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和研究进展.doc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的整体护理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的整体护理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的整体护理研究进展摘要:脊髓损伤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脊柱骨折类的并发症,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椎体的移位,或是碎骨片进入到椎管内,使脊髓,或是马尾神经出现程度不一的损伤。

此外,如脊髓损伤较为严重,还会对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等产生相应的障碍,增加截瘫率。

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为瘫痪、脊柱损伤、脊髓震荡的脊髓损伤患者,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以此来提升疗效,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

本次研究,针对脊髓损伤的整体护理研究展开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脊髓损伤;整体护理;研究;进展脊髓损伤是因脊髓的结构、功能等产生相应的损伤,使得患者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等出现了功能性障碍,分为不同的症状[1]。

引发脊髓损伤的原因较多,如创伤、肿瘤、炎症等,以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呼吸功能、排便功能、直肠功能、心理情感功能等出现障碍为表现,对患者的生活、生命产生极大的影响[2]。

目前,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增加了脊髓损伤发病率。

临床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虽尽全力对其进行了治疗,但对于此病症而言,会因神经损伤而出现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较多的患者会出现全瘫,或是半瘫等,增加了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如尿路感染、压疮、肺炎等,增加了家庭、社会等经济负担[3]。

因此,为了提升脊髓损伤救治效果,需要在治疗中,配合有效的整体护理,以此来实现治疗与护理目的。

1.脊髓损伤发病机制临床将脊髓损伤分为两种,即一是继发性的损伤,二是原发性的损伤。

其前者损伤是由于脊髓受损伤,引起局部出现水肿、炎症、缺血、缺氧、过氧化基团异常,引起生化、电解质的改变,同时脊髓在损伤后,会产生相应的毒害,使病变向纵横方向发展,引起广泛性的脊髓损伤。

后者的出现,主要是由脊髓在受到直接或是间接的压迫、出血,导致电解质从损伤部位溢出,使神经元出现坏死、变性。

当患者出现脊髓损伤,神经元受损后会出现突起,产生胶质细胞与靶细胞等反应[4]。

因此,脊髓损伤后,最早会出现组织改变,并伴有血管间隙水肿、肿胀等,且神经元会因损伤,引起轴浆、突膜崩解,伴有动作电位丧失。

脊髓损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瘫痪。

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但通常临床改善效果不佳。

脊髓损伤中最广泛的细胞死亡发生在创伤后数小时内,因此早期干预可能是减少受损脊髓进一步损伤或遭受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的最有效方法。

在此我们归纳综述了药物对脊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揭示药物治疗在脊髓损伤治疗方面有较好的开发潜力,为药物更高效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基于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新药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脊髓损伤;药物治疗1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学者们对脊髓损伤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寻找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新方法。

脊髓损伤的临床结果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及严重程度,可导致损伤水平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局部炎症反应及水肿是造成脊髓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因此,早期的药物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国家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SCIS)临床试验建议使用甲强龙,其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抗炎特性,研究表明其能够降低脊髓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和Kir4.1的共表达,抑制急性脊髓损伤的大鼠脊髓神经水肿[1],并且能够降低损伤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进而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2]。

早期(受伤后的前8h内)使用甲强龙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改善[3]。

尽管甲强龙被普遍接受为急性脊髓损伤治疗的药物,但深入研究表明,与未接受类固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在脊髓损伤后前8 h内使用甲强龙,患者短期或长期的整体运动评分或神经系统评分并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4]。

目前,对于甲强龙的应用仍存在争议,但多数临床医生仍在使用[5]。

2 药物治疗2.1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脏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酸性糖蛋白,最新研究表明,它除具有刺激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作用外,还可在脊髓神经元中表达抑制其凋亡。

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脊髓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以往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相对来说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手段更为缺乏。

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手段更是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进展。

一、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针对不同症状和病因来进行的。

如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来减少免疫反应,避免出现炎性损伤;利用cAMP来提高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成长等等。

这些针对不同因素的药物治疗并非用于治愈脊髓损伤本身,但是它们可以控制症状,减轻疼痛,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近年来脊髓损伤治疗的一项新进展,细胞治疗可以让自身的干细胞或者体外分离的神经前体细胞再生并分化成成熟的神经细胞,从而达到修复脊髓的目的。

例如:脐带血干细胞,他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从而促进脊髓再生;脂肪干细胞可以分泌出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脊髓损伤的微环境,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同时体外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也在多项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无创刺激技术,这种技术通常通过电极与患者皮肤接触以刺激神经元或肌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善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促进脊髓部位的再生和复原。

同时,功能电刺激也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功能、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治疗方法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四、神经修复法神经修复法是现代医学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项重要领域,它可以通过再生技术、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式来改善脊髓的生长和修复,提升患者的脊髓功能和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修复法已经成为了未来脊髓损伤治疗的有力支撑。

尽管这种治疗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但是它的未来前景无疑是非常可观的。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Obersteiner观察了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提出“神经元素乱学说”,开始了人类对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的研究。

但治疗上的真正进展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它促进了SCI的恢复损伤,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本文拟对SCI及其康复手段进行综述,为SCI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一、SCI损伤原因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因素是导致脊髓损伤的主要因素。

创伤因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高空坠落、重物砸伤以及与运动和娱乐活动相关的损伤还有暴力伤等;非创伤因素:包括脊柱肿瘤、椎管狭窄、椎问盘突出、脊髓炎、血管畸形、感染以及脊柱脊髓先天畸形等,也是造成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

非创伤性脊髓损伤中不完全性损伤所占的比例较高,且通常预后较好【5】,以至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往往直接出院,无进一步康复治疗的需求;只有当患者出现明显运动障碍时才考虑进一步康复治疗。

二、SCI发病率三、SCI导致的并发症脊髓损伤(SCI)可造成患者运动、感觉、呼吸、大小便和神经源性肠道等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褥疮、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而危及生命。

泌尿系感染是很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副交感神经支配减弱导致神经源性膀胱,使膀胱过度充盈、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内压增高、膀胱内残留尿增多和尿道结石,持续性导尿等都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风险。

呼吸系统并发症目前已在脊髓损伤患者死因中占首位,主要与患者长期卧床、吸烟及常合并肋骨骨折,颈髓损伤或较高水平的胸髓损伤可影响膈肌或肋问肌.使呼吸和咳嗽力量减弱有关。

高龄、高血压病史、较低的体重指数和肺功能减低是心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四、SCI患者的生存质量SCI后并发症往往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患者康复目标的实现,这类人群相比综合生活满意度、自我照顾能力满意度、闲暇活动状况、职业状况及性生活状况均较差,表明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较低不仅仅反映在生理领域,在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均明显低于非脊髓损伤人群。

脊柱脊髓外科实验报告(3篇)

脊柱脊髓外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脊柱脊髓外科手术技术及术后康复方法在治疗脊髓损伤、脊柱疾病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例脊髓损伤、脊柱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患者病情包括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

2. 实验分组: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a.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显微镜下脊髓肿瘤切除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等脊柱脊髓外科手术方法。

b. 术后康复治疗: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

(2)对照组:a. 手术治疗:采用传统脊柱脊髓外科手术方法。

b. 术后康复治疗:术后进行一般康复训练。

4. 观察指标:a. 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b. 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

c.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三、实验结果1. 脊髓功能恢复情况:a. 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脊髓功能评分分别为(50±5)分和(45±5)分,无显著差异(P>0.05)。

b.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验组脊髓功能评分分别为(80±5)分、(85±5)分、(90±5)分,对照组分别为(70±5)分、(75±5)分、(80±5)分。

实验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疼痛评分:a. 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6±1)分和(7±1)分,无显著差异(P>0.05)。

b.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验组疼痛评分分别为(3±1)分、(2±1)分、(1±1)分,对照组分别为(4±1)分、(3±1)分、(2±1)分。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新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新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新进展一、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跌落、运动损伤等。

这种损伤会导致神经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损伤的级别和范围进行分类,从完全性损伤到不完全性损伤不等。

脊髓损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急性期管理、康复治疗和长期护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1.1 脊髓损伤的分类脊髓损伤可以根据损伤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影响进行分类。

损伤可以分为上颈、中颈、下颈和胸腰段损伤。

此外,损伤还可以根据是否完全损伤神经功能来分类,完全性损伤意味着损伤水平以下的所有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而不完全性损伤则保留部分功能。

1.2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丧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具体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异常、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等。

1.3 脊髓损伤的诊断脊髓损伤的诊断通常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估。

影像学检查如MRI可以显示脊髓损伤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而神经功能评估则可以确定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功能影响。

二、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传统方法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旨在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2.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脊髓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运动和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2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如自我照顾、家务活动和工作技能。

职业治疗师会教授患者使用特殊的技巧和辅助设备来完成日常任务。

2.3 心理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往往会经历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

随着交通工具尤其是私家车大众化,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早期、全面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对SCI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近几年SCI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脊髓损伤;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进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1]。

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及私家车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因为交通事故而造成的脊髓损伤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统计可达到46.9%[2]。

脊髓损伤可以使患者脊髓以下所支配的躯体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发生功能性障碍,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也为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来做一综述。

1 药物治疗应用于临床SCI治疗的药物还比较少,大部分还处于基础或动物实验阶段[3]。

现有临床用药治疗SCI主要有两个侧重点:①针对继发于SCI神经的保护,主要作用为减轻损伤处的炎症反应;②针对原发性SCI受损脊髓的再生。

1.1针对继发性SCI的药物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SCI的治疗,其减少炎性因子产生、缓解组织水肿、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血流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的合成的作用,已经被认可为治疗SCI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关临床研究证明,参照美国脊髓损伤联合会运动评分标准来看,在早期(最好为8h之内)大剂量应用糖皮質激素(有效治疗窗内),对比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分值有很大提高[4]。

其代表药物为甲强龙。

虽然其治疗SCI的效果得到肯定,但大剂量应用而产生的副作用使得其在实用上存在很大争议[5]。

所以对于使用时间上的认定成为重点。

神经节苷脂可以减轻脂质的过氧化物作用,并能促进轴突生长及增加损伤部位轴突的存活数目。

此类药物的代表为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骨科课件-脊髓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骨科课件-脊髓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Khan的WD 仪、Basso的NYU仪 仪是进一步改良的装置!
背侧压迫损伤模型
Tarlov 等于1953年背侧压迫损伤首先建立了脊髓压迫伤的实 验模型,该模型可模拟临床椎管内脊髓压迫病变。
原理与方法:用一个小气囊连接导管,置于椎管中,在术后 24hr, 动物完全恢复时,向气囊中充气给脊髓造成压迫伤, 其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的时间长短,脊 髓受压后使血流供给障碍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加之机械 压迫的原发作用而致脊髓组织变性坏死。
持续:95%一100%观察期
步行:足底负重触地,HL前置 使足底再次触地 旋转:当其触地或抬起时后爪 内或外旋
诱发电位测定示意图
斜板试验
对于颈部损伤模型,可通过前肢运动功能 进行评价。在实验中, 动物必须用前肢抓 住处在不同高度的食物,并能将它送到嘴 中。
近年来!随着复杂成像系统和计算机关于动 物运动分析系统的发展,可以观察到动物 模型细小的功能变化。
机械性损伤型模型的评价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干涉最常在解剖学 上、生物化学方面、神经生物方面或功能 上进行评价。
解剖学评价包括使用组织病理学技术, 同时 依赖免疫组化及轴突示踪剂,免疫组化技 术是指运用抗体特异性结合存在某种轴突 中抗原蛋白,并能在组织切片中显影。这 些特异的抗原蛋白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 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等。
二、化学损伤模型
化学损伤模型利用化学物质的神经毒性作用损害脊髓组织 细胞而致伤。其方法多采用定位注射或鞘内给药将不同浓 度剂量的毒素直接施与脊髓组织。
周长满等建立了脊髓内注射神经毒素致大鼠脊髓损伤的动 物模型。其方法为:选用成年大鼠,麻醉成功后,在背部 下胸段的正中线上切开皮肤2cm, 在定位仪上用微量注射 器在T12-13 之间刺入椎管向腰髓内缓慢推入5μl 的海人 藻酸0.001mol/L,留针10min 后,缝合皮肤。对照组动物 在同一部位用同法注入生理盐水,通过光、电镜检查可见 明显的神经元变性坏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研究进展张光铂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00029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在减少或被消灭,然而创伤特别是脊柱脊髓损伤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化、体育运动的极限化及暴力伤害的出现,其发生率并未减少。

当今脊柱脊髓损伤在全球呈现:高发生率(美国 3.0 ~ 3.5 / 10 万,中国上海13.7 / 100 万)、高致残率(全瘫为67% )、高耗费( 5 ~ 7 万美元/患者/年,美国)、低死亡率、患者主要为青壮年(70% 患者小于40 岁)等特点。

它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棘手问题,因而加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救治及功能康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脊柱脊髓损伤后进行外科干预,早期给予整复、减压、固定与融合,为损伤脊髓神经恢复及早期康复创造条件。

因而脊柱脊髓损伤后及时正确地进行外科处理,其意义是不言而渝的。

但脊髓损伤后功能缺失主要由脊髓神经元轴突和神经元靶联有限性系的中断及脊髓损伤诱发神经元病理性死亡或凋亡所致,因而它决定了外科干预的间接性及有限性。

另外,近十余年来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防治神经. 细胞移植和尽快开始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显示了脊髓损伤后综合治疗的意义。

早在1999 年美国治疗截瘫迈阿密计划(Miami project) 科学主任Dr. W. Dalton . Dietrich 及 Dr. Wise Young 就提出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五步治疗法(Five steps to a cure ),并倡议脊柱外科医生对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按此法执行。

即( 1 )注射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give methylpsed nisol one ),( 2 )根据 SCI 情况进行外科干预和神经保护措施(Surgical interventions and Ne uroprotection ),( 3 )实施雪旺氏细胞移植,( 4 )克服再生屏障( overcoming barriersfor regeneration ),( 5 )尽快地开始康复训练。

以上疗法已得到全球神经科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同。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单一外科干预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有限性一、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是解决脊髓损伤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主要集中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机制与脊髓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的研究。

急性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并非均是完全性横断性损害。

尽管部分原发性轴突损伤存在,他们并未死亡,但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原发性损伤后,随之而来的继发性损害则可造成脊髓永久性功能障碍。

原发性损伤在外伤一刹那间已经决定,是不可逆的。

而继发性损害则是人们可以加以阻止的或着说是可能防治的。

依据脊髓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人们研制出许多药物,以期阻止或减少对受伤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或以期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这也是脊髓损伤治疗寄希望之所在。

如在过去临床应用的二甲亚砜( DMSO )、东莨菪碱、钠络酮, 各种抗氧化剂 , 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歧化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等都是这一研究的产物。

近年被更多学者认为临床应用有效的药物为:( 一 ) 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激素类制剂在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在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当时的理论基础是激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水肿。

近几年经过各国学者深入研究认为:既往皮质激素治疗脊髓损伤疗效不显,主要是药物剂量不够。

为了明确甲基强地松龙的临床疗效,美国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急性脊髓损伤研究(the National Acute Spinal Co rdInjury Study, NASCIS ),在美国第一次全国脊髓损伤研究(NASCIS I) 中,对比了每天100 毫克和每天 1.0 克甲基强地松龙(MP) 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发现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此后,在动物试验系统地观察了MP 对急性脊髓损伤后治疗剂量的反应曲线,发现 30mg /kg 的冲击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害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第二次全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 (NAS CIS Ⅱ ) 中 , 对 162 例脊髓损伤后14 小时以内的患者应用大剂量MP 与大剂量钠络酮及安慰剂进行治疗对比观察。

NASCIS Ⅱ的结果显示,在损伤后8h 内应用大剂量 MP 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的改善,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且在一年后效果仍十分明显,因而促使在 1997 年继续进行 NASCIS Ⅲ临床研究,限定所有患者都在损伤后 3 ~8h 内接收治疗,具体应用方法是:第一次冲击剂量以30mg / kg 从外周静脉15 分钟内滴注完,间隔 45 分钟后,再以 5.4mg / kg / h 维持23 小时。

在对照组采用和甲基强地松龙外观完全一样的安慰剂,以同样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均在伤后 6 周、半年和一年采用双盲法作神经功能恢复检查,经三个不同时段的神经功能检测证明:在伤后8 小时内严格按照甲基强地松龙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其神经功能包括运动、针刺痛觉和触觉功能均明显好于安慰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目前被认为:大剂量 MP 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多方面的疗效,包括改善微循环、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钙内流及维持神经元兴奋等,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效药物。

其治疗时间限在伤后8 小时以内,如在脊髓损伤8 小时以后应用,不仅效果欠佳,且并发症增加。

然而也有一些作者对该项研究存有质疑,如其分组是否随机合理?统计是否准确客观?认为所得评分的临床意义尚待商榷等。

无论如何,在脊髓损伤早期特别是伤后24 小时以内应用药物治疗是应当提倡的。

(二)神经节苷脂 : 神经节苷脂在正常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在实验研究中,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突生长,增加损伤部位轴突存活数目。

有报道:在临床对急性脊髓损伤 72 小时内给于神经节苷脂(GM1 ) 100mg / d 持续18~32 天,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二、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干预(一)脊髓损伤的致伤因素:根据影像及病理解剖学研究, 脊髓神经损伤致伤因素主要来自伤椎骨折片或部分椎间盘突入椎管内所致,而实际在骨折形成时,对脊髓致伤的外力有两种,一是在受伤瞬间,骨折移位对神经组织的撞击,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的牵拉或挫伤;另是骨折片或椎间盘组织对神经组织的持续压迫。

前者是瞬间已形成的,不可逆性的动态损伤,因而外科复位减压对这类损伤并无确切的意义。

而后者是持续的压迫,则需要尽早解除。

实验研究表明:在骨折形成中脊髓所受的瞬间动态损伤远比静止状态的压迫损伤为大。

而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显示的均为静态下的椎管改变,故它不能完全反映脊髓神经受损的程度。

尽管如此,椎管受压,外力在继续作用于脊髓神经,是阻碍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尽早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整复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神经恢复创造条件。

( 二 ) 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的目的:一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的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并为全面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二是为脊髓神经恢复创造宽松的内环境。

因而外科治疗包括对骨折的整复、矫形、椎管减压或扩容,同时进行坚强内固定与植骨融合。

目前更多的学者对脊柱不稳定骨折特别是伴有神经损伤者,主张及时手术治疗。

( 三 ) 手术入路选择:手术入路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类型、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以及术者对入路熟悉程度而定。

1. 后路手术:解剖较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较容易。

适用于大数脊柱骨折,对来自管前方的压迫小于 50% 胸腰椎骨折,如正确使用后路整复器械,可使骨块达到满意的间接复位。

椎管后方咬除椎弓根可获得椎管后外侧减压,或行椎椎体次全切除获得半环状或环状减压。

后路手术器械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胸腰椎骨折脱位。

目前常用的整复固定器械:如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其固定节段短,复位力强,特别是RF 、 AF 固定系统可达到属三维、六个自由度的整复与固定。

2. 前路手术:长期以来施行后路手术,并形成一种传统观念,似乎椎管减压只有通过椎板切除来完成。

既使椎板切除后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也在所不惜。

然而由于现代影像学的进步,可为临床提供脊柱脊髓损伤后的三维形态改变及准确依据。

影像学显示:绝大多数脊柱骨折造成的脊髓损伤或脊髓受压多来自椎管前方,因而采用椎管后壁解除对脊髓的限制行椎板切除,并未解除来自椎管前方的压迫。

特别是当脊柱的前、中柱已然受到破坏(爆裂骨折、严重压缩骨折)的情况下,如再人为地将仅存的脊柱后柱的稳定性进一步破坏,常使术后脊柱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无论有无内固定),使椎管前方受压进一步恶化,这是过去某些后路手术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也是近年一些学者提倡前路手术的重要原因。

另外,如爆裂骨折累及中柱,致脊髓前方受压、特别是椎管压迫超过50% ,或椎管前方有游离骨块者,由于神经组织被覆盖在突出骨块的后方,间接复位如不能使骨块前移,而采用后路过伸复位或“压中间撬两头”的复位方法,会造成脊髓的过度牵拉或进一步损伤。

因而在以下情况下应考虑前路手术。

(1) 脊髓损伤后有前脊髓综合征者;(2) 有骨片游离至椎管前方的严重爆裂骨折, (3) 陈旧性爆裂骨折并不全瘫;(4) 后路手术后,前方致压未解除者;(5) 前方致压的迟发性不全瘫患者。

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是近10 余年的新进展,它可在直视下充分进行椎管前侧减压,同时完成矫正畸形和固定融合。

前路器械:后路手术主要为间接减压,即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主要靠在轴向撑开力的作用下,借助于后纵韧带的伸展,使附着在椎体上的纤维环及其周围软组织牵引骨折块来完成的。

而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手术可通过椎管前方直视下直接去除致压物,彻底减压,较满意的恢复椎管的矢状径,同时矫正畸形恢复脊柱生理曲线,大块骨在椎体间支撑植骨融合,以恢复椎体高度,进行内固定,使融合区可得即刻稳定。

( 四 ) 脊髓损伤修复研究:脊髓损伤后解剖重建和功能恢复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当前修复研究的主要途径是从挽救( rescue )受损神经元的迟发性损害和死亡、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再生(regeneration )和组织移植替代(replacement )三个方面来探讨脊髓修复及功能恢复的可行性。

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策略主要采取:( 1 )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和/或阻断突起延伸抑制物的作用,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 2 )用包含促轴突生长物质的支架(scaffolds )桥接损伤的脊髓和减少瘢痕组织引起的障碍,( 3 )修复损伤的髓鞘和恢复神经纤维在损伤区冲动传导性,( 4 )促进残存的、未受损的神经纤维的代偿性生长、增加CNS 的可塑性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但这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 对每一策略的可行性掌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三、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一 ) 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受损神经元的存活是其再生的先决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