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初探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研究章节一:引言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大量的突发事件,如重大火灾、地震、洪水、交通事故等,这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失。

在这些事件中,人们不仅面临着生命和财产上的损失,同时也受到了心理方面的重创。

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心理干预研究备受社会关注。

突发事件是指在生产、生活、交通、安全等各个领域发生的无法预见、突然发生并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事件。

在突发事件中,社会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识。

本文将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章节二: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反应突发事件会导致人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反应。

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身体不适、恶心、头疼等。

心理反应包括心理创伤、紧张、焦虑、担心、悲伤和沮丧等。

社会反应主要表现为心理距离、信任度、道德伦理观念的改变等。

这些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章节三:社会心理干预的目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社会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之一,目的在于尽快促进受灾人员的心理恢复,减少应激反应,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社会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在灾难发生后开展心理治疗,加强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强公众意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等。

章节四:实施社会心理干预的策略社会心理干预的策略应该根据特定的灾害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进行心理介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在灾区设立医疗点、心理疏导站等,开展心理治疗,为受灾人员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

2. 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促进受灾者心理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社会活动、提供物质援助等方式提供社会支持力度。

3. 推广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公众心理咨询知识和意识,帮助公众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要应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期望。

因此,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保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压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首先,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他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疲劳和身心疲惫。

其次,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医护人员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此外,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期望也会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这些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得到缓解和干预,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性针对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压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心理危机干预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事件。

四、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内容1. 识别和评估心理危机风险:通过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存在心理危机的个体。

评估内容应包括工作压力、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

2. 建立支持系统:为医护人员提供多层次的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团体辅导等。

同时,建立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助机制,让他们在相互支持和帮助中缓解心理压力。

3. 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根据医护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应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突发灾害事件是指在人们的正常预期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包括恐惧、不安、绝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受灾群体克服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面临极度的紧急情况和巨大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安稳,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暴躁、易怒、睡眠问题、缺乏食欲、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针对受灾群体的紧急需求,要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基本需求。

这包括提供食物、饮水、医疗、住所等保障,缓解他们的社会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创伤的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家庭重建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心理应激的干预还应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治疗。

心理援助旨在帮助受灾群体更好地应对应激反应,学会释放情感和压力,重建情感联系和支持网络。

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支持小组等形式进行,为受灾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应激管理的手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痛苦,促进康复。

危机干预是指在灾害事件过程中,针对受灾群体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紧急危机的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疏导情绪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体辨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危机处理则侧重于帮助受灾群体建立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心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2008 年5 月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 级特大地震, 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因此, 对于灾区人民受灾后及时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灾后灾区的重建是漫长的, 而灾民的心理重建更是艰巨的。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所以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灾后3 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帮助受灾人民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 实现“心理重建”是当下刻不容的艰巨任务。

1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 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 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 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性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寝食不安或情绪激动、大哭大闹更为普遍, 这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 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 甚至有自杀念头。

1. 1 情绪反应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有害怕、惊恐、否认、焦虑、怀疑、悲伤、沮丧、无助、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易怒、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首先, 害怕、惊恐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 而且这一反应会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出现持续的担忧与深深的无助感。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紧张的工作环境和持续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心理危机。

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状况,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研究,确保其身心健康、工作能力不受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展开探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受到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疫情爆发、自然灾害等。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仅需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维护其工作能力、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通过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缺乏长期跟踪研究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护人员心理的影响;2. 研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3. 探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4. 提出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等。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和需求;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效果。

五、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研究(一)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建立由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心理支持系统,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应急预案中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

应急预案中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

应急预案中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引言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常常陷入惊慌与困惑之中,对面临的危机缺乏应对措施和心理支持。

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加强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应急预案中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实施。

一、突发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突发事件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首先,很多人会陷入恐慌和无助的情绪中,对即将面对的风险感到焦虑。

其次,突发事件还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因此,建立和实施应急预案中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会心理支持的重要性1. 帮助人们恢复情感平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会经历情绪波动,情感无法得到平衡。

因此,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通过相关指导和咨询来恢复情感平衡。

2. 增强个人和群体的应对能力适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心理抗压能力,提高个体和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通过心理援助、心理培训和心理教育等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艰难困境。

三、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1. 制定并普及危机干预指南在应急预案中,应制定详细的危机干预指南,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

指南中应包含应对不同危机事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提供相关的联系方式以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信息。

2. 心理援助的开展及时提供心理援助是实施危机干预的一项重要举措。

应建立健全的心理热线服务体系,为遭受精神创伤的人们提供咨询和支持。

此外,还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开展临时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人们调整心态和重建信心。

3. 加强心理教育和培训在日常生活中,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结合心理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公众的心理预警能力和危机解决能力,使其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作出冷静和正确的应对。

结语应急预案中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是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急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最新文档资料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急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最新文档资料
2.心理危机表现
(1)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
(2)认知反应: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等。
(3)行为反应:回避、过度劳累、依赖、攻击性等。
(4)生理反应:失眠、食欲不振、身体疼痛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立即评估:对应急者的心理危机程度进行快速评估,确定干预措施。
2.心理辅导:针对应急者心理危机表现,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协助其认识和处理心理问题。
2.个性化干预:根据应急者的心理危机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3.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培训、宣传等形式,增强应急者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4.重点关注对象跟踪: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的应急者进行定期跟踪,确保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与教育
二十、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跟踪
1.定期回访:对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者进行定期回访,了解其心理状况,评估干预效果。
2.持续关怀:对需要长期关注的应急者,提供持续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其顺利完成心理康复。
3.反馈改进:根据后续跟踪结果,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优化干预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二十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普及与推广
3.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南,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十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国际化合作
1.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2.国际标准:参照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跨国合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跨国合作。
1.优化策略:根据实际工作效果,不断优化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升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

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

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初探摘要:我国近年来屡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一个国家和地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状态,引发人们的焦虑、恐惧、不信任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

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干预,已成为全世界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笔者通过阐述突发事件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进而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策略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多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事件,如地震、洪涝、海啸、重大车祸等,具有发生突然、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的特点。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人群经历灾难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平均增加17%,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外,最常发生的还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

国务院《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中规定:”发生重大灾难后,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的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现状与此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至今是以心理援助的方式出现,处在好人好事的层面上,而且这些心理援助较零碎、被动,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灾后人们并非主动寻求帮助,接受心理治疗。

因此,对于突发灾难事件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
心理危机,是指人所处的一种心理紧急状态。

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二、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一)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是人道主义关怀的具体体现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会给每一个见证灾害的人造成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称为”灾后综合症”,也可叫做应激反应。

这种心理危机不但危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就有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实际上是灾害发生后几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便迅速恢复,但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

唐山大地震震后三十年,一批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当年的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当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称为”急性应激障碍”),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理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二)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是社会和谐的内在需求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直是我国在发展建设中的一个目标,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

因而,社会的和
谐与社会的建设,与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历一场特大灾难影响以后,即使心理素质再强的人,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引导,他们就会沉浸在伤感中无法自拔,这将间接导致社会上忧郁、自杀倾向的心理疾病患者增多,对全民心理健康很不利。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人群经历灾难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平均增加17%,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外,最常发生的还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受灾人群中,发生酒精依赖的占35.5%,发生药物依赖的占22.9%;灾难还使受灾地区的自杀率明显上升。

另外,有些人还有可能产生孤独无助感,一直无法释放的压力会扭曲心理,有的人会铤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

及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努力做好受灾群体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救援工作,能够促使民众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能够促进受灾群众的心理和谐,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的策略
(一)组建专业队伍和队伍的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应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护士和社会工作者为辅,适当纳入有相应背景的志愿者。

在开始工作以前对所有人员进行短期紧急培训。

严格把关专业化队伍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自身素质的培训,是保证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性的前提。

(二)了解求助者心理反应,进行目标人群筛查
了解重大突发事件给人带来的应激反应表现和灾难事件对其影响
的程度,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目标人群分为普通人群、重点人群。

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三)把握有利时机,制定干预方案
1、制定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范围、数量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数,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时间表。

2、制定干预方案。

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并适合当事者的心理需要来制定干预方案,同时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习惯等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受害者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从而制定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

3、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三类技术:心理支持技术、沟通技术和干预技术。

心理支持技术包括解释、鼓励、保证、指导、促进环境的改善这五种成分。

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应以同情的心态听取并理解受害者的处境,给受害者以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受害者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提高应付危机的信心;沟通技术是指建立和保持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感,保持心理稳定及改善人际关系;干预技术,一般可以通过会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让受害者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与诱因的关系,并学会问题的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帮助受害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

参考文献:
[1]唐俭.加强灾后心理干预的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6,(7).
[2]梁铁成.汶川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j].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8,(8).
[3]林大熙,江琴,卢春丽.心理危机干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2).
[4]文荣康.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现代预防
医学,2008,(23).
[5]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z].国务院第526号
令.2008-06-08.
[6]dogen d.coordinating a local response to a national tragedy:community mental health in washington dc after the pentagon attack [j].military medicine,2002,(9).
[7]eaton ym, ertlb.the comprehensive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inc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373-388.
作者简介:景昭乐(1987-),女,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政务方面的研究;刘晓楠(1987-),女,天津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刘琛(1986-),女,山西忻州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