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通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 状态由初始状态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转变为目 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三种状态(认知心理学) (1)初始状态(2)中间状态(3)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选择性搜索 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要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 些有关的规则,寻找突破口,并从初步突破中 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至找到正 确的答案。 DONALD +GERALD ROBERT (已知D=5, 请把字母换成数字)

再造想象的形成条件 A、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 B、丰富的表象的储备
(2)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特点: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 创造想象的形成条件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创造者强烈的创造欲望。 C、丰富的表象储备。 D、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 E、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1. 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

4.功能固着(function fixedness)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我们容易看到一个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它 的新用途。(例:曹冲称象)

• 问题:利用下图所示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
在墙上。
5.动机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一般而言,动机水平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2)动机水平与解题效率的关系受作业难度影响:
(三) 思维与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从反映的内容来看 感觉和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 征、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 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 特征和内部联系 从反映的形式来看 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 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 间接反映
第六节 思维与教学
一、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一、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
1.适切性 2.系统性 3.灵活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 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本章学习提要 思维的含义以及思维的种类 思维与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的涵义与特征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概念 问题解决和影响问题解决的诸种因素 想象的概念与分类 思维与教学
第一节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 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 思维的基本特征 1、间接性:指思维能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 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并通过概念、 判断和推理形式的加工来反映事物。 2、概括性:指思维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 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 映客观事物。
概念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属概念
水果
种概念
苹果
香蕉

不同种类的苹果
不同种类的香蕉
不同种类的梨
二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个体积极主动活动的结果, 包括知觉辩别(形状、大小、方位、颜色等)、 概括、推理、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的过程。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假设检验说> 观点: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 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种种假设,当某 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第五节

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imagination)
1.概念: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特点: (1)形象性——常以图景、动作为表现形式 (2)新颖性——来源于现实,又“超”于现实 3. 方式: (1)综合(例:《枫桥夜泊》) (2)改组(例:梦) (3)夸张(例:周星驰电影) (4)典型化(例:阿Q)

二、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 的 种 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分为: (1)动作思维:依赖具体的动作进行的思维 (2)形象思维:借助事物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的 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 (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 (1)常规性思维:用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用新异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1.问题 问题是指在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 碍,需要加以克服的任务情境。 (1)给定状态,即问题的初始状态,表现为 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 (2)目标状态,即问题的目标状态,是关于构 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如问题所要求的答案等。 (3)障碍,即在问题解决的初试状态与目标状 态之间存在的障碍,包括它们之间的中介状态 及各个步骤。

幻想(fantasy): 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例:幻想成为宇航员、大侠、记者、主持人)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幻想和一般创造性想象的区别: 1.幻想体现个人的愿望 2.幻想和创造活动无直接的联系 幻想的种类: 1.积极有益的幻想(理想) 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 值和实现的可能性。 2.消极无益的幻想(空想) 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
人工概念形成
请给右列 未标音节的图 形标上合适的 音节。
三、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 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 的过程,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一)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二)用明晰确切的语言表达概念定义 (三)使被掌握的概念进入概念系统 (四)将学到的概念用于实际
(二)用明晰确切的语言表达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的提出必须有足够的直观的、事 实的材料为依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和理解定义的准备程度。 教具体概念,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时 提出,也可以在唤起相应的表象时提出。 教抽象概念,在定义提出之前应当积累丰 富多样的经验;否则,定义的掌握将是形 式的或不正确的。 有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可 能一次就下个最精确的定义,就必须在学 习的不同阶段下不同深度的定义。
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 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明明比兰兰高 平平比王华矮 明明比丁丁矮 兰兰比王华高 小松比丁丁高 谁最高?
小松最高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 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漏电起火 烘烤起火 油料起火 柴草起火 坏人放火 死灰复燃而起火 其他
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想 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一般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积极有益的幻想
消极无益的幻想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极端形式—梦) 2.有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 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1.在使用范例时,想法控制非本质特征,突出关键特征。 2.引用反例并将它们与正例相比较。 教“鸟”的概念 正例:麻雀、燕子、乌鸦、鸡、鸭(会飞、有羽毛) 反例:蝙蝠、蜻蜓、蝴蝶(会飞、无羽毛) 3.运用变式,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说明。 变式是指形成概念时提供的肯定样例在非本质特性方面有变 化的形式。 鸟:麻雀、燕子、乌鸦、老鹰(有羽毛、善飞、不善走) 鸡、鸭、企鹅、鸵鸟 (有羽毛、不善飞、善走)

(二)目的手段分析 目的手段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 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的操 作手段去消灭这种差别。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1 2 3
A
B
C
A
B
C
河内塔问题
(三)逆推法 在解决问题时,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逆向 推理,探讨达到目标的先行步骤是什么,这就 是逆推法。

2.知识经验

认知结构中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认知结构中知识经验的质量 (例:实际棋局-差异显著;随意棋局-差异不显著)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3.定势(set)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对另一活动的特 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 定势对问题解决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在环境 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 迅速地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了变化时,它则 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例:空城计)
6.个性 从事解决问题活动的是一个现实的人,是具有 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特点就不可避免地要 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 勤奋、乐观、自信、坚定、勇于探索的人, 能够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 懒惰、畏难、无信心、遇事动摇不定的人, 往往使解决问题的工作半途而废。
7.心理表征 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如何对问题状态进行表征。 例:“一个容器中有一升溶液,其中90%是酒 精,10%是水,问需要加多少水才能使酒精变 成为全部溶液的80%,而水变成为20%。”

某农场发 生了一场 火灾,这火 灾是怎样 引起的?
第二节 思维和语言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关于词的符号,是社会的约定俗成; 言语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载体);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意义) <辨析:哑人的思考、鹦鹉学舌> 2、区别: (1)思维反映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是客观必然; 语言标志客观现实,是第二性的,是社会约定俗成。 (2)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思维具有人类性,语言具有民族性,二者并非一 一对应。(土豆=马铃薯 “你真坏!”)
第三节 概念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 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 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 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则越大
(三)使被掌握的概念进入概念系统
上层概念 基层概念
下层概念
“主语”——“句子”、“句子的成分”、“谓语”
(四)将学到的概念用于实际
概念在各种具体情境中的实际应用,是衡量概 念掌握程度的标准之一。一个概念只有被正确 地掌握了,才能在实际中灵活应用;反之,只 是表面地记住概念定义的词句,形式地掌握概 念,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发生困难。 运用概念于实际,又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是 概念进一步充实、丰富和精确化的主要途径。

例如,算术二步应用题:“某班有男生26人, 女生比男生少7人,问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学生?”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是指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 问题的难易与其所处情境(刺激模式)的特点有关。 例:求一个半径为2cm圆的外切正四边形的面积
2cm
2cm b
a
问题情境:九点连线 要求:笔不离纸,用不 多于四条直线连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