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进京,震惊了整个北京城!有信仰和无信仰区别还是很大的!
特异功能人看到的实景

特异功能人看到的实景佛家经过修炼,有很多高功能人,他们有的能遥视(千里眼),穿越时空,看见过去、未来的事情;有的能元神出窍,穿越时空隧道,到过去或未来去看一看。
1、藏僧遥视2012年遥视功能在西藏寺院里不是甚么新鲜事,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主导西藏文化的精神活动之一,据几个西藏寺院遥视功能的藏僧看到,目前世界正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但他们同时也看到,世界不会被毁坏。
西藏僧人说,从现在到2012年间,世界超级大国将继续参与地方战争,恐怖主义和隐蔽的战争将是主要问题。
2010年左右,世界政治将发生某种变化,世界大国将威胁互相毁坏。
2010年到2012年间, 全世界将变得极端化,并为末日做准备,繁多的政治回旋与交涉将不会有一点进展。
2012年, 世界将开始进入一次全面破坏性的核战争,那时一件卓越的事件将会发生。
超自然的神力量将干预,世界将不会自我毁灭于此时。
僧人们还提到了,2012年以后,人类文明将会明白,科学和技术最前沿是在精神灵性区域,而并非物质的物理和化学。
此后,技术将转到另外一个方向。
人们将学会精神的精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轮回、我们相互之间事实上存在联系并都是“上帝”的一部份。
2、元神出窍灵游世界末劫景象灾年来临之前几日,大地犹显得清静一片,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但暴风雨前夕的宁静是可怕的!!突然间,巨大的光团在城市的上空爆炸,强烈的闪光与火焰,燃烧了所有的建筑物,顷刻间激烈的雷暴声,造成空气的压缩,人畜死伤无数,遍地狼藉……那云状的乌云烟状物,升向空中,颜色漆黑而味道恶臭,整个空气都叫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人们未死于光火及爆炸声中的,即四处逃奔,叫爹唤娘,凄苦震天,真是悲怆无比!天上的云在急速的飞转翻卷,大地也由微红、暗红,又转成灰白,顷刻又变为昏暗、漆黑,那时伸手不见五指,对面都看不见人,这就是“七七四十九”长期黑夜的降临……恐怖之时由此开始……罡风从四周汹涌而来,火光爆炸中未完全倒塌的房子,此时就轰然全毁,连十人合抱的大树也连根拔起,真是惨不忍睹!入目是一片凄凉……外面的世界,一片漆黑,什么火光灯光都没有。
熟悉的藏族民间故事

熟悉的藏族民间故事藏族传统经济思想有着藏民族的鲜明特色。
那你知道熟悉的藏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熟悉的藏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熟悉的藏族民间故事: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拉萨北面的娘热山沟,有一座唐白群则(寺庙喇嘛的一种职位)庙;南边的札那谿卡(庄园),有一面白宗姑娘崖。
老人们都说:北边的庙里,供着青年喇嘛娘热唐白群则的神像;南面的崖石,是美丽的白宗姑娘的化身。
他们本来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被有权有势的大喇嘛活活害死。
如今,他们隔着拉萨吉曲河谷,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管刮风下雪,连眼睫毛都不眨一下,已经好多好多年了。
说起来,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呢:从前拉萨色拉寺里,有个漂亮得不得了的年轻喇嘛,名叫娘热唐白群则。
远远近近的女孩子只要瞟过他一眼,保险三天不想喝茶,五天不想抓糌粑。
为什么呢?魂儿留在唐白群则身边啦!可是娘热唐白群则,并不是象仓洋加措那样风流浪荡的喇嘛。
他一不喝酒、二不赌博、三不打架,见到年轻的女子,就象老鼠见了猫,吓得东躲西藏。
每天老老实实地念经,诚诚恳恳地学法,把经堂擦拭得闪闪放光。
大活佛西绕坚赞,对他十分赏识和看重。
唐白群则十三岁进寺庙,十五岁捐群则,十七岁就当上了大活佛的索本(管理大活佛饮食的侍从官)侍从官。
在佛法上,眼看有个金子一样的好前程。
寺庙里的一些有权有势的大喇嘛,早就把他看成眼里的砂子,靴底的刺,赌咒发誓要象捏死虱子一样捏死他。
他们说:“唐白群则这小子,如今就象顺风的风筝往上升,我们给他来一场鸡蛋大的冰雹,叫他从彩云里栽进臭泥坑。
”拉萨河的南边,有个色拉寺管辖的庄园,叫做札那谿卡。
就在这个时候,谿卡的管事喇嘛,跟着当地一个女子跑得无影无踪。
几个大喇嘛听了,高兴地拍着肚皮庆贺,说:“好了!时机来了!”便一起去见大活佛西绕坚赞,保荐娘热唐白群则到札那谿卡去当谿堆(谿卡管事)。
活佛一听,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他还很生气地指着大喇嘛们说:“喂!诸位:我们札仓(僧团)有上千个喇嘛,上百个群则。
故宫100解说词1-100

故宫100解说词1天地之间气味、声音、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记忆,因为(空间)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他的记忆只属于皇帝,而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那些想像中已经退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的封存在这个空间散落的碎片里。
一座城,一座大得令人茫然的城。
它是大地上长出的天空之城,人在天地间,也在历史和现实间;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在这明清的城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的触摸,走进这座城,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座城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它记忆中一部分,紫禁城是一面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空,所有有形的生命都刻在这一刻的印章中被唤醒2至大无外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禁,是权力来自于人。
城,是这一片(泠泠寓于)在大陆上的恢宏建筑。
太和门广场和他身后的太和殿广场组成立紫禁城的重心。
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作庭院,庭院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住的是(安适)中国文化中相互关怀照应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
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就越大,如大树一般分枝抽条。
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与服务的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约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伟大宫殿。
帝王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
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
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力在他的家国里俯仰天下。
这体现在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大不可测,多极无穷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状态是意会的境界,大意味着多,多意味着无穷无尽,无穷无尽就是空。
既无穷莫测,故实则虚之,实则虚之是中国人的文化(XX),投射到每个人的心中。
耿彦波

他有很多绰号,有市民称许他为“耿菩萨”,也有人说他是“耿疯子”;而因为大规模拆迁和修建庙宇,他又被讽刺为“耿拆拆”、“耿一指”、“耿指倒”、“耿庙”。
网友整理了“老耿语录”,其中有一句是:“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
《瞭望东方周刊》第315期封面只要我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特约撰稿王瑶 | 山西大同报道大同市民热衷于谈论现任市长耿彦波的种种事迹:这个市长,每天早上五六点,天才破亮,就从家里出门了,不带随从,一个人步行来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马路上的清洁工和路边的小摊主,经常是一天中最早见到市长的人。
他的早餐时常是路边摊买的一个烧饼,边吃边走。
深夜一点,还有人看到他在工地上,煮方便面充饥。
无休止地检查工地,让他脚穿的那双皮鞋总是蒙着厚厚的尘土,一些市民说,“他那双鞋可比我的脏多了!”工作没有完成,即使发高烧了他也不休息,用凉水洗把脸继续检查工地,开会。
双休日对他来说形同虚设。
周末他经常骑着自行车独自私访,有时远至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云冈石窟,那里正在打造云冈大景区。
他很少在办公室里安坐,他的办公地点通常在工地或者街道上,随时开现场会,发现问题当场解决。
市长带着各部门几十号人马走在街头,已成了大同一景。
大同人说,“如今见市长比见局长容易”。
他很严厉。
大小干部挨他骂是常事,而且骂得狠。
最厉害的时候甚至还动手---看到工程不过关,他会用矿泉水瓶往施工人员身上拍去;他能一把摸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是否得当,如果质量不行,他会一把抓住对方胸口,把水泥摔将过去。
他有很多绰号,有市民称许他为“耿菩萨”,也有人说他是“耿疯子”;而因为大规模拆迁和修建庙宇,他又被讽刺为“耿拆拆”、“耿一指”、“耿指倒”、“耿庙”。
争议不绝。
不过对于大同人来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敢作敢为的市长在大同历史上非常罕见,“史上最牛市长”之类的风评充斥坊间。
云冈风波初冬的云冈石窟,北风萧索。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试题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于低潮。
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
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
故宫的1200多座建筑,9371间房屋,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
自2012年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
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
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
【高三试卷】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相较于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静美和克制,《人生大事》洋溢着市井烟火气息。
浓郁且干脆的武汉方言,展现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角色个性。
特别明显的是,主人公莫三妹(“三哥”)喜欢用“老子”代替“我”,符合武汉人的表达习惯,也契合其暴躁、粗鲁的人物定位。
2022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历来为人称颂。原文中“①______”成了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不同外部压力下始终坚守的道义。这种精神是材料一中苏武②_____所捍卫的民族气节,也是子思③____所坚守的个人尊严。
【9~11题答案】
【答案】9. D 10.丙
11.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面对匈奴的威胁,苏武拔刀自杀,以雪和毡毛充饥。③.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
5.一位同学准备从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贴在自己 参观笔记封面上,请你帮他选择一项,并从字体特点及意义角度说明理由:
我选:________理由:________
【1~5题答案】
【答案】1. ①.C②.B2. A
3. ①.B②.C
4. ①.清代②.曹雪芹
5. ①.答案示例1:我选甲行书,②.行书如行云流水,舒展有型。就像“八绝”技艺的延绵流传,每一样作品都非常精美,非常优秀。示例2:我选乙篆书,篆书浑厚纯朴、绚熳多姿,就像“八绝”技艺,源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绚丽多彩又有文化内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为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就像早晨和黄昏。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峻挺拔、巍峨高大。据此作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涵。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景象,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由此可知,诗人用重重山岭来表现山西村的地形复杂,山水萦绕,借此来象征人生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1.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做完相关调查研究,撰写了调查报告。
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在报告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博物馆之城调查报告”九个字作为标题。
2. 第一部分调查目标了解新时期北京市博物馆的发展情况,重新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调查涉及博物馆官方网站、有代表性的展览、相关新闻报道,主要内容记录如下。
【官方网站资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展览侧重展示馆藏;临时展览遵循开放合作的原则,已形成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多个展览系列。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讲述生命世界的奥秘,构筑起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
不同主题的巡回展览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的胜况表现出新时期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态势。
(1) 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表达的是“依照并沿用”的意思,所以“遵循”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难懂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的意思,所以“奥秘”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组合并建立”的意思,所以“构筑”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表达的是“隆重热烈的情景或场面”的意思,所以“胜况”一词中有错字。
(2)【展览内容及形式】中国国家博物馆“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独具匠心。
各类展品以不同形式展出,空间站组合体1∶4的模型“飞”在头顶,核心舱1∶1的模型可步入参观。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观众拍手称快。
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展”剧场式的沉浸空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6米长的数字沙盘将气势磅礴的中轴线历史建筑群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人进京,震惊了整个北京城!有信仰和无信仰区别还是
很大的!
我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导游。
前几天,刚刚带了一个来自西藏的纯藏民团队。
在北京的旅游行程当中,他们留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其实在接团之前,我对藏族人民的印象多半来自于电影电视或者别人给予的零星信息,统一来说就是,不洗澡,比较野蛮,文化程度很低,与文明社会脱节……
接到团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传说还真没错,电视上演的也很实在,就是那个形象,黑乎乎的,外表普遍比实际年龄老很多,看起来不怎么洗澡的样子,背非常沉重的简陋的大包,全团都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旅行箱……我自以为是的觉得他们的确与文明社会脱节了。
可是,在后来的接触当中,我才发现,我错的很彻底。
而且他们的言行,让身为汉族人的我,极其汗颜。
抵达的第一天我们并没有安排走行程,而是打算在酒店休息。
因为安排的失误,原本定好的南二环的那个酒店,突然说没房了,接待不了。
于是,已经到了酒店门口的他们,还没来得及卸下行李,又被带上车,开到东三环的另一家酒店。
下车之后,大家吭哧吭哧的背着沉重的大包,耐心的等待我们发完房卡,然后爬楼梯进入房间。
结果意外又出现了,原先
定好的那家酒店,又说腾出房间来,让我们过去。
旅行社经理赶过来,决定还是调回原来的那家酒店去。
于是,刚刚卸下行李还没来得及理顺东西的他们,又开始打包装车,再返回去。
当时,身为导游的我,一直提心吊胆,生怕他们闹起来。
因为听说藏民比较野蛮,这么辛苦的来回折腾,万一闹起来把这店砸了或者把我们都揍一顿,也是有可能的。
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没有闹起来,甚至连怨言都没有,在我们接待方一个劲儿的赔礼道歉的情况下,他们居然都微笑着对我们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谢谢”。
我有些目瞪口呆了。
因为据我带团多年的经验,这要是个汉族团,百分之一万的现在该投诉投诉、该骂人骂人、该要赔偿要赔偿了……最次也得要求从三星换到四星并且要
求赠送景点或者加餐等等等等。
可是,他们居然连生气的表示都没有。
我自问如果我是游客,遇到这种情况,我绝对没有这种态度,即便不占点儿便宜,也是要骂人的。
我怀着不可理解的心情带他们回到刚才到过却把他们拒之门
外的酒店。
这一折腾完,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他们是中午十二点多到达北京的。
团队的全陪,一个看上去很憨厚的男人。
在面对这种局面,身负巨大压力的他,居然也没对我说过一句埋怨的话,反而一直在安慰我,没事没事,我会去给他们做工作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我的诧异。
因为我见
过太多的全陪了,为了把自己的责任摘干净,不让游客把怨气撒在自己身上,从来都是帮着游客一起责难地接的,生怕游客认为自己在帮着地接说话。
可他居然……我诧异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第二天要走故宫。
从前门大街下车之后,走了一段,我回头想理理队伍,免得走散了掉人。
因为一般带汉族团,一下车就跟一盘散沙一样,拍照的买水的自顾自往前冲的或者一团拥在一起买小纪念品的等等,太正常了。
可是我一回头,又一次被惊了!他们居然两人一排整整齐齐一个不乱,安静的跟在我身后。
我一停下来,他们马上也停下来了,一脸平静微笑的看着我。
我觉得我似乎有点不会说话了,平时老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大家先别散开,跟紧我,不要走丢了”也说不出口了,现在这种状况,似乎会走丢的人是我。
我张了张嘴,没说出话,只好冲大家笑了笑,继续带队往前走。
走到天安门广场上,过完安检,也没有一个人趁机先跑到前面去拍几张照片,或者因为新鲜,一出安检口就跑的找不着人。
先过去的,仍然在前面排着队,后过去的,也没有任何人去插队,按顺序在后面排好。
结果我们一行四十多人,仅花了五六分钟就过了安检并且排好了队。
要知道,换成别的团,过个安检,我光收人都要收十几二十分钟!我默默的扶着我的下巴往前走。
反思自己。
一向觉得自己是中心的汉族人,自诩为高素质的内地人,在面对
藏族人民这样的举动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不自在?会不会跟我一样,非常汗颜?在故宫的游览中,因为步行距离非常远,而团上又有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我担心会误掉吃中饭的时间。
于是偶尔我也会习惯性的蹦出句“来,大家跟上我了,快一点”。
但是我发现,没有人会真的就快一点,不是他们不愿意听我的,而是所有人的速度,都是以团队中被夹在中间的那几位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为基准的。
她们的速度就是全团的速度。
即便是我说解散去拍照,回来的时候,也必定是带着这几位老年人一起回来的。
在游览故宫之后上车,也是极有秩序丝毫不乱,没有人抢着上车坐前排的座位。
大家缓慢而且有序的上车,省时也省力,我一句多的话都没说。
只是在门旁帮着上车不方便的人,扶她一把。
而她们回报我的都是转过脸来的灿烂的笑容和唯一流利的汉语“谢谢”。
相比起平时带的内地团,即便有说谢谢的,也都是例行公事般的一脸漠然,更别提会转过脸来笑着对着我说了。
后面几天的游览中,我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永远都是一副很淡然的样子,无论遇到好事或者是坏事,他们永远都会对别人笑,用汉语说谢谢。
排队的时候永远是把年龄大的夹在中间;走路的时候从来都是排成整齐的队伍;拍照的时候永远都不知道抢好位置;吃东西的时候永远都是把口袋里的东西挨个分到每个人,即便大家都有;上车的时候永远都是排队上;见到乞丐永远都会给钱;
见到佛像永远都是虔诚的拜一拜;需要等待的时候永远都是安静的等待,绝不会叽叽喳喳;遇到高兴的事情永远都会开心的笑;说谢谢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对别人的脸……
他们谦虚的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却不知道,他们懂藏语,也懂少数的一些汉语,尽管不会说,但是能够大致听懂。
可身为汉族人的我,却是一个藏文都不认识的。
若说没有文化,那应该是我。
可我有这份谦逊吗?没有。
几天的行程走下来,他们坚定的信仰,对佛的虔诚,对恩情的回报,对世事的看法,都开始影响我。
他们人手一串佛珠,只要手上不拿东西的时候,就一颗一颗的捻佛珠,嘴里也一直念一句藏语。
去雍和宫的时候,我和全陪,这个藏族汉子聊了一路。
他给我讲关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藏民的宽容和淡然来自何处。
我问,为什么这几天总要辛苦的找餐馆?其实吃团餐的地方多了
去了。
定好多少钱一个人的标准,餐馆给安排,比你这样省钱多了,也方便多了。
他说,他们出来玩一次不容易,如果吃的很不好,他们就玩不好,团餐虽然能吃,但是实在是不好吃。
找个好点的餐馆点菜吃,虽然很麻烦,也比吃团餐贵,但是他们感觉会好一些,出门在外,尽量让他们舒服一点。
我们不过就是少挣点钱,但是钱是挣不完的,够用就可以了,挣很多钱,但是让别人不高兴,那会有报应的。
我瞅着他,心里触动极大。
平时听这种话多了去了,是个人就会这么说,
但是,真正能这样做的,又有几人?
最后一天送站的时候,他们给我戴上哈达,并且放下手上沉重的包裹,轮流跟我握手,道谢。
我发自内心的发现,我很舍不得他们。
这和以往我带的任何团队都不同。
以往送团的时候,都是想赶紧送走完事,玩了几天斗智斗勇的累死了。
可是送他们的时候,我从内心觉得非常不舍,不舍他们带给我的几天快乐淡然的日子,更不舍和他们在一起这种轻松无忧的感觉。
和他们的相处,让我觉得万事其实都没有太值得计较的东西。
接触了中国那么多地方的人,从来没有任何地方的人能让我有这种被感化的感觉。
当他们检票进站之后,全陪又一次出来,再次挥手道别。
我说,我们必须要拥抱一下。
于是我进到站里,和他拥抱,告别。
不知道他是不是会明白,其实作为导游,天南海北见过的人太多了,但让我觉得可以倾心相交的朋友实在不多。
他是这不多中的一个。
带了这么多年的团,能认识这样一个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
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再来北京,我们再相聚。
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这是一篇好文,有信仰的人和无信仰的人的区别。