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下(1)
宏观审慎监管_一个文献综述_谢海林

宏观审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
直接目标 最终目标 风险模型 金融机构间的相关 关系及共同风险暴 露 审慎控制的标准
防范金融的系统性 危机 避 免 产 出 (GDP) 损 失 (部分)内生 重要的 对于系统性危机: 自上而下
防范单个金融机构 的危机 保护消费者 (投资 者/储蓄者)外生的 不相关的 对与单个金融机构 的风险:自下而上
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 宏观审慎监管在五个方 面(表 1)有所差别(Claudio Borio,2003)。 宏观审慎 监管的目标是从整体上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从而避 免经济体实际产出的重大损失。 微观审慎监管的目 标是防范作为个体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 而并不考 虑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 目标是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避免产出水平的下降; 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就是对消费者 (储蓄者或 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不考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
资 料 来 源 :Claudio Borio.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BIS working paper.February 2003.
险。 在风险模型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强调,从金融系 统整体行为的角度来看,风险是部分内生的;而微观 审慎监管认为风险是外生的。 在相关性方面,宏观 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 联,存在共同的风险暴露,而微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金 融机构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 总的来说,宏 观审慎监管针对的是系统性风险,而微观审慎监管 针对的是个体风险(谢平、邹传伟,2010)。 在校准目 标和方式上,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是防范整个 金 融 系 统 的 风 险 , 因 而 采 取 的 是 自 上 而 下 (topdown)的 校 准 方 式 ;微 观 审 慎 监 管 的 目 的 是 防 范 单 个金融机构的风险, 因而采取的是自下而上 (bottom-up)的校准方式。
浅谈宏观审慎监管

浅谈宏观审慎监管作者:王丹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15期[摘要]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预防以及控制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内涵及其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的测度、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逆周期资本制约的政策选择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宏观审慎监管顺周期性中央银行职能系统性风险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必要性(一)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互补充,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个体的风险的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着眼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这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涵。
(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微观审慎监管只是预防单个银行的风险,对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
单个银行的安全并不代表整个银行系统的安全,特别是在所谓的“羊群效应”下,系统性风险很有可能发生,所以应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1.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同质性增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
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增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羊群效应、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公允价值的盯市会计准则、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市场用扩大、场外交易、金融机构杠杆率高也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难以解决系统性风险,所以必须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2.微观审慎监管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单个银行,却忽略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风险预防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类似,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加大。
在微观监管下,单个机构对负外部性不承担责任,容易导致“公地的悲剧”。
3.过去的监管只是盯住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同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都要求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解决。
4.金融的过度创新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加大,金融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使风险在主体之间传递,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合理监管风险的传递,才能够合理预防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目录一、导论·················································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一)微观审慎监管··································(二)宏观审慎监管··································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因及必要性···········四、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一)立即纠正措施·······································(二)货币政策行为·······································五、如何进行宏观监管·······························(一)国际社会采取宏观监管措施的进展····················(二)我国宏观监管的改进措施·····························六、结语···················································宏观审慎监管长期以来银行监管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银行监管者关注的重点是确保每一家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日益成熟,金融风险也日益突出。
为了避免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研究。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或央行在国民经济中实现金融稳定发展的核心措施。
它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客户利益以及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它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在安全性。
1、机构设置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导的。
此外,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法律制度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在中国的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是金融业监管的基础。
3、政策制定中国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政策形成为一套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文件和指导规定体系。
除了针对各行业的专项政策之外,中国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这些政策能够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三、发展趋势与思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现有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
很多的问题亟需反思和解决,例如:监管部门的制度整合、风险信息的共享、监管技术的提升、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监管等等。
从长远来看,应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
总之,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
中国政府应该利用好当前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能力,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年3月165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徐艳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223)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165—01 人们广泛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Avinash Persa (2009)认为解决此次危机的办法不是更多的监管,而是更好的监管,特别是宏观审慎监管。
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相对来说受的影响较小,但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的方向。
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机制是我国的一个工作重点之一。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演进及维度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进化“宏观审慎”一词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 )在关于国际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上首次提出。
1998年1月,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一次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应用到金融体系的监管。
2000年10月,在一次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演讲中,国际清算银行总裁Andiew Crockett 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
Claudio Borio (2003)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跨行业维度(a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 );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 )。
White (2004)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问题。
具体来说,宏观审慎监管具有一些微观审慎监管所不具备的特点,封光裕(2010)认为,不能从个别金融机构的稳定看待金融风险,而要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单个机构的风险常常超越自身,故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不再是单个机构的简单加总,也就是经济领域所说的“合成谬误”②现象,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出宏观审慎监管的独特性。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指对中国金融系统中宏观风险进行监测、预测和控制的研究。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种新理念,目的是保护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1.宏观金融稳定指标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明确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通过研究和建立一系列宏观金融稳定指标,包括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度、风险资本占比、银行体系净利润等指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和监测。
2.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评估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政策进行经验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的内容包括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副作用以及政策实施的难点等。
3.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建立防范机制。
研究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监测指标等,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预警和防范风险的工具。
4.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
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保持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平衡。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演化进行调整。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共同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保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才能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促进银行业整体稳定和经济发展。
该理论的产生源于经济危机等事件,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下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银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
在宏观经济处于高通胀、高增长等态势下,银行易出现过度扩张,导致风险资产过大,或者进行过度的资产负债管理。
而在宏观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等状态下,银行则容易出现信贷扩张不足,货币供应紧缩等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认为应采取反周期性调节措施,遏制银行业恶性扩张,避免银行业的不稳定状态,维护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基于审慎监管的银行宏观调控机制1、抑制银行业恶性竞争银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也会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
若银行业无序竞争,将进一步扩大行业中不良资产规模,甚至引发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
因此,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提出采取相关措施,增强银行业的审慎经营意识,提高其贷款风险控制能力等,以实现稳定发展。
2、强化银行业资本约束银行业增加股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银行业恶性贷款等行为。
同时,银行业在贷款时应根据所需资金和风险控制能力,确定相应的风险准备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银行业监管,从而有利于保障银行信誉,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
3、加强市场监管,实现银行业监管协调银行业监管应强调市场监管,发挥市场在信贷资源配置和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场的检测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竞争,从而实现银行业监管的协调。
三、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现状与展望目前,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已经显现。
银行业资本准备金制度建立、合同法的颁布、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机构监管体系建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实施,整个银行系统体系也逐渐稳健起来。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作者:薛妮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0期摘要: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行业不断创新及发展,促使金融大环境同样发生相应的改变,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规避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面临着监管主体相互对立导致运行效率低、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和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文章从构建明确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问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法律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愈加关注金融监管问题,为了规范行业体系,2017~2018年,我国先后设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和银保监会两大监管组织。
这两者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监管体系的初步建成。
中国人民银行为我国央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位于首位,对我国各金融机构进行宏观监管,在央行的管控下,能有效地化解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从而保障行业顺利运行。
因此,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银保监会应与中国人民银行相互协作,推动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共享,在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基础下,形成共赢的合作局面,最终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业。
一、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金融行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
金融体系的革新有助于增强金融业生命力的同时,同样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风险。
金融行业体系的宏观改革具体表现在各项服务与职能的创新。
宏观审慎监管要着眼于对金融行业整体系统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防范,如此不仅有助于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同样有助于整个金融行业体系往规范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革新的趋势来看,微观审慎监管虽然可避免单个金融机构倒闭的问题,但无法规避整个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系统性的问题及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对单个金融机构倒闭问题进行防范,而忽视了金融机构倒闭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下)2011年12月02日17:11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8史建平高宇二、我国学者的研究在本次危机前,国内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可谓微乎其微。
仅有李宗怡和冀勇鹏(2003)在《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中,首次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并从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提出了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方法。
其他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部门评估项目的研究(田鹏、刘克,2001;张晓朴、杜蕾娜,2005;陈颖、李婧,2009;张忠永等,2009);二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翟金林,2001;包全永,2006;马君璐等,2007;范小云、曹元涛,2008)。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也发出了警示。
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在2009年后显著增多。
许多学者就各国监管改革方案、逆周期工具的选择、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等进行了研究,并立足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关于基础理论的介绍国内学者对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介绍大多是以Borio(2003)的分析为蓝本,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特点、对系统性风险的二维测度、实施的必要性以及政策工具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成家军(2009)指出:“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宏观金融管理当局为了减少金融动荡产生的经济成本、确保金融稳定而将金融体系整体作为监管对象的监管模式。
”巴曙松等(2010)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它是保障整个金融体系良好运作,避免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一种审慎监管模式。
”何德旭(2010)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从金融体系整体而非单一机构角度实施的监管;其力图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上涵盖了对金融体系整体进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三层含义。
余劫(2007)将宏观金融监管目标细分为风险目标、收益目标和社会目标。
风险目标以保证整个金融体系安全为根本任务,收益目标反映了金融系统运行的效率问题,社会目标特指对于消费者的保护,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市场良性循环。
他指出,宏观金融监管首先要保证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兼顾收益目标以及其他社会目标的完成。
中国人民银行(2010)认为,宏观审慎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并指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三个方面:“一是宏观审慎分析,以识别系统性风险;二是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以应对所识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三是宏观审慎工具运用,以实施和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李妍(2009)认为,系统性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同质性增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二是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制度安排,容易引起市场大起大落;三是金融市场作用扩大,场外交易系统性风险增大;四是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
仅依靠微观监管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必须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除此之外,苗永旺、王亮亮(2010)还进一步论述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风险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的因素。
黄亭亭(2010)把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个体行为有限理性和市场行为的短期性,一些现行的金融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会进一步强化经济主体的顺周期行为,成为推动金融失衡的“催化剂”。
而根据“羊群效应”与“合成谬误”理论,金融机构的集体行为会导致拥有相同或类似资产类型,风险敞口的相关性大大提高。
薛建波(2009)指出,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但微观审慎监管却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场外交易规模的增加和金融动荡的加剧,一国的金融监管者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便更有效地监测和及时解决金融系统中过度的流动性、杠杆率、承担风险等有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三)对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研究针对危机后各国的监管改革方案,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通过总结国外的监管改革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李扬、胡滨(2010)对美国、英国、欧盟、德国、法国和日本等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系演化过程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危机爆发后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和发展,认为未来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是金融监管结构的调整;二是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三是加强对金融业干预已达为共识;四是要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五是促进金融信息交流;六是加强对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七是重构金融机构高管薪酬体系;八是推进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
他们还明确指出:“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新变化要求更为综合性的金融监管体系,而宏观审慎监管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王兆星(2010)认为,目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主要呈现出四方面趋势:微观监管与宏观审慎统筹兼顾、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同等重要、银行监管的“质”与“量”同步提升、银行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有机结合。
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银行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影响,调整监管政策和经营模式,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国际竞争力。
(四)监管主体的选择曹凤岐(2009)认为,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体系的长远目标,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金融管理,并建议分三个阶段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
夏斌(2010)也指出,有必要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宏观审慎管理小组或机构,汇总搜集相关数据,研究制定具体的相机抉择目标,制定一系列政策指标,参与在宏观审慎管理上的国际合作等,统一向国务院决策负责。
而李妍(2009)、夏洪涛(2009)、尹久(2010)对此持不同观点,他们强调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重要性,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是宏观流动性管理,与央行的职能、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独立性等方面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应当由央行承担起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责。
(五)政策工具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工具(巴曙松等,2010;王力伟,2010)。
时间维度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主要是解决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应建立金融体系的自动稳定器,实施逆周期的监管政策。
具体工具包括逆周期的缓冲资本机制、动态拨备制度,在会计准则、杠杆率和薪酬制度等制度安排中植入逆周期因素,缓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李文泓,2009)。
横截面维度方面:金荦、陶玲(2009)认为,要针对那些“大而不倒”的大型金融机构,对其应实行最低资本要求和设置较高的资本缓冲器。
黄亭亭(2010)认为,应根据个体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调整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相关监管工具包括:增加监管的深度和覆盖范围,对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实施更审慎的监管,更好地计量和管理对手方风险,提高透明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王力伟(2010)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可以通过校准微观审慎工具,也可以通过设计新的监管工具实现。
在时间维度上,要关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削弱金融体系的内在亲周期性,纠正金融失衡随时间的积累;在空间维度上,要关注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重要性程度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差别化监管政策,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六)对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议关于我国未来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中明确提出:“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前应把握国际趋势并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和补充。
”巴曙松等(2010)强调我国在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模式时应着眼于宏观金融体系、着手于微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宏观审慎监管的优势。
李妍(2009)对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了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建立逆周期机制、理顺监管体系和加强部门间协调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力伟(2010)认为,我国应当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和注意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五方面着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三、综合评价从现有文献看,虽然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角度很多,但在是否要加强监管、监管主体、监管的对象和范围、政策工具、国际监管协调等方面都未能达成统一的、公认的理论阐释,相关研究也只是散落于金融监管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和金融风险理论下的各种思想,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此外,尽管宏观审慎的概念早已有之,但在实践中的运用几乎为零,一些针对本次危机提出的逆周期的缓冲机制以及对系统性重要机构监管的政策工具是否切实有效,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效果究竟如何,都有待于未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因此,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宏观审慎监管理论都有待于不断补充和完善。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研究:1.理论根源。
本次危机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新自由主义的“去政府”倾向和过度“自由化”政策主张,造成了金融的过度创新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由此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联手出台配套政策应对危机以及后续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出台,使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成为各国政府在这场危机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有学者认为又重新回到了凯恩斯主义(Sdgliz,2008;Krugman,2008)。
发端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金融监管理论应该如何构建值得我们深思。
2.概念界定。
目前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定义、目标、特征等大多是以Crockett(2000)和Bofio(2003)的观点为蓝本进行阐述的。
虽然论述很多,但鲜有文献能够明确地、言简意赅地提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多是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来界定宏观审慎监管。
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目标存在本质差别。
但我们仍缺少一个宏观审慎监管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内容和体系也未形成一致看法。
3.监管主体。
对于由谁来承担宏观审慎监管职责一直存在争议。
从当局利益角度出发,无论是央行还是现有的微观主体监管机构,都希望能够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以强化本部门的地位。
这点从我国支持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学者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即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