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名词解释

宏观审慎名词解释
宏观审慎是指监管机构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它主要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财务健康状况。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的是监测和管理金融系统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压力,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它的关注点包括监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管理、稳定的市场运作、金融良性循环等。
宏观审慎工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资本充足率要求、风险缓冲资本、流动性要求、风险权重、贷款限制和激励措施。
通过这些工具,监管机构可以调整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以达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和风险控制的目标。
总之,宏观审慎是一种管理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监管原则和政策,旨在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特点与政策框架

监 管进 行了 深入 研 究, 已成 为当 今 金融 监管 领域 的 热门 话题 .
国 际 货币 基 金 组 织 也 开始 接 受 宏 观 审 慎 监 管 的 观 念, 从 1999 年 起 向成 员国 推 荐" 金融 部门 评估 规 划 "( ,着 力 对一 国 金融 体 系 的稳 健 性 进 行 F A ) 评估, 并尝 试 研究 建立 "金 融 稳健 指标 体系 ". 建 立 该 体 系 的 目的 就 在 于 对 开 展 的宏 观 审 慎 分 析 提 供 数 据支 持 工作 , 而 宏观 审 慎分 析的 目 的是 估计 和 监 督 金融 体 系的 实力 和 脆弱 性, 以防 范 金融 体系 中 最 重 要组 成部 分的 风险 .2 002年 9 月 , 国 际货 币基 金 组 织正 式 出版 了 金融 稳 健指 标编 制 指南 . 该 指 南 提出 , 金 融稳 健 指 标 包 括核 心 指 标 和 鼓 励 指 标 两 部分 . 核心 指标 从 存款 机构 资 本充 足率 , 资产质 量, 收益 状 况 , 流 动 性 风 险 和对 市 场 的 敏 感 度 等 五 个方面, 监 测 一 国 金融 体 系 的 稳 健 性 鼓 励 指 标 一 加 了反 映 证券 市场 , 非 银 行金 融机 构 , 企业 部 门, 住 房 部门 和房 地产 市场 等与 金融 稳健 相关 的指 标. 到
�二� 宏观 审慎 监管 提出 的背景 . 具 体说 来, 从微
观 审慎 监 管 向 宏 观 审慎 监 管 的 转 变 是 在 如下 的 背 景下 展开 的. 一 是 经 济 金 融 危机 不 断 加 剧 . 不 仅 发展 中 国 家, 而 且 发 达国 家 都 经 历 过 危机 , 而 且 金 融危 机 的 数量 日益 增多 . 有 统计 表明 , 自上 个 世纪 7 0 年 代特 别 是 90 年代 以 来股 票市 场 ,货 币市 场 和债 券 市场 出 现了 爆炸 性 的增 长, 但金 融危 机 的数 量并 没 有减 少, 反而 是 随着 时间 的 推移 而增 加 .金 融体 系 的不 稳定 性大 大增 强. 二 是商 品, 服务 , 资 本 的全 球化 , 一 体化 进 程的 加剧 .系统 性风 险不 再局 限于 一地( 始于一 地, 止于 一 地) , 金融 风 险在 国 际间 , 地区 间 甚至 全 球 的传 染
我国银行业监管目前采取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现状

我国银行业监管目前采取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审慎评估(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MPA是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制定的一种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评估,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
MPA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覆盖率、流动性风险等指标。
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
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资本来应对风险。
资产质量监管: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贷款和投资组合进行监管,要求银行对不良贷款进行及时核销和储备,以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
流动性监管: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监管,要求银行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压力。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银行业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宏观审慎边际指导系数等,来引导银行业的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业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
这些措施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业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并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宏观审慎政策是指央行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采取的一种监管政策,旨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止金融风险的积累,并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旨在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金融风险的传染和扩大,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为此,相关部门会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独立承担风险。
2. 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金融机构是经济中重要的中介机构,其健康发展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以提升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3. 遏制和防范金融盲目扩张。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会出现过度扩张和盲目竞争的现象。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防止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的形成,避免金融风险积累,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4. 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监管和管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宏观审慎政策通常会涉及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平稳运营并服务实体经济。
总之,宏观审慎政策旨在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防止金融风险的累积以及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通过加强监管和管理,宏观审慎政策能够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2022年,在全球的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时,一场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将经济由高峰拉下。
这场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利率、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对此进行了剖析,由此得出:现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还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体系的安全需要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并驾护航。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宏观审慎监管,就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它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
国外的很多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两种监管形式的目的、关注范围和所注重的风险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得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的文献宏观审慎监管一个较明确的定义。
总体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都是通过将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兼管做比较并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果。
这样使定义更精炼和明了。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的存在经济发展有一个周期,在历经繁荣之后必定会经历衰退。
在经济回升阶段,利润增多,作为实际经济市场上有限理性的人们普遍对未来的预期向好。
这时,消费者会提高消费,企业会增加投资,银行则会降低信贷标准,这些会进一步的推动金融泡沫的增长。
银行降低信贷标准,也会形成很多的不良资产。
周小川认为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来源于信用评级问题和来自外包的羊群现象,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按模型定价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
黄亭亭则认为个体行为有限理性和市场行为短期性是导致顺周期性的根源。
许多国外学者也对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进行了论述,其观点都大致相同。
(二)现有的对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运行的衡量指标存在缺陷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通过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流动性来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但是,从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并不可靠。
银行行业政策与监管环境

银行行业政策与监管环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行业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银行行业政策和监管环境。
本文将以中国的银行行业政策与监管环境为例进行探讨。
一、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指通过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负责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其主要包括:1. 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需确保自身资本充足,以抵御风险并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综合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
2. 杠杆率限制:为了防范金融杠杆效应对银行业风险的传导,中国采取了杠杆率限制政策。
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超过同业市场集中度以及银行资产质量情况所规定的水平。
3. 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需根据经营特点和业务规模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并确保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经营中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压力。
4. 风险暴露限制:为降低系统性风险,银行需遵守监管机构设定的风险暴露限制,控制与其他金融机构和实体之间的交易风险。
二、资本监管政策资本监管政策旨在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覆盖其风险暴露,并确保其业务和经营风险的可持续性。
在中国,资本监管政策主要包括以下要求:1. 风险权重资本充足率要求:根据风险权重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暴露,计算其资本充足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2. 资本管理要求:银行需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对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包括核算和报告资本,制定资本计划和资本筹集计划等。
3. 资本补充措施:当银行资本不足时,需采取相应的资本补充措施,包括通过股权融资、资产处置等方式增加资本金。
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是指银行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的政策要求。
中国的银行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主要包括:1. 风险管理框架:银行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环节。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是指中国在经济管理中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框架,强调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该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监管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协调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并确保其稳定运行。
2.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评估等各种政策工具,用于调控经济的整体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3. 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等目标。
4. 宏观审慎政策的兼顾: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要兼顾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之间的平衡,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防范金融风险。
5. 宏观审慎政策的适度: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要根据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避免过度干预。
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调控经济和金融风险,保持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和调控的一种制度。
这种监管与传统的微观监管不同,它主要关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风险的传导和短期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本文旨在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以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原理是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保护金融稳定。
在金融市场变动的环境下,金融风险始终在升温,这需要让监管机构做好准备,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和控制。
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是经济稳定。
当金融市场暴跌时,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早期预防金融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工具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宏观统计分析工具,如通过宏观数据调查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情况;二是宏观风险评估工具,如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市场进行潜在风险评估;三是宏观规范工具,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缓冲。
这些工具结合运用,能够更好地保护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安全和稳定性。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金融体系安全。
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对于宏观经济监管的要求很高。
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应严格管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财务风险暴露;二是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控,监管机构应了解整个市场中的情况和潜在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实证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特别是在避免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欧洲央行欧洲央行在2014年首次推出宏观审慎监管,对欧洲银行进行金融稳定性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监管和统计分析。
这项制度的实施,使得欧洲的银行体系更加安全、更加稳定和更加有质量。
2.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意识到了对金融机构监督中的一些重要缺陷,为此,在2009年出台了《发展更具体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这套制度除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之外,还包括了对银行贷款和投资的限制,并且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lation to the literature
1、Sectoral Shocks In this paper shocks to one sector spill over to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because banks reallocate capital across sectors 2、Capital Reallocation and its Limi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apital reallocation across sectors. The extent of capital reallocation in the model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substitutability, adjustment costs, the severity of moral hazard and the exposure of the banking system to aggregate shocks 3、Pecuniary Externaliti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 the role of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generates excessive phenomena in financial markets • The intuitive reason for the excess volatility of bank lending is as follows. When investment return prospects for all banks become more favorable, they buy additional capital. The opposite occurs when negative aggregate events make selling capital more attractive for all banks.
“宏观审慎监管”从幕后走向前台 背后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 一对单个金融主体安全和稳健监管不足以 保障金融系统稳定。 • 二是低通胀和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尚不足 以保障金融稳定。 • 三是金融体系的非线性特征与系统性风险 的外部性。
目前学术界对“宏观审慎政策”的 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类
• 一是宏观审慎分析,即识别与评估系 统性风险。 • 二是宏观审慎监管,即政策工具与监 管维度。 • 三是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框架,即治理 机制与国际合作。
We can find : • At the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banks offer privately optimal contracts to their investors but these contracts are not socially optimal: banks’ decisions of reallocating capital react too strongly to aggregate shocks. • This generates excessive fluctuations of credit, output and asset prices. • We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several possible policy responses to this dysfunctionality of credit markets, and show that it can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观审慎政策是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策)相对独立、并行的概念,但与其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金融稳定与发展。 2、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 险的政策都属于宏观审慎政策。 3、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不仅需要审慎监管,而 且还需具备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良好的宏观经济 环境、稳健的金融机构、有序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基 础设施和有效的危机处置机制等。 因此,宏观审慎政策只是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制度安排 和政策工具。
宏观审慎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
宏观审慎政策的着眼点是金融体系整体而非微观审慎关注 的金融体系单个要素: 两者比较:
Aggregate Investment Externalities and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 Abstract: • Evidence shows that banks tend to lend much during booms, and little during recess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and why credit markets are dysfunctional(机制失调的)and shows that, instead of dampening(抑制) productivity shocks, the banking sector tends to exacerbate(加剧) them, leading to excessive fluctuations of credit, output and asset prices. Our explanation relies on three ingredient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banks’ activities.: 1、 The first ingredient is moral hazard 2、 The second ingredient is the banks’ high exposure to aggregate shocks 3、 The third ingredient is modern banks can reallocate capital between different lines of business
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实施
目前各国监管当局使用过的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抑制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政策工具,如对特 定行业的监管资本要求、贷款成数和债务收入比例进行逆 周期调整;
二是降低杠杆和期限错配放大效应的政策工具,如外币贷款 限额和期限错配比例限制等; 三是降低金融体系内在关联性和负外部性的政策工具,如针 对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暴露的监管措施等。
学术界和监管界从时间维度和跨业维度 提出了新的宏观审慎工具
时间维度:重点是推进逆周期监管,目的是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一是巴塞尔III提出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留存资本缓冲以及杠杆率等工 具。 二是按预期损失计提拨备。 三是保证金和折扣比率。 跨业维度:重点是推进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市场和产品的监管,目的是 弱化金融体系内部的关联性,降低系统性风险集中度。 一是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政策框架。 二是旨在降低单家机构风险敞口的相关规定。 三是强化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 其他工具——相机抉择的政策工具: 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除了内嵌于监管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外,监管当局的相机抉择也必不可少,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对银行提 出额外的资本、拨备和信贷管理要求等。
• Our analysis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why the volatilities of bank lending and capital prices are excessive and how these volatilities are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nks. • In particular, more severe moral hazard problem, higher volatility of bank • lending. • Moreover, higher inside bank equity capital ex ante in the economy reduces the fluctuations of bank financing ex post and smooths macroeconomic shocks. • Higher inside equity capital in the economy reduces the willingness of bankers to decrease banks excessively in downturns to attract financing and thus reduces volatility of bank lending.
到底何为“宏观审慎监管”?
• 2011年11月,针对目前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 认识模糊、界定不清等问题,金融稳定理 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 发布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框架》报告 并提交给20国集团戛纳峰会。该报告对宏观 审慎政策进行了明晰的界定,即“宏观审 慎政策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 以运用审慎工具为手段,而且以必要的治 理架构为支撑的相关政策”。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宏观审慎监管
何飞
南京大学 工程管理学院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历史背景
• 20世纪70年代末,库克委员会(即国际清算银行的前身)以及英格兰银 行起草的一份背景文件中第一次采用了“宏观审慎”一词,用以说明 “金融监管应具有系统性的宏观视野”的观点。 • 1986年以后,国际清算银行(BIS)开始正式在公开文件中引用“宏观审 慎”一词,旨在支持“整个金融体系及支付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之后“宏观审慎”便销声匿迹,仅零星见于一些国际组织的报告中。 • 首次尝试界定“宏观审慎”这一概念的是时任BIS行长和FSF主席的 克罗克特(Crockett),他在200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 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同时分别对应实施确保单个金融机 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 观审慎监管。 • 宏观审慎政策在危机发生前代表的是对金融系统稳定及其与宏观经济 联系的关注,在危机发生后,它已演变为对主要国家和金融机构过度 借贷、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影响、金融系统周期性监管影响以及 系统重要性机构破产影响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