计;(3)居住区内水景利用与发展;(4)居住区内和周边山体保护与利用;(5)居住区内自然地形利用与竖向的考虑。
4 实例运用理论,创造优美、舒适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师,还要兼任艺术家和造价师的职能。
由于园林工程的复杂性和对细部的刻画,施工中有时难做到完全按图施工。
所以设计师必须经常到现场进行勘察与研究,将园林绿化的精髓溶入到现场自然的地形地貌中,大胆的利用周围的环境与地形地貌现状,使想象与实际相结合,使人回归自然,节约材料、人工,降低省价。
人居环境与园林设计

人居球境与园林设计张洪武(二十三冶建设集团公司湖南长沙+41∞∞);著●●工程辩学【摘要】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榨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做好以下工作;科学利用资源,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植物配置.’’。
,,’搏【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绿化中豳分类号-T U2文献标识码:^文囊编号l1671—7597‘2∞8)∞2∞85一们一、■#量量佳人■环曩…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嵩、’中、低层不阿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j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
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
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都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遗物和地貌。
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宣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
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其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
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
采用以受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皂为辅的布局手法。
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房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尉,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
随社会进步,。
人困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
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蓖植树的象形反映。
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士地上人i植树,这是思格斯所谓“第二自然”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
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网、’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
人居环境绿化提升方案

人居环境绿化提升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拥挤和污染,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绿化环境提升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推进绿化环境的改善工程。
下面将介绍几种人居环境绿化提升方案。
1. 提升公园绿化水平公园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公园绿化水平可以使城市居民更好地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可以加大对园林管理的投入,定期对公园进行的修剪、修缮和绿化更新,同时在公园内增设设施和景观,以满足市民的需要。
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民将公园视为自己的家园,加强对公园的义务教育和普及,促进市民的受教育和协作,共同创建和管理公园环境。
2. 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一条人工或半人工建造的走廊,连接不同的生态区域,旨在促进物种迁移和栖息环境的改善。
在城市环境中,生态廊道可以帮助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断层,提升城市绿化环境的质量。
政府应该重视生态廊道的建设,制定相关规划和管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生态廊道的保护和维护,防止人为破坏和非法占用。
3. 推广城市绿化屋顶绿化屋顶是在建筑物上设置屋顶花园或植被,使城市的居民可以接触到大自然。
绿化屋顶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建筑物的热量,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
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建造绿化屋顶,提供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绿化屋顶的监管和管理,防止违法截留和排放废水等行为,确保绿化屋顶建设的安全和环保。
4. 建设城市中心绿廊城市中心绿廊是指在城市中心地带建造的具有绿色植被和景观的步行道和公共场所,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玩和绿化的功能。
城市中心绿廊的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带来许多福利,如方便的交通、美丽的风景和良好的健康状况。
政府应该重视城市中心绿廊的建设,制定相关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和公共场所的需求。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1. 提升环境美感: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可通过绿化、种植花卉、树木等方式,打造美丽的自然景观,为居住者提供宜人的环境,增加居住满意度和幸福感。
2. 调节气候:植物景观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帮助净化空气,降低空气污染。
植物的树荫也可提供遮阳、降温的效果,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 防止土壤侵蚀:风景园林植物景观根系可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和坡面崩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4. 增加生物多样性:植物景观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吸引各种鸟类、昆虫等动物的栖居。
这有助于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5. 提供休闲娱乐空间:风景园林植物景观提供了人们休闲、散步、户外活动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其中欣赏自然景色,放松身心,增强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感。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对于提升美感、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分析应用

de ol l f at f h f eo e l ng i li edy 0 s i y le ne p pl vi n s i i … n on e t f e e fr r uson Ⅵr m n o rQI a .e s l Tobl z J e
de e10men o 1 v 0 f fc~
K eyw or ds : ode… h0 l g c m s n dlti 1 sr
en ]o vr nmen ̄d in g es ar g den l i cop ar ds e ec y e g r n olp a de 5
21 小 园林 绿化 景观是 居住 环境 设计 1 的基本 蓦求 社会发 展到今天 .生活节奏 的加快和 城市 污染 的增强 ,居民 日 渴望目 归自然 . 绿色 益 对
phl oph rt t l y de insde a s i os yf s de oi i ed ̄ sg m nd t e mai dyof ok h nbo bo bet d l O i nwedoc e l k
fes h … lc l … t e … D【 , … e h s 十 1 et Or h” e f
还应 重视包括地 域文化 ,遗址 ,历史名胜 、民 惜风情 在内的人 文环境。
法之一。 我们从国 家 康居示 范工程 中可以 看出 , 水平上乘 的方案 中.几乎都采 用 “ 在 车 在周边行 .人在中 间走”的 分流方式 ,人们可 不 受机动 车的干扰 ,真正留给居 民 千安 全宁
2 2人居环 境设计应尊重 居民的生 活习惯 笔者 认为+小 区人居环境设 计应充分 尊重 当地的地域 风俗和人们 的生活 习惯 . 应把 小区 住 宅作为一 种家庭生 存生活载体 来整体设 计考 虑 .营造极 具当 因此,在^居环 境设计 中应解决好 以下问题
现代城市园林和人居环境中的园林建设

、 J XX / 0 2 s 6 2 0
本 刊 特
I
段 而 现 代 城 市 建设 阶 段 则 属 于 生 态环 境 建 设 阶 段 城 市 化 的 过 程 可 以 说 是 对 借用 的资 源 进行 补 偿 建立 人 工的 生 态环 境 过 去 把
城 市化 看 成 是 园林 绿 化 和 自 然 环
林里 面
因此园 林 的面 积 很大 。美 城 市 建筑 和 建设 的 绿 色化 城市 规 划 、建 筑 设计 和 园
学往 往 把美 分 为三 种 : 然美 、社 自
会姜 和 艺术 美 风景 区 是实 出 自然 林 设计 的 最本 质基 础就 是市 场
本 刊 特 稿
l
、 .
一. .. . . . 、
T. .. e: . g a
文 /孟兆 祯 人是 生 物 . 高 等生 物 , 是 具有 的 定义就 是 把有 生命 的绿 色植 物覆 泶 次 :单体 园林 绿 地系 统 和大 生物 的 一脏 要 ^ 不 能脱 离 自然 盖 地 面 目前 存 在 两种 方 式 一是 体 景 观 公 园与 花 园 一 般称 环 境 这是 人 类 的生 理基 础 , 科 有 生 命的 绿 色植 物 种 在 自然 地面 是 之 为 单体 园 林 譬 如 苏 卅I 园 学 性 的 司题 除 了物 质以 外 , 还心 或 者人 工 地面 上 : 是 居住 区 的绿 二
一
林
园 林 究 竟 是 科 学 还 是 艺 术 物 通称 景 观 景 观 是 一 个中 性 类 对 目然 环境 的精 神 需 求 这 里 的 自然 环境 , 也就 是 恩格 斯 呢 ?我 个 人认 为 它是 科学 的 艺 术 , 词 城 市 规 划园 林 都 借用 这 个词 讲 的 “ 二 自然 ; 国 古. 往 这 一 点 ,钱 学 森先 生也 有 关 于 园 而且 有 了发 展 。 市 的景 观 包括 两 第 中 } 弋 城 方 面 :自然 景 观 与人 工景 观 。目前 往 用真 和 假来 表 达 , 自然 叫 林 艺术 的 专 门论 述 六 “ 化 ”这 个 词 源 自于 绿地 。 存 在 的 状 况 是 人 工 的 景 观 占 了 主 绿 真 . 林 叫假 。园林 首 先 出于 园 人 自然 环境 不足 。 从 人类物质的需要, 城镇初具规 绿 地 在 一 1 城市 里 一般 要 占百 分 导 , 工 化太 强 . 、 之 二 十 到 百 分 之五 六 十 ,从 事 绿 城市 来 讲 ,利 用 绿地 来调 节 、缓 和 地 建 设 的 工 作 就是 绿化 , 因此 绿 人 工建 筑 过 于呆 滞 、平板 的 线 条 ,
城市人居环境与园林规划问题探讨

城市人居环境与园林规划问题探讨【摘要】: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已经建立起来,但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人居环境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通过园林艺术的手法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的污染状况和局部气候,从而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人的精神面貌,创造自然和谐的绿化空间,为城市人的休闲时间开辟健康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人居环境园林规划生态园林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在居住方面的追求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结构安全,经久耐用。
而是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园林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偏重于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大面积的常绿草坪、大规格的外地珍稀树种、大量的模纹地被成了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化的主格调,在绿化、美化的同时也给园林养护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一、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
因此,要求规划设计一种聚居地,使得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及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建筑与城市美观新颖。
二、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存在的问题1、园林建筑观赏性不强城市人造园林的建筑形式主要是供人们休息的廊、亭、花架等,但有些园林在设计上由于过于追求管理的方便性和耐久性,建造了一些形状不美观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在观赏性方面略显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作者:孟兆祯 发表:《中国园林》2005(01):56-59摘要: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居环境;综述;城市化;中国特色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Abstract: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the best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City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eople and place for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ers should take part in city master pla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omprehensivenes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heriting, creating, and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s the most important.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Summary; Urbanism; Chinese Character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
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
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
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
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
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
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
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
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
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
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
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
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
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
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
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
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2 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 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
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
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
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
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
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
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
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
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
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
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
《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礙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
但在局部,则必须改造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
城规宜根据城市的山水形胜布置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
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
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每个城市的山水形胜各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各有千秋。
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
如有心创造城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植物因带分布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城市置假榕树、假椰树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假。
城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发展。
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实践。
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
在某些城市保留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所可以造外国风光供参观,但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光”的口号。
《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
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胜数了。
“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产生异域风情呢。
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
本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必须本土化。
现在的乡村都呈现地方风格,从县到市要力求保护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
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
“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
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
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
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
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
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
我国有3 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
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
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
在道路规划方面,要为独立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
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资源。
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
上海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高峰所在地拆屋建绿。
不惜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上海改造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初步体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
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 多的大水面。
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布置6块公园绿地,将市政中心布置在新城区,这就自成城市中心新格局了。
城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
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
不仅城市外围有环城绿地,而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
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
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
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
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沧海桑田”说明水陆之变迁。
既在滨水之处建城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保证城市永不被水淹。
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保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
2 000余年前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
现在一般滨水城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
遭天怒的水灾惩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人患。
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
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刚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
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
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迴路转”的原则选线。
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补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
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参与共同策划呢,道理在此。
对于城市人文资源也一样,如没有周总理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城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
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
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
城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需要城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